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群体的心理特征

认识群体的心理特征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认识群体的心理特征标语口号的制作者制作标语、呼喊口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对客体产生影响,力图使受影响的群体越大越好。勒庞通过研究发现,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完全不同。群体心理特征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传染现象。标语口号传染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力的事例同样在我国“文革”时期也发生过。

一、认识群体的心理特征

标语口号的制作者制作标语、呼喊口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对客体产生影响,力图使受影响的群体越大越好。勒庞通过研究发现,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完全不同。他总结了两者的三个区别。

其一,他认为:“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无意识作为一种仍然不为人知的力量起着作用。”(10)“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11)“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12)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游行集会中看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抛弃个人的想法,而异口同声、声嘶力竭地在呼喊着同一个口号?!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的支配。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这是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但这不一定总是需要一些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13)在激发群体激情时,越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越能激起群体的共鸣,而“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动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14)。众所周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曾使“五四”青年热血沸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中国申奥成功、申办世博会成功等无不燃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热忱,与之相关的标语口号也广为流传。

个人的力量总显得身单力薄。但在游行集会时集合到一起,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感觉到人多势众,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源自本能的欲望。群体是无名氏,欲望喷发后的所作所为难以分清责任者。而在他独自一人时,就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法不治众”的错觉也会怂恿着一些人胆大妄为。如在“文革”期间广为流行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号称“四大”,是实现无产阶级的“大民主”(相对于资产阶级的“小民主”?至今不知)的利器。试想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没有“人民做主”,突然发现有人赐给他们以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之“利器”,可以放胆开口,抨击党政高官、横扫名流富人,还可以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大喊一声“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那种痛快淋漓之感,足以鼓动多少年轻的荷尔蒙。(15)“文革”时期的一些造反派正是凭借着人多势众,乱贴标语,乱喊口号,无法无天,冲垮了党政机关,斗倒了许多处于领导岗位的老干部和老同志。

群体心理特征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传染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在发布了有力的动员口号之后,往往应者云集,这就是口号发酵传染产生了力量的缘故。标语口号传染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力的事例同样在我国“文革”时期也发生过。那时,标语口号的流行达到了极致,标语口号差不多成了调节社会生活的准则。下面选取一则网络趣味笑话。虽然这则笑话有点极端,但从中也可以透视出当时标语口号在群体生活中的威力了。

附:“文革”时与女售货员吵架实录

“文革”时有一段时间,人们出门,无论说什么话,只要一开口,就必须说一句标语口号,然后再说要办的事。

一天,某君去供销社,进门就听到一个中学生和售货员的对话,堪称经典。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支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B有调和的余地……说不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售货员:“一切权力归农会……爱买就买。”中学生:“打倒土豪劣绅……你这什么工作态度?”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的,你想打架?”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某君见两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就急忙上前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

售货员:“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你还能咋的?”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啥了不起?”

某君看他俩谁也不肯停止舌战,便劝中学生一走了之:“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买。”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16)

其三,“决定群体特点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我这里指的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唯命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17)标语就是通过连续不断的视觉刺激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军营中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就是对军人无声的命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从革命战争年代就一直是军人的座右铭。校园内的各种校训校纪也像个无声的监督员,高悬于车间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标牌时刻提醒操作工人要保证质量,工厂大门口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警示语也似无形的鞭子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员工,“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更像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叮嘱,“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有必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像击响的战鼓,也像催人奋起的冲锋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为当时我国的各行各业指明了方向。“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为世人撑胆壮腰,“砸烂××狗头”、“油炸××”让人心惊肉跳。

正是因为标语具有暗示作用,群体心理也需要有必要的暗示,所以,我们的视野里总是充斥着内容不断更新的标语。标语服务于动员社会力量奔向既定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