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关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双导师”制由此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须环节。

关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硕士层次专业学位至今已有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扩展至39个类别,博士层次专业学位增至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类型进一步多元化。全国各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压缩,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却逐年加大。

我校顺应趋势变化,因势利导,实现了硕士专业学位的跨越式发展。相继获得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计算机软件与技术)、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八个类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各专业学位领域不断拓展,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参见下表)。

2009—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类型及人数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Professional Degrees Postgraduate Education)是一种为社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趣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类型[1]。相比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培养过程注重实践与学术的统一、学位论文成果形式具有显著的多元性与应用性。内在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指导方式、实践过程、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具有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诸多特点。同时,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导师及导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挑战。本文结合实际,拟从我校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对策思路,为解决导师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学位形势发展提供管窥之见。

二、现存问题

(一)遴选标准与方式有待改进

遴选是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实质是导师获得资格准入的“门槛”。遴选标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我校现行的导师遴选办法除对申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有明确限制外,对学术成果、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也有相应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对强化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没能跳出学术型导师选拔的“窠臼”。部分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老师往往因无法逐一满足对应条款的要求而无法通过遴选,致使我校专业学位专任导师的数量相对于迅速增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明显欠缺。

(二)专业学位导师的专门性、应用性不足

由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导师队伍中,依托原有学术型导师兼任相关类型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工作的情况十分普遍。从具体数据来看,我校现有校内专业学位导师247人,其中学术型兼任专业学位导师190人,所占比例约为76%。由于自身工作学习经历、传统指导模式以及原有的能力结构所限,部分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历与经验相对不足,对具有明确职业导向性与应用操作要求的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加之目前专业型研究生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前者学制仅为两年,专业实践所占时间比重大,在校学习与接受指导的时间十分有限;后者属于业余攻读,培养方式较为弹性,师生见面次数、指导频率受制于多重客观条件,因此对导师依据不同类型,研究培养规律,制订、改进指导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过程学术化明显

由于成熟培养模式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泛“学术化”成为共通的问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观念误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的次生层次,不应成为指导重心所在)、能力缺陷(理论探讨、学术不足、科研能力强,从业经历与实践技能不足)、指导模式陈旧等问题的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并未体现出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独有规律与特点。从学位论文成果的形式上分析,尽管我校获得学位授权的八个专业学位类型,其教指委均明确提出研究论文、项目、实验报告、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及指标要求,但截至目前,我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采取研究论文的传统形式,且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基本雷同,并未突出其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

(四)“双导师”制亟待强化

随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实施,教育部在2009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双导师”制由此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须环节。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我校始终致力于校外导师的选拔以及实践基地的建立,目前已有校外兼职专业学位导师91人,各类型专业实践基地数十个。但由于校外导师的职责不够明晰,其实际指导的力度与贡献尚不明显。加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校内导师的具体参与和指导不够,致使这一亮点环节并未显现出应有的成效。

三、对策与思考

(一)管理高层高度重视并加大对我校专业学位及相应导师队伍建设的投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高校理应充分认识这种新的教育形态对自身战略发展的影响,逐渐肃清传统认识误区,在政策保障、制度措施、资源投入、奖励资助、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律,以高度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性应用人才的持续输送,逐步形成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多渠道整合资源,促进我校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的实质性转型

1.增强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选聘的灵活性,充实专任导师队伍

对实践经验丰富但学术科研水平略微欠缺的人员,可根据该专业学位类型的实际情况,酌情破格或先确定为副导师(与学术能力较强的导师相互补充、配合);对年龄超限但该类型生师比过大,且个人仍有余力指导的导师可采取返聘等方式继续任用。在不影响导师遴选制度整体公正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专业学位导师选聘的灵活性,弥补我校具有丰富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专业学位专任教师不足的缺陷。

2.通过引进与特聘制度,优化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结构

通过人才引进,吸引外部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优秀行业人才,培养成为我校具有献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职导师;进一步通过资源互补、平台搭建等方式,充分吸纳相关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担任专业学位外聘导师或任课教师。与此同时,扩大社会各界高级专门人才兼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范围,为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实习创造良好条件。

3.建立并完善专业学位导师培训制度,促进专业学位导师指导能力的完善与提升

加强对我校现有校内导师的专业化培训,着重加强其实践技能、行业规范、专业知识的培训,制订类似带薪培训、对外访学的措施保障,定期抽调、选派实践经历相对薄弱的中青年导师到基层职业机构与部门进行实作性培训、增强其具体的职业指导能力。对校外导师可以利用讲座、座谈、访谈等灵活方式,加强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的了解,提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的掌握。

(三)强化监督,依托制度管理明晰专业学位导师职责

1.试行定期汇报制度[2]

针对目前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授课时间零散、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建议试行定期汇报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近期学习与科研情况,导师根据实时汇报掌握学生思想、学业的相关动态,给以点评、指导并制订下一步计划;其次,导师与导师组或学院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门保持动态沟通,反映近期指导情况,包括指导次数、指导时间及发现的问题等。定期汇报制度,双管齐下,既确保导师随时了解情况、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同时加强了对导师指导情况的监督,为导师考评提供了依据。在实施中应力戒形式主义。

2.完善考核与竞争机制

为打破目前研究生导师聘任终身制的实际状况,应完善并强化对专业学位导师的考核。考核中应当注意考核指标与学术型导师的侧重点区分,着重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情况。同时,确保考核周期的合理性,避免周期过短(导师疲于应付,徒增工作量,无法安心科研、静心指导)与周期过长(导师责任意识淡漠、疏于指导、管理松懈)。再次,建议针对专业学位导师给予专项岗位津贴制度,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学生的违法违纪、学业不达标、严重学术不端、就业情况都应作为考评的参考,建立竞争机制,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四)切实推进与落实“双导师制”,搭建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平台

“双导师制”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于校外导师的责任意识、参与力度与作用发挥。在今后的专业学位制度建设中,我校应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的责、权、利,激励其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专业素质、业务技能、指导水平突出的优秀校外导师,应采取长期聘任的方式,使其享有与校内导师同等权利。此外,依托校外导师,深化与企事业、基层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拓宽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切实保障“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25,41.

[2]支戈壁,黄华.论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导师队伍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3]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07(1).

[4]姜澎.研究生培养启动结构调整,大学准备好了吗?[N].中国新闻网,2009-10-15.

[5]樊炳辉,爱琴,传江.科研究生导师工作几点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2):17-19.

(作者:杨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