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专业培养的辅导队伍建设

基于专业培养的辅导队伍建设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基于专业培养的辅导队伍建设一、就业辅导的学科专业主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毫无疑问,大学生职业辅导是应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也是以职业实践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教育科学活动。大学生就业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矛盾实质上是量与质的矛盾。职业劳动与人的心理过程各要素、与个性心理特征各要素密切相关。

第一节 基于专业培养的辅导队伍建设

一、就业辅导的学科专业主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

毫无疑问,大学生职业辅导是应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也是以职业实践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教育科学活动。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都必须具有本学科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否则它就不成为一门科学。这就说明,建设大学生职业辅导专业化体系,对其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抓住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研究其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据此来佐证大学生职业辅导教育这门实践学科是独立的,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这就是方法论的支持条件。

大学生就业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矛盾实质上是量与质的矛盾。其量的方面表现是某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其质的方面表现是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个人特征与社会职业对人的要求所存在的差距。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表现为学校、学生、社会职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对学校来说,职业辅导的要求是必须以毕业生就业为信息导向而设计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对学生来说,择业不是临近毕业才有的单一事件,必须从受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职业对人的要求及职业的发展趋势,认识自身条件,实现科学的职业定向,培养和发展职业个性,克服实现职业期望的障碍。对毕业生和社会职业部门的关系来说,某个职业只有找到合适的劳动者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的社会功能,毕业生只有找到合适的劳动岗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对这些问题,其他学科也有所涉及,比如,劳动社会学或职业社会学、职业心理学或工业心理学、人才学、思想教育学、医学、教育学等,但它们都以某一个环节或某一点进行探讨,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就业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法,这也是其他学科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所决定的。这就依赖于职业辅导这一交叉学科来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研究的独特领域是:经济发展和职业,职业分类与特点,职业发展演化趋势,职业对人的要求;人才培养与“适销”对路;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能力倾向、个性倾向的认识手段和方法;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协调关系;人的社会化与职业意识的成熟及职业能力、个性的成熟与发展;职业决策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职业信息的掌握与筛选;择业技巧的掌握与择业心理障碍的化解;择业价值观的调整及教育;走向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和有关适应社会的方法、经验及知识;就业指导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就业指导承担者的素质等。职业辅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首先表现在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因此,研究社会职业分工和人的心理特征以及职业行为,解决人与职的矛盾是职业辅导理论研究的主要范畴,对这些范畴的关注与研究在职业辅导理论诞生之前就已经散见于各个学科领域,这些思想成果构成了职业辅导的理论来源。大体来说,其基础理论应是以系列职业问题为逻辑系统,主要是由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门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而成的三元结构。

应用社会学知识可以帮助辅导对象认识社区,了解职业。 “对个体来说,职业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所在,如何选择职业、管理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工作生活质量。 ”[1]对组织来说,由于所处的外在环境复杂多变,组织结构越来越趋于柔性化有机化,因而组织内职位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增强,组织内的职业升迁通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为了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更准确地进行人职匹配,职业辅导正成为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有关的职业辅导理论也随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个体进入组织后的职业成就状况成为组织关注、探讨的对象,组织甚至将组织内的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或在组织内外择业实力的增强作为吸引留用人才的筹码。职业是个体一生的工作轨迹,对职业辅导的需要是与生命相伴随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认识职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了解职业的产生动因和发展轨迹、职业的种类和产业的划分、各类职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就业结构。认识职业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的关系,才能了解人的择业观念、就业权利、转业条件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区政治;人的职业意向、职业能力、职业习惯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区文化。认识职业与社区人口、社区环境的关系,才能了解人口的数量、质量、生存环境怎样影响就业,社区为什么要对就业和失业进行合理调控,怎样逐步提高社区就业率。认识职业与社区群体的关系,才能了解职业劳动条件的改善、人际关系的融洽都离不开社区群体的功能。

社会学理论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职业问题,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过程、职业角色、职业结构、职业发展变化趋势、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综合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对个体职业行为即社会职业发展的影响,为职业辅导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代社会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在职业辅导中的应用,大大开阔了职业辅导理论研究的视野,使得职业辅导理论更加丰富多样化,同时又表现出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综合化趋势。人与职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职业辅导理论的逻辑起点,任何流派的职业辅导理论都是围绕如何解决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职之间的矛盾来构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劳动就业体制等制约着人与职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形态、矛盾双方的地位,进而制约着职业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不同的职业辅导理论模式。

应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指导对象认识自己,完善个性。职业劳动与人的心理过程各要素、与个性心理特征各要素密切相关。如果说早期的社会学和管理学为职业辅导理论研究职业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话,那么,19世纪末心理学的诞生则为职业辅导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人类对人的心理现象的奥秘的探究由来已久,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9世纪末,一般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标志。莱比锡大学成了心理学的摇篮,许多杰出的学者都来这里学习,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先驱霍尔(G.Stanley Hall)。在霍尔及其追随者的努力下,美国很快成了世界心理学中心。

心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应用心理学分支,其中工业心理学、心理测验等为职业辅导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工具。工业心理学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在工业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适宜的情境条件……人们相信,归根到底,个人在工业环境中的最高效率,只有确保他在那种环境中获得最满意适应时才能实现。 ”冯特的学生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该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1)“最最适合的人”。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鉴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品质。(2)“最最适合的工作”。试图确定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够从每个人那里获得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3)“最最理想的效果”。研究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业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蒙斯特伯格在书中指出“我们决不要忘记,通过将来的心理学上的适应和通过改善心理条件来提高工业效率,不仅符合厂主的利益,而且符合职工的利益;他们的劳动时间可以缩短,工资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此外,工业心理学还研究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如疲劳、职业辅导、通过考核和工作安置来提高效率,以及通过理解人的因素来克服“工潮”等。工业心理学家主要的力量集中在解决与职业辅导、职业咨询和职业选择有关的一些问题上。这种工作主要在于确定个人的特点是否适合于他们认为胜任的专业所必需的特性,其适合程度如何。因此,在这个范围内,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研究一种职业对工人的要求,即职业分类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特点。在这些研究中,能力研究是最重要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被直接运用于当时的职业辅导,还对职业辅导的基本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接促进职业辅导理论产生的还有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1883年,高尔顿(S.E Galton)进行了关于个别差异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他应用测验来研究人的差异,创始了统计学的相关法,并发表了《人类能力及其发展问题》。实际上,职业辅导理论的假设前提就是承认个别差异和职业分工的相关性。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前提,职业辅导工作者才能把人的心理要素及心理测验等内容纳入其工作范围,从而使职业辅导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认识职业劳动与人类社会心理的关系,才能理解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者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按照未来职业的需要,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识别自身个性的长处、短处,最适宜哪些职业,可适应哪些职业,不适合哪些职业,在选择升学的专业和就业的工种时,实现人职匹配;才能掌握个体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防止和克服择业时过度的焦虑、过高的攀比、盲目的从众等不良心态;才能使指导对象在就业后自觉进行心理调适,避免饱和心理、补偿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因素的失误而造成职业行为的失利;才能避免动机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意志因素的负面影响而引起盲目的职业流动。

应用教育学知识帮助指导对象认识前途,全面发展,现代职业要依靠教育,现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世纪的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职业辅导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结合,帮助指导对象学会做人,把知识、能力内化为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它们所制约的职业观的教育内容要有可接受性,能帮助指导对象认识前途、全面发展。职业辅导人员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学好用活教育原理,坚持职业辅导的科学性、思想性、政策性、主导性、主体性等原则,发动各行各业参与或支持职业辅导工作。

当代中国的职业辅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具有指导地域更广、指导对象更多、指导难度更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应用社会学研究职业辅导的区域特征,应用心理学研究职业辅导的对象特点,应用教育学研究职业辅导的内容特色。这三门学科的知识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将系列职业问题放在社会、心理、教育的三维空间中进行系统分析,全面剖析社会制约性和个体制约性,并通过教育来实现人职匹配。职业辅导的三元结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能帮助指导对象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劳动,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地位观、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对指导对象的情况作具体分析,对“超”(智力超常的人)、“特”(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尖”(某门学科成绩拔尖的人)、“普”(各方面一般的人)、“弱”(智能和体质较弱的人)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在辅导择业时扬长避短。

二、就业辅导的专业培养模式

学校就业辅导综合模式是以生活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学校培养模式。它将职业、心理辅导与教学视为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传输系统,明确规定辅导教师的工作内容,注重心理辅导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强调辅导应面向学生社会生活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辅导综合模式(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 Model),最初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诺曼·盖思博斯博士(Norman C.Gysbers)及其同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1971年,诺曼·吉斯伯斯等人在美国教育办公室的资助下致力于设计一种全新的学校职业辅导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多次实验和修改,逐渐发展为体系完善、具体实用的学校职业辅导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综合模式已经在美国学校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学校职业辅导模式之一。综合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生活生涯发展(Life Career Development,LCD)理论。生活生涯发展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通过角色、环境和事件的结合实现贯穿于个体一生的自我发展。 “生活”(life)指个体全面成长的生命过程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涯(career)指个体全部社会生活,其涵义有三层:一是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社会角色,如学生、子女、工作者、公民和父母等;二是个体与所处环境(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三是个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如入学、就业、结婚、退休等。发展(development)是指个体总是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中,LCD理论将这些概念按照先后顺序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具有自身独特品质和属性的个体,将个体视为一个全面的个体,而不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分离的实体,按照LCD理论,学生的生活生涯发展包括4个部分。

1.自我知识和人际交往技能。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特点。学习理解和接受自己,形成个人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责任感,在交往中接受他人,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建立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生活角色、环境和事件。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生活角色,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习俗,形成社会认知态度和生活方式,学会预测和计划未来的生活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3.生活生涯规划。学生学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认识各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与职业发展计划并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承担责任。

4.基本的学习和职业准备。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有目的地掌握某种职业能力,同时根据社会发展调整学习计划和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LCD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生活生涯发展。以此为基础,综合模式非常注重职业辅导的综合性与发展性。

盖思博斯认为学校应该把职业辅导的地位提升到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为此,他提出了两种教育传输系统(education delivery system)的观点:学校教育存在教学和职业(生涯)辅导两个并重的、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教学系统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系统则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两个系统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img38

图8-1 学校中的两种教育传输系统

综合模式的组成要素由内容、组织框架与资源管理三个要素组成。

img39

图8-2 综合模式的组成要素

以上要素中,职业辅导的目标是指通过职业辅导培养一系列相应的技能以及能力。按照LCD理论,综合模式将职业辅导的目标分为自我知识与人际技能、生活角色及环境与事件、生活生涯规划三大类,每一类包含5个子目标。(1)自我知识和人际技能的目标:认识自己及他人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掌握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技能,掌握对自己负责和管理环境的能力,掌握与同伴和成人保持有效关系的技能,掌握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倾听和表达的技能。(2)生活角色、环境和事件的目标:掌握有效学习的技能,掌握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理解个人的生活角色,认识和理解环境与事件间的互动作用,理解社会角色类型化的意义及其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学会关注社会与个人未来的发展,努力掌握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3)生活生涯规划目标:理解社会生产者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理解个体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对其决定、行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掌握决策过程的特点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决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会收集信息、评价各种选择的风险和结果,形成科学决策的能力,理解自我的生活价值、扩展社会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掌握评估社会活动价值的能力。

职业辅导的组织框架由结构组成部分与计划组成部分构成。结构组成部分是指学校对职业辅导工作进行有计划的行政管理,包括确定职业辅导工作的中心地位,明确职业辅导的对象、总目标与意义,界定职业辅导以及职业辅导与其他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提供辅导工作所需的物质条件并对有关人员的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计划组成部分是指学校制定的职业辅导工作计划,包括辅导课程、个人规划、应答服务和系统支持。辅导课程是辅导教师以课堂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健康、个性成长的知识以及社会生活技能的教育活动,辅导教师不仅负责设计、组织和开设职业辅导课程,而且还要与其他教师合作或者指导其他教师完成职业辅导课程。个人规划是指辅导教师向学生提供设计、调控和管理个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确立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生活生涯计划的教育过程和辅导活动。教师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通过测量、咨询和教育安置的形式共同探索、分析与评估学生的教育、职业和个人目标及计划。应答服务是指辅导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间接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以及满足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的即时需要的教育活动,这是针对个别学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系统支持是指辅导教师为保证职业辅导计划的顺利实施所从事的组织与管理活动,以及为争取学校所在社区对职业辅导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而开展的公关与对外联络活动。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争取学校和社区各方面因素对学校职业辅导工作的支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辅导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其他活动,协助教师和管理者的工作,共创积极的学习环境。

辅导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与管理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与政治资源是综合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学校和社区各方面人员的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辅导教师可以将管理者、其他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成员组织起来,为职业辅导提供支持和帮助。财政资源是指职业辅导所必需的经费、设备和空间。为了完成职业辅导计划,辅导教师应该将原来的职业辅导室扩展为职业辅导中心,进而将之建设成为个别咨询、小组咨询、资料阅览和信息交流中心,向所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开放。政治资源是指职业辅导在行政管理方面获取认可和支持,例如获得学校决策层的同意,将职业辅导活动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和发展战略当中。

综合模式的实施共有7个步骤。

步骤1:引介综合模式,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理解辅导计划的要求和实施计划的意义,消除可能存在的抵制态度和行为。

步骤2:开展在职培训,使教师和管理人员了解综合模式的目的和实施要求。

步骤3:通过讲座、家长会等方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宣传辅导计划,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实施计划的支持。

步骤4:对现有的辅导计划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评估辅导教师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负担。

步骤5:评价学校职业辅导工作,通过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了解辅导工作的重点,将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作为制定和调整辅导计划的依据。

步骤6:设计辅导课程。辅导课程的设计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辅导课程的安排应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统筹兼顾,避免与其他课程教学活动发生冲突。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保证教师在职业辅导课程上投入必要的时间与精力。

步骤7:辅导计划的总结性评估。以学年为周期对学生身心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职业辅导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学校职业辅导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客观评价。

最近20年,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各种学校就业辅导模式都将就业辅导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相比之下,我国许多教育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偏差,人们依旧把就业辅导视为学校中一项辅助性的教育工作,就业辅导远没有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就业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就业辅导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所起的独特作用。学校要制定就业辅导总体计划,按照就业辅导要求规范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将就业辅导工作渗透和贯穿于各项教育工作中。就业辅导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咨询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发展问题,而且还包括为学校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帮助管理者和教师按照职业辅导的要求设计和改进各项工作。

另外,就业辅导的核心应指向学生生活生涯发展。我国就业辅导更多强调在一般意义上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我们设计了许多教育活动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某种品质(如团结合作精神等),虽然课程中包含了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但往往与学生具体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相脱节。综合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应注重通过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具体的社会生活能力,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主动探索将个体融入社会的途径和方式,协助学生设计自己的生涯计划,包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计划和未来的职业计划,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综合模式还明确就业辅导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分工与合作。由于我国的学校就业辅导至今还没有摆脱从属地位,多数学校甚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辅导教师,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去认真考虑职业辅导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分工与合作关系问题。一些学校的职业辅导教师在承担职业辅导工作的同时还兼任其他事务性工作,而其他多数教师的工作似乎与职业辅导无关。综合模式明确区分职业辅导教师和一般任课教师的职责,职业辅导教师的职责是制定学校整体职业辅导计划,统筹协调全校的职业辅导工作,协助学校领导按照职业辅导计划的要求管理学校,设计、指导开设辅导课程,通过发展教育和职业计划为学生团体和个体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咨询,为有问题的小组学生和个体学生提供矫正性咨询,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到校外的心理健康机构等。其他教师的职责是在职业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开设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实施个别指导或协助学校诊断和筛选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等。他们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要承担部分职业辅导工作。为此,他们应接受职业辅导培训(这些培训往往由职业辅导专业教师承担),学习掌握基本的职业辅导教育知识和技能。

事实上,这种辅导模式还具有预防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它特别强调职业辅导的预防作用。职业辅导教师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待学生的到来,而应该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活动(如专门设计的辅导课程),减少学生发生职业心理困扰问题的可能性。职业辅导教师的工作既要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又要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时主动地调整辅导活动。我国学校职业辅导已经认识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辅导工作的意义,但在确定辅导对象和内容方面还存在盲目性,这些职业辅导活动还没有发挥主动干预的教育作用。例如,我们的团体咨询和活动课程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某些特定学生团体和特定心理问题的需要,活动目的和要求缺乏针对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辅导的成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发挥职业辅导教师对职业辅导活动的指导作用,职业辅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对职业辅导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对职业辅导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环节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就业辅导的队伍来源

首先是专职师资队伍来源。专职师资队伍的来源有两种途径,可以分步开展。目前主要是整合现有资源,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转化工作。一是各学校从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有志于职业辅导工作的骨干,这部分人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必须系统地进行相关培训。从实际情况上看,目前实际进行职业辅导的主力军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是学校设立的专职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采集、汇总人才需求信息,为学生提供涉及就业信息咨询、政策法规咨询、就业操作程序咨询和就业技巧咨询指导,开展双向职业中介活动,同时还兼具行政管理和就业服务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则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学习管理和个体成长指导的主力军。就业指导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人员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实践者,他们长期工作在就业的第一线,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对就业市场熟悉了解,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可以把他们建设成专职的职业辅导师资。学校应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辅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心理测评技术学习,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鼓励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走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学校专职的职业辅导师资。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中分离出一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应用。三是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选拔一些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干部,充实到队伍中。四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中选聘一批应届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进行培养,作为就业指导的后备力量。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主攻方向,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群体。在实施这一步计划的同时,要着力抓好中长期计划,开展系统的学科研究。即设立与大学生职业辅导相关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职业咨询师证书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专职师资的素质要求,学历一般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同时具有职业咨询师中级岗位职业技能证书,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是兼职师资队伍来源。由于职业辅导涉及的内容较广,包括就业形势、方针政策、职业理想与道德、求职技巧、礼仪礼貌、心理调适、创业诚信等诸多方面,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职业辅导教师为学生授课,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对于兼职的职业辅导教师,学校可以在授课时数、职称评定、科研认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与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校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局面的形成。具体地说,第一,从现有的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处、团委老师中选聘。第二,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曾经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从社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选聘优秀的职业咨询师担任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高校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各高校应主动和社会有关机构开展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职业辅导服务。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学生、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的系统工程,为了拓宽大学生视野,让他们对社会发展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可以聘请社会人事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组织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功校友和企业人以及法律专家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职业辅导师资的有力补充。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过程中的技巧,不但可以丰富学校职业辅导形式,也能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推进学校职业辅导的开展和学生的成功就业。

三是以职业辅导为方向的学位教育。据调查,为专门培养就业指导专业人才,从2005年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南京大学合作进行MPA公共管理就业指导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已经分别开展了职业咨询与指导或就业指导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本科教育。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学制为四年。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职业教育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职业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在教育行政部门、各类中高等学校、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及职业辅导工作的高级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毕业生获得以下基本能力:掌握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有关教育的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职业辅导理论与方法,能从事职业辅导工作;具有管理工作所必备的调查研究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基本的程序编写;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获得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技术操作中级技能及其以上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本科专业主干学科为管理学、教育学;主要课程为管理学原理、职业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法概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科研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中外职业教育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职业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心理测量、办公自动化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年论文、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职业教育管理实践模拟、毕业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活动等。授予学位为教育学学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已经在“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本科教育中培养职业辅导方向的专门人才。但是,笔者对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电话访谈了解到: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至今还没有人直接到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在中等学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