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青岛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加快青岛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6年6月底,驻青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29家。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境内外上市公司41家,比2010年增加了20家。表明与经济活动总量相比,青岛市金融业活动总量偏小。青岛金融机构竞争力仍存在一定差距。着力增强青岛金融对半岛地区的辐射能力。一是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法人金融机构。二是加大对现有和新设全国性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使青岛纳入其全国发展规划布局中。

青岛市统计局课题组

一、青岛金融业发展情况

(一)近年来取得的成效

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两年来,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带动了全市金融业快速发展。

1.金融业贡献率持续上升

2015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88.28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市GDP增速4.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33%,同比提升0.33个百分点;金融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11.98%,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22.7%,在现代服务业中地位凸显。

2.金融机构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承接各类优质财富管理资源,多层次财富管理机构体系进一步形成。2015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28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7家,填补多个业态空白;新设外资金融机构8家,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21家,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2家,外资金融机构34家。截至2016年6月底,驻青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29家。

3.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底,本外币存款余额13156亿元,是2010年末的1.67倍,年均增速10.8%;本外币贷款余额11577亿元,是2010年末的1.82倍,年均增速12.7%;证券期货业、证券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达到6.9万亿元,是2010年末的5.8倍,年均增速42.1%;保险业保费收入余额244.1亿元,是2010年的1.59倍,年均增速9.7%。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境内外上市公司41家,比2010年增加了20家。

4.资本市场取得迅猛发展

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猛。2015年,在青岛市财富管理基金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47家,较年初增长268%;管理规模达到168.2亿元,较年初增长151%。新三板挂牌企业由2014年底的12家迅速增加到57家,基本看齐同类型城市数量。

(二)发展劣势

1.财富管理试验区建设缺少特色

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较,青岛在财富管理试验区建设中仍然缺乏彰显自身优势的特色定位

表1 国内部分城市财富管理中心的特色定位

2.财富管理机构和要素集聚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国内众多特色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落户试验区,但试验区在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和份额并不高,尤其缺乏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效应的财富管理细分行业的龙头和优势企业的落户。

3.财富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个人理财经理队伍大多停留在投资管理、产品销售等层面,很少能真正从财富规划角度与客户进行沟通,提供有价值的财富管理服务。需要提高综合素质,逐步充实私人投资业务、房地产业务、保险业务、节税业务等专家级客户经理。需要不断完善个人高端客户服务内容,为高端客户提供全面、专业、个性化、一站式理财规划和投资咨询服务。

4.定制化服务仍需完善

财富管理业务仍以产品为中心,处于狭义的产品销售和投资管理阶段,尚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服务宗旨,缺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定制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包括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保险保障、税务筹划、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在内的整体财务需求。

5.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

产品上受限于监管,同质化严重,结构缺乏创新。理财产品无论是期限安排、目标群体锁定,还是产品结构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增值服务集中在相同方面,客户体验没有创新,缺少个性化服务。

二、青岛市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根据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青岛、济南、深圳、武汉、杭州、宁波等6个城市(5个副省级城市和对标城市深圳)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金融业整体实力稍弱,与经济规模不相称

经济总量衡量,2015年青岛市GDP突破9300亿元,在6个城市中位列第四(表3)。从2010~2015年6个城市的金融相关率(按存贷款总量/GDP测算)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杭州的金融相关率6年一直处于首位,其次是深圳,济南、宁波居中,武汉、青岛较低。青岛的金融相关率虽然6年来有小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城市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金融相关率指标来看,2015年,杭州为5.29,青岛市仅为2.66。表明与经济活动总量相比,青岛市金融业活动总量偏小。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深圳为14.53%,青岛为6.33%,青岛市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

表3 2015年六市金融业发展指标表

数据来源:2016年青岛、济南、深圳、武汉、杭州、宁波统计年鉴,每万人证券期货机构数、每万人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来自各市金融办网站。

(二)辐射和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0~2015年存贷款规模占全省的比重,武汉、深圳、杭州居于前三位,青岛市比重较低且略有下降。青岛市的银行存贷比较高,在同类城市中位于中上游。

2015年,从存贷款规模占全省比重看,武汉为52%,济南为19%,青岛市为18%,在省域范围内青岛金融集聚度不高;从银行存贷比看,青岛为0.88,金融资源利用能力较好。

(三)银行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青岛金融机构竞争力仍存在一定差距。2010~2015年同类城市的人均存款(按本外币存款余额/常住人口测算)和人均贷款(按本外币贷款余额/常住人口测算)都呈上升的趋势。深圳、杭州的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规模居于第一、第二。青岛市的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规模较小,说明银行业务规模偏低。

从人均存款看,2015年末深圳为50.78万元,青岛仅为14.46万元;从人均贷款看,深圳为28.52万元,青岛位于六城市末位,仅为12.73万元。

(四)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水平偏低

从每万人证券期货机构数量看,青岛仅为0.162家;从每万人新三板上市企业数看,青岛仅为0.062家,均居六城市末位。

从2010~2015年六城市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来看,青岛市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较低。2015年,青岛市实现保费收入244.12亿元,低于深圳、杭州、武汉,高于宁波、济南。青岛市保险深度只有2.62%,居于六城市末位,保险密度也只有2680元,青岛保险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推进青岛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与推进作用,适时出台优惠政策

政府应超前谋划区域金融发展全局,全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通过规划、政策与资源的强力支持,实现青岛市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国内外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招商、信贷投放、金融创新、股权投资、金融总部建设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在国家统一的财政税收政策框架内,对现有金融机构在涉及重点项目融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三农”贷款等领域,可采取贴息、政策性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

(二)增强金融业的区域辐射与集聚能力

1.大力提升金融业辐射能力

着力增强青岛金融对半岛地区的辐射能力。一是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法人金融机构。二是加大对现有和新设全国性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使青岛纳入其全国发展规划布局中。三是积极与非法人金融机构的总部沟通,争取其将青岛定位为区域总部,同意到周边地区设立二级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

2.着力推动财富管理机构聚集

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推动增量改革,在发展现有金融机构理财服务的基础上,培育多种类型财富管理机构。积极吸引第三方理财机构、家庭理财室、金融顾问公司、私人银行家事务所、私募基金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新型财富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在青岛聚集发展;允许国内外银行在青岛发起设立基金公司,破题民营的证券、期货公司引进设立;支持国内外银行机构在青岛设立私人银行法人子公司、事业部或管理总部,鼓励境外银行类财富管理机构来青设立中国区总部和分支机构。

3.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优势

一是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发挥外资银行的辐射作用,鼓励其扩大业务规模;大力发展和引进外资和台资保险、投资类机构;加大外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的引进力度。二是增强外汇服务功能。推进银行贸易结算、贸易融资、外汇贷款业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把青岛培育成面向日、韩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扩大人民币和韩元贸易结算范围,建设区域性韩元结算中心,推动青岛成为中韩金融合作先行区。三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金融联盟建设,将青岛市打造为“一带一路”财富管理节点城市。

(三)发展航运金融,实现与西海岸新区的良性互动

试验区建设应与西海岸新区发展相衔接,积极争取在西海岸新区建设产融结合的金融示范区,发展航运金融产品,优化服务产业链,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1.加大航运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研究梳理航运服务所需金融政策,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一是积极争取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争取适当降低银行船舶贷款业务、保险公司海上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对注册在新区的企业海上国际航运业务收入和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收入等免征营业税。二是推进前湾保税港区船舶登记制度试点,争取试行第二船籍港制度,完善船舶抵押登记制度,简化抵押登记手续。三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启运港退税、内外贸同港同船作业、中资外籍船舶特案减免税等政策。

2.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航运交易、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航运再保险、海运资金结算等业务,推进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航运金融部门,保险机构成立航运保险运营部门,促进航运金融产品多元化。加快发展保险经纪、保险公估、海事法律、船舶检验等航运金融中介机构,提高航运金融中介服务水平。筹建区域国际航运交易所,推进航运船舶交易平台建设,依托青岛航运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规模,提升航运交易鉴证、评估、交割以及船舶买卖、租赁、抵押、拍卖及融资、保险服务水平。

(四)发展科技金融,实现与蓝色硅谷的良性互动

试验区建设应与蓝色硅谷发展相衔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

综合运用科技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财政资金后补助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设立蓝色硅谷产业基金、蓝色硅谷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市场主体在区内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活动。积极打造蓝色硅谷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信息库、科技金融人才库、科技企业信息库等数据平台。

2.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鼓励各商业银行在蓝色硅谷设立科技分行,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部门,实行单独运营、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强对全市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构建单独的信用评级体系、单独的授信审批机制、单独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机制、跨业合作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科技信贷退出机制。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以服务科技企业为中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认定和培育一批具有资质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3.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按照注册制的改革方向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资源数据库,做好优质科技型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与辅导工作,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交易所、“新三板”和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并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等方式开展再融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公司债、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和私募债。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债务融资增信机制,降低科技型企业债务成本和债务融资风险,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试点。

(五)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鼓励在青岛市设立各金融、保险、证券机构的信用卡中心、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和档案管理中心。二是稳步推进支付清算体系、国库会计系统、网银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等。逐步将青岛建成区域性金融后台业务服务中心,为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供稳健基础设施。

2.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扶持担保机构、评估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业务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推介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合作。

3.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业

加强对民间金融活动的引导和规范,鼓励民间设立投资、借贷、担保、抵押、理财等金融性组织并开展金融活动。应严格执行金融监管的各项规定,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同时,对从事洗钱、炒卖外汇、高利贷等非法活动的民间金融组织予以坚决打击。

4.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加强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强化金融运行监测,完善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研究制订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利用新型风险管理工具,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其持续、稳健发展。

5.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就青岛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金融发展规划等寻求智力支持。二是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在大力引进金融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打造本土专业人才队伍。三是与国内外金融教育培训权威机构的合作,建设全国性金融人才培训中心,推动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私人银行家等财富管理专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考试落户青岛。

6.凝聚青岛“财富管理”品牌

打造“青岛财富管理论坛”品牌。争取将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升格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国家级论坛,将“金家岭财富管理国际论坛”打造成青岛国际化城市的新名片。加强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趋势研究和信息监测,会同知名研究机构定期发布中国财富管理研究报告及全球财富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增强中国财富管理中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六)创新财富管理机构业务模式

1.提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水平

一是突出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的定制化。基于客户财富创造、财富增值、财富利用、财富保障、财富传承和财富精神的需求,定制客户专属品牌、专属渠道、专属队伍、专属产品、专属服务的“五专”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二是突出以私人管家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提供包括异地漫游服务、财务税务法律咨询、EMBA与子女教育、专享旅行、定制私人商务、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等在内的全方位增值服务,为客户需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结合客户兴趣,以俱乐部、沙龙等形式打造高端客户群体交流平台。

2.推动证券期货公司综合理财服务创新

一是支持证券公司充分利用其研发、咨询与增值服务能力,加快产品线建设,依托核心人才,管理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优化升级专项资产管理产品,扩大定向资产管理规模,以创新手段盘活客户资产,提升收益水平。二是发挥期货公司衍生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的避险需求为出发点,布局财富管理业态,重点打造客户资产套期保值产品和“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三是证券、期货公司积极探索提供增值服务,除传统的投资者俱乐部外,增加生活便利、移民、健康管理等服务。

3.巩固保险公司财富管理功能优势

一是创新财富保障业务,不断开发财产险、信用险、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险、人寿险的新险种,确保客户在面临各类风险时能够减免损失。二是创新财富增值业务,以分红险、万能险、投资联结保险、年金保险等品种,实现保险的财富保值增值衍生功能,优化“保障+理财”业务模式。三是创新财富转移业务,充分利用保险工具合法避税功能,合理实现客户财富转移与财富传承。四是创新咨询服务类业务,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保险规划、个人风险管理、避税咨询、继承咨询等财富管理服务。

4.开展信托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创新

一是规范发展传统信托业务,调整新业务模式,提高房地产信托运作水平,重构风险控制路径,打开信托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信托业务,包括组合投资基金业务、证券信托业务和家族财富管理信托业务,重点探索家族财富增值信托、养老信托、子女抚养信托、家族保障信托、财富传承信托等家族信托业务。三是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托公司因其特殊的“破产隔离”制度优势,开展该项业务优势明显。

5.拓展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个性化服务

一是提升基金公司专户业务服务水平,根据客户属性进行投资需求分析,量体裁衣确定投资目标和最佳投资方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资产管理服务。二是推动青岛市养老基金和社保基金进行财富管理业务试点,壮大青岛市财富管理资金池。三是鼓励在青岛注册成立阳光私募等各类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推行合伙人制度,实现金融资源聚集效应。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理财机构,深入探索“私人理财管家”模式,发挥其财富管理服务创新助推器的作用。

课题组组长

王东翔 青岛市统计局

课题组成员

刘建华 青岛市统计局

陈 强 青岛市统计局

王 媛 青岛市统计局

陈旭亮 青岛市统计局

刘 斌 青岛市统计局

张瑾璟 青岛市统计局

吕学梁 青岛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