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寿险基础彰显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归寿险基础彰显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保险业是否应当快速扭转保险消费失衡现状,回归寿险基础功用,从而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保险人如今需要思考的问题。市场上,分红险占据主导地位且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而以保障为主的普通寿险却逐年回落,由此可见保险消费失衡现象在市场上普遍存在。寿险保费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对寿险行业和寿险公司的发展造成隐患。

回归寿险基础 彰显社会责任 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谈回归保险传统保障功用的现实意义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客户群体日益增加,产品种类逐渐繁多,保险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

但在保险业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寿险产品的选择却逐渐走向“单一化”和“集中化”,投资分红型的寿险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逐渐占据了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大部分人群的眼中,保险产品已经从规避风险的方式转变成投资理财的渠道,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与功用。为此,保险业是否应当快速扭转保险消费失衡现状,回归寿险基础功用,从而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保险人如今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保险消费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0年,江西省寿险保费收入169.21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普通寿险保费收入15.64亿元,同比下降1.1%,占比9.2%;投连险保费收入0.97亿元,同比下降36.3%,占比0.6%;万能险保费收入8.03亿元,同比下降17.6%,占比4.7%;分红寿险保费收入为144.58亿元,同比增长40.3%,占比85.4%。市场上,分红险占据主导地位且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而以保障为主的普通寿险却逐年回落,由此可见保险消费失衡现象在市场上普遍存在。

img86

2010年江西寿险公司各险种保费收入占比图(单位: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寿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在2011年8月份出来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行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国保险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的宏伟目标,而江西寿险业迅速崛起壮大,在2010年,江西寿险业务保费收入达184.02亿元,同期增加53.93亿元,同比增长41.46%。但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保险产品分化,投资分红、投连险比例逐渐增加。

(一)理财观念促进分红险销售。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理财已逐步成为决定和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有关指导百姓投资的文章也应运而生,各种报刊、宣传媒体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方法向人们介绍、推荐各种投资理财的思路和模式。据调查,在中国有72.9%公众赞同“理财就是生财,让财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有36.9%的公众认为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还有一部分公众认为节省就是理财。受这种理财心理的诱导,越来越多的投保客户在购买寿险产品时更多倾向于分红型保险,并把此当做一种投资,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保障却在无形中被忽视。

(二)保险主体推动分红险销售。由于代理人对于分红险的了解情况和熟悉程度相对更好,并且年度分红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避开保险产品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之间的横向比较,更侧重强调其保障性能。所以,各大保险公司都在加大分红险销售的推动力度。今年1、2月份的保费收入中,各大保险公司加大分红险产品销售力度,并且多数以短期“快速返利”作为卖点,博得市场青睐。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今年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市场局面仍然不会改变,产品创新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新老更换阶段,从全行业主打产品的情况来看,均以短期返还类分红险为主,同质化程度较强。

然而,以分红型为主的投资理财保险产品真的能够取代保障型产品满足人群的保障需求吗?且让我们做如下对比:

img87

从表中来看,分红险寿险产品着实具有收益高,抗胀能力强等特点,在低利率时期,分红险因具有满期给付保险金的保底收益和不封顶的红利以及免税功能而受到市场青睐,加息预期强烈,更有益提高分红险的红利水平。然而,分红的不固定性,灵活度、透明度差却要求客户承担一定的风险。对比来说,保障型保险的特点则更能体现人寿保险人性化关怀的理念,满足人群对于风险规避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如今投资环境每况愈下时期,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型产品的需求正逐渐加大。

二、回归寿险保障基础功用的必要性

纵观发展历史,回归寿险保障基础与中国寿险行业发展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寿险业发展历程的经验基础上,又立足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几年来,随着对行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寿险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寿险回归保障,加强行业建设,推进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积极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十分必要。

(一)回归寿险保障基础是基于保险的基本原则,即“投最少的钱,购买最大的保障”的要求。保险行业犹如搭建金字塔,基座就是保障,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本的风险规避需求,只有把基础建设牢固,才可能往上继续搭建。业内人士认为,对意外死亡、重大疾病等基本生存的保障才应该是每个投保人的“第一张保单”。人民群众要做到有以自身保障为主导,先保障后理财,才能实现购买保险的最根本意义。

(二)回归寿险保障基础是满足消费者保险需求的根本落脚点。保险公司对于分红险产品的推动和销售,满足的是社会对投资分红的需求,而不是对保险保障的需求。在如今高通胀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经济保障的担忧程度正在上升。根据社会调查显示,目前仅有7%的人群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保障;22%的人群担心现有的保障将在通货膨胀的现状中存在贬值的危机;22%的人群对于自身的保障仍然处于迷茫状态;而余下49%的人群则认为自己保障远远不够。由此可见,大众对于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需求正日益提高。因此,寿险行业必须要理性回归风险保障,只有这样,寿险业才能够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于风险保障的根本需求,成长为服务广大民众、服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回归寿险保障基础是寿险行业和寿险公司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的本质是对风险的管理,是一套科学发展管理的机制,其基本功能是对客户提供风险保障。寿险保费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对寿险行业和寿险公司的发展造成隐患。从客观上讲,我国寿险产业发展的经历还很短暂,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寿险保费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产品保障功能不足,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等问题,都会促使社会大众对于保险行业的信任度日益降低,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寿险业及寿险公司的长足发展。

三、回归寿险基础功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弘扬寿险保障基础的文化内涵

行业文化是行业形象的一面旗帜,是行业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当下来看,保险行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满足保险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并与之推广,为行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有效监督保险主体和保险销售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荣誉感,杜绝销售误导行为,弘扬保险业关爱他人、保障生活的文化内涵;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益活动,宣传寿险保障基础的功用,提升广大群众对于保险的正确认识。

(二)行业监管要走在市场前面,引导规范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保险行业建设过程中,保监会等监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统筹规划,形成加强保险相关内容建设的有效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保险行业的内涵,不断完善与经济相适应的保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寿险行业回归到保障基础。从目前来看,寿险回归保障基础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保监局、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加强理论研究,包括监管者的文化建设,培育完善保险市场要素,倡导积极合理有效的保险购买方式,通过多元的主体共同推进寿险回归保障基础的建设。

(三)强化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保险公司要结合自身特点,将行业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融入企业建设中,把企业的长远建设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家寿险公司经营理念不同,公司治理安排不同,同样也决定了公司不同的行为方式,传统的国有公司追求费用最大化,股份制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保险是一个传递爱心的事业。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保险营销员管理制度的完善,保险公司将越来越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在追求价值的基础上,不同所有制的保险公司正在形成共识。综合起来,保险公司就要强化社会责任,即追求满足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四位的有机统一。

寿险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而任重道远的命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寿险与之相辅相成、不断进步。回归寿险保障基础的声音早就在08年就已被呼唤,至今还在延续,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新的起点,新的五年规划刚刚开启大门,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值中国寿险业战略格局做出重大调整之际,寿险业回归保障的声音和行动必将同理连枝,锐意进取,为寿险行业未来的发展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