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国家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时间:2022-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与大学生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增长趋势都影响着大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从就业去向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比较高的地区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如表5-3所示,以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区域中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占比超过70%。

一、经济发展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与大学生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增长趋势都影响着大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一)经济增长

1.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在我国,习惯用GDP和GNP表示经济增长的情况。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被称为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好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GNP为国民生产总值,是英文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是指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多的指标是GDP,也就是按照GDP的情况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据估计,20世纪初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到21世纪,这个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已上升到80%-90%。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经济全球化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减少”。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外资增多、外贸增多等。

(二)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理论分析

1962年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当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就业岗位就会增加,就业的质量也会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弱,就业岗位减少,就业质量下降。奥肯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对应关系,即在3%的GDP增长水平上,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2%,失业率就会下降1%。并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是考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2.实证分析

从表5-1我们看到从1992年到2014年我国GDP始终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失业率并没有降低,而是维持在3%-4%,似乎证明了奥肯定律是错误的。但是从城镇人口数据统计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镇总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且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如此大的人口基数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说失业率维持在3%-4%恰恰说明了奥肯定律的作用。

表5-1 1992-2014年GDP增长率与城镇人口[1]

3.经济增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经济增长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工资、出国率等。

从表5-2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2002年-2006年,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达到20%以上。而在未就业的待定族中也未必都是不能就业的,以2014年为例,本科院校未就业人群中有59.1%还在找工作、20.8%待定族、11.7%准备考研、8.4%准备出国读研,而在待定族中有37.6%在准备公务员考试、18.7%准备创业、5.3%正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8%准备职业资格考试、30.4%是其他情况[2]。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是可以就业的或者在为就业准备着。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表5-2 2001年-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统计(单位:万;%)[3]

续表

注:就业人数增长率根据就业人数统计。

从就业去向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比较高的地区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如表5-3所示,以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区域中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占比超过70%。

经济增长影响就业满意度,图5-1显示了2012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各类型的用人单位的就业满意度,其中中外合资/独资/外资的就业满意度为62%,排在第三名。这和政府机构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图5-2显示了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各区域的就业满意度,其中经济增长较快、就业率较高的区域,如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的就业满意度也比较高,都是59%。

表5-3 2012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分布(%)[4]

续表

图5-1 2012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各类用人单位的满意度[5]

图5-2 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各类经济区域的就业满意度[6]

全球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个趋势下,中国的外资经济增多,图5-3和图5-4显示大学毕业生进入到中外合资/独资/外资的工资水平是各单位类型的第一名,2009年为2690元、2011年为3548元、2012年为3956元,2009届毕业生三年后在中外合资/独资/外资单位的工资为6250元,明显高于其他用人单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和工作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图5-5)。另根据2013年75所部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清华2013年本科毕业生3099人,出国846人,占27.3%;北大2013年本科毕业生3119人,出国901人,占28.9%;复旦2013年本科毕业生2832人,出国834人,占29.5%;上大2013年本科毕业生3856人,出国952人,占26.6%;浙大2013年本科毕业生5094人,出国1142人,占22.4%;南大2013年本科毕业生3459人,出国719人,占20.8%。

图5-3 2011、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各类型用人单位的月收入[7]

图5-4 2009届本科毕业三年后在各类型用人单位的月收入[8]注:灰色为2009年,黑色为2012年

图5-5 北清复交毕业生去向分布[9]注:毕业生包括本硕博,其他包括拟就业/拟出国/未就业。

二、产业发展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的主力军,其就业质量也必然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1.产业与产业结构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的从事生产、服务和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也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部门,也就形成了多种产业。不同的产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就有了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广义产业结构还应该包括各产业的比例,对经济贡献的大小、就业人数等因素。

2.产业结构划分

目前国际上有几种划分产业的方法,如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划分为物资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根据技术、资本、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方面我们主要应用的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因此有必要对这类划分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著作《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即三次产业划分法。费希尔按照人类的生产活动经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按照上述阶段划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具体可划分为:流通部门(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也是按照这一标准对产业结构进行的划分。

(二)产业结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理论分析

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础,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情况提出:由于工业、商业、农业利润的不同,劳动力必然会从利润低的转移到利润高的产业,也就是由农业转向工业,而后由工业转向第三产业。英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研究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之后的很多学者,例如库兹涅茨、霍利斯等也通过不同角度和数据的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

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三次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三次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力的结构。农业社会中以第一产业为主,于此相适应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进入工业社会,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到了现代社会,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劳动力又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尤其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超过第二产业。

2.实证分析

表5-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构成(亿元,%)[10]

续表

从表5-4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变化情况。从1986年到2013年第一产业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27.2%下降到2013年的9.4%;第二产业比例尽管有升有降,但是总体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第三产业比例呈上升趋势,从1986年的29.1%上升到2013年的46.9%。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我国产业的发展从原来的“一、二、三”转化成近期的“二、三、一”,也必将发展成为将来的“三、二、一”。

表5-5 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构成[11]

续表

从表5-5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力分布情况。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6年的60.9%下降到2011年34.8%;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6年的21.9上升到2011年的29.5%,上升的速度比较缓慢;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6年的17.2%上升到2011年的35.7%,上升的速度比较快。

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中国的第一产业的比例在下降,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在逐年减少;第二产业的比例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变化也不大;第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也增长迅速。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产业结构

如表5-6所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是销售类,其次为财务/审计/税收/统计类;2013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是财务/审计/税收/统计类,其次为销售类;而2012年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是财务/审计/税收/统计,其次是销售类。从这三届前五名的就业职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职业都是属于第三产业。而从总体的就业数量来看,2005年只有44.8%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而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12]。可见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第三产业是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表5-6 2012-2014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排名(截取前五名;单位%)[13]

续表

如表5-7所示,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十位职业中除了建筑师是属于第二产业外,其余九个都是属于第三产业,排名前十的并没有第一产业的高校毕业生。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表5-7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十位职业(单位:%)[14]

续表

(三)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1%,基本与2011年持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5.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一定提高。图5-6显示了世界各国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其中美国79.7%、日本71.4%、韩国57.5%、法国79.8%,这一比例近年来都较稳定。像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德国由于自身的特点而更倾向于制造业,所以比例稍低。但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为70%,由此可见,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

图5-6 2012年世界各国GDP三次产业产值构成[15]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出路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的服务行业,但是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占据较大比重,新兴服务行业尽管增长较快,但规模还比较小。我们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比在3%左右,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为7%-8%左右,而该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则高达60%[16]。但这一行业整体发展还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金融业改革的具体量化目标值,其中之一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而美国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1世纪前10年平均为3.22%、5.59%、8.01%,日本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前10年平均为5.79%、6.53%。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平均分别为4.46%、4.42%。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规模与美国、日本的差距。大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几个行业,如财务、审计、计算机处理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发展缓慢、竞争不透明、垄断程度高的情况,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就业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就业政策及其发展阶段

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通过法律途径、行政途径、经济途径等对就业工作所出台的规定和实施的办法,我们称之为就业政策。就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让劳动者能够自由地、不受歧视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获得一定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充分就业,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在第一阶段,国家完成了基本的劳动改造后,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就业政策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政策。1980年8月7日,《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提出“三结合”方针,即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三结合”政策的提出,打破了改革开放前统包统配的指令性政策;1992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可以实行合同化管理或者全员劳动合同制”;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开发布《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明确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2006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这些就业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影响了就业的形式和内容,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到201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较多的一年,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了相关的就业政策。其中对高校毕业生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

项目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项目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项目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四、援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项目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如表5-8所示)

表5-8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17]

续表

(三)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工资、就业满意度等都有影响。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数量,提高了就业质量。(如表5-9所示)尽管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人数所占比例并不是太高,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表5-9 就业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表

续表

注:人数根据网上报道所得(已经特殊标注的除外)。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后享有考研、考公务员等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大学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例如2013年,有超过20万的大学生报名入伍。这改变了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只愿意留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增加。如图5-7所示,2012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为2.0%,2013年为2.3%,2014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达2.9%,比2013届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高0.9个百分点。同时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6%,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尽管总体比例不高,但也拓宽了大学生毕业出路。

我国就业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项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根据图5-8所示,中小企业的工资普遍偏低,这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从而降低了就业质量。但如图5-9中小企业的工资增长是所有企业中最快的,也为今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打下了基础。

图5-7 2012-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18]

图5-8 2011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各规模用人单位的月收入[19]

图5-9 2012届比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各规模用人单位的月收入的增长情况[20]

贫困大学毕业生因受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能力差、求职资金短缺以及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而其就业与否以及就业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在的家庭。因此对全社会来说,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达400多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每年将有近万名贫困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如果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够妥善地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关于贫困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出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贫困的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这拓展了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机关、事业单位免收贫困毕业生的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这节省了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支出;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这降低了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投入;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这提升了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些政策的提出无疑提高了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例如2013年出台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2005年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但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这些政策不甚了解,甚至连高校的主管部门对这些政策也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运用。高校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这些就业政策。因此,这就造成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却不能真正的落实。

2.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不高

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例如减免税收、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但总体上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高,近年来也仅有不到2%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是由于自主创业的很多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以创业最重要的资金为例,如图5-10所示,政府所提供的优惠贷款占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仅为一个百分点和两个百分点。创业主要依靠的是父母、亲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

3.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为了让高校毕业生能够选择多种就业渠道,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扶持政策,例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但是这些政策执行起来有诸多的限制条件,能够用到这些政策的毕业生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毕业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选择其他出路,又和当年的毕业生在争就业岗位,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堆积效应”而延期爆发。

总之,就业政策无论在制定、宣传、落实上都存在诸多问题,这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图5-10 2011届、2012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21]

四、社会保障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社会保障政策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作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1984)。陈良瑾教授在《社会保障教程》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这一定义也被大多数中国学者认可。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影响最大的内容。社会保险在社会上俗称“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三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中三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2.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近年来很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得到完善,但由于受社会现状、指导思想、制度设计等各方面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城市地区有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人口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乡村的保障体系特别薄弱,乡村地区2002年才开始试点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其他的保障制度有的刚刚起步,例如养老保险;有的还没有进行,例如住房公积金。

保障制度的双轨制。保障制度的双轨制是指对不同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保障制度,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下来的养老金,是两轨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国家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这就造成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

社会保障差异性。社会保障是按照工资比例统筹的,例如养老保险是由企业按本企业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部分省市略有调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缴纳。由于地区及行业的差异,工资差距相对较大,因此享受的保障差异性也比较大。以2008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3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70.0%。分四大区域看,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分别为34316元、25602元、25101元和24390元。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最高的是机关,为338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倍;其次是事业单位,为297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2倍;最低的是企业,为2835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7.0%。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平均工资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格局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二)社会保障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等的影响。

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使得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在乡村地区工作,即使留在乡村地区工作,其工作满意度也比较低。82.3%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工作,只有5.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农村工作,相差十几倍(如图5-11所示)。曾经对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反映不能接受到乡村工作。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乡村地区工资较低,但最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无后顾之忧。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从图5-12可以看到,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所在地评价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30.5%,而在乡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所在地的评价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21%左右,相差接近十个百分点;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所在地评价为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1.1%,而在乡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所在地的评价为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5.1%左右。由此可见,即使高校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农村工作,但他们的满意度也比较低。

图5-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在地的城乡分布情况[22]

图5-12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所在地的满意度[23]

双轨制和社会保障的差异性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双轨制和社会保障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也造成这些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差距很大。不过这一情况随着我国养老金等的改革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单位:2014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3%;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1%。2013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7%;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双轨制的影响,政府部门为双轨制的受益者,而企业为双轨制的利益受损者。

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的调查,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代理人,其次是信贷经纪人、建筑师、警察、市政行政办公人员等;满意度最低的为零售服务员为32%;2014届本科生毕业就业半年后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信息安全、建筑师和小学教育,其次是城市规划、新闻学、财政学、医学影像学等(如表5-10所示);满意度最低的为搬运工为32%(如表5-11所示)。

表5-10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十位职业(单位%)[24]

表5-11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前十位职业(单位%)[25]

续表

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的调查,2013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中国人民银行、保监委和证监委、烟草制造业,均为74%;最低的行业为医疗健康用品零售业。从表5-12我们可以看到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66%,满意度最低的行业是化工类,为46%。

表5-12 2014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与最低的前五位行业[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