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

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为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常用的调节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除了这两种措施之外,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人口政策等。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1]。根据不同的经济目标,我们可以把经济政策分为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针对各种市场失灵问题,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节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关系的有关政策,如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垄断与反垄断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西方国家二战后的实践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约有四种: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广义上讲,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常常是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二、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一段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种不显著的渐变状态之中。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适度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适度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从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将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做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相互制约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也是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是顺差时,本币价格就会提高。本币价格提高,又会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多,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就要使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增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国内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的提高将会抑制投资,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由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为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常用的调节手段有:经济手段(间接调控)、法律手段(强制调控)和行政手段(直接调控)。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除了这两种措施之外,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具体到本章,主要是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