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贸易顺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贸易顺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因是双顺差及投机资本流入,贸易顺差只是其一。商品贸易顺差的急剧增长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最大贡献。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地位上升,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多,涉案金额也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国民经

学理上,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分工和交换,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参加贸易各方的福利水平。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国际贸易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即该国可以获得国际分工的动态收益,由此,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贸易量不断扩大,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大幅贸易顺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下GDP构成包括总投资、总消费和贸易顺差(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由此,贸易顺差扩大对GDP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研究中一般采用净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来计算贡献的大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期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44.4%,特别是2005-2007年,出现了连续三年贡献率高达16%以上的情况,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净出口的贡献下降到了-40.6%。见图3.1。

图3.1中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

中国GDP总量的扩大和高速增长与净出口增长密切相关,虽然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未来可能呈下降趋势,但是贸易顺差仍然是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1)扩大劳动就业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可以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所以长期大额贸易顺差为扩大中国就业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对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数量以及劳动力质量上。从数量上而言,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正符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要求,因此贸易顺差越大就意味着就业人数越多。

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子公司直接雇佣的劳动力比那些在内资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往往享有更高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因此外资企业会产生一种聚集效应,吸引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数量。而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制造业企业、出口加工企业对于各种层次的人才都有需求,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必须对其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以推动技能提升,这势必会促进该企业内部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除企业内人员素质上升外,由于存在技术外溢以及产业传递机制,个别企业劳动力素质的上升会带动整个行业甚至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提升。

(2)增加外汇储备

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表现是外汇储备增加过多。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因是双顺差及投机资本流入,贸易顺差只是其一。中国加入WTO后顺差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平均为10.9%,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重为45.7%,2005年以来上升较快(见表3.4)。

表3.4 2002年至2010年中国顺差占外汇储备总量和增量的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海关统计。

有专家估计,贸易顺差中有一部分是隐蔽性资本流入,扣除这部分后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作用较小。国际经验表明,货物顺差只是影响外汇储备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且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如德国2004和2005年顺差均超过19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仍在下降;而印度近年来外贸持续逆差,但外汇储备却不断增加。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在2004年起开始快速增加。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于2007年底首次超过1.5万亿美元。2010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38亿美元。商品贸易顺差的急剧增长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最大贡献。

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和经济的平稳运行。从1997年以及2008年经历的两次金融危机看,巨额的外汇储备有效地维护了经济的平稳。然而,高额外汇储备降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由于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购入美元,外汇占款的增加会引致中国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形成通胀压力、信贷过快增长以及投资过热等问题。中央银行2003年后被迫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冲销外汇占款。以上问题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外汇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3)推动技术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对于经济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越来越强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国际贸易,使得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这样就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以及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进口国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技术含量以及服务的种类、更新速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状态下的生产、服务,调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国内出口部门技术的进步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最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进步。目前中国出口部门的有关产业具有的技术外溢作用已十分明显,这确实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1)恶化对外贸易环境

随着中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中国逐步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加工市场。然而,贸易顺差扩大的同时,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WTO秘书处2009年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不仅发达国家与中国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国与中国贸易摩擦也在增加。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一些国家纷纷出台保护措施,发达国家也相继提出“产业回归”、“再工业化”、“买国货、雇国人”等观点。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地位上升,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多,涉案金额也在上升。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据,仅2009年1月-4月,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38起,同比上升26.7%,涉及出口额74.42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88%,而2008年全年涉案金额为62亿美元。

(2)贸易依存度过高影响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攀升。从表3.5可以看出,198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只有15.1%,1990年提高到26.7%,2000年达到44.2%,2005年达到69.3%,2007年达到72.5%。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低于德国,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大国“金砖四国”中最高,且对其他三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超出呈现出扩大趋势。

表3.5 中国与世界部分主要国家的贸易依存度(%)

数据来源:①中国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②世界1982-1990及2007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

③其他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既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力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在进一步加深。加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伴随着贸易顺差的迅速上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受外需的影响快速上升,从表3.6的净出口率变化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变化,2002年,中国净出口率为2.5%,仅低于德国和俄罗斯,但到2007年,中国净出口率达到了8.9%,已经超过德国和俄罗斯,大大高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和巴西。相对于内需,外需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除受世界经济自身的涨落影响之外,还受贸易保护、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不断上升。外需的波动将对国内生产、就业、税收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威胁国内经济增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出现明显的下行和衰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表3.6 中国和世界部分主要国家的净出口率(%)

续表

数据来源:①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08》。

②世界1982-1990及2007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

③其他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3)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了金融风险

持续国际顺差显示了一国海外净资产持续增长和货币市场上外汇供应的增加,若国内信贷和货币投放量未能加以有效协调和适当控制,就可能引发国内通货膨胀。顺差国金融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国内通货膨胀,势必从严控制货币投放规模,从而导致在外汇市场上本币供不应求,本币升值。若无必要的管理措施,本币的升值就会诱使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涌入,进行投机,冲击外汇市场,从而不利于中国金融稳定。

对中国而言,为了克服顺差带来的潜在通货膨胀风险,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但是利率提高导致外资为追求高投资回报而流入中国,外汇市场上外币供给增加,进一步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央行冲销的难题,影响国内金融稳定。

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1%,但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人民币仍然处在双向波动升值过程中,而且升值幅度呈扩大趋势。2008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到7.3,目前已经升值到6.5,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仍会继续增大。

(4)流动性过剩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

当一国贸易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经常账户下收益项的资金流出增加。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更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中国贸易顺差造成外汇持续大量流入,使得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尽管中央银行交替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断创新调控方式以回笼市场的流动性,但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这些调控政策的作用空间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当前宏观调控中面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投放偏多、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过快等都与这种外资流动性偏多相关。

(5)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①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扩大。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时期也是GDP快速增长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但职工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的劳动力价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根据美国制造业绩研究所(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简称MPI)和产业周刊(Industry week)的调查、美国均富国际出版的《中国视野》研究报告的披露数据,在对406个拥有ISO9001证书的中国厂商及681家美国厂商进行调研后,其中薪资对比的结果为:受访中国厂商给予每名工人每月工资的平均数是121美元(加班除外),美国厂商员工薪水每月为2160美元。这种压低职工工资的做法制约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因为职工的工资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要来源。尽管中国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要扩大内需,并且为扩大内需还相继采取了许多鼓励居民消费的措施,但效果不佳。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职工工资较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出口,中国还推迟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主要靠企业负担。如果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这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出口创汇。也正因如此,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而且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出于谨慎需要,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随着住房、养老、医疗、就业以及非义务教育领域的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原来由国家负担起来的待遇和福利,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和部分风险和费用。目前居民用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每年都在快速增加。这种情况更迫使人们将更多的工资收入转化为储蓄。

②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消费结构层次的提升。近些年来,中国某些消费品的出口已在本国总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2005年,中国彩电生产量7600万台,出口4900万台,占总产量的64%;DVD产量1.5亿台,出口1.3亿台,占87%;摩托车产量1580万辆,出口1000万辆,占64%,等等。消费品的大量出口,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因为在各种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若消费品大量出口,国内消费品势必减少。这就会使消费结构中的“瓶颈”商品增多,消费结构升级受到影响。

③损害了居民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下,出口创汇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会考虑生产和出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代价。例如,东北三省黑土地的破坏就是因为出口创汇造成的。东北三省的黑土地是经过几亿年植被腐化形成的一层地表黑土,在世界上也只有在乌克兰和美国的中部各有一块。但经过几十年的毁灭性开发,中国的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如果不改变粮食生产和出口政策,几十年后这块黑土地将岩石裸露。中国的羊毛羊绒产品生产对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也负有主要责任,西北地区的生态恶化正在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品种中,原材料和资源出口比重相当大,而高级形态产品出口比重小,这种出口初级产品换回高级产品的贸易模式,极大的消耗了资源和能源。

(6)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由于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加工贸易,这种“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实际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而能源和资源都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少、人均能源可采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国家。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迅速增加,生产能力急剧提升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于是这些行业纷纷开始寻求国外市场,从而使中国的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类的产品出口急剧增加,导致中国国内的环境资源保护压力突然上升,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加工贸易使得国外企业通过投资把对环境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加剧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每年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革、纸张、纺织品金属制品、化学制品甚至IT产品很多都是对环境严重污染的产品。贸易顺差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大于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这里选取1991~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净出口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以及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作为样本数据,分别用GDP、NX、CC和I表示。相关数据由表3.7数据计算。

表3.7 1991-2007年GDP、净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商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由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可能是不平稳的,而不平稳变量可能会造成变量间虚假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对各个变量的稳定性进行检验。若平稳,则可直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若非平稳,则必须首先进行协整分析以确定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关系。只有存在协整关系方可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平稳性检验

这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如表3.8所示)来看,各变量一阶单整,可以做协整检验。

表3.8 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

(2)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选用平稳的差分序列来代替(即讨论的是GDP增长的速度和其他要素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由LM检验值和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得到表3.9的检验结果。

表3.9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因此,消费与GDP的增长速度不存在相互关系,加快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极大地拉动经济增长,而GDP与贸易顺差增长速度间存在双向关系:即加快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将拉动GDP的加快增长,而加快GDP的增长速度也会使贸易顺差加快增长。

(3)协整检验

看出中国消费cc与Gdp关系不显著,将其在模型中去掉,并加入适当的滞后项,以消除序列相关性。模型如下:

GDPt=α+β11t+γ1NXt+γ2NXt-1+μGDPt-1+ε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量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不存在一阶自相关,F检验和各项t检验均通过。

接下来,进一步进行残差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10。

表3.10 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

续表

GDP与其他因素的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上述估计方程即为其长期稳定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上述GDP与投资、净出口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可以用直接打开修正误差项的方法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即:

△GDPt=-0.0075△NTt+0.3001△It-0.5089GDPtt-1+0.30011t-1-0.01826NXt-1+1.7887

即:

△GDPt=-0.0075△NTt+0.3001△It-0.5089[GDPtt-1-0.5897It-1+0.03588NXt-1-3.515]

可以看出,投资增速对GDP增速长期贡献为0.3001,短期为0.5897,说明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较大,短期效应明显。但贸易顺差增速对GDP增速长期的贡献为-0.0075,短期为-0.03588。原因主要是:

第一,从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看,发展迅猛的出口属于粗放型产业,为闲置资源使用出口。这种出口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中国目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现状,因此虽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是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对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二,进口可以带动中国的技术更新,但中国进口增速太慢,拉缓了GDP的发展,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并达到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本来净出口被作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却使得GDP增长长期放缓0.0075个百分点,短期放缓0.03588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