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菇的制种技术

平菇的制种技术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基是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进行食用菌栽培及研究的基础。这些有机物质来源广,价格便宜,营养丰富,是食用菌生产中最常用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成分清楚,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一般只用于实验室内做有关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称液体菌种。

任务二 平菇的制种技术

一、菌种的概念

食用菌的菌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在自然界中,食用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人工栽培食用菌时,孢子虽然是它的种子,但生产上都不用孢子进行直接播种,而是用孢子组织和寄主上获得的纯菌丝体作为播种材料。因此,通常生产上所用的菌种,实质上是指将用孢子或子实体组织萌发经过人工培养的纯次生菌丝体连同培养基质一同作为播种用的菌种。一般以试管、玻璃瓶、塑料袋等容器包装。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由于菌种质量低劣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所以掌握好制种技术,是食用菌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菌种的类型

(一)依据培养基和用途分类的菌种

菌种根据使用的培养基不同和用途不同,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也称生产种),并相应地分别称为一级种、二级种和三级种。

1.母种

母种是生长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试管斜面上的菌种,可直接转接原种。来源有三个:用各种育种手段得到;直接从子实体本身(组织及孢子)或菇木(耳木)分离得到;从国内外引进的包装在试管或培养皿中的菌种。母种的培养容器和使用单位多数为规格不一的玻璃试管,便于观察、鉴别,且易于保藏,也称为试管种或一级菌种。

2.原种

原种是把培养好的一级菌种接种到木屑、棉籽壳、麦草、稻草、谷粒等为主的培养基中扩大培养所得到的菌种。常以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为容器,也称为瓶装种或二级菌种。原种主要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有时也可直接出菇。

3.栽培种(生产种)

栽培种是为适应大规模栽培(生产)的需要,由二级菌种扩大培养而得到的菌种,常以塑料袋为培养容器,也称为袋装种或三级菌种。栽培种一般只用于生产,不能用于再扩大繁殖菌种,否则会导致生活力下降,菌种退化,给生产带来减产或严重损失。

(二)依据物理状态分类的菌种

1.固体菌种

固体菌种是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得到的菌种。根据培养原料的不同可分为下面多种。

(1)琼脂等菌种。常用的有琼脂、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胡萝卜培养基等。

(2)木屑菌种。这是以木屑为培养基主要原料制备的菌种。香菇木耳、银耳等菇类常用木屑菌种做原种或栽培种。

(3)谷粒菌种。这是以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禾谷类种子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菌种,其中以小麦最常用。麦粒菌种具有菌丝生长快、生命力强等优点,但要注意防止老鼠偷食。

(4)粪草菌种。这是以粪、草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菌种。粪草可以发酵,也可不经发酵。它是蘑菇、草菇等菇类常用的菌种类型。

(5)木块菌种。这是以圆柱形、锥形或楔形小木块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菌种。用于银耳、木耳、香菇等的段木生产和代料人造菇木生产上。

2.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是采用液体培养基接入菌种,经培养而得到的菌种,菌丝体在液体中呈絮状或球状。液体菌种采用摇瓶培养和深层发酵技术培养,具有发菌快、周期短、菌龄一致等优点,但所需设施比较昂贵,目前尚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三、食用菌菌种的三级制种程序

我国食用菌菌种生产采用的是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繁育程序(图1-12)。

img34

图1-12 食用菌三级菌种的制种程序

四、平菇各级菌种生产流程

食用菌菌种的生产流程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灭菌→接种→培养。

(一)培养基的制备

1.培养基概念

培养基是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进行食用菌栽培及研究的基础。是采用人工的方法,按照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利用一些天然物质或化学试剂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因此合格的培养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含有该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第二是具有一定的生长环境;第三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保持无菌状态。

2.培养基类型

(1)根据营养物质的不同种类,可以把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3大类。

天然培养基是利用化学成分不清楚且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质配制而成的。各种农副产品及其下脚料,如小麦、玉米、马铃薯、胡萝卜、麦麸、木屑等以及动植物组织浸出液如牛肉膏、麦芽汁、肉汤等均可作原料。这些有机物质来源广,价格便宜,营养丰富,是食用菌生产中最常用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利用已知成分和已知数量的化学试剂(无机盐类)配成的。这种培养基成分清楚,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一般只用于实验室内做有关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

半合成培养基是既有有机物质又有无机盐类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种类多,应用广,也是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常用的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制成后的物理状态不同,可把培养基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3种。

液体培养基是一类不加凝固剂的培养基。凡不以植物体直接做培养基成分的培养基都可以根据需要配制成液体培养基。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称液体菌种。

固化培养基是在营养液中加凝固剂而成,凝固剂有琼脂、明胶和硅胶三种。食用菌的培养基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

固体培养基是直接用天然植物体材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稻草、麦粒、玉米粒等制成的培养基,主要用以生产二级种和三级种。凡用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称固体菌种。

(3)根据培养对象将培养基分为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栽培生产培养基。

(4)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菌种保藏用培养基3类。

(5)根据试验的特殊需要还研制出一些特殊的培养基,如普通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保藏用培养基等,其中选择性培养基在食用菌的菌种分离纯化工作中应用较多。

普通培养基常用来进行日常生产,一般菌种完成培养要及时使用。这类培养基配制时不需考虑太大的缓冲能力。

选择性培养基是专门为某一种微生物生长而配制的培养基。如感染某种细菌的平菇一级种可以用含有10%棉籽壳浸出液的PDA培养基继代培养数次,即可得到纯化,这种培养基利于平菇菌丝生长,而抑制细菌生长,实属选择性培养基。

保藏用培养基专门用来菌种保藏。配制时要注意:养分不能过剩,以防徒长;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因此,菌种保藏用培养基要养分略贫,适量加大缓冲容大的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

3.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1)要含有所培养的菌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有机氮、矿物质等。

(2)所含的养分浓度适宜,比例平衡,利于培养物的吸收利用。如一级种培养基糖的浓度以2%为宜,过高和过低都对平菇菌种生长不利。

(3)要有适宜的pH值和缓冲能力。生物的代谢都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的,没有适宜的pH值,就不能正常生长。另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有机酸释放于基质中,使基质逐渐变酸,甚至酸至不适于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因此,培养基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缓冲能力,以减少培养物生长后期或保藏期间产生的有机酸对自身的不良影响。

(4)用料的各种成分要视其化学性质调配,防止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不利于平菇菌种生长的物质。

4.培养基制备设施

菌种室是配制母种培养基及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场所。室内要有水源和电源。同时应配有工作台、试剂柜或壁橱、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培养基制备用具和用品等。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备场地的基本要求是水泥地面,场地宽敞,配有水源和电源,还需要铁铲、竹扫帚、水管、水桶、喷壶等。有条件的最好配备装袋机、装瓶机、搅拌机、原材料切片机和粉碎机等。

5.各级培养基的制作流程

(1)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母种培养基一般用试管作为容器,所以又称试管斜面培养基,常用于菌种分离、提纯、扩大、转管及菌种保藏。

制作流程:配方→称量→煮汁→加琼脂→混合定容→调pH值→分装→高温灭菌→摆斜面→冷却→灭菌效果检查。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配方: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也可用蔗糖取代葡萄糖。还可以添加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维生素B110mg,即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它广泛适用于多种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培养和保藏。

母种培养基制作方法(以PDA为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浸煮容器,一般选用铝锅、搪瓷缸或玻璃烧杯等,不能用铜、铁器皿,以免铜锈或铁锈混进培养基中。

配制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①计算。按照选定的培养基配方,计算各种成分的用量。

②称量。用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称取各种物质,马铃薯应先去皮,挖去芽眼,削掉青绿部分,对一些不易称量的成分,如酵母膏比较黏稠,可先称好一根玻璃棒和烧杯,再把玻璃棒和酵母膏放在烧杯中一起称。微量元素等需要量很少,难以称准时,可先配成较浓的原液,再从中取出需要的量。

③配制。若配制合成培养基,先量取蒸馏水,加入琼脂,加热溶化,再加入称好的其他物质。为避免发生沉淀造成营养损失,加入的顺序一般是先加缓冲剂,再依次加入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若各种成分均不发生沉淀,也可一起加入。

④煮汁,取滤液。马铃薯切成1cm见方的小块或2~3mm厚的薄片,加水约1200mL煮沸,再用文火保持20~30分钟,并适当搅拌,使营养物质充分溶解,然后用4层预湿的纱布过滤,取其滤液。

⑤补足水量,加药品溶化。补足水量至1000ml,然后往滤液中加入琼脂,小火加热,搅拌至琼脂完全溶解,再加入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使其溶化后,用pH试纸检测其pH值。可根据需要用1mol/L的氢氧化钠或1mol/L的盐酸,调整pH值至适宜的酸碱度,进行分装。注意开锅后要适当搅拌并减小火力,防止溢出或焦底。

⑥分装试管。制备好的培养基应趁热分装,常用的试管为18mm×180mm或20mm×200mm的玻璃试管。首先把较大的玻璃漏斗固定在滴定架上,下接一段乳胶管和玻璃管,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分装时把热的培养基倒入漏斗中,余下的置电炉上保温,然后左手持3支试管,让玻璃管和乳胶管伸到试管的中下部,右手用弹簧夹控制培养基流量,分装量掌握在试管长度的1/5~1/4。注意分装时,培养基不能沾在试管口壁上,否则会污染棉塞。

⑦塞棉塞。分装完毕,塞上棉塞,注意棉塞要松紧适度,以用手提起棉塞而试管不脱落为度。棉塞的长度3~5cm,塞入试管中的长度约占总长的2/3。棉塞制作宜选用质量好的普通棉花,不应使用脱脂棉或夹杂腈纶棉等杂质,也可使用透气胶塞代替棉塞。

⑧灭菌和摆斜面。将塞上棉塞的试管7~10个一捆,用两层报纸或一层牛皮纸捆好,放入高压锅内灭菌。在1.2kg/cm2~1.5kg/cm2压力下,灭菌30分钟,待其压力降至零后,立即取出试管摆放斜面。原则上是摆放成斜面后,斜面的长度为试管长度的1/2~2/3,斜面顶端距试管口不少于50mm。

⑨灭菌效果检查。取3~5支斜面试管,放入28℃~30℃恒温箱内,空白培养24~72小时,检查无杂菌污染后,方可使用。

(2)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种和栽培种的区别在于种块的来源不同。原种的种块来自母种,而栽培种的种块来自原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将二者一并加以介绍。

制作流程:配方→称量→混匀→加水拌匀→调节水分及测pH值→分装→打孔→封口→高温灭菌→冷却→灭菌效果检查。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如下。

①木屑麸皮培养基。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1%,蔗糖1%,料水比1:1.2~1:1.5。一般选用阔叶树木屑,其中以壳斗科的栎树为最适宜,因为松、杉、柏、楠、樟等树木含有挥发性的油脂,不适于食用菌菌丝生长。本培养基适合于平菇、香菇、木耳、猴头菌等木腐菌类。

②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1%,料水比1:1.2~1:1.5。棉籽壳与麸皮、石膏干时混合均匀,用糖水拌料后成堆,闷两小时,拌匀,调水即可装瓶。本培养基适合于平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猴头菌、灵芝和滑菇等多种食用菌。

③玉米芯培养基。碎玉米芯80%,麸皮(或米糠)18%,石膏粉1%,过磷酸钙1%,料水比1:1.2~1:1.5。把新鲜的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按比例称好其他原料,拌匀,加水调好,闷2~3小时,即可装瓶。本培养基适用于猴头菌、木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具体制作方法(以木屑麸皮培养基为例)方法如下:按比例称好各种原料,在配制前筛出木块、树皮等。先将木屑、麸皮或米糠、石膏干时拌和均匀,然后倒入蔗糖、水与原料拌和均匀,将配好的原料手抓一把,用手握成团,手指间有水溢出而不下滴为宜,此时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培养基配制好后,即可装入500mL或750mL的广口瓶内,用小木棒边装边适当压紧,装至瓶肩,压平。培养基中间用锥形木棒扎一洞,离瓶底2cm,以利菌丝体蔓延。菌种瓶口内外洗净擦干后,瓶口塞上棉塞,用牛皮纸包扎后灭菌。

(二)培养基灭菌

灭菌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营养体和孢子(细菌芽孢),使物体和环境呈无菌状态。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杀死物体表面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及工具表面的菌类的技术称消毒,常用的消毒技术一般只杀死营养体而不能杀死孢子。用来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技术称防腐,防腐是一个抑菌过程。要使食用菌在科研生产上达到纯培养的目的,必须从培养基质、接种技术与环境、培养条件及所使用的器械物品的灭菌与消毒等几大环节入手,严格把好无菌关。灭菌方法根据灭菌原理分为物理灭菌消毒法、化学灭菌消毒法、生物灭菌消毒法,根据灭菌对象分为培养基质灭菌法、培养环境灭菌消毒法、表面消毒法。

1.培养基质灭菌法

(1)热力灭菌。是利用高温(超过最高生长温度)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热力灭菌的原理就是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细胞时,首先引起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体的变化、酶结构的破坏,从而使细胞正常生活机能失调,停止生长发育。随着高温的继续作用,细胞内原生质便发生凝固,酶结构完全破坏,活动消失,生化反应停止,渗透交换等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热力灭菌可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①干热灭菌。

火焰灭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烧死,故又称焚烧灭菌法。采用此法灭菌既彻底又迅速,但只适用于金属制的接种工具、试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处理。常用工具有酒精灯、煤气灯等。方法是将需灭菌的器具在火焰上来回通过几次(火焰温度可达200℃以上),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孢子可全部杀死,达到无菌程度。

热空气灭菌法。即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利用干热空气来灭菌。由于蛋白质在干燥无水的情况下不容易凝固,加上干热空气穿透力差,因而干热灭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一般热空气灭菌要将灭菌物品放在140℃~160℃的温度下保持2~3小时。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用牛皮纸或旧报纸包好,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关闭箱门,接通电源,升温,待箱内温度升到140℃时开始计时,保持3小时,或160℃保持2小时;达到恒温时间后切断电源,让其自然降温,待箱内温度下降到60℃以下,取出物品使用或翌日待用。

干热灭菌只适于玻璃器皿及金属用具;对于培养基等含水分的物质,高温下易变形的塑料制品及乳胶制品,则不适合使用。灭菌结束后一定要自然降温至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否则玻璃器皿会因温度急剧变化而破裂。灭菌物品用纸包裹或带有棉塞时,必须控制温度不超过170℃,否则容易燃烧。

②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湿热灭菌时产生的热蒸汽穿透力强,可以迅速引起菌体蛋白质变性。一般培养基(料)都采用湿热灭菌。湿热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根据水的沸点可随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当水在密闭的高压灭菌锅中煮沸时,其蒸汽不能逸出,致使压力增加,水的沸点温度也随之增加,加之蛋白质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因此,高压蒸汽灭菌是利用高压蒸汽产生的高温以及热蒸汽的穿透能力,以达到灭菌目的。高压蒸汽灭菌是效果最好、使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用具等,都可用此法灭菌。在热蒸汽条件下,微生物及其芽孢或孢子在120℃的高温下,经20~30分钟可全部被杀死。斜面试管培养基灭菌时在121℃的温度下(1.05kg/cm2),经3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体积较大的原种或栽培种培养基,热力不易穿透时,温度增高为128℃(1.5kg/cm2),灭菌1.5~2小时,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步骤(以手提式灭菌器为例)如下。

第一步是加水。直接向灭菌锅内加水,加水量以溢过三脚铁架1cm左右为宜,最好加蒸馏水,以防止水垢的沉积。

第二步是装物。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内胆中,注意不宜放得过紧密,以利蒸汽流通。

第三步是密封。将盖上的软管插入内胆边的槽内,上下对齐螺栓,以对角线方式拧紧,切勿漏气。

第四步是加热。可用电炉等热源加热至水沸腾,此时需打开放气阀门,排除冷空气,直至蒸汽强烈冲击,保持1~2分钟,然后关闭放气阀让其升压。

第五步是灭菌。待压力表指针达到灭菌所需压力时,关小炉火,使其保持恒压,此时开始计时,达到预定时间后关闭热源。

第六步是降温。让其自然降温,切不可打开放气阀强制降温。

第七步是取物。待压力表指针移动至零时,打开放气阀,松开栓,开盖,稍微冷却后取出物品,并将锅内剩余的水倒掉,以防日久锅底积垢。使用高压灭菌锅应注意:灭菌锅内的冷空气必须排除干净(缓慢排气或集中排气两种);灭菌锅内的物品排放不能过密,否则锅内蒸汽流动不畅,会影响温度的均一性,造成死角,导致灭菌不彻底;灭菌结束后应让其自然降压或缓慢排气降压,排气太快,棉塞会冲掉,灭菌物品如是液体的,则液体会冲出容器,致使灭菌失败;压力表指针未降到零时,决不能打开锅门,以免锅内物品喷出伤人;灭菌锅要经常检修、保养,保持管道畅通,避免事故发生。

常压蒸汽灭菌法。常压蒸汽灭菌是在常压下进行的湿热灭菌,因设备投资小,农村小型菌种厂多采用此法。常压蒸汽灭菌,在温度达到100℃以后,维持8~10小时,方可达到灭菌要求。装有培养料的瓶(袋)入锅时,要直立排放,瓶(袋)之间留有适当空隙,利于湿热蒸气流通和穿透入料内,提高灭菌效果。装锅后,将锅盖盖严实,不漏气,并立即点火升温。灭菌时,要掌握火候,起始用旺火,使锅内温度迅速升到100℃,以防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培养料变酸;然后要保持温度稳定,火力均匀,不能忽高忽低,影响灭菌效果;达到灭菌时间后,闷一夜第二天早晨待锅内温度降下来,才可打开蒸锅,趁热取出灭菌物品。灭菌时,当灭菌锅内水不足,必须及时加入热水,切忌加入冷水。

常压间歇灭菌法。常压间歇灭菌就是在常压锅内间断性消毒几次达到灭菌的目的。常压灭菌由于没有压力,水蒸气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只能杀灭微生物的营养体,不能杀死芽孢和孢子。采用间歇灭菌的方法,在蒸锅内将培养基在100℃条件下蒸3次,每次两小时,第一次蒸后在锅内自然温度下培养24小时,使未杀死的芽孢萌发为营养细胞,以便在第二次蒸时被杀死。第二次蒸后同样培养24小时,使未杀死的芽孢萌发,再蒸第三次,经过3次蒸煮即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间歇灭菌比常压连续灭菌的灭菌效果好,但比较费事。

(2)化学药物消毒。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对培养料进行拌料时,通常要加入0.1%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以杀死杂菌或抑制杂菌的生长,但多菌灵对木耳、银耳、猴头等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金星消毒液稀释30~50倍,用于培养料消毒也有较好效果。在堆制培养料时,常常加入1%~2%的石灰,这不仅有消毒灭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培养料的pH值,但用量不宜太大,气温低时可少一些,气温高时可适当加大比例,但不能超过5%。猴头等喜酸性食用菌不宜加生石灰,为保证消毒效果,最好采用新制石灰。

2.培养环境的消毒灭菌方法

(1)常用化学消毒杀菌剂消毒。

①甲醛。一般为40%的水溶液,即福尔马林。有强烈的刺激臭味,它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对细菌和病毒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它常用于熏蒸接种室、接种箱和培养室。每立方米空间用量为8~10mL。用法是将甲醛溶液放入一容器内,加热使甲醛气体挥发;或用2份甲醛溶液加l份高锰酸钾混合在一起,利用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其挥发。甲醛气体对人的皮肤和黏膜组织有刺激损害作用,操作后应迅速离开消毒现场。熏蒸后,若气味过浓影响操作时,可在室内喷洒少量浓氨水,以除去甲醛余气。

②硫磺。呈淡黄色结晶或粉末,易燃。燃烧发出蓝色光,产生二氧化硫(SO2),对杂菌有较强的杀伤能力。若增加空气湿度,二氧化硫和水结合为亚硫酸,能显著增强杀菌效果。常用于熏蒸接种室、培养室。每立方米空间用15g左右为宜。

③高锰酸钾。亦称灰锰氧,紫色针状结晶,可溶于水,是一种强氧化剂。0.1%的高锰酸钾溶液就有杀菌作用,常用于器具表面消毒。它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氧化,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达到灭菌的目的。溶液配制后不宜久放,应随配随用。另外,高锰酸钾常用来与甲醛混合,产生甲醛气体熏蒸消毒接种箱(室)。

④酒精。学名为乙醇,能使细菌蛋白质脱水变性,致使细菌死亡。75%酒精的杀菌作用最强。用于皮肤、器皿或子实体表面消毒,可使微生物蛋白质凝固,细胞破坏。本品易燃,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⑤石炭酸。又称苯酚,白色结晶,在空气中氧化成粉红色,见光变深红色,有特殊气味和腐蚀性。能损害微生物的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或沉淀。石炭酸一般用3%~5%的水溶液,用于环境和器皿消毒。使用时因其刺激性很强,对皮肤有腐蚀作用,应加以注意。

⑥来苏儿。含50%煤酚皂,消毒能力比石炭酸强4倍。用50%来苏儿40mL,加水960mL,配成2%来苏儿溶液,可用于手的消毒(浸泡2分钟即可)和接种室、培养室的消毒。

⑦漂白粉。这是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灰白色粉末或颗粒,有氯气臭味,易溶于水,在水中分解成次亚氯酸,渗入菌体内,使蛋白质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漂白粉对细菌的繁殖型细胞、芽孢、病毒、酵母及霉菌等均有杀菌作用。用法:可配成2%~3%的水溶液,洗刷接种室的墙壁及培养架、用具。漂白粉水溶液杀菌持续时间短,应随用随配。

⑧新洁尔灭。这是一种具有消毒作用的表面活性剂,使用浓度为0.25%的溶液(用原液5%新洁尔灭50mL,加水950mL)。常用于器具和皮肤消毒,亦可用于接种箱(室)、培养室内喷雾消毒。对人、畜毒性较小。因不宜久存,故应随配随用。

⑨升汞。即氯化汞,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杀菌力强。对人、畜的毒性很大,易被皮肤黏膜吸收,操作人员应避免长期接触。配制方法:取升汞1g,溶于25mL浓盐酸中,再加水至1000mL,配成0.1%升汞水溶液,用于接种箱(室)和菌种分离材料的表面消毒。升汞属重金属盐类,不能用作铁器之类的表面消毒,以免沉淀失效。

⑩过氧乙酸。又名过氧醋酸,具有酸和氧化剂的特点,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基础分子结构而杀灭菌体。过氧乙酸的气体和溶液都有很强的杀菌作用。0.2%浓度用于浸泡或涂擦消毒,2%浓度用于喷洒消毒。

(2)环境消毒的常用物理法,主要有紫外线杀菌法。

紫外线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136~390nm,其中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而260nm左右的紫外线杀菌效率最高,市面上销售的紫外线灭菌灯管选用了杀菌效应最强的波段,为253.7nm。紫外线的穿透力差,不易透过不透明的物质,即使是一薄层透明的玻璃也将被滤掉大部分,所以紫外线灭菌灯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杀菌。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安装紫外线杀菌灯管,接种操作前开灯照射20~30分钟,关灯后即可进行接种操作。

3.表面的消毒方法

(1)皮肤表面消毒。

①乙醇。浓度70%~75%,消毒效果最佳。市面上销售的一般为95%的酒精,需用蒸馏水配制,配制方法为每75mL95%酒精加20mL蒸馏水。

②新洁尔灭。常用浓度为0.25%的水溶液。勿与铝及其他金属制品接触,以防腐蚀生锈,要与阴离子洗涤剂同用,不可与过氧化物消毒剂合用。杀菌持续时间短,应随配随用。

(2)器皿表面消毒。

①酒精。70%~75%的酒精擦拭器皿表面。

②煤酚皂液。含煤酚42%~50%的黏稠液体,具有煤酚臭味,3%的溶液用于器皿表面消毒。

③漂白粉。一般商品用漂白粉含氯25%~30%,具有刺激性气味,常用2%~5%的溶液作为表面消毒。

④高锰酸钾。紫色晶体,常用浓度0.1%~0.2%。配制时应注意不要使手或衣物直接接触晶体,以免伤害皮肤和衣物。

(三)接种

1.接种的概念

所谓接种就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或原种移接到经过灭菌的培养基上。接种是食用菌制种工作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无论是菌种的转代、分离、鉴定还是进行食用菌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接种操作。为了保证菌种纯净无污染,必须在无菌箱(室)内或超净工作台上操作。接种的关键是严格的无菌操作,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菌类及同一菌类的不同菌种容器,接种方法都有所区别,但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这一点是必须共同遵守的。

2.接种的无菌操作规程

(1)接种前对接种箱(室)进行清洁消毒,并准备好接种用具。

(2)将待接种的培养基放入接种箱或室内架子上,用药物熏蒸或紫外线灭菌灯消毒。

(3)换好清洁的衣服,用新洁尔灭溶液清洗菌种容器表面,同时洗手,然后将菌种带入接种箱(室)内。

(4)取少许药棉,蘸上75%酒精擦拭双手、菌种容器表面、工作台及接种工具。

(5)点燃酒精灯,开始接种操作。因火焰周围8~10cm直径范围内的空间为无菌区,所以接种操作必须靠近火焰,但注意不要烫伤菌种。

3.接种注意事项

(1)接种前要准备好一些无菌棉塞,一起放入无菌室(箱)内,以便更换受潮棉塞。

(2)接种时切勿使试管口、瓶口或培养皿开缝处离开酒精灯火焰的无菌区。

(3)操作时试管口、瓶口尽量不向上,以减少杂菌污染机会。

(4)接种时人在室内尽量不走动、少走动,以减少空气流动扬起的尘灰污染。

(5)接种时留下的污物如用过的酒精棉、菌种碎屑、分离物残余等要及时清除,以免引起污染。

4.母种接种

母种接种就是将母种移接至试管培养基的过程,亦称为转管或斜面接种。

(1)接种前的准备。接种前必须对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消毒,以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同时准备好接种工具。

(2)母种接种步骤如下。

①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操作人员双手和菌种试管外壁,进行表面消毒后,才可在接种室(箱)内开始接种。

②点燃酒精灯,使火焰周围的空间成为无菌区,接种操作在火焰旁进行,避免杂菌污染。

③将母种和斜面培养基的两支试管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握在左手中,使中指位于两试管之间的部分。斜面向上,并使它们位于水平位置。

④先将棉塞用右手拧转松动,以便接种时拔出。

⑤右手拿接种钩,拿的方法和握笔一样,在火焰上将接种钩烧红灭菌。

⑥用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同时拔掉两个试管的棉塞,以手指夹紧,不得乱放。

⑦以火焰烧灼管口,烧灼时应不断转动试管口(靠手腕动作),以杀灭试管口可能沾染上的杂菌。

⑧将烧灼过的接种钩伸入母种试管内,停留片刻让其冷却,以免烫伤菌丝。然后,轻轻挑取菌丝少许,迅速将接种钩抽出试管。注意不要使接种钩碰到管壁。

⑨迅速将接种钩伸进另一支斜面培养基试管,将挑取的菌丝放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注意不要把培养基划破,也不要使菌种沾在管壁上。

⑩抽出接种钩,烧灼管口,并在火焰旁将棉塞塞上。塞棉塞时,不要用试管去迎接棉塞,以免试管在移动时进入不洁空气。

img35放回接种钩前要在火焰上重新烧灼灭菌。放下接种钩后,及时将棉塞塞紧。

img36在接菌种的斜面试管上,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等。一般1支母种试管可转接30~40支试管。接种完毕,用纸包扎试管上部,10支1捆,放入培养箱内培养。

5.原种接种

原种接种就是将试管菌种接入原种培养基的过程,必须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进行。原种接种的步骤如下。

(1)将原种培养基从灭菌锅中取出,置于干净的室内冷却,冷却后搬入接种室(箱)内消毒。

(2)用5%的石炭酸或0.25%的新洁尔灭在接种室(箱)内喷洒,后用甲醛加上高锰酸钾进行密闭熏蒸半小时,有条件的在接种前再用紫外线灯照射灭菌。

(3)接种时,操作人员的手需用75%酒精擦拭消毒。接种用的母种试管和原种料瓶外面先用75%的酒精棉擦拭消毒,管口、瓶口和棉塞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过火消毒。

(4)接种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消毒,在火焰旁拔出试管和原种料瓶棉塞,接种铲冷却后,伸入母种试管内,切取一块长有菌丝体的培养基块,迅速放入原种培养料中央洞口,塞好棉塞,用牛皮纸包扎。瓶上贴上标签,标明菌种名称及接种日期等。一般1支试管母种可接3~4瓶原种。灭菌的原种培养基不宜久放,最迟在第二天必须接种完。

接种过程中要在酒精灯火焰区进行,开、封瓶口要在火焰上燎过,动作要迅速熟练。最好是两人配合操作,1人掏取菌种,1人拔出和塞好瓶口棉塞,可提高接种效率。

6.栽培种接种

栽培种接种就是把原种接入栽培种培养料的过程。原种接入栽培种培养料时,用长柄镊子或接种铲挖取蚕豆大小1块原种,放入塑料袋培养料中央的洞口。也可用镊子先将瓶内原种弄碎,然后瓶口对着袋口倒入弄碎的原种,使菌种撒在料面上,塞上棉塞,将塑料袋口包扎好。一般1瓶原种可接30袋栽培种。如原种充足,可适当加大接种量,这样菌丝蔓延快,培养时间可相应缩短。栽培种接种也要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接种箱(室)内进行,瓶口要在火焰上方消毒。

(四)菌种培养管理技术

1.培养环境条件

经接种后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都需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它们的生理要求来培养。

(1)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是菌种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温度直接关系到菌丝体生长的快慢及菌丝体的强壮程度。培养时有条件的可采取加温和降温措施,如条件不许可,则只能利用自然温度,那就必须掌握好生产季节,也就是从最适宜的栽培出菇时间开始倒计时,来安排菌种生产。加温措施主要有电炉、供热管道(暖气片)、地炕、空调加温等。在对培养室进行加温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注意室温与适温的关系。菌种在生长过程中(特别在培养后期)有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故培养室温度的控制要稍低于适宜温度。

②防止温度波动过大。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母种培养),会形成较多的冷凝水,水滴到菌丝上菌丝会倒伏、发黄,所以最好安装一台控温仪,以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

③按培养菇类控温。由于不同菇类的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相同,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按品种分开放在控制温度不同的培养室(箱)内培养。

④及时调换菌种位置。在菌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原种、栽培种排放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要注意经常调换位置,以使同一批菌种菌丝生长均匀一致。

⑤及时排除一氧化碳。用煤炭加温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不使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菌丝生长。

(2)湿度。食用菌的菌种都是在固定的容器里生长的,它生长的健壮与否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素质及培养基质的成分与水分,对于培养环境的湿度要求不高。在自然条件下培养,除了梅雨季节或多雨天气需注意保持培养室干燥外,一般不需多加管理。如在加温条件下培养,则需注意室内的空气湿度,一般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如达不到这个湿度,可以采用地面洒水或在加热炉上烧水让其蒸发等方法来适当增加。

(3)空气。食用菌基本上都属好气性真菌,因此,在菌丝生长阶段应注意环境的通风换气,特别是在用煤炭加温、菌种排放较多等情况下更要注意。

(4)光线。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线或只需微弱的散射光,因此,菌种的培养最好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2.母种培养

母种培养的常用设备为电热恒温培养箱,或在可调温的培养室内进行。菌种培养的关键是控制好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等条件,其中以温度最为重要。培养温度等条件应根据生产的品种而具体设定和调控,一般平菇、鸡腿菇、金针菇、白灵菇等品种应调至25℃左右,草菇应调至28℃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培养室的湿度过低时,可适当喷水;湿度过高时,应加强通风排湿或向地面洒生石灰吸潮,以防杂菌滋生污染棉塞或培养基;同时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从而使菌丝生长健壮。母种经过7~10天即可长满培养基,然后用于进一步扩大繁殖或置4℃冰箱中冷藏备用。

3.原种及栽培种培养

原种及栽培种接种后也应置于25℃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菌种瓶或菌种袋宜放在培养架上。对于菌种瓶的摆放层数可多一些。因其瓶壁间相互隔离,不易产生发酵热,温度不易升高,只需每隔7~15天,上、下层菌种瓶调换位置,以利发菌一致。而对于菌种袋,摆放层数和摆放方式可根据室温而定,低温季节,室温较低摆放层次可多。每隔1周需将菌种袋上、下、内、外调换1次,以保持菌袋间温度均匀一致,发菌一致。高温季节,菌种袋须“井”字形摆放或单层摆放,以利菌袋间通风降温,免受高温危害。培养室内要控制60%~70%的空气相对湿度,避光,定时通风,经常保持培养室洁净,防止杂菌发生。培养期间菌丝从表面自上而下蔓延生长直到菌丝长满瓶,栽培种比原种菌丝长满瓶所需时间短,时间最短者需15天,而原种则需25~30天或更长。当菌种瓶(袋)中菌丝体长至培养基的1/3时,培养室的温度可降低2℃~3℃,以免随菌丝生长代谢加强,料温上升而引起高温障碍。

4.培养期间的杂菌、虫害检查

在菌种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地经常检查所培养的菌种是否感染了杂菌,如有感染则要及时剔除、清理。

(1)菌种感染杂菌、虫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用于扩大繁殖的菌种本身感染,菌种接入新的培养基后将杂菌、虫害一起带入;第二,接种、分离操作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第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第四,制备培养基时,培养基粘到棉塞上,棉塞将杂菌带入;第五,培养基灭菌时棉塞受潮,又遇高温高湿天气,空气中的杂菌孢子落到棉塞上萌发菌丝进入;第六,菌种保藏期间湿度较大,使棉塞感染杂菌带入;第七,培养室靠近饲料仓库及畜禽饲养场。

(2)菌种感染杂菌、虫害的鉴别方法。杂菌的感染主要由孢子引起,有空气中的孢子,也有灭菌不彻底留下的孢子等。由于这些杂菌孢子萌发成菌丝体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检查杂菌这项工作一般从接种后3~4天开始,每天或隔天进行1次,直到菌丝封面。其方法如下。

①母种感染的鉴别。食用菌的菌丝体多为白色丝状体,生长均匀,一般不产生有色孢子(草菇、栎平菇除外),在25℃条件下培养10~15天能长满试管斜面。在母种培养中的杂菌主要是细菌、酵母菌及各种霉菌,细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表现为黏糊的圆形小颗粒状;酵母菌则表现为成片的或小的圆形颗粒,湿润半透明,呈红色、黄色等;霉菌感染开始为白色、灰白色菌丝,很快产生绿色、黑色、橘黄色、草绿色等不同颜色的粉末状孢子。无论是哪一类杂菌感染,它们的生长速度都很快,在25℃条件下只需3~5天就能长满培养基斜面。如发现菌丝体生长有缺角等异常现象,要仔细观察,可借助放大镜看有无虫子咬食菌丝。

②原种、栽培种感染的鉴别。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各类霉菌与虫(螨)的危害,其识别方法有四。第一,从菌丝发生的位置看。如接种块是完整的一块,那么在菌种块以外的部位发现有浓白色菌丝,应判断为杂菌,捡出后继续观察,可发现有各种颜色的孢子。第二,从菌丝生长速度看。采用750mL的标准蘑菇瓶制种,菌种接在料的表面,而不是打洞接种的,25℃培养,食用菌菌丝长满瓶一般需要30~50天,而杂菌只需1周左右。第三,看是否形成有色孢子。在食用菌中,目前发现在菌丝阶段草菇形成铁锈红色厚垣孢子,栎平菇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其余菌种均不产生有色孢子。能形成有色孢子的即为杂菌感染。第四,如发现瓶壁有退菌丝现象或有细小动物爬动,则要注意是否受螨类的危害。

五、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栽培的成败。菌种质量好,加上合理的栽培管理,就容易获得高产稳产;菌种质量差,难于获得高产,甚至绝收。因此,优质的食用菌菌种,是广大菇农栽培食用菌获得高效益的先决条件。

(一)优质菌种的标准

食用菌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从总体上看,每一个优良菌种均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其标准是:

(1)菌种的纯度要高,不能有杂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类似的菌种;

(2)菌丝色泽要纯正,多数种类的菌丝应纯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应连结成块,无老化变色现象;

(3)菌丝要粗壮,分枝多而密,接种到培养基吃料快,生长旺盛;

(4)培养体要湿润,与试管(瓶)壁紧贴而不干缩,含水适宜;

(5)具有每品种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气味。

(二)菌种鉴别的基本方法

1.直接观察

对引进菌种,先观察包装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无破损,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无病虫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发生变化。然后在瓶塞边做深吸气,闻其是否具备特有的香味。原种和栽培种可取出小块菌丝体观察其颜色和均匀度,并用手指捏料块检验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

2.显微镜检验

若菌丝透明,呈分枝状,有横隔,锁状联合明显,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种固有的特征,则可认为是合格菌种。

3.观察菌丝长速

将供测的菌种接入新配制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置于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是优良菌种,否则即是劣质菌种。

4.出菇试验

经过检验后,认为是优良菌种的,可进行扩大转管。同时可取一部分母种用于出菇(耳)试验,出菇试验常用的方法有瓶栽法和压块法两种,置最适宜温、湿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生长速度、转管快慢、吃料能力、出菇速度、子实体形态、产量和质量等来综合评价菌种质量优劣。

(三)平菇母种的外观指标鉴定

菌丝白色,浓密,粗壮有力。气生菌丝发达,爬壁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不分泌色素。低温保存,能产生珊瑚状子实体。镜检时,菌丝粗细不匀,分枝多,锁状联合到处可见,锁状突起呈半圆形,多在分枝处产生。

(四)平菇原种的外观指标鉴定

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呈绵毛状,有爬壁现象。如是木屑菌种,被分解的木屑呈淡黄色,菌丝分布均匀,并有少量原基出现,是性状优良的菌种。若菌丝稀疏或呈束状,菌瓶(袋)偏重,为培养料过湿;菌丝生长缓慢或不向下生长,棉籽壳培养基发暗红,木屑培养基发白,为培养料过干。菌瓶(袋)内出现大量原基,菌丝脱壁,萎缩,基部有黄色积液,为老龄菌种,不宜使用。培养料表面或瓶壁出现霉菌菌落和有白色斑点的拮抗线等,都是污染菌种,应予淘汰。

(五)平菇栽培种的外观指标鉴定

菌种洁白、粗壮、密集,尖端整齐,长势均匀,呈绒毛状向下延伸,气生菌丝爬壁力强,后期有少量珊瑚状小菇蕾出现,菌龄25天左右。栽培种鉴定的重点是判断是否污染了杂菌,凡菌种瓶(袋)中出现红、黄、黑、绿等颜色的孢子群落,或者菌丝生长速度特别快,瓶壁出现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菌丝组成的分割区,瓶内散发出酸、臭等异样气味,都是杂菌污染的表现,应予以淘汰。

六、食用菌菌种的保藏

菌种保藏是为了使优良菌种不衰退,不死亡,不被杂菌污染,能长期在生产上应用。一种好的菌种保藏方法,首先应能保持菌种原有的优良性状,同时还要简便易行。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低温斜面保存法

斜面菌种保藏法是最简便、最普通的保藏方法。具体做法:将菌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培养成熟后,移入4℃的低温下保藏,以后每隔3~5个月转管一次。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食用菌菌种。斜面菌种保藏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配好合适的培养基,一般要求培养基含有较丰富的有机氮,而尽可能降低糖的含量(一般不宜超过2%),既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又能防止产酸过多,以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天然培养基比合成培养基更适合于菌种保藏。保种的培养基最好能添加缓冲剂。

(2)保藏的菌种要移植在新配制琼脂斜面上,并在适温下培养至菌丝在整个斜面上基本长满,保藏的菌种培养时间不可太长,以免降低菌种生活力和保藏时间。

(3)保藏期间切勿使棉塞受潮,并定期检查有无杂菌污染现象,培养基是否失水干缩。

(4)菌种的试管口用玻璃纸、塑料薄膜或防潮纸包扎,或用石蜡封闭,以防止培养基内水分过快蒸发。

(5)存放在冰箱内的菌种不可过分拥挤。温度要控制在4℃左右,不宜过高或过低。温度过低,培养基结冰脱水,菌丝易衰老死亡;温度过高,会加快代谢过程,影响保藏期限。

(6)保藏菌种在使用前要置于适当温度下,使其活化,再行转管扩大培养。转管移植培养基应采用原来的培养基。

(二)液体石蜡保存法

本法是把液体石蜡灌注在菌种(菌丝体菌种)斜面上来保藏菌种。使菌种与空气隔绝,抑制细胞代谢,同时防止培养基中水分的蒸发,可延长保藏时间。液体石蜡保藏菌种,一般存活期为5~7年,有的可以达10年以上,但以2~3年转管一次为好。取用保藏的菌种时,不需要倒去石蜡,只要用接种针挑取一小块菌丝块至新的培养基上即可,原菌种可继续保藏。从液体石蜡中第一次移出的菌丝体,由于沾有较多的油,生长较弱,需要再转接一次才能恢复正常。本法适用于不产生孢子的菌种,故几乎所有的食用菌菌丝体都可用此法保藏。其缺点是菌种必须竖直存放,占地方多,棉塞易沾灰污染。因此,凡需要长期保藏的菌种试管,最好在注入液体石蜡后换用无菌橡皮塞,或将棉塞齐管口剪平,再用石蜡密封。

此外还有自然基质保藏法、砂土保藏法、真空干燥保藏法和液氮保藏法等。

菌种贮藏是指各级菌种成为可用的成品后,暂不用而采取的防止污染和减缓老化进程的措施和方法。菌种贮藏的目的是降低菌丝体的代谢活动,延缓老化和预防杂菌污染。

菌种贮藏原则上是要避免高湿,降低温度,阻止阳光,阻断这些因素对菌种的不良影响。母种贮藏的最佳方法是置于4℃冰箱中,用之前取出,在室温下或培养箱中给予适温活化24天后,即可接种,贮藏时间过长的母种不适于直接接种原种。原种和栽培种体积大,数量多,专业菌种厂应建冷库贮藏,多数菌种在1℃条件下,可贮藏2~3个月。

七、食用菌菌种的退化及复壮

在菌种繁殖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某些原来优良的性状渐渐消失或变劣,出现长势弱、生长慢、出菇迟、产量低、质量差等变化。这些现象人们称之为“退化”。

(一)菌种退化的原因

由于菌种遗传性状分离或出现不良杂交导致种性退化;菌种可能感染病毒;人工培养菌种时,由于培养条件不适合(外因),其中包括营养、温度、湿度、通气、pH值等,不能满足它的生活要求,使食用菌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以至暂时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表现优良种性;就某一菌株而言,随着培养和使用时间的延长,个体的菌龄越来越大,新陈代谢机能逐渐减低,失去抗逆能力或失去高产性状,直至失去其使用价值。

由此可见,菌种“退化”,是在传种继代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结果,也是一种病态和衰老的综合表现。菌种既然可以衰老和“退化”,我们应该一方面用妥善的保藏方法去延缓或遏制菌种迅速老化和变异;另一方面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其“返老还童”,恢复原来的生活力和优良种性,达到复壮的目的。

(二)菌种复壮的措施

菌种复壮是指恢复食用菌原有生活力,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使其优良性状进一步发挥。常用以下措施。

在菌种的培养、继代过程中,配制营养成分丰富的培养基,使其生长健壮,每隔一个时期,注意调换不同成分的培养基(改变、调整、增加某种碳源、氮源或矿物质元素等),或直接转到适生段木上去,并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此法对因营养基质不适的衰老菌种,有一定的复壮作用。

菌种分离,要有计划地把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法交替使用。在自然条件下,菌种的复壮只有靠产生新一代才能实现,反复进行无性繁殖只会不断衰老。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是食用菌生活史的起点,具有丰富的遗传特性。因此用有性繁殖的方法获得菌株,再以无性繁殖的方法保持它的优良性状,可使菌种的变异和遗传朝着对人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菌种的组织分离最好每年进行一次,3年进行一次孢子分离(有性繁殖)。

经过分离提纯的母种,适当多贮存一些,妥善保藏,分次使用。转管移植次数不要过多,避免带来杂菌或病毒污染,以致削弱菌种的生活力。

在高温夏季,培育蘑菇、凤尾菇等食用菌母种时,在琼脂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E有延缓细胞衰老作用,产量还有增加的趋势。每支试管培养基加1粒维生素E胶丸,灭菌后接种。蘑菇菌种在28℃下,经过20天不出现黄菌丝,无菌丝倒伏和萎缩现象发生。

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食用菌菌种?有哪些类型?

2.食用菌制种需要哪些条件?

3.什么叫食用菌菌种培养基?有哪些类型?总结一下配制母种培养基应注意哪些问题?

4.简述菌种生产的基本过程。

5.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有哪些方法?生产中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其操作过程如何?

6.优质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一般应符合哪些要求?

7.试述食用菌菌种保藏的目的、原理和基本手段。

8.怎样进行斜面菌种的低温保藏?提高保藏效果有哪些措施?

9.什么叫食用菌菌种的退化和复壮?菌种退化的原因?菌种复壮的措施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