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水鱼类健康养成基本技术

海水鱼类健康养成基本技术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充分利用池塘基础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清池后等药效全部消失,应适时进水。进水前一定要加好滤水网,以防止敌害生物等随水进入。应选择水温适于养殖种类生活、生长的海区。养殖海区的水温对养殖种类一定要有足够的适温期,使其在养殖阶段长成商品规格;否则必须选择可自然越冬或度夏的海区。目前国内海水养鱼使用的网箱包括传统中小型网箱和离岸深水网箱两大类。

第三章 海水鱼类健康养成基本技术

第一节 港 养殖

港塭养殖是利用天然港湾、河口、海汊、洼地、泻湖,加以筑堤、开沟、建闸,通过潮汐涨落蓄水纳苗的一种古老的海水养鱼生产方式,是一种不施肥、不投饵或定期施肥、少量投饵的利用自然生产力的生态系养殖。主要养殖品种为鲻鱼、梭鱼、遮目鱼Chanos chanos、斑Konosirus punctatus等植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种,还有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真鲷、黑鲷、黄鳍鲷Sparus latus、海鲢Elops saurus、石斑鱼Epinephel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牙鲆、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和虎鱼Gobiidae等肉食性鱼种。

第二节 池塘养殖

海水鱼池塘养殖系指在潮间带或潮上带修建土池,潮差纳入或机械抽入(或两者兼用)海水,放入人工捕捞的天然苗或人工培育的鱼苗,进行半精养(见彩页图6)或精养(见彩页图7)的海水鱼类养成方式。其特点是:养殖方法多借鉴淡水池塘养鱼,水体小,管理方便,能较全面控制生产过程,单产高,既可单养、混养、密养,又可立体综合养殖,同时可以采用施肥、投饵、增氧等技术措施。主要养殖种类:植物食性和动物食性鱼种均可,以前多养殖鲻鱼、梭鱼、斑、遮目鱼等植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近年来,由于肉食性鱼类市价下跌,池塘养殖也成为牙鲆、真鲷、黑鲷、河鲀、平鲷Rhabdosargus sarba、黄鳍鲷、鲈鱼、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种的主要养殖方式。可充分利用池塘基础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

一、池塘准备

(一) 池塘条件

池塘选址条件和建造程序与养虾池基本相似,海水鱼池塘还应注意:

(1)水源与水质:要有水源充足、水质好的海水、半咸水水源,最好有淡水以调节盐度。水量充足,注排方便,水质肥沃无污染,酸碱度适宜。

(2)底质:以壤土较好。池堤坚固,保水力强,能保持池内水位;通气性好,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与饵料生物的繁殖。池底应有10 cm左右的淤泥,起供肥、保肥和调节池水肥度的作用。

(3)池型:以长方形为多,东西长,南北宽,长宽比为2 :1或3 :2,面积5 3 667~10 3 667 m2,深1.5~2.5 cm,以便于管理、控制为准。

(二) 清池

清池即清淤除害,清除池底淤泥,通过曝晒、冰冻、药物清池等清除敌害生物。

(三) 进水和肥水

清池后等药效全部消失,应适时进水。进水前一定要加好滤水网,以防止敌害生物等随水进入。为了增加池塘内的基础饵料,降低养鱼成本;保持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合理组成,达到水活水爽,增加水体内的溶解氧;适当增加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以吸收较多的太阳热能,提高水温,就需要首先施好基肥。基肥可一次施足,多用腐熟的粪便肥、厩肥等,一般每公顷施3 000~4 500 kg。若肥力不足,每公顷可增施尿素45~60 kg。

二、鱼种放养

(一) 鱼种来源

鱼种来源一是可采捕天然苗,二是可使用人工育成的大规格鱼种。

(二) 鱼种放养的时间和规格

应根据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尽早放养,以延长其生长期,提高商品规格或尽早达到最低商品规格。

(三) 放养密度

应因鱼种、池塘条件、商品鱼规格要求以及养殖管理和技术水平而异。

三、养殖管理

(一) 施肥

可根据池水的水色及透明度,适时、适量追肥。多用无机肥,也可用腐熟好的有机肥。

(二) 投饵

应根据养殖鱼类的食性投喂饵料。

1. 种类

鲻梭鱼等植物食性鱼类应投喂豆饼、花生饼、菜籽饼、米糠、麸皮、酒糟、豆渣、蚕蛹、鱼粉或配饵等;肉食性鱼类则应以新鲜的杂鱼、杂虾、双壳贝类、头足类或配饵为主。

2. 技术

可借鉴淡水池塘养鱼中的“三看” (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活动和摄食)、“四定”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原则,灵活运用。并采用慢→快→慢的投饵方法,即起初鱼少时可慢投,当鱼群聚集争食时,应加快投喂。当鱼大部分吃饱离去后,应少投慢投,照顾迟来者和未吃饱者。

(三) 水质调节

应保持水质“肥、活、嫩、爽”。“肥”指水中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多;“活”指水色常变化,浮游植物优势种交替变化;“嫩”指浮游植物处于指数生长期,水色鲜嫩;“爽”指水中溶氧高,透明度适中(25~35 cm)。需经常注排水,调节水质,以除去池水污物,保持水质新鲜。也可采用化学方法、生物净化或机械增氧的方法调节水质。

(四) 巡池

要每天巡池,观察水质状况和水的肥度、鱼的活动情况,注意有无浮头、病害、赤潮和死鱼现象,有无决堤、漏闸及逃鱼等事故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三节 网箱养殖

海水网箱养鱼,是在海水中设置以竹、木、金属框架(见彩页图8)和合成纤维网片、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而成的一定形状的网箱,在其中高密度养殖鱼类,通过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以维持鱼类生长的适宜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养殖商品鱼的一种集约化养鱼方式。其特点是不占用岸滩和土地,可充分利用近海和港湾进行养鱼生产,饲养管理和捕捞较为方便,并借助自然海水的流动和潮水的涨落而达到良好的水质条件,节约了劳力,增加了水体容纳量,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全部提供活鱼上市或出口,产量高,收效快,是一种较好的集约化养殖方式。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选择网箱养殖的海区,既要考虑其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养殖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又要符合养殖方式的特殊要求,应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地势平坦、水质无污染的内湾、近海,且苗种饵料来源广、交通方便、治安好等。还要特别考虑如下几点。

(一) 底质

泥沙底质易于下锚,石头底则下锚不牢,若在浅水区,网箱易被乱石或藤壶、牡蛎等磨破网底。应注意避开牡蛎、珍珠贝养殖的污染底质。

(二) 水深

为避免网底被海底碎石磨破或蟹类咬破,减少海底鱼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一般应在最低潮时网底和海底的距离不小于2 m,而总水深应是网箱高度的2倍以上。

(三) 流速

最适流速以每秒0.25~1 m为宜。流速过大,易使浮动式网箱的网衣变形,使鱼体因顶水而加大能量消耗,影响鱼类生长。流速太小则影响水交换。流速大于每秒1米应采取阻流措施。

(四) 水温

应选择水温适于养殖种类生活、生长的海区。养殖海区的水温对养殖种类一定要有足够的适温期,使其在养殖阶段长成商品规格;否则必须选择可自然越冬或度夏的海区。

(五) 盐度

应选择在养殖对象适盐范围内的海区布设网箱,并注意季节变化,最好不要设在河口或受河流影响大的海区。

(六) 溶解氧

海区溶解氧应大于3 mg/L。若网箱过密、投鱼过密、水交换差等,易使鱼类缺氧,出现摄食量下降、生长停滞、浮头乃至死亡的现象,所以应从网箱密度、鱼种密度以及网目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

(七) 重金属离子含量

重金属离子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渔业水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二、网箱的类型和结构

目前国内海水养鱼使用的网箱包括传统中小型网箱和离岸深水网箱两大类。从外形上可分为方形、圆形和多角形。从组合形式上可分为单个网箱和组合式网箱。从大小上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一) 传统中小型网箱

传统中小型网箱有浮动式网箱、固定式网箱、沉下式网箱、升降式网箱、可翻转式网箱等几种类型。

1. 浮动式网箱

将网衣挂在浮架上,借助浮架的浮力使网箱浮于水的上层,随潮水涨落而浮动,保持养鱼水体不变。形状为方形或圆形。

我国目前多采用浮动式网箱,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南方较为流行的,适合于内湾等风浪较小海区使用的木结构组合式网箱;二是北方较多的适合风浪较大的近海使用的钢结构三角台式网箱。其基本结构为浮架、箱体(网衣)、沉子等。

(1)浮架(框架和浮子):内湾型平面木结构组合式网箱(图3-1)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流行。网箱由6个、9个或12个组合在一起,单个网箱为3 m 3 3 m、4 m 3 4 m、5 m 3 5 m的框架。框架以8 cm厚、25 cm宽的木板连接,接合处以铁板和大螺丝钉固定。框架的外边,每个网箱加2个50 cm 3 90 cm的圆柱形泡沫塑料浮子(浮力150 kg),网箱内边每边(长3 m)加一个浮子。架上缘高出水面20 cm左右。

近海型钢三角台式网箱(图3-2)。框架每边为3根平行的内径为0.03 m或0.038 m镀锌管,其横截面为三角形,四边相连,使整体为正方形。边长(内边)为4 m、5 m、6 m、10 m不等。4 m 3 4 m的框架每边均匀放置2个150 kg浮力的浮子。

图3-1 内湾型平面木结构组合式网箱(徐君卓,2007)

图3-2 近海型钢三角台式网箱框架(徐君卓,2007)

(2)箱体(网衣) :材料有尼龙、聚乙烯或金属(铁、锌等合金)等,国内多采用聚乙烯网线(14股左右)编结。其水平缩结系数要求为0.707,以保证网具在水中张开,可用手工单死结编结,也可以从网厂购进。

网衣的形状随框架而异,大小应与框架相一致。网高随低潮时水深而异,一般为3~5 m。网衣网目应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而定,尽量节省材料并达到网箱水体最高交换率为原则,以破一目而不能逃鱼为度。

网衣有单层和双层两种。一般多用单层,水流畅通,操作方便,但不安全。在蟹类及海豚较多的海区多用双层网,网目里层小外层大,以利水流畅通。

网衣用6块网片缝合而成,或采用一长网片折绕成网墙,再加缝网底和盖网。盖网可防逃鱼和敌害侵袭。网箱四周和上、下周边都要用粗网筋加固。上周边用聚乙烯绳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40~50 cm,最后将底框装在网箱底部。

(3)沉子:为防止网箱变形,网衣的底部四周要绑上铅质、石头或混凝土沉子或在网衣的底面,装上一个比上部框架每边小5 cm的底框,底框可由0.025~0.03 m镀锌管焊接而成。

2. 固定式网箱

固定式网箱适用于潮差较小的海湾。网箱固定于插在海底的水泥桩上,不随潮水涨落而沉浮。箱内水的体积却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动(图3-3)。

3. 沉下式网箱

网箱沉入海水中,在上部留有投饵网口。网箱内的水体体积不变,在风浪袭击时不易受损(图3-4)。

4. 升降式网箱

升降式网箱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可通过专用升降机械装置,在海中自由提升或下降网箱(图3-5)。风平浪静时,拉紧钢索,使网箱升至距海面2~5 m处;风浪大时,放松钢索,使网箱沉降至10 m或更深位置。投饵口下部的网衣呈喇叭形,喇叭口下部与网箱口相连。投饵时,将可伸缩的喇叭口上端提出水面即可。

图3-3 固定式网箱(单位:m;刘立明,2006)

图3-4 沉下着底笼状网箱(谢忠明,1999)

图3-5 升降式网箱(闵信爱,2001)

5. 可翻转式网箱

可翻转式网箱用铁管、角铁或毛竹制成立方体框架,各面包被网衣,一个面开启小门,整个网箱可绕一轴翻转。其特点是:体积小,便于洗刷附着物,减少网衣更换次数;形状固定,不被海流改变;可全部沉入水中,免受风浪袭击。

(二) 离岸深水网箱

离岸深水网箱有重力式全浮网箱、浮绳式网箱、碟形升降网箱等若干类型。

1.重力式全浮网箱

重力式全浮网箱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直径为25~35 m,周长为80~110 m,深为40 m,养鱼200 t,最大日投饵量6 t,框架相对密度为0.95,浮性,寿命>10年,抗风12级,抗浪5 m,抗流 <1 m/s,网片防污6个月。网箱基本结构包括如下部分。

(1)框架:多圆形、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底圈2~3道f 250 mm管,提供网箱成型、浮力和行走;上圈以f 150 mm管作扶手栏杆,上、下圈之间以聚乙烯支架连接,连接件经热熔焊接和过盈配合组装。

(2)网袋(箱体):合成纤维网片(聚乙烯或聚酰胺),网目为25~60 mm,水下6~10 m,水上1 m。

(3)沉子:铅或水泥沉块,重50~60 kg。

(4)固定系统:锚、桩、缆绳、浮筒、转环、卸扣、分力器等连接件(图3-6)。

图3-6 重力式全浮网箱(徐君卓,2007)

2. 浮绳式网箱

该种网箱是浮动式网箱的改进,抗风浪性能强,日本最早使用,在我国近年来方使用;由浮绳架(框架)、网袋(箱体)、固定系统组成,是一个柔性结构,可随风浪波动,具有“以柔克刚”的作用;网箱是一个六面封闭的箱体,不易被风浪淹没而使鱼逃逸(图3-7)。

图3-7 浮绳式网箱示意图(徐君卓,2007)

3. 碟形升降网箱

该网箱为中央圆柱网箱或海洋站半刚性海水网箱(图3-8)。它是用一根直径1 m,长16 m的镀锌铁筒为中轴,周边用12根镀锌铁管组成周长80 m,直径为25.5 m的12边形圈,用上、下各12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中央圆柱两端相连,构成蝶式形状,面积600 m2,容量300 m3的网箱。箱体在2.25节流速下不会变形。中央圆柱可进水或充气,以此调节网箱比重,并与底部悬挂的15 t重的水泥块平衡,使整个网箱上浮或下沉,6分钟可从海面沉到30 m水深。

图3-8 碟形升降网箱(徐君卓,2007)

三、网箱的设置

浮动式网箱多以打桩或抛锚来固定。打桩或用铁锚固定的方法与扇贝养殖的情况相类似,在海底的桩或锚以缆绳(直径1 cm以上的钢索,或直径3 cm以上的聚乙烯绳,或直径4 cm以上的白棕绳)连接着水面上2根平行的浮绠,将网箱固定于两条浮绠之间。缆绳长为水深的3倍以上,每两根绠绳内连接4~5个4 m 3 4 m或5 m 3 5 m或10 m 3 10 m的网箱为一行,网箱间距5 m,行距为25 m左右(图3-9)。在不宜打桩或抛锚的海区,可以用水泥坨子代替桩和锚。

图3-9 单排网箱的设置(刘立明,2006)

内湾型组合式网箱可采用四角抛锚或打桩固定(图3-10),近海型网箱也可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也可多个组合式网箱连接成鱼排,上设小木屋,以作为看守、管理网箱的工作室。

离岸深水网箱的设置见图3-11、图3-12和图3-13。

图3-10 组合式网箱的设置(刘立明,2006)

图3-11 深水网箱分散独立设置示意图(徐君卓,2007)
注:□表示铁锚和桩;○表示分离器

图3-12 深水网箱紧密设置示意图(徐君卓,2007)

图3-13 6组式“双阵点”锚泊定位系统(徐君卓,2007)

四、适合网箱养殖的鱼类

(一) 选择网箱养殖鱼类的原则

(1)由于网箱抗浪能力较差,容易破损,应选择生长速度快的鱼类,宜进行短期的单季性生产,以减少由于网箱破损而造成的损失。

(2)由于网箱中放养鱼的密度较大,尽量避免选择能自相残杀的种类。

(3)应选取市场价格较高的种类,以确保养殖效益。

(4)要优先挑选抗病力强,能在密集的条件下正常生活和生长的种类。

(5)要选择适于摄食人工投喂饵料的种类。

(二) 鱼的种类

在我国,目前适于网箱养殖的鱼种主要有真鲷、黑鲷、胡椒鲷Plectorhynchus、黄鳍鲷、黑鲪、六线鱼Hexagrammos、鲈鱼、尖吻鲈、东方鲀Fugu、石斑鱼、罗非鱼、牙鲆、大菱鲆、鬼鲉Inimicus japonicus、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黄姑鱼Nibea albifor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美国红鱼等。

五、 网箱养鱼技术

(一) 鱼种放养

可放养人工繁育苗种或天然苗种,鱼种规格力求一致,以免大小个体生长速度不一,出现残食。规格尽量大以缩短养殖期。鱼种投放密度应因鱼的种类、海区环境(尤其是水温、水质)、苗种规格、商品鱼规格以及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 饲养管理

1. 饵料投喂

网箱养鱼主要靠人工投饵。由于网箱养殖的鱼类多属肉食性鱼类,一般可以新鲜的鱼、虾、贝等为主,也可投新鲜的冷冻品及部分人工配合饵料。饵料需含蛋白质40%~50%,且氨基酸种类和搭配比例应合理。脂肪5%~15%,且应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狭鳕肝油、乌贼肝油、菲律宾蛤仔中高度不饱和酸的含量较高,是最好的脂肪酸原料。糖类为10%~20%,但肉食性鱼类对饵料中糖的利用率较差,过多会影响其生长。维生素混合物的含量一般为1%~5%。配合饵料中应适当加入诱食剂、着色剂、抗氧化剂、黏合剂等。一般鱼种放养1~2天方能摄食,应及时投喂。投饵最好在白天平潮时进行或在潮流的上方投喂,饵料流失较少。日投饵量应考虑鱼的习性、发育阶段、水温等诸多因子,并根据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投饵量可为鱼体重的3%~15%。日投喂次数,一般在鱼体较小时每天投喂3~4次,长大后可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冬天最好在水温较高的中午投喂。高温季节每天投喂1次,或者2~3天投喂1次,且投喂量为饱食量的50%~60%。投饵方法应掌握“慢、快、慢”三字要领:开始应少投、慢投以诱集鱼类上来摄食,等鱼纷纷游向上层争食时,则多投、快投。当有些鱼已吃饱散开时,则减慢投喂速度,以照顾弱者。投饵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以鱼均能吃饱且不浪费饵料为原则。

2. 附着物的清除

网箱长期置于海水中极易被牡蛎、藤壶、海鞘、贻贝、水云、浒苔、附着硅藻等生物所附着,从而增加了网箱的重量,影响了网箱内外的水交换。清除方法:更换网衣,经日晒、拍打以清除上面的附着生物;用硫酸铜溶液浸泡换下来的网衣,可以除去附着生物,其方法是用硫酸铜3~4 kg、甲酸10~15 L,加淡水400 L,然后放入网衣浸泡2~3天,再冲洗干净;用防附着剂浸泡网衣,可以防止生物附着,但目前的防附着剂多具有一定毒性,往往对养殖鱼类有害。

3. 更换网衣

为了使水流畅通并清除网衣上的附着物,伴随着鱼体的增长,不断进行网衣更换,使网目不断扩大。换网时,先将旧网解下一边,拉向另一边,然后把新网衣从空出的一边拴好,仅留相对的一边。再将旧网衣移入新网衣中,将旧网衣拉起,鱼则游入新网中。

4. 分箱饲养

随着鱼体的增长,单位水体的负载不断加重,需定期进行分箱饲养。分箱时要小心操作以防鱼体受伤,引起疾病感染和死亡。分箱时可按鱼体大小、体质的强弱而分开饲养,以降低密度,减少同类相残,并促使其同步生长。

5. 日常观测

每天观测记录海水温度、天气、风浪、投饵种类、数量,以及鱼的活动情况、死鱼、病鱼等。要定期(15~20天1次)测量鱼体生长情况。随机抽取30~50尾,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据此作为日后投饵种类和数量的依据。要每天检查网衣有无漏洞,框架、浮子、绠绳有无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7~10天或大风前后,应潜水检查箱体、缆绳、木桩、锚等的完好情况,防患于未然。

第四节 工业化养殖

工业化养殖是指采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室内养鱼车间里高密度养殖优质鱼类,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鱼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它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

一、工业化养鱼的类型

工业化养鱼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种主要类型。

(一) 普通流水养鱼

普通流水养鱼是指利用自然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如砂滤),不需加温,直接流入养鱼池中,用过的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养鱼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简单、投资少,适合于南方适温地区的短期或低密度养殖,为工业化养鱼的原始类型。

(二) 温流水养鱼

温流水养鱼是利用天然热水(如温水井)、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或人工升温海水作为养鱼水源,经简单处理后进入鱼池,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利用。此种养殖方式,工艺设备简单,产量低,耗水量大,为工业化养鱼的初级类型。其在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养殖种类有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星鲽Verasper、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河鲀等。这些养鱼厂的调温方式主要有三种:① 燃煤锅炉升温 1 自然海水式;② 电厂温排水 1 自然海水式;③ 温水井 1 自然海水式。

(三) 循环流水养鱼

循环流水养鱼又称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其主要特点是用水量少,养鱼池排出的水需要回收,经过曝气、沉淀、过滤、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1%~10%)的新鲜水(系统循环中的流失或蒸发的部分),再重新输入养鱼池中,反复循环使用(图3-14)。此系统还需附设水质监测、流速控制、自动投饵、排污等装置,并由中央控制室统一进行自动监控,是目前养鱼生产中整体性强、自动化管理水平高、且无系统内外环境污染的高科技养鱼系统,是工业化养鱼的高级类型,是今后工业化养鱼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图3-14 循环流水养鱼工艺流程示意图(雷霁霖,2010)

二、 工业化养鱼设施

(一) 养鱼车间与鱼池系统

1. 养鱼车间

养鱼车间多为双跨、多跨单层结构,跨距一般为9~15 m,砖混墙体, 屋顶断面为三角形或拱形。屋顶为钢框架、木框架或钢木混合框架,顶面多采用避光材料,如深色玻璃钢瓦、石棉瓦或木板等,设采光透明带或窗户采光,室内照度以晴天中午不超过1 000 lx为宜(见彩页图9)。

2. 鱼池系统

鱼池多为混凝土、砖混或玻璃钢结构。底面积一般为30~100 m2。如鱼池面积过大,水体不容易均匀交换,投撒的饵料不能均匀分布水面,容易造成池鱼摄食不均。同时,大池周转不便,灵活性较小。鱼池水深一般不超过1 m。若养殖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如鲈、黑鲪、美国红鱼等,可适当增加鱼池高度(大于1.5 m),以免使鱼跃出池外。鱼池的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八角形、长椭圆形等。长方形池具有地面利用率高、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以前多被国内外厂家采用。圆形池用水量少,中央积污、排污,无死角,鱼和饵料在池内分布均匀,生产效益较长方形池为好,但是地面利用率不高。目前较流行的为八角形池,它兼有长方形池和圆形池的优点,结构合理,池底呈锅底形,由池边向池中央逐渐倾斜,坡度为3%~10%,鱼池中央为排水口,其上安装多孔排水管,利用池外溢流管控制水位高度。进水管2~4条,沿池周切向进水,使池水产生切向流动的分量而旋转起来,将残饵、粪便等污物旋至中央排水管排出,各池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出养鱼车间(图3-15)。

图3-15 养鱼车间示意图(刘立明,2006)
1—水泵;2—抽水口;3—水处理系统;4—进水管道;5—养鱼池;
6—进水阀门;7—排水管;8—注水管;9—排水沟;10—养鱼车间

(二) 水质净化系统

工业化养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封闭式循环水养鱼系统,养鱼用水须回收利用。要达到鱼类最佳生活环境的水质要求,必须具有功能完善、运转良好的水质净化系统,这是工业化养鱼的关键和技术核心。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沉淀池、过滤器、泡沫分离和消毒装置等(见彩页图10)。

1. 沉淀池

沉淀池是最为常用的重力分离设施,它是利用重力沉降的方法从海水中分离密度较大的悬浮颗粒。沉淀池一般修建成高位,利用位差自动供水,其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浇制,设有进水管、供水管、排污管和溢流管,池底排水坡度为2%~3%,容积应为养鱼厂最大日用水量的3~6倍。

2. 过滤器

自然海水中含有许多细小悬浮物,同样,在养鱼系统中,由于鱼的摄食和代谢会产生残饵和许多排泄物,它们或者悬浮于水中,或者溶解在水中,如果积累过多,必然对鱼类造成毒害。这些物质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常用的过滤器有机械过滤器和生物过滤器。

(1)机械过滤器:主要用于养鱼系统中液体和固体的分离。

微滤机:微滤机由一个四周布满了筛网的圆筒组成,水流从圆筒一端沿轴向流入,沿径向滤过筛眼。反冲装置安装在筛网上部外侧,由于筛子转动,局部被堵塞的筛网面,经过上方喷射高压水的反冲装置,粘在筛网上的颗粒被冲离筛网顺水流去,反冲洗沟道设在筛网内部上半部分,在筛网内,保持反冲洗沟道高于污水水位,反冲洗沟道汇集反冲水流到排水管,滤过筛眼的污水汇集到蓄水桶内,再通过管道排出。蓄水桶底设排水阀,可以定期清污。微滤机筛网选用镍网,旋转筛骨架、轴承、管道及接头、防护罩、蓄水桶等均由ABS制成(ABS是由聚丙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三种化学单体构成),螺丝为不锈钢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锈蚀且能耗较低。

砂滤器:① 无压砂滤池(罐) —阻截细菌能力强,出水水质好,具生物过滤作用,结构简单,造价低;滤速低,为0.3~1.2 m/h,出水率小,洗换砂麻烦。承托层为钢筋混凝土多孔板和两层网目1 mm的聚乙烯网。② 压力过滤器(砂滤罐) —钢筋混凝土浇制或钢板焊接成圆形封头的圆柱形密闭容器。滤速快,体积小,管理方便。滤速40~400 m3/h,6~10 m/h。③ 重力式无阀滤池(罐) —目前工业化养鱼厂最常用的机械过滤器,具有滤水量大(一般每格过滤能力为200 m3/h),水质较好(浑浊度小于5 mg/L),无阀自动反冲洗等优点,现已广泛使用(图3-16,彩页图11)。

图3-16 重力式无阀滤池流程示意图(孙颖民,2000)
1—进水管;2—进水分配箱;3—U型水封管;4—过滤层;5—集水区;6—连通管;7—冲洗水箱;8—出水槽;9—出水管;10—虹吸上升管;11—虹吸辅助管;12—抽气管;13—虹吸下降管;14—排水井;15—虹吸破坏管;16—虹吸破坏斗;17—废水排出管

(2)生物过滤器:主要利用细菌去除溶解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氨等。它分为生物滤池和净化机两类。其配套设施有曝气池和沉淀池。

曝气沉淀池:鱼池排出的污水,在未进入生物过滤器前要先通过曝气进行气体交换。曝气的目的是去除污水中气态形式的氨并使水的溶氧量达到饱和,以加快生物过滤器中细菌的氧化。另外,曝气还可去除一部分有机酸,有助于提高养鱼系统的pH,增强除氨效果。专门用来气体交换的水池称为曝气池。可将曝气池和沉淀池合建为曝气沉淀池(图3-17)。

图3-17 曝气沉淀池(孙颖民,2000)
1—进水;2—电动机;3—曝气器;4—活门;5—出水;6—导流口;7—污泥回流管;8—沉淀区9—放空管

一般的曝气方法有两种:压缩空气和机械曝气。压缩空气法是将鼓风机或空压机压出的空气,通过池内的散气设备,使空气以气泡形式散到水中,提高水中的溶氧。机械曝气一般采用叶轮式曝气机。叶轮旋转时水沿叶片四射,一部分抛向空中,轮轴附近出现负压区,形成池水有向上升流,增氧效果较好。

生物滤池:是应用最普遍的生物过滤器,它由池体和滤料组成,即在池中放置碎石、细沙或塑料颗粒等构成滤料层,经过过水运转后在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它是由各种好气性水生细菌(主要是分解菌和硝化菌)、霉菌和藻类等生物组成的。当池水从滤料间隙流过时,生物膜就会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将氨转化成对鱼无害的硝酸盐。常用的生物滤池分浸没式(图3-18)和滴流式(图3-19)。

图3-18 浸没式生物滤池(孙颖民,2000)

图3-19 滴流式生物滤池(黄朝禧,2005)
1—旋转布水器 2—介质(塑料块或塑料环)
3—过滤器支脚

浸没式滤池目前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滤料全部浸没在水中,生物膜所需的氧气由水流带入。根据水的过滤方向又分为向下流动式和向上流动式两种。前者水自上而下过滤,底部出水;后者则自下而上过滤,池顶溢水。二者对氨氮的清除效率相差无几,但前者不易阻塞,滤水效果相对较好(图3-18)。池体有长方形和圆形,以圆形排污效果较好。池中滤料一般采用砂、石子、塑料颗粒、塑料蜂窝和片状网纤等。砂要求颗粒粗糙,具棱角,直径以2~5 mm为宜,砂层厚度一般为100~150 cm;石子要求质地坚硬、多棱角、耐腐蚀,一般采用花岗岩,其粒径均匀,大小以3~5 cm为宜;塑料蜂窝是酚醛树脂固化的纸质品,有蜂窝状的直管空隙,优点是重量轻(50~100 kg/m3)、孔隙率大(98%),均优于石质滤料且过滤效率高,每立方米滤料每天可硝化150~300 g氨氮,但缺点是价格较高;片状网纤滤料是目前较理想的滤料,它不但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滤水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

滴流式滤池(图3-19)多为圆柱形,滤料选用粒径较大的塑料块、石块或瓷环。水自上部喷淋流经滤料,由底部排出,滤料之间不被水充满,但表面形成水膜层,由空气对流给水充氧,一般不易阻塞。

净化机主要有两类:转盘式和转筒式。

转盘式是由固定在水平转轴上一列平行排列的塑料圆盘和一个与其相配的半圆形水槽组成。转盘一半暴露在空气中,一半浸入水中,工作几天后,盘片的表面生长出一层由细菌等组成的白色透明的生物膜(厚0.8~1.3 mm)。电机带动转盘缓慢旋转(2~3次/分钟),使生物膜与大气和水交替接触。当盘片夹带水体离开液面,水体沿着生物膜表面下流时,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吸收、混合、渗透等作用,不断溶解在水膜中。微生物从水膜中吸收溶解氧,将复杂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并使微生物自身得以繁殖。又因为转盘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反复旋转使整个水体得到了搅拌及充气增氧,水体中有机物浓度下降,溶氧增高,水得到净化(图3-20)。

图3-20 转盘式净化机示意图(孙颖民,2000)
1—转盘;2—轴;3—水槽;4—进水;5—出水

转筒式又分两种:一种是在转动的横轴上装一个同轴心的金属网状的圆筒,筒内装塑料颗粒,筒的一半浸在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塑料颗粒表面长有生物膜;另一种是在转动的横轴上,捆上许多塑料管,形成一个转筒,其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塑料管的内外壁上长有生物膜。塑料管一般采用内径20 mm的聚乙烯管。

净化机通常多个串联使用,采用多级过滤的方式提高净水效率。

3. 泡沫分离装置(蛋白分离器)

输入的溶液 (包含有溶剂和溶质)被抽入塔内,塔的截面通常是圆的。一般常用扩散器把气体(一般是空气)从塔的底部注入,形成许多小气泡。这些气泡上升到液面中途,其表面吸附聚集了溶质。达到液面时,它们呈泡沫状态,并携带着溶质以及少量的溶剂。泡沫不断产生,使塔内泡沫越来越多,不断上升,最后迫使泡沫进入收集器。收集器装满后,剩余的泡沫经泡沫排出管排出。经处理后的干净溶液或基液则从塔底排出。位于底部出口处的阀门可以控制塔内液位高低,也可用软管或管道与底部出口相连接,然后控制管道的出口高度,以使液位达到所需要的高度。

4. 消毒装置

养鱼系统中经过过滤的水还含有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有必要进行消毒处理。目前常用的消毒装置为紫外线消毒器和臭氧发生器。

(1)紫外线消毒器(图3-21) :有紫外线灯、悬挂式和浸入式紫外线消毒器等,它们均可发射波长约260 nm的紫外线以杀灭细菌、病毒或原生动物。常用的紫外线灯为低压水银蒸汽灯。悬挂式消毒器是将紫外线灯管通过支架悬挂于水槽上面,一般灯管距水面及灯管间距均为15 cm左右,灯管上面加反光罩,槽内水流量为0.3~0.9 m3/h,并在槽内垂直水流方向设挡水板,使水产生湍流而得到均匀的照射消毒;而浸入式消毒器是将灯管浸在水中,通过照射灯管周围的水流而消毒。紫外线消毒具有灭菌效果好,水中无有毒残留物,设备简单,安装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图3-21 紫外线消毒装置(左图:孙颖民,2000)

(2)臭氧发生器:臭氧消毒具有化学反应快、投量少、水中无持久性残余、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也是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臭氧发生器可由空气中连续制取纯氧并产生臭氧,是工业化养鱼较为理想的消毒装置。臭氧对养殖动物本身也有毒性,因此,臭氧处理过的水须放置几分钟或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方可使用。

(三) 辅助设施

工业化养鱼辅助设施主要有增氧、加温及一些配套设施。

1. 增氧设备

要保持水体中一定浓度的溶氧,必须不断向水体中充气增氧。目前的增氧设备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增氧机式,如现在国内常用的罗茨鼓风机,具有风量大、风压稳定、气体不含油污等优点,风量1~30 m3/m in,风压15~49 kPa,常用>34 kPa。多台配置的罗茨鼓风机的风压必须一致。其气源来自未经过滤的空气,含氧量低,因此只适合于养鱼密度较小(载鱼量小于10 kg/m3)的开放式工业化养鱼厂,也可采用体积小、耗电省、噪音低的涡轮风机。另一类为制氧机式,它可以由空气中制取富氧(含氧量大于90%)或纯氧,并直接通入养鱼水体中达到增氧的目的,适合于养鱼密度高(载鱼量大于20 kg/m3)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厂。空气或氧气通过充气管道和散气装置对池水增氧。

2. 加温设备

工业化养鱼为了能够常年生产,需要通过供热加温来维持适宜于鱼类生长的水温。温流水养鱼厂可利用工厂、电厂余热以及地热等作热源,而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必须设置加温设备。加温方式包括水体加温和空气加温。

(1)水体加温:加温设备有锅炉、电热器和太阳能集热装置。锅炉是使用较早、目前仍普遍采用的一种加温设备。现在常用燃煤型锅炉。由锅炉产生蒸汽或热水,通过铺设于池底的热水管在管内进行封闭循环来间接加热池水。电热器加温使用方便,容易控制,但耗电量大,成本高。电热器主要有电热板、电热棒和电热泵等。太阳能加温成本低、无污染。它由屋面安装的可移位的太阳能集热装置提供热量。车间内需设预热池,大小为300~400 m3,分2~3格或在无阀滤池中加温。采用加热盘管(无缝钢管、不锈钢管或钛管 )、散热片或电热棒、电热板升温,也可用蒸汽喷嘴直接喷射蒸汽升温。

(2)空气加温:可使用锅炉暖气、暖风机或空调器给养鱼车间内的空气加温以保持室温和池中水温的恒定。

3. 其他配套设施

工业化养鱼厂需根据用水量确定水泵功率和数量及输水管道直径,还需配备变配电设施、饵料加工设备和小型冷库等,为防止停电,还应配备发电机组。另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养鱼厂还应设置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对用电设备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机械的运转情况,鱼池水温、水位、水质等进行自动控制和集中管理。

三、养殖技术

(一) 鱼池准备与设备试运转

工业化养鱼的各种池子在使用前必须刷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旧池一般用50 3 1026~100 3 1026漂白粉溶液或20 3 1026~30 3 1026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浸泡后,用干净海水冲净即可;新建池尚需提前1个月用淡水反复浸泡刷洗或加少量草酸以降低pH,然后再消毒刷净备用。池子消毒后要进行整个养殖系统的试运转,以便提前消除事故隐患。具有生物滤池的养鱼厂,需采用放养少量鱼类或施加化肥的方法培养滤床上的生物膜,待生物膜生长成熟后方可开始正式的养鱼运转。

(二) 养殖鱼类的选择与放养

1. 鱼类选择

工业化养鱼成本较高,要选择性状优良、市场潜力较大的经济鱼种作为养殖对象。如目前已广泛养殖的牙鲆、半滑舌鳎、石鲽、鲈鱼、河鲀、真鲷、黑鲪等,从国外引进的大菱鲆、美国红鱼、条纹狼鲈Morone saxatilis等,均是优良的养殖鱼种。

2. 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养殖苗种要选择规格整齐的同批苗。因为目前工业化养殖的鱼种多为凶猛的肉食性,如果苗种大小相差较大,入池后会因互相残食而降低成活率。尽量选择规格较大且已能完全摄食死饵或配合饵料的苗种,因为这样的苗种成活率高,且养殖操作容易。如牙鲆、大菱鲆苗一般应选择全长5 cm以上的。另外,苗种要求体形正常、体质健壮、反应灵敏、活力强、集群摄食明显。对于鱼体瘦弱、体表受伤、得病或畸形苗种,在选择时应注意剔除,如牙鲆的黑化和白化苗、真鲷的脊椎骨畸形苗在养殖时是不能使用的。

(2)苗种放养。放养方式:一般采取单养,这样可以根据所养鱼类的特性制订管理措施。为了充分利用水体,还可采取一放多捕或轮捕轮放的方式。饲养早期,可适当加大放养量;中后期,捕大留小,并补放一些苗种,以养殖前期不浪费水面;后期不抑制鱼的生长为原则。

放养密度:工业化养鱼的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国外高密度养殖的鱼水重量之比可以高达1 :3,一般为1 :10。鱼的放养密度与鱼池结构和设备,水流量、水温、水质,饵料数量和质量及投饵方式,苗种的种类、规格及放养方式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鱼苗放养前要用0.3 3 1026~0.5 3 1026的CuSO4或5 3 1026 ~10 3 1026的KMnO4药浴5~10分钟,以杀灭鱼苗体表寄生虫和防止受伤鱼苗细菌感染。

(三) 饲养管理

1. 养殖环境监控

(1)水温:工业化养鱼为了保证高产和常年生产,配备的调温设备可将水温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可以每日定时人工测定水温或通过自动测定、记录温度的装置随时观测水温变化,并通过控温装置使调温设备能按需要运行。冬季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加温方式,在温度达到预定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温和节约能源,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2)光照:养鱼池上方光线不宜过强,一般以1 000~5 000 lx为宜,否则会使池鱼不安,并使池底、池壁繁生藻类而影响池鱼摄食和生长。

(3)水质:需经常定期测定饲育水的溶解氧、盐度、pH、氨氮、亚硝酸态氮和硫化物等,保证各项水质指标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鱼池中平均溶氧量在5~8 mg/L,排水口的水中溶氧量不低于3 mg/L;pH为6.5~8.5;氨氮低于1 mg/L;亚硝酸态氮低于0.1 mg/L;盐度符合所养鱼种的适宜盐度范围。设备先进的养鱼厂应配有水质自动测定、自动记录、自动控制屏等设备。

要保证良好的水质,首先必须保证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及时更换滤池或滤料;及时刺穿、翻动滤料层;及时反冲滤池,防止堵塞;滤池和沉淀池要及时排污,还要保证足量的充气、增氧和消毒装置的正常运转。此外,鱼池的水质还要靠调节鱼池水流量来维持,流量调节的依据主要是水中的溶解氧和氨氮的含量,而它们又取决于水温和放养密度的大小。一般开放式循环流水养鱼系统中溶解氧主要靠流水提供,通常水流量较大,而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系统一般配有增纯氧设施,水流量较小。各养鱼厂应根据自身的设备情况和养殖密度综合考虑适宜的水流量。封闭式养鱼系统为防止循环水水质恶化,还需每天补充和交换5%~10%的新水,若已轻微恶化,应把补充水量提高到20%以上,若水质严重恶化,应补充大量的新鲜水,在1~2天用新鲜水逐渐取代全部污水。另外,鱼类的放养密度不要超过鱼池和水质净化系统的最大负荷,以免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引起水质恶化。

如果鱼池排污性能不好,投饵后,池底会聚积残饵、粪便,水面上会漂浮饵料中析出的油膜,此时可采用降低水位加大水流量或吸底的方法排污。池壁和池底粘有的饵料油脂、排池物等易繁殖细菌、诱发鱼病,应经常擦、刷洗。但操作过程中不要过分惊扰鱼群,以免影响其摄食。

2. 饵料及投喂

(1)饵料种类:工业化养鱼所用饵料一般要求大小适口,营养成分配比合理,干湿度适中,黏合性强,以减少饵料散失和溶化在水中。主要种类有生鲜饵料、湿型颗粒饲料、固体配合饲料等。生鲜饵料主要为新鲜或冷冻的杂鱼虾,其营养全面,鱼类摄食后生长较好,但缺点是污染水质且难以添加营养剂和药物;湿型配合饲料制作时需以生饵为原料,因此,需注意生饵的鲜度;固体配合饲料对水质污染少,投喂简单,保管方便,但价格较贵。另外,干、湿型配合饲料使用时需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以免鱼类产生维生素缺乏症,一般总添加量为饲料的1%~2%。

(2)投喂量及投喂方法。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15%,比例随鱼体增大而降低,应尽量控制在鱼饱食量的70%~80%,切忌过饱。具体的投饵量还应根据鱼的健康状况、水质好坏、天气状况、水温高低灵活掌握,以每天投喂后无残饵为原则。另外,药浴、倒池或分选前后要适当减少投饵量或停饵。

投喂方法:一般要求分散均匀地投于入水口的前部,对密集鱼群外围的个体要适当给予照顾。可先将应投喂量的60%全池投撒,剩余40%根据鱼的摄食状况投撒,尽量使饲料未沉底前已被鱼抢食。投喂以后10分钟,检查池底有无残饵,可供次日投饵量之参考。也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每日多次定时投撒。另外,养殖过程中要几种饵料并用,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饵料。例如,牙鲆养殖中,通常在苗种期到入秋投喂固体配合饲料提高成活率;水温降到25 ℃以下或出池上市前投喂生鲜饵料或改善营养成分的湿型配合饲料以提高商品鱼的肉质。

3.大小分选

目前海水工业化养殖的鱼种,如牙鲆、鲈、美国红鱼、黑鲪、河鲀、石斑鱼等多为凶猛肉食性,它们一般在全长10 cm以前互相残食现象严重,而且随个体间差异的增大,饵料的不足和饲育密度的增大而加剧,因此要经常进行大小分选,它是获得良好饲养效果的必要技术措施之一。通过大小分选可以减少互残,加快生长速度,便于管理。一般苗种放养后,每月需分选1~3次。分选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尽量缩短离水时间和密集时间。分选时鱼的密度不宜太大,以免造成缺氧,同时要避开高温、闷热天气,加大流水和充气量。分选后的鱼要进行药浴以防止曲挠杆菌和弧菌等细菌感染,可使用100 3 1026~200 3 1026的甲醛药浴1~2小时,或10 3 1026~20 3 1026的盐酸土霉素药浴1~2小时,或5 3 1026~10 3 1026的高锰酸钾药浴5~10分钟。

4. 日常管理

先进的工业化养鱼厂日常管理已全部或部分实现自动化,但目前国内养鱼厂的自动化程度还较低,需注意抓好日常管理工作。每天要经常巡池,观察鱼的游动和摄食情况,做到合理投饵,并定期抽样检查鱼体的生长情况;定时测定水质指标,及时排污,随时注意调节鱼池水流量,防止水质突变;注意发现鱼病,及时预防和治疗,要经常检查鱼的体色是否异常,是否离群或摩擦池边,发现病鱼、死鱼,要立即捞出,以防鱼病蔓延,鱼病高发季节应对整个养鱼系统进行经常性的消毒,但封闭式循环养鱼系统消毒用药要特别慎重,以免对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另外,要经常检查排水口是否漏鱼,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关键设备要经常检查维修,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事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