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竹与诗歌艺术

竹与诗歌艺术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咏竹的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诗歌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传统竹文化中的核心层面之一,它不仅是作为诗歌艺术留存至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心理和范型,蕴涵着中华民族直节不屈的民族气节,推动了我国古代绘画、雕刻、园林、盆景等多种艺术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因此唐诗中也有大量咏竹的诗篇,把咏竹诗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

第五节 竹与诗歌艺术

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历来十分重视竹的题材,这是中国诗歌艺术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传统风格之一。

竹,性刚正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度,傲冰雪之凌厉,未出土时先有节,于凌云处仍虚心,因此有刚柔忠义之称,而为世人所爱。《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吴中某士大夫家有美竹。王徽之欲观之,便乘舆竹下,咏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不顾而去。尝借居空室,便令栽竹。或问之,徽之但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这则故事可以看出王徽之爱竹之痴。此后“一日不可无此君”竟成了爱竹之士的口头禅。唐朝白居易留下了“君子人多树之(竹)为庭实”的佳句。宋朝苏轼留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居必有竹,以陶情励志,爽清气息。因此一些文人雅士还以竹为号。诸如,魏晋的稽康、阮籍等人相聚竹林,作文赋诗,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孔巢文等人号称“竹溪六逸”;北宋文学家廖止一自称“竹坡居士”;南宋诗人林希逸自称“竹溪”……

正因为人们对竹的喜爱,竹便成了文人雅士笔下最常见的吟咏对象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咏竹以抒情言志的诗文不胜枚举,他们或咏竹之劲姿雅态,或咏竹之高洁坚贞,或咏竹之虚心劲节,或咏之清丽拔俗,或借咏竹自喻品质气节,讽喻他人事理,抒情言志……透过这些咏竹诗作,我们不仅看到翠竹之劲姿雅态,感受到竹给人们带来的清爽恬静,以及人们从翠竹的坚节虚心、忠直不阿的品质情操上所受到的启迪,而且自然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直节不屈的民族气节,这大概是咏竹诗作永恒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因此,咏竹成为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成为我国诗坛绵延不尽的清丽诗风。

咏竹的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诗歌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传统竹文化中的核心层面之一,它不仅是作为诗歌艺术留存至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心理和范型,蕴涵着中华民族直节不屈的民族气节,推动了我国古代绘画、雕刻、园林、盆景等多种艺术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咏竹的诗风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劳动歌谣,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汉代古诗,都蕴涵着咏竹的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竹的普遍崇拜,使我国的竹诗得到很大的发展;唐代诗歌艺术得到空前繁荣,竹诗也随之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苏轼、文同(文与可)等大家对竹的推崇备至,竹诗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元代,竹画进入鼎盛时期,咏竹诗以题画诗见长,并成为元代竹诗的主流;明代的题画诗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力更强、内涵更丰富,是我国咏竹诗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清代咏竹的诗风较为盛行,特别是“扬州八怪”的兴起,不仅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也为咏竹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仍有许多吟咏竹子的篇章,其中不乏意境深邃的名篇佳作。

一、我国最早的竹诗艺术

我国关于竹子的最早诗篇,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竹弹歌》。《竹弹歌》是原始社会的劳动歌,二言体,单纯而完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绘的是原始先民以竹制武器从事狩猎活动的情景,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有关竹子的诗篇。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竹的赞歌,当数《诗经·卫风·淇奥》。该诗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汉代《古诗十九首》有诗云:“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综观我国早期(汉代以前)有关竹的诗篇,大都写竹的自然用途,如打猎、钓鱼,或写竹子的自然形态,这与我们的原始先民用竹从事渔猎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竹的诗篇还算不上真正的咏竹诗,充其量也只是咏竹诗的萌芽阶段。但是,咏竹诗的内容从表现竹的自然形态和自然用途,到表现竹的品质和气节,再到借咏竹以抒情言志,这正是咏竹诗发展的三步曲。

二、我国魏晋时期的竹诗艺术

魏晋以后,我国以竹为题材的诗文更为兴盛,特别是南北朝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竹诗篇。诸如,谢眺的《咏竹》、刘孝先的《咏竹》和张正见的《赋得阶前咏竹》等皆是咏竹佳作。

南北朝的这些咏竹诗既有从多侧面对翠竹加以描摹渲染的,也有借咏竹以抒情言志的,开启了后世咏竹的诗风,是我国咏竹诗发展史上的奠基阶段。

三、我国唐代的竹诗艺术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因此唐诗中也有大量咏竹的诗篇,把咏竹诗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有传世的咏竹名作。

唐代白居易留下了“竹众于草木,犹贤于众庶”的著名诗句,还以“本固”、“性直”、“虚心”、“节贞”来概括竹的特点,在《养竹记》中写下了“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的佳句,这几乎就是“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注脚。张九龄留下了“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的佳句;陈子昂留下了“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的名句。

在唐代的咏竹诗中,最常见的是从多侧面对翠竹的美加以描摹、渲染的。这些诗大多写得较细腻,或面面俱到,或层层渲染,毕肖形神。

在唐代咏竹诗中既有面面着笔、层层铺写之作,也有取其一点而吟咏的诗篇。这些诗篇言短而意聚,耐人寻味。

在唐代咏竹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诗人就新竹而吟咏,又别有一番风味。“新篁才解箨,寒色正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元稹的这首《新竹》诗,其特色在于立志于“新”。春寒料峭时,新竹脱去锦衣,枝叶随风飘动,日光洒落其间,团团竹节历历可见,读来使人感到新竹带给人的是一种清新、欣悦的感受,韵味深长。

唐代咏竹诗中,已开始出现了为竹画题写的题画诗,如白居易的《画竹歌》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诗中写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
人画竹梢死赢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箇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
两从土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首战眼昏头雪色。
自信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白居易通过对比手法,不仅高度赞扬了萧悦画竹的高超技艺,而且道出了萧悦竹画的文人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唐代的竹画已初露文人画的端倪。题(竹)画诗的兴起,与唐代竹画的兴盛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说明竹诗、竹画两种艺术形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总之,唐代的咏竹诗继承了南北朝咏竹诗工笔描摹翠竹和借咏竹寄情言志的风尚,开启了为竹画题写题画诗的诗风,进一步奠定了后世咏竹诗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咏竹诗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咏竹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我国宋代的竹诗艺术

宋代是我国咏竹诗篇极为兴盛的时期,因此,竹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尤其是大文豪苏东坡爱竹成癖,到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作,在宋代的咏竹诗中颇具影响。

在宋代的咏竹诗中,以吟咏新竹的诗篇颇具特色。陆游《新竹》诗云:“解箨时间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诗人以“簌簌”之声描摹新竹解箨的声音,以“离离”之影描绘新竹放梢的情形,栩栩如生,给人清新的美感和无限的遐想。“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杨万里的这首《新竹》诗,其特色在于立志于“新” 。

宋代的咏竹诗中,也不乏抒情言志的佳作。尤其是苏轼、文同等文人画家,借题竹画以咏竹,借咏竹以抒情言志。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不可居无竹”真实地道出了苏轼和竹的密切关系,也映证了苏轼爱竹成癖的文化个性。居必有竹,以陶情励志,爽清气息,这是爱竹之士的共同特点。“无竹令人俗”,道出了诗人爱竹成癖的思想根源。“士俗不可医”,进一步阐明了“居无竹”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爱竹、赏竹被喻为文人雅士的高雅风尚。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言,和王徽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相提并论。正因为苏轼一生爱竹,所以他咏竹和写竹的篇章中大都赋予竹以高雅、不屈等美好的品格。

由此可见,宋代的咏竹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宋代咏竹诗注重对新竹加以描绘、赞美,新竹成为文人雅士笔下的常见题材;其二,宋代咏竹诗注重题画诗,借题画以咏竹,借咏竹以抒情言志,对后世题画(竹画)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宋代是我国咏竹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时期,是我国咏竹诗(尤其是题画诗)逐步走向成熟和完美的时期,因此,宋代可以称为我国咏竹诗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五、我国元代的竹诗艺术

元代咏竹诗以题画诗见长。元代是我国竹画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因此元代咏竹诗多为题画诗,它构成了元代咏竹诗的主流。在题画诗中,有借题画以咏竹之作,也有借咏竹以抒情言志之作。

总之,元代的竹诗大多隐于题画诗之中,而直接从侧面吟咏竹子或借咏竹以寄情言志之作则非常少见,这是元代咏竹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六、我国明代的竹诗艺术

明代竹诗跟元代竹诗甚为类似,即绝大多数是为竹画题写的题画诗。明代为竹画题写的诗歌数量是前所未有的,它构成了明代竹诗的主流和基调。此外,明代的题画诗多是借题画以咏竹,或借咏竹以抒情言志,这是明代竹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和元代题画诗相比,明代为竹画题写的题画诗内容更加广泛,表现力更强,内涵更加丰富。可以说,明代的题画(竹画)诗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奠定了清代题画诗的基础,是我国咏竹诗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

七、我国清代的竹诗艺术

清代咏竹的诗风较为兴盛,特别是“扬州八怪”的兴起,不仅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也为咏竹诗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形式上看,清代的咏竹诗绝大多数是题画诗;从内涵上看,清代的咏竹诗内涵更加深刻,表现力度也更强。

在清代,“扬州八怪”留下的咏竹诗最多,而其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郑板桥的咏竹诗。郑板桥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画竹高手,而且以咏竹擅称诗坛。就流传下来的咏竹诗而言,他的作品有几十首之多。“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用这首咏竹小诗盛赞竹之不媚不谀、无哗众取宠之心、朴实无华、正直自洁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的这首《竹石》诗,赞誉了竹的坚韧劲节,言志抒怀,寄喻了诗人对刚劲风骨的追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郑板桥的这首《题画竹》诗赞美了竹子不屈不挠、立场坚定的精神和挺拔俊秀的气质,也反映了诗人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情操。郑板桥的咏竹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听到风吹竹叶的声音,就仿佛听到了百姓的哀号,联想到了民间的疾苦,触发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作为一名封建官吏,能有如此爱民之心,实为难能可贵!

除郑板桥之外,“扬州八怪”中咏竹的还有金农、华嵒、汪士真等人。如金农有《墨竹》诗云:“明岁满林笋等稠,百千晚竿青不休,好似老夫多倔强,雪深一丈不低头。”

总之,清代的咏竹诗绝大多数出自“扬州八怪”之手,思想内涵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拓展,把竹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八、我国当代的竹诗艺术

近现代以来,我国诗坛延续了咏竹的诗风,偶有咏竹佳作出现。近代,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咏竹诗:“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先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乃凌云处尚虚心。”可谓道出了竹文化的精髓。1952年3月,董必武作《病中见窗外竹感赋》:“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答友人》中吟咏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九、小结

通过上述对咏竹诗发展史的追溯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咏竹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咏竹诗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竹是我国诗歌及绘画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寄情言志的文化载体;同时,咏竹诗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竹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增强了竹画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竹画的思想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丰富我国传统竹文化的内涵并推动其向前发展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十、历代咏竹诗词选

    题 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藏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朔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咏 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萧湘竹子诗词》自序
        周方纯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瀚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暑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竹丝传清音,竹林聚贤人。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君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弘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志竹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