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酮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因酮体的利用受阻,造成酮体在机体内大量蓄积。

·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本文对奶牛酮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并制定了合理的防治措施,为奶牛酮病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宁夏银川市农牧局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黄振亚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显示,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在我国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且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刘宗平,2003)。酮病虽然能够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酮病会使乳牛的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繁殖率降低以及引起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费用,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酮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病因

(一)乳牛高产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母牛分娩后的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周。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乳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将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研究发现,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 kg。如果每天产奶34 kg,则血液中全部的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这就造成了乳牛血糖过低而引发酮病,所以高产乳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

(二)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应不足

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三)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四)脂肪肝引起酮体代谢障碍

实验证明,脂肪肝的发生多在临床型酮病的发生之前,并认为奶牛先有脂肪肝,后才患有酮病。由于脂肪肝引起肝脏代谢紊乱、糖原合成障碍而加剧了血中酮体含量的升高。此外,产乳热、真胃变位、肾炎、蹄病等疾病均可引起继发性酮病的发生,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缺乏和各种应激因素及内分泌紊乱也可促使酮病的发生。

二、发病机理

血糖浓度降低是发生酮病的中心环节。

(一)丙酸代谢与酮病发生的关系

从生化角度来说,酮症的发生与丙酸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50%来自丙酸,肝脏利用丙酸生成葡萄糖,在泌乳时葡萄糖大多被奶牛利用合成乳糖。丙酸的另一功能是参与奶牛的脂肪代谢,当奶牛产奶的能量需要超过其摄入的能量时,奶牛就开始动用体脂,脂肪首先被分解为非酯化脂肪酸(N EFA),并运送到肝脏。在肝脏,N EFA被分解为乙酸,产生的乙酸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但这个过程需要丙酸。如果没有足够的丙酸可被利用,过多的乙酸就会在肝脏中聚集,乙酸分子能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这些产物进入血液中,蓄积到一定水平社会引起酮病症状。

(二)糖缺乏时,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使酮体的生成量增多

在糖缺乏时,生成的丙酸过少,使脂肪分解生成的甘油成为糖异生的重要前体,且由于糖缺乏刺激糖异生加速,使甘油代谢加快。但脂肪酸的β-氧化也加快,使生成的乙酰辅酶A增多。糖异生作用加速就使草酰乙酸通过穿梭进入细胞溶质并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糖异生的量增多,而草酰乙酸主要来自糖的中间代谢产物丙酮酸,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当糖缺乏时,草酰乙酸生成量严重不足;而草酰乙酸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所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乙酰辅酶A会大量生成酮体。同时因糖的缺乏不能产生更多的α-磷酸甘油,并且由组织中动员出来的甘油,在肝中也大部分沿糖异生途径进行代谢。这样肝中α-磷酸甘油的产量受到限制,不能将很多的FFA酯化为三酰甘油,从而促使更多的FFA氧化为乙酰辅酶A,这样更加剧了酮体的生成量。

(三)激素调节与酮体生成的关系

激素调节在酮体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糖浓度下降,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垂体内葡萄糖受体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在这3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肝糖原分解增多,脂肪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速度加快,酮体生成增多。激素还可以刺激肌肉蛋白分解,其中生酮氨基酸又可转化为酮体。早期泌乳阶段由于催乳素的分泌增加,也被认为能使原来相互处于生理稳定状态的激素代谢发生紊乱。

(四)酮体的代谢障碍

正常情况下,肝脏产生的酮体中丙酮的含量很少,生成后即可被吸收,仅一小部分进入尿液。乙酰乙酸、β-羟丁酸则经血液进入肝外组织,被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结合草酰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供其他组织利用,且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酮体的量很少。当糖缺乏时,仅有的草酰乙酸离开三羧酸循环,去参与葡萄糖合成,使草酰乙酸严重不足,造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被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从而两两缩合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最后形成酮体。因酮体的利用受阻,造成酮体在机体内大量蓄积。

三、临床症状

临床上表现两种类型,即消耗型和神经型。其中消耗型酮病约占85%,但有些病牛消耗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一)消耗型

病牛表现:食欲降低和精料采食减少,拒绝采食青贮饲料,仅采食少量干草;体重迅速下降,很快消瘦,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皮肤弹性降低;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着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呼出的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的气味(丙酮味),加热时气味更明显。但这种气味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能闻到,大多数病例不易闻到这种气味。消耗型酮病病程拖长,会使奶牛极度消瘦和衰竭,最终卧地不起,骨瘦如柴,死亡。

(二)神经型

病牛除了表现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外,常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口咀嚼;视力下降,走路不稳,横冲直撞。个别病例全身肌肉紧张,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震颤、吼叫,感觉过敏,而且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出现。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天后转入抑制期,反应迟钝,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除了上述两种典型症状外,临床上还有一种隐性酮病,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在产后1月内发病,产奶量稍微下降;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酮浓度才升高,这种情况只有通过酮体检测和血糖含量检测才能确诊。但长期的隐性酮病会使奶牛的内分泌紊乱和激素分泌失调,引发繁殖性能下降。

四、酮病的诊断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以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但大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尿液和乳汁的酮体定性测定和血糖定量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然后取粉末0.2 g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反之则为阴性。有条件者,可用人医尿酮体检测试纸,方法是将试纸浸入尿液或乳汁中,30秒后观察显色反应结果,与标准比色板进行对照,以判酮体的阳性程度,该法快速、准确。

五、酮病的治疗

首先根据病因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酮病的治疗原则是补糖补钙、解毒保肝、健胃强心,提高血糖浓度、减少脂肪动员、促进酮体的利用。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一)替代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1000 ml,每天1~2次,连用5~10天,以提高血糖浓度。为增加体内生糖物质的来源,可每天口服120~240 g丙酸钠,连用7~10天。

(二)激素疗法

肌肉注射100~150IU的胰岛素,可以增加肝糖原的贮备。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可肌肉注射200~600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既可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原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 g可的松,肌肉注射),注射后8~10小时血糖即可恢复正常,且食欲有很好的改善,血液中酮体水平在3~5天内恢复正常。尽管应用初期产奶量下降,但治疗2~3天后迅速升高,治疗酮病效果良好。

(三)镇静安神

对于神经型酮病,可应用水合氯醛口服,首次剂量为每头牛(体重500 kg)30 g,继之再给予7 g,每天2次,连用7天。此疗法既可降低兴奋性,又可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并通过瘤胃发酵而提高丙酸的产生。为了缓解神经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0~300 ml静脉注射。

(四)其他疗法

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500~1000 ml静脉注射。此外,每天补充100 mg硫酸钴,可用于辅助治疗酮病。为了增强前胃消化机能、增进食欲,可以静脉注射促反刍液(10%氯化钠溶液500 ml,10%葡萄糖酸钙100~150 ml, 10%安钠咖30 ml,维生素B1注射液30 ml一次肌肉注射),也可应用中药方剂增进食欲(当归、川芎、砂仁、赤芍、熟地、神曲、益母草、广木香及麦芽各35 g,磨碎,开水冲调,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3~5次),此方法对增进食欲、加速病愈效果较好。

六、酮病的预防

酮病的发生比较复杂,在生产中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注意干奶期饲养管理,科学地控制奶牛的营养投入、能量供应,以满足其需要即可,防止奶牛产前过于肥胖。

二是供应平衡日粮,注意精粗饲料的合理搭配,其中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过16%~18%为宜,碳水化合物以磨碎的玉米为好。给予品质优良的干草或青贮饲料,避免饲喂含大量丁酸盐的劣质青贮料。不要随意更换饲料配方,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同时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此外,饲料中注意碘、钴、磷等矿物质的补充。在酮病的高发期喂服丙酸钠,每次100 g,每天2次,连用15天。

三是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和饲料添加剂,以预防酮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脂肪在日粮中添加3%~5%的保护脂质,可以提供较高的血糖水平和较低的血酮水平。

尼克酸每日添加3~6 g尼克酸,可以有效降低血中β-羟丁酸盐水平;尼克酸可以影响瘤胃的代谢并增加丙酸盐水平,增加菌体蛋白产量,同时显著提高产奶量。

离子载体在饲料中添加离子载体如莫能霉素和拉沙里菌素,可以改变瘤胃的新陈代谢,降低乙酸的生成、增加丙酸盐产量。研究发现莫能霉素可以降低血酮。总之,产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合理的日粮搭配;分娩后重视酮病的监测,提高奶牛干物质(尤其是生糖物质)的摄入量,防止奶产量上升过快,对产奶量过高的牛要限制挤奶,可以有效地预防酮病的发生。一旦酮病检测呈阳性,应及早治疗,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Mary Beth de Ondarza.Ketosis and Fatty Liver.Hoards dairy man,2000,1

2.刘宗平.现代动物营养代谢病.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Drackley J K,M J Richard,D.C.Beitz,et al..Metabolic Changes in Dairy cows with Keto-sis in Response to Feed Restriction and Dietary 1,3-butanediol.J Dairy Sci,1992,75

4.何生虎,晁向阳,王明成.奶牛酮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现状及进展.草食家畜,2004,124(3)

5.王俊东等.畜禽营养代谢与中毒病.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刘德义,姚传珠.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10)

7.王镜岩等.生物化学(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杨志强.乳牛酮病及其防治.畜牧与兽医,1998,(2)

9.萧定汉主编.奶牛疾病监控.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10.许万祥编译.奶牛酮病的防治.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4,1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