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生态环境维度自身来说,它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如果说自然资源问题是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那么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吞噬可持续发展机体的病菌,如果不能解决和控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生态可持续性要求人类树立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活动,给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威胁,直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从生态(环境)的维度看,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就生态环境维度自身来说,它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如果说自然资源问题是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那么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吞噬可持续发展机体的病菌,如果不能解决和控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生态可持续性要求人类树立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一)生态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其说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直接代价,不如说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世界观价值观的错误、失败。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畸形变化,“人类中心论”实际上控制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全过程,使实践活动变得偏激。于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基本抛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体的正确思想。现代人类普遍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往往把经济增长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很少考虑自然资源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延续性,很少考虑经济活动将对生态环境带来何种影响。这种人类活动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结果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能力,导致生态环境产生危机。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对有用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任意浪费,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种行为方式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不公正的,对后代人类来讲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生态意识的缺失有关系。树立生态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树立环境意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个体,又涉及群体和全人类。在生态环境危机极度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人类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发展理念,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让如下观念深入人心: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处的成熟、稳定的阶段就是生态平衡状态或自然界平衡态。这种平衡性是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于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反馈机制,而且平衡只存在于一定的条件或范围之内。当平衡受到外部的剧烈干扰,超过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被发现时,如果不对此失衡的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则系统最终的崩溃将不可避免。

另外,生态系统还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直接依赖于系统结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内部物种的多样性。存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规律”。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不仅以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和迁移世界上的各种生物物种,还创造出一些“人造物种”。这种行为不仅中断了物种的演替,而且直接导致了物种的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补救的损失。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人类是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类作为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只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客体;但人类又是其中的一分子,其生命活动的每一部分都自然融入该客体中,并作为主体影响、改变和维持着该自然环境系统。

生态环境功能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在生态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态经济成果(包括环境成果和经济成果)与人类消耗的总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差值或比值。[8]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希望生态环境功能的社会经济价值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于是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生态经济活动实现自己的意愿。然而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总能同时达到最好效果,故而人类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保证上述两类效益最佳。因此,人类既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又可以损害和毁灭自然,更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活动,给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威胁,直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资源,就要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维度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