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维度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维度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揭示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必然工作。生物种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依存又互为保障。各营养级的生物长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比例、数量和种类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不应破坏的限度。而危害更大的核污染,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加以应对。

一、生态维度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内涵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系统之间和各个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与周边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关系,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种相对平衡和稳定,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内部拥有一系列的反馈作用,具备相当的自我调节功能、自我净化功能和承载能力,保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还能够自我调节,以抵御一般的自然灾害和污染。但是这种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存在超过限度的干扰,就必然会使调节功能失效,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方式可分为有意识地改造天然自然和无意识地破坏天然自然两种方式。人类借助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类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工具,竭力把天然自然改造成半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影响改变着生态环境乃至生物圈。充分揭示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必然工作。

(二)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和必要的环境条件,为人类发展提供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人类社会得以繁衍,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的“天然母亲”,人类作为这位母亲的物种之一,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密切。她对人类而言具有四大功能。首先是调节功能,这是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生态过程和对生命进行支撑的能力;其次是生产功能,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食物、水、氧气等不可或缺的资源;再次是载体功能,即为人类活动提供所需的空间;最后是信息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生命过程的循环向人类提供产生各种精神灵感的源泉,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和信息来源。

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造自然产生某种影响,而且体现在其对人类本身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有效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调节功能和自适应机制是能够不断强化与完善的。人类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动态性、开放性、相关性和调节性等诸多特性,把自我的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可调节、可控制范围内,使生物潜能和环境阻力相协调。

(三)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为生物活动提供空间场所和物质资源,是生命体活动的载体。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自然环境具有调节功能、载体功能、生产功能和信息功能。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自然环境同样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即生态环境功能被人类利用后创造出来的社会成果或环境价值。

生物种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依存又互为保障。一方面,生物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具有极限。在生物圈中,各种生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有一个双向极限,就是它的耐受限度,有上、下两个临界点,例如,大多数生物的最适宜温度在10℃~45℃。生物对水分、空气、阳光、营养物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对有害物质也有一定的耐受限度。此外,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程度存在影响限度。各营养级的生物长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比例、数量和种类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不应破坏的限度。人类应创造生物生存的最适环境,避免引起环境恶化而对生物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生物活动的容纳具有极限性。环境及其子系统都有一定的纳污、自净能力,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人类和其他生物向环境输出的物质,可以通过环境的各种作用重新纳入新的物质循环。许多污染物质在环境中被降解、消除而变为无害物质,再次纳入生态循环而不产生污染。但是,环境的每项因子对污染都有自己的容量极限,即存在自净能力的极值。超过了这个极限,就表现出环境质量的下降。现代社会排放的物质,不论是总量还是单项,大多数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即使被稀释、扩散,也仍未能消除,甚至出现累加现象。而危害更大的核污染,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加以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