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度归类及相互关系

维度归类及相互关系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社会是由这四个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17]本书在此基础上,根据STS分析方法的要求,将这四个系统扩展到七个,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内涵多维却不可分割的特点,改系统为维度。两类关系共生共融、并行不悖。政治因素中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决策者的强大影响作用,使政治成为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维度发展的保障。

二、维度归类及相互关系

img7

图4.2 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框架(七个维度和两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四种基本形式,即保护和支持生态环境的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这四种实践分别对应社会的四个基本领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人类社会是由这四个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17]本书在此基础上,根据STS分析方法的要求,将这四个系统扩展到七个,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内涵多维却不可分割的特点,改系统为维度。在这里,将除科技维度和伦理之外的五个维度按照两大关系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人与自然关系维度类(包括自然资源维度、生态维度和经济维度中与自然有关的部分;以H-N Class表示);另一类是社会关系维度类(包括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中与社会有关的部分;以H-SClass表示)。两类关系共生共融、并行不悖。尽管本书前面部分有很多地方对这些维度之间的关系作过或多或少的讨论,但是出于完善概念模型的需要,此处仍然对此进行集中归纳和描述。

(1)经济作为人类发展的物质动力,是H-N Class和H-S Class共同的交集。从历史角度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政治、文化的状况最终都决定于经济变量的水平和状况。

(2)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一方面,由于资源属于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下降限制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资源使用上越来越要求考虑环境容量问题。

(3)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为人类活动提供最初的对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大。经济是资源开发的动力,经济条件决定了可开发资源的数量界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量界限也在不断被扩大,一些劣等条件的资源,因价格上涨和技术进步而逐渐进入被开发领域。

(4)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上,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便构成生态破坏。“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8]尽管理论上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被破坏的程度没有联系,但是事实证明,如果仍是旧有的发展道路,则这两者是成正比的。然而经济发展又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手段,提高了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

(5)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用于经济。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资源品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个地域的产业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促使经济持续发展;不合理开发利则用会使资源基础受到削弱,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6)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说:“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9]关于这点无须赘述。

(7)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因素中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决策者的强大影响作用,使政治成为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维度发展的保障。当政治发展适合经济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政治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还间接影响了人—自然关系。

(8)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以人文理念和文化意识的方式出现在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背后,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如果文化导向是培育新的发展观念或意识,并提高劳动者素质,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通过对经济的影响也间接对人—自然关系发挥影响力,特别是文化促进了公众生态意识、资源意识的提高,并配合伦理观念促使人类逐步抛弃了对自然的征服态度。由于文化与经济的不平衡性,文化观念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而是需要政治的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