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的内涵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合法权利。虽然没有教育关系,师生的社会关系同样存在,但没有教育关系,教育活动就难以发生。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关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等。概言之,师生关系是由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直接目标,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中介,以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各自的全部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生活,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进行和效果都取决于师生的交往情况。因此,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师生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断变化、丰富多样的。由于主体需要的不同,联系的内容、方式和环节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差异,师生关系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表征着不同的人际含义。从这个角度看,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一般说来,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大致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年青一代成长为目的的社会关系

师生关系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性质总是由社会的整体性质来规约,师生的交往行为必须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是指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第一,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这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人伦关系的反映。教师代表上一代,肩负着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需要依靠教师才能缩短不成熟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第二,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这是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具体来说,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师生关系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即培养公民素质或政治人才。

第三,师生之间存在文化关系。这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的直接反映。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是人类已有文化的掌握者,而学生拥有的文化资源相对不足,这种文化差异客观上使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

第四,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这是人类现实利益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必然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如公平、正义、秩序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共同遵守。同时,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必须合乎教育内部的道德规范,如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守则等。教师作为教育者还必须把自己的道德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发挥其示范、陶冶作用。

第五,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这是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具体体现。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具有法律保护的权利、义务、责任,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还拥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赋予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合法权利。

(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虽然没有教育关系,师生的社会关系同样存在,但没有教育关系,教育活动就难以发生。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指导与被指导、组织与被组织、平等对话等主体间关系。

第一,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但他们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主体作用也不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虽然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有一定的选择权、自我决策权,但总体上是教师领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主动发展。

第二,从教育生活的组织形式来看,教师和学生是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教师是这些社群中的领袖,保持必要的权威,维护一定的秩序,对于集体凝聚力、团队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是教师组织学生,而不是学生主导集体。

第三,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方式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言语交流、精神对话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整体性的人发生交互作用,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着平等的参与权、话语权。通过对话,双方都获得了理解和沟通,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最终实现各自心灵的丰富和发展。

(三)以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关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等。具体表现为师生个体之间彼此是否相互了解和理解,情感上是否相互接纳和融洽,个性上是否对立冲突等。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彼此都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和睦关系。这种关系使双方缩短心理距离,获得心理安全感、自由感,从而尽快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现实中,师生人际偏见、情感冲突、个性对立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发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因此,师生间心理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程度,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会教知识的教师,而且是吸引学生的教师。

概言之,师生关系是由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其中,教育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为这一关系服务;社会关系是一种背景关系,常以比较强硬的方式投射到其他师生关系之中,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常以内隐、感性的方式反映社会关系并直接影响教育关系,具有情景性、弥散性等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