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试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李 川王 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引人瞩目的两个词汇。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出现在第八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篇章里面,但这并不代表美丽中国就仅限于生态文明之美。生态文明则更为全面的考量创造成果背后的一系列生态代价和后果,最终实现生态良性运转。
试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辩证关系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试析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李 川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 璐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引人瞩目的两个词汇。生态文明建设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单独成篇、重点介绍,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之一。而美丽中国与其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形象解读,不如说是对党的文件的老旧格调的一次成功破冰,这个词代表着一种新风,一种文风,使人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些改变和创新都足以证明党中央对生态问题的足够重视和对民心民意的积极回应。

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解读

面对新的世情国情社情,尤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履新,如何更好地将十八大报告精神传承下来,尤其是对其中的新亮点和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使其为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做理论指导,是摆在当下学术界和理论工作者眼前的重要任务,这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美丽中国的价值意义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当然,自十八大报告出台以后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研究,相关研究文章也陆续发表出来,但结合我最近搜集的文章和资料来看,相关研究内容有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侧重生态文明建设或者美丽中国的研究或著述大多围绕为什么、怎么办来分析展开文章的脉络,或者就是从生态文明视角看美丽中国构建亦或者是从美丽中国的高度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很少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到底存在怎么样的关系,甚至对于两者各自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的相关解读文章都很少。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出现在第八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篇章里面,但这并不代表美丽中国就仅限于生态文明之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学术研究可谓早已有之,不仅仅国内,国外更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我就不再罗列。在本文章中,我主要想从广义和狭义、远期和近期两个视角,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对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进行内涵解读,并希望从两者的内涵出发总结二者的辩证关系,抛砖引玉,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生态文明

从词句结构上来讲,生态文明这个词语属偏正结构,生态是对文明性质的定位,生态是一个修饰词,而文明当属中心词。生态文明建设严格上来讲属于小短句,重在建设。所以我们在拆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时,生态一词的内涵就变得十分关键。有学者指出“生态”最初的含义就是有机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1]第185页又有人指出,生态不能仅限于有机体与环境两者间的关系,更应该是“生命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息的状态,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的形态”。[2]《辞海》中对“生态”的理解有三个含义,在此我们取其三即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最为恰当。在这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的解读,因为生态不仅仅是一种关系,它内蕴有一种和谐的要求、平衡的状态在里面。而文明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语,直到现今我们也很难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但是只要我们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文明的解释:《周易•乾•文言》中记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3]第196页说的就是人们在农耕文化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中记载:“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4]第3页这里面其实就是给所谓的文明下了定义,即:改造自然,驱走黑暗和愚昧,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这些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对文明的释义。回到现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卷)哲学版》讲文明解释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5]第473页比较而言,其实古今含义相差无几。

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我们是否也是延续文明的一般含义或者是将生态与文明两词的含义合并就可以了呢?我想这样就把生态文明想的太过于狭隘或者偏颇了。对于生态文明,我们不反对它有文明的一般内涵,也应该有生态的基本含义,但却肯定有高于两个内涵的价值在里面。首先,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的价值维度来衡量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相对于传统文明(即百科全书中解释)的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为宗旨的;其次,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其根本诉求的。相较于传统文明的人与自然相割裂和对立的条件看,生态文明宣扬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相互依存的价值维度;最后,相较于传统文明内涵中表达的“成果说”而言,似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产生的都是积极的、美好的成果而不考虑一点所谓背后的代价,但众所周知实际上远非如此。生态文明则更为全面的考量创造成果背后的一系列生态代价和后果,最终实现生态良性运转。

综上所述,对于生态文明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大方面来划分,广义而言,它是相较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并列的新的一种社会文明属性,是基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类型。从远期目标来看,广义上的生态文明不仅仅包含自然环境资源的良性有序,而且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状态和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狭义来看,生态文明就是相较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范畴和类型,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完善的结果。从近期目标分析,那就是实现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和资源环境的有序利用。

(二)美丽中国

谈到美丽中国,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我国的大好山河,风景秀丽的自然人文景观,毋庸置疑,这些当然是中国的美丽之处。但是如若仅仅联想到这些,那我们的想象力就太过于匮乏了或者说对美丽中国的解读太过于狭隘了。我在相关文章的搜集中发现,仅有部分文章涉及到对美丽中国自身内涵的解读,例如王大鹏在《“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一文中明确指出“美丽中国”其实最美的应该是人。“从历史地看,这是中国经济从‘快’到‘好’、从‘好’到‘美’发展的重大转折,是从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发展转变的重要宣示”。[6]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庄伟光在《为什么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文中指出:“美丽中国,是山清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7]陈春初在文章《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中也指出:“美丽中国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含义,一是绿色中国,二是活力中国,三是人文中国,四是和谐中国,五是法治中国。”[8]这些文章虽然从各个方面对美丽中国进行了相应的内涵解读,但是并没有系统完整地进行分析,而是一言以蔽之,美丽中国不可能也绝不会仅限于生态环境自然的美丽,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1.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之美。为什么说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呢?从上文我们分析可以得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形态的全新阶段,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荣,良性互动的前提和保障。而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注定要以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为根本,尤其是当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能源短缺的现状,雾霾、高温、扬沙、干旱、洪涝甚至泥石流等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物质的富足没有给人民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反而加重对现实的不满,所以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对现状问题和民众期望的回应,更是我们党和国家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并最终实现文明跨越的重要步骤。

2.美丽中国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之美。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9]第70页要想使我国成功迈进并实现“美丽中国”,注定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和物质力量的保障。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阶段,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还不协调、不均衡,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和人才还比较缺乏,产业类型分布也不很合理,经济的宏观大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美丽中国所需的经济持续之美是均衡的、和谐的和绿色的。只有继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保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的实现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3.美丽中国的灵魂是人性之美。这一点我觉得是最为关键的,人类社会文明从古至今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和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文明。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人类自身也从食不果腹到三纲五常再到丰衣足食和修身养性,文明的侵染在人类自身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文明和人类道德精神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上有关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新闻和文章层出不穷,而一些人一些事确实在印证着我们的社会确实出现了问题。美丽中国要努力彰显社会乃至国家的精神风貌,人性之美是考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写道:“深入开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0]我想这些举措都应该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理应成为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之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的分析,我们清楚了两者背后所代表的内容指向,但是如何在美丽中国的指引下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又或者怎么去看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推动还是相互制约?是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扰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能分离?我想以下几点关系的解读可以对我们稍稍有所提醒。

(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中的一环,是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而存在和发展的,统领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国人的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是中国梦在国人心目中的另一种形象解读和呈现,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直观性,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未来蓝图,是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梦想。所以美丽中国本质上应该包含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安全这五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一位”,是包含于美丽中国的梦想中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美丽中国的这个大整体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没有美丽中国整体的构建,单单实现生态文明并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不能代表中国梦的实现;而倘若美丽中国整体中少了生态文明建设一块,正如我们正在经历的工业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更不能称得上是美丽中国,所以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分离。

(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哲学中有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二者是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关系。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辩证关系的体现。美丽中国作为人民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观,是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反映和概括总结。面对持续的雾霾天气,试问谁不想活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下?面对垃圾围城的现状,谁又不想居住在山清水秀、干净卫生的环境中?面对车轮下被多次碾压的美丽小女孩,谁又想活在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当中……美丽中国不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和我们的亲身经历中经过反思而得出的认识成果么?生态文明的建设正是对美丽中国认识的积极回应和践行。列宁曾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1]第23页美丽中国也正是基于一种美好的愿景来推动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停留在纸上,而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从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多栽一棵树,少吐一口痰,为美丽中国的构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行动。

(三)路径与目标的关系

美丽中国是党在十八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国家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我们党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根本体现。当然美丽中国不是简单的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目标,指引着我们不断去奋斗。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五位一体的其中之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方面,更是一种途径,一种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条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里美丽中国的实现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五大建设的推动正是达到该目的的具体举措和途径,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必须融入到其他途径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去完成美丽中国这项系统的大工程。

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的辩证关系肯定不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比如还有量变质变的关系;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等等。只有更好地去思考两者的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更有利于认清两者的本质,也才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构建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桂芳.生态文明内涵分析[J].生态经济,2010(12).

[2]傅先庆.从理清生态的科学内涵入手建设生态文明[EB/OL].http:// fwq510329.blog.163.com/blog/static/72465721201111274322820/.

[3]有易书房主人.乾卦的智慧[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周亚非.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报,2008(1).

[5]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卷)哲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6]王大鹏.“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J].廉政瞭望,2012(12).

[7]庄伟光.为什么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N].南方日报,2013.01.23(2).

[8]陈春初.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J].当代江西,2013(6).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10]毕京京.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11]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