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簇群城市形态的塑造

簇群城市形态的塑造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他认为,这种传统的“簇群式”的城市整体形态,来源于地方的建筑文化和环境条件。笔者进一步认为,一味的密集并不符合“簇群”的概念。可采用加强通风,而不是强制冷却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热环境,降低夏季利用空调的耗能,减少由之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为营建这种建筑簇群,在龚滩古镇的新区住宅组团设计中,采用了院落组合的模式进行建构。

5.5.1 簇群城市形态的塑造——以龚滩古镇规划为例

1)城市发展的集中化、分散化理论以及簇群城市的内涵

针对19世纪的城市环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许多学者通过对城市形态根本性变革的构想,试图塑造新型的城市形态模式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其中,柯布西耶和赖特的观点分别代表了城市发展集中论和分散论的两个极端,也就是对于城市到底是应当发展为紧缩城市(或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还是分散型城市的早期争论。现在,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城市规划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形态将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支持紧缩城市的学者指出(Elkin等,1991年),一个可持续性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及规模,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紧缩性以便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性互动”。紧缩城市的最积极的倡导者是欧洲共和体(CEC,1990年),他们认为较高的城市密度将有助于提供在经济上可行的市政设施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通过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利用,有效减少交通距离、提倡步行及使用非机动车是研究者们普遍提出的建议[19]

持城市分散化发展观点的倡导者大多来自美国。他们认为,近年来美国的上下班往返交通距离增长趋于稳定或下降的态势,但这种现象是以城市分散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为背景的。据他们对遏制城市后的能耗节约量估算,他们担心实施紧缩政策的收益与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严格地限制人们的行动空间)相比只是凤毛麟角。另外,从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来看,这些学者的代表人物更像主流的“优质生活主义者”,他们强调,需要分散化的生活方式[20]

上述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上述两者都是将城市问题理想化、抽象化进行的研究。应用到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套用上述两者任何一方的理念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黄光宇教授认为,在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布局中,“集中”与“分散”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21]

实际上,地域建筑中的传统城市形态建构模式,对当前山地流域城市形态发展的取向有所启发。

在对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研究中,赵万民教授曾指出:“三峡地域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最大特点之一,是‘簇群式’的整体构成。可以说这是库区山地城市结构的内在规律(图5.12)。这种整体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建筑组群自身形成整体;其二,人工建设与山地、长江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建筑与建筑之间,街道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相接,比邻相生。”他认为,这种传统的“簇群式”的城市整体形态,来源于地方的建筑文化和环境条件。三峡地域传统民居式的屋顶、板墙壁、木构架建筑,顺应地形和坡度,由低而高,起伏变化,自然生长,聚簇而居,这是三峡地域传统城市簇群的基本构成因素。这种城市形态,与用地紧缺,居民以步行交通为主,生活出行距离短,长江沿线是城市的繁华商贸区,地区气候冬少阳光、夏日暴晒等基本条件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赵万民教授提出了簇群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方法(图5.13、图5.14)[22]

img134

图5.12 重庆临江门的簇群城市形象

资料来源: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img135

图5.13 一次性簇群整体设计的构想

资料来源: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img136

图5.14 引导性簇群整体设计的构想

资料来源: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笔者进一步认为,一味的密集并不符合“簇群”的概念。在乌江下游同样广泛存在的传统簇群城市模式,事实上是城市“集中”与“分散”发展的一种自我调和模式。因为,虽然这种传统的“簇群”看上去是以一种高密度的、集中布局的形态存在,但其层数通常仅有一至二层,其中蔓延平铺的分散布局含义不可忽略,尤其是在建筑组群适应山地地形切割而形成组团式布局形态时,其“集中”与“分散”相调和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充分(图5.15)。

img137

图5.15 龚滩古镇的簇群形态

资料来源:赵万民教授主持,笔者参加的“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调研资料

在西班牙梅杰卡(Majorca)山区的一个聚落规划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簇群”式的形态。这一规划将一个位于干旱贫瘠地区的聚落塑造为“可持续发展”的、“后工业时代”的、“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技术园区”,其街道和建筑的布局方式鼓励人们步行并使人们获得感官的愉快,而其中所有的生态内涵都包含在“簇群”这种调和了“集中”与“分散”的城市形态模式之下(图5.16)。

img138

图5.16 西班牙梅杰卡技术城

资料来源:[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仲德崑,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龚滩古镇规划对簇群城市形态的塑造

龚滩古镇规划中对簇群城市形态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结合地形,充分利用冲沟和山体的褶皱纵向切割地形的特点,将冲沟、褶皱等不可修建的地段规划为绿化带,将带状发展的城市分割控制成若干组团,每一个组团形成一个大的簇群。这是一种分散发展的思维,其功能在于从形态上保证下一个层次的“集中”不至于造成过于密集的无序发展。从城市热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带状组团发展的簇群形态有利于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从这一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图5.17)中可以看到,乌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是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原因是乌江峡谷深切,辐射热不易散发。因此,通风对于城市环境非常重要:将风导入城市,虽不能降低气温,但可带走身上的汗液,令人感觉凉爽。可采用加强通风,而不是强制冷却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热环境,降低夏季利用空调的耗能,减少由之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龚滩的主导风向是南北向,与河流走向一致,因此,主要街道沿河流走向布置,引入峡谷风;在垂直河道方向布局的众多冲沟、褶皱,以及支巷等通廊,可从江上导入水陆风,深入组团,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通风效果(图5.18、图5.19)。

img139

图5.17 贵州年平均气温分布

资料来源:贵州省情,1986

img140

图5.18 龚滩古镇规划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据“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改绘

第二个层次是在上述每个组团大簇群中,建造许多以较高建筑密度形成的建筑小簇群,这是对原有建筑群体肌理的一种模仿。一方面建筑组群的高密度集中,可以节约用地,减少交通线长度,有利于公共设施建设的经济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地区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且日照集中分布在夏季,而夏季日晒强烈,气候炎热,因此,建筑物的密集有利于建筑阴影区的创造,提供荫凉的小气候环境,在冬季,也不会因建筑密度高而大量减少日照,同样有利于城市的节能。为营建这种建筑簇群,在龚滩古镇的新区住宅组团设计中,采用了院落组合的模式进行建构。通过借鉴、分析老街住宅布局,演化成为新型院落单体建筑组合方式,另外,在局部地段以标准化设计的“L形、T形和条形”三种基本模式,灵活组合,形成山地院落,构成多个建筑围合的空间。由此,形成多种不同的合院,体现了山地住宅灵活多变、有机生长的特点,再结合梯道与平台,以及丰富的屋顶层次,使“簇群状”的古镇空间肌理全面地得到延续和发展[23](图5.20、图5.21、图5.22)。

img141

图5.19 龚滩古镇的簇群组团建构模式分析

资料来源:据“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改绘

img142

图5.20 龚滩古镇的建筑簇群布局

资料来源:赵万民教授主持,笔者参加的“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

img143

图5.21 建筑簇群位于不同标高的平面

资料来源:赵万民教授主持,笔者参加的“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

img144

图5.22 建筑簇群的纵向剖面关系

资料来源:赵万民教授主持,笔者参加的“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