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对城市起源、概念和发展阶段进行概述。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起源,一般城市的产生大致有以下三种起因:第一,从保护财产不受侵犯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起源。目前,对于城市的概念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城”的出现早于“市”。这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对城市起源、概念和发展阶段进行概述。

(一)城市的起源和概念

关于城市的起源,诸多学者从多个学科进行了探讨。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物质载体,因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原因,各个城市的产生根源又都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样性。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起源,一般城市的产生大致有以下三种起因:

第一,从保护财产不受侵犯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起源。在古代,尽管最初出现的是原始的群居部落,内部成员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劳动和分配制度,但由于资源有限,成员之间还是会有利益的冲突,即互相掠夺人口和财富,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多分配有限的资源。而私有制条件下,则更是这样。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保护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在生产和消费资料向有世袭地位和竞争能力的阶层、职业和产业集中过程中,寻求财产的安全成了迫切的需求,他们需要在壮大武装力量、修筑城墙和城池、发动战争武力征服对方等等之间进行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选择一种损失最小、最经济的制度来保护财产。于是,城墙、护城河、城门、远望角楼、烽火塔、吊桥、城池制度便被创造出来,提供给大大小小的庄园主、酋长、国王等,这些器具都是用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1]

第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大分工,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后,手工业从农业和牧业中分工出来,这样加速了城市的进一步发育和形成。在分工过程中,业余从事农牧业生产工具和农牧民生活用具的制造的一部分劳动者,逐渐变成了专门进行犁、家具、鞍、帐篷、锅等制造的手工业者。这样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专门的地方来集中进行生产、交换,由此,初级的商品交换和以出售为主要目的商品生产迅速发展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这样有利于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有利于商品生产者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手工业者发现,如果他们分散地在各个乡村进行加工和生产,他们的作坊建在乡村中,那么,他们产品的销售就离市场较远,运输费用很高,分工的各行业之间无法进行协作。而如果他们在地理上集中到一起,各种交易费用大大减少,而且能够加强沟通。于是,手工业者们选择固定的场所设立作坊,集而成市。于是,久而久之,城市形成了。对这种因商品交换、集市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日中为市”和“争利者于市”由此而来。

第三,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起源。由于沿海地区濒临海岸,交通方便,非常有利于同外部交往。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船的发明和运用,渡口、港口的修建以及仓库等的运用,在各种交通运输设施逐步建立起来的过程中,由于对外贸易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外贸型城市兴起了。贸易城市建立并逐渐繁荣,贸易量也增大,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客观上需要对语言、货币、文字等进行统一,统一度衡量能够大大节省人们交换和交往中的时间和费用,提高了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那么,城市是什么?目前,对于城市的概念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论。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城市包含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复杂有机体,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形式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定义和内涵的多元性。同时,由于研究的领域不同,中外学者从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生态、建筑等不同角度,对城市概念作过种种定义。[2]

经济学者认为,城市是一个有限地域内集聚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有机系统;城市是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经过创造性劳动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物质环境,是社会劳动分工以来产生的一种比乡村更具人性化的社会载体,它创造着比乡村更高的生产力,人们享受着更高水准的生活方式;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增长极,是人类集聚的最佳形式。

社会学者认为,城市是指大多数居民从事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基本社区之一。城市中的职业结构比农村丰富和多样化,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比农村快,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比农村大,人口的异质性比农村大。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球上的一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城市是第二、三产业人群集中区域,是国民经济空间与劳动人口的投入点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建设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系统学者认为,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文化、集约信息的地域系统,是一个与周边地区进行人、物、信息交流的动态开放系统。

对于城市的理解,国内外既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在中国传统的理解里,“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的出现早于“市”。“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管子·度地》记载:“内为之城,城外为郭。”《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在古代,“市”是商品交换之所,《周易·系辞》称道:“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礼·地宫》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在现代汉语中,城又常常用来借指城市。有的学者从词源和词义上解释说,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直到秦汉乃至更后的中国古代城市,都首先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的。这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城市”一词虽见于先秦文献,但用来表述与现代汉语之城市相近的意义则是较晚近的事。常见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献的“邑”字,从口象城垣,其下作人跪状象人民。《说文·邑部》释为“国”,含有邦国、都城之意,与早期城市的内涵大体相合,故用“城邑”表述早期城市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