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综合运输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我国综合运输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运输体系结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点是铁路和水运,它们承担了9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和70%左右的客运周转量。这样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这种演变特点总体上是正常的,合理的。

第三节 我国综合运输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相应的运输需求和运输结构。综合运输体系结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1952~2002年五种运输方式全社会旅客周转量货运周转量构成见表12-1-1。

表12-1-1 1952~2002年全社会客运、货运周转量构成统计表(%)

img54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以前的29年间,综合运输体系处于渐变阶段。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点是铁路和水运,它们承担了9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和70%左右的客运周转量。这样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的。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25%以上的比例,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相当落后,加之国际政治环境因素,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因为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符合在国际竞争中实行赶超的战略目标。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廉价的运输服务,铁路和水运正是能提供低廉运价的两种运输方式。

1978年以后的25年,是综合运输体系实质性演变阶段。这一时期,综合运输体系是以公路和民航的迅猛发展为主要特征,铁路和水运市场份额锐减(水路货运周转量所占比例上升较快的主要是外贸远洋运输增长较快)。这种状况是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传统的重工业发展速度的状况相对应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方面对运输价格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更加迅捷、灵活的运输方式与之匹配,适应加速资本流转速度的要求。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这种演变特点总体上是正常的,合理的。它符合当代运输经济理论的预期,也基本符合世界综合运输体系变迁的一般特征。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正由过去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过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产品结构上,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在客运结构上,生产性客运比重下降,消费性客运的比重上升,对快捷、直达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近期3个产业的比重(见表12-1-2)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仍然超过15%左右,且不会很快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1%,在3个产业中占据主导;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33%,其发展速度最快,但它不可能如发达国家那样,很快居于主要地位。

表12-1-2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

img5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在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经济结构上加工制造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并将占据主导地位。在运输需求上的主要特征是由数量型增长开始向质量型增长转化:在货运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货运增长速度下降,货运需求强度的增长速度将相对减缓,但对货物运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集装箱和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增长迅猛;在客运方面,生产性客运进一步增长的同时,消费性客运需求大幅度增长,出行的范围扩大、距离延长,并对舒适、安全、迅速等方面不断提出高质量要求。在交通运输结构上,仍然处于以货运为主的时代,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大宗货物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但仍是主要货种。

我国已明确要建设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应该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21世纪初期,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总趋势是:铁路运输的比重继续下降,但仍然是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的主骨架;公路运输所占的比重将继续逐步提高,并成为运输大通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路运输在货运中逐步发挥优势,远洋运输进一步发展,内河运输所占的比重将趋向稳定;民航运输稳步增长;管道运输将成为油气运输的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