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从新中国成立前到1952年采用的是“校—院—系(所)”的三级模式。我国大学不得不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学院制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实际上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领导体制的改革,二是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变革。这种弹性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并提高组织的效能。

三、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1.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

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从新中国成立前到1952年采用的是“校—院—系(所)”的三级模式。从1952年开始,我国全面学习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形成了“校—系—专业教研室”的组织结构模式,直到80年代中期。当时的院系调整是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当时的结构对建国后我国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学培养人才知识面狭窄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大学专业设置狭窄,结构及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都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因素。我国大学不得不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学院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大学开始设置学院,纷纷实行“校—院—系”三级或“校—院—系—研究室”四级管理的组织机构。学院制改革中权力的配置以纵向权力的调整为主,管理权部分下放,并力争加强学科间的联合,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改革不够全面,加之实践中又出现了操作的失误,使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调整和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实际上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领导体制的改革,二是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如1950年公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及专门学校采取校(院)长负责制”,1956年后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制”,“文革”期间,实行革命委员会制,1978年后《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5年开始,一部分大学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1989年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此后大学的改革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制度为主。由此可见,以往的改革都只是大学组织结构其中一个元素的变革,对于组织结构中的劳动分工、单位划分、层级结构、组织边界等环节的变革几乎都没有涉及,因此变革就有其局限性,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调整。

2.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大学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传统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其层次越多,信息传递链就越长,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就越弱。因此,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是当今企业组织结构一大发展趋势。如果大学组织能够加以借鉴,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扁平化可以减少大学组织的管理层次,使大学决策部门尽量接近教职员工和学生,直接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

(2)大学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现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信息作为社会资源已经从独占走向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同时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进行横向的沟通提供了支持。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之间的兼并呈现出“强强联合”的态势,即集中双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达到信息、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学是一种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结构”,其实质是为了加强职能部门和学术部门之间的协作,把大学管理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以及集权化更好的结合起来,具有网络型组织的性质。大学中有学科和事业单位的交叉、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院系之间的交叉等,这些纵横交叉的结构就构成了网络组织。

(3)大学组织结构的弹性化。依据传统古典理论所构建的官僚组织结构较为僵化,已经脱离现实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弹性化组织结构是一种简单、高度分化的结构,决策权与控制权充分下放,同时它还促使组织成员跨越功能和事业单位的界限。这种弹性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并提高组织的效能。大学组织是我们看到的至今最为复杂的社会组织。仅仅依靠单一、僵化的官僚组织已无法解决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所指出“社会的本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迫切要求人们必须从权变的观点来处理、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

(4)大学组织结构的工作团队建设。注重工作团队建设是近年来西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团队是由一小群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人群结构,团队的成员致力于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和通用方法,并且共同承担责任。团队有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非正式团队是人们由于观点接近、相互理解以及对权威承认而使某些成员关系比较亲密,从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表现在对工人相互间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它控制着每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因而影响着管理工作,从而影响整个工作效率。因此,大学的组织结构变革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