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结构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封建时期采用砖木建造的寺院、庙宇、宫殿和宝塔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砌体结构的成就。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结构的发展又一次得到飞跃。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建筑结构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的50年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筑结构设计及计算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1.2 建筑结构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4 500—6 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我国就出现木架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134—前771年)已有烧制的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有了烧制的砖,到东晋(公元317—419年)砖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中国封建时期采用砖木建造的寺院、庙宇、宫殿和宝塔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砌体结构的成就。建于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木塔(图1.1),塔高67.31 m,为目前我国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523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为砖砌单筒体结构;西安大雁塔也为砖砌7层单筒体结构,塔高64 m。石料在我国的应用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多用于建造桥梁、房屋的台基、栏杆等。如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隋朝(公元581—617年)石工李春所建的赵州桥(图1.2),虽经历洪水和大地震的袭击,但仍完好无损。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无数高超的建筑技艺未能总结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img2

图1.1 应县木塔

img3

图1.2 赵州桥

17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建筑、铁路和水利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建筑结构的发展。17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19世纪初开始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冶金业中冶炼并轧成强度很高、延性好、质地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钢丝、钢索,钢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结构形式不断推出,如桁架、框架、网架和悬索结构。建筑结构的跨度从砖石、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几百米,直至现代的千米,如建于1998年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图1.3),全长3 910 m,主跨1 990 m,是20世纪世界最大跨径的桥梁。建筑的高度也不断增加,达到现代的几百米,如美国芝加哥的钢结构西尔斯大厦(图1.4)110层,高442 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全钢结构建筑。

img4

图1.3 明石大桥

img5

图1.4 西尔斯大厦

19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相继问世。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应用受到限制,于是便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20世纪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各个领域。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裂性差、刚度低,到30年代又出现了应力混凝土结构,扩大了混凝土的应用范围。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结构的发展又一次得到飞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建筑结构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的50年间,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有上海金茂大厦(图1.5),高421 m,93层(地上含尖塔);上海证券大厦(图1.6),长120 m,宽37 m,高120.9 m,27层,中央横跨天桥63 m;上海东方明珠塔(图1.7),总高468 m;还有北京西客站(图1.8)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建筑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img6

图1.5 金茂大厦

img7

图1.6 上海证券大厦

建筑结构设计及计算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先是凭经验估算构件截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容许应力法确定截面;到20世纪70年代,采用破损极限状态法设计结构构件;80年代发展为多系数考虑单一系数表达的半概率极限状态法,80年代末引用了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到21世纪初,又修订成现行使用的一套规范体系,使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img8

图1.7 东方明珠塔

img9

图1.8 北京西客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