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报表演进受到各历史时期的影响。“余额账户”的出现标志财务报表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排列全部总账借方和贷方余额的汇总表。余额账户使人们对实账户和虚账户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此外,国家为有利其税收也要求企业编制关于资产负债方面的报表。同时,政府也开始对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加以管理。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要求公司应向股东公布经过审查的资产负债表。

第一节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会计:财务状况表的产生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和商业记录可追溯到5 500多年前的迦勒底——巴比伦、亚述和苏美尔的古文明时代。如果将古代最原始计数视作簿记雏形,则簿记可追溯到6 000多年前。早期会计只是当时生产活动的附带部分,那时人们从事记录等简单会计活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而不是为报告结果。随着生产活动的日趋复杂,特别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资本所有者对经营结果的高度关注,人们开始重视会计的最终报表。早期业主本人是簿记员,他不必对任何人报告。以后,庄园主为确证管家是否真正履行管家责任,于是就委托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对管家提交的“受责与免责报告”进行审查。从此以后,财务报表便以某种形式或方式满足会计个体记录、反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需要。

古代会计演进到近代会计是从运用复式记账开始的。复式记账产生前,簿记主要反映资产而非利润,记账目的不是为会计个体,而是为财产经管人管理的资产。那时不存在区分资产与收益的界限,没有按成本构成要素确定资产价值的成本会计,更没有为计量收益而规定的资产计价方法和成本摊销制度。当时簿记方法既不利于历史数据累积,也不涉及未来经济资源流入,现代意义上决定收益的动机更是不存在的。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第五部专著《算术、几何和比例概要》问世,该书系统介绍当时威尼斯复式记账法,它为复式簿记在全世界推广奠定了基础。帕乔利的会计著作几乎影响整整一个时代。1559~1795年是意大利复式簿记发展的重要阶段,复式簿记开始为当时较大型的企业、修道院和政府会计所采用。

1586年,意大利修道士唐·安杰洛·彼得拉(Don Angelo Pietra)出版了第一本阐述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著作,在书中他第一个提出,为审查修道院的会计最好单独编制财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审核。他还首次提出将企业所有者和企业资产分别对待,须关注业主权益的变动;倡导编制借贷对照表、损益表和资本明细表。14世纪以来早期会计报表在实务中已被广泛使用,但在专著中进行论述还是第一次。1633年,修道士卢多维科·佛罗里(Ludovico Flori)出版了一本阐述修道院会计的教科书。在19世纪前关于意大利复式簿记的论述中,佛罗里的著作被认为是最简明的。

财务报表演进受到各历史时期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前,财务报表主要是为验证总账余额正确性而编制的。以后,人们认识到运用会计账簿记录可方便编制报表,于是报表作用被颠倒过来。15世纪末,“试算表”被广为采用,它被认为是财务报表演进历程中第一阶段的标志物。帕乔利虽理解试算表的目的和职能,但他推荐的汇总表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试算表。“余额账户”的出现标志财务报表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排列全部总账借方和贷方余额的汇总表。利用该表可验证总账结转的正确性,还可简单地将汇总资产和权益余额计入新的总账。余额账户使人们对实账户和虚账户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余额账户与损益账户一样,主要为清算和转账使用。

在中世纪环境下,会计的余额账户最终演变成早期的资产负债表。在14世纪,当时采用的是古老的佛罗伦萨平衡表。人们是通过计算本期纯资产与上期纯资产的差额算出损益的。法律要求成立或解散企业、加入或退出合伙,各合伙人都须计算合伙资本,于是要求企业能自始至终,专门对资产、负债进行连续记录。此外,国家为有利其税收也要求企业编制关于资产负债方面的报表。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债权人、投资者、税收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开始更多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但是,他们不可能直接接触账簿并从账户中获得资料,于是就要求企业编制与账簿分离的、单独的财务报表并对外报告。

17世纪,西方出现了股份公司,因而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各种人强烈要求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早期的资产负债表,是根据总账的账目直接抄录编制的,或采用试算表数据以多栏式进行报告。当时,人们十分关注资产和资本,不太重视费用和收益,因此资产负债表是唯一的财务报表。在这一时期,西蒙·斯蒂文在其所著《数学惯例法》一书中强调,虚账户与实账户具有同等重要性。他称当时的资产负债表为“资本状况表”,因为该表只包括“构成一定日期资本状况”的项目,不包括其他反映资本增减的全部项目。斯蒂文的资产状况表具有典型意义,它将资产和负债并列排列以反映财务状况,并且还反映了会计期间纯资本变动额即收益。斯蒂文的资本状况表可反映资产负债的全部财务状况,还可反映与纯资本变动额对应的费用与盈利关系,并表明盈利是如何赚取的。但是,斯蒂文这种可证明损益的资本状况表,其本质还是测试总账正确性的财务状况表。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道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明,以及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美洲大陆等地理大发现,东西方贸易路线的打通,促使世界经济市场日益扩大,并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18世纪后期的会计是为满足企业工商活动需要而建立的,其目的不再仅仅是辅助管理者,而是向投资者报告其决策所需要的事项。19世纪初,期间财务报表开始将账户分为流动和固定两部分,通过应计和递延项目汇总总账资料;财务报表开始向债权人报告,以后又转为主要向股东报告。同时,政府也开始对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加以管理。

19世纪,英国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为向投入资金的股东报告管理责任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财务报表的形式可以说主要是以英国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导致人们要求完善对公司会计的监督。当时,教师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受聘对南海公司子公司进行会计审查。他成为第一位对上市公司会计进行审计的会计师。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要求公司应向股东公布经过审查的资产负债表。1856年的《公司法》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由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将资本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两部分,立法者根据这种思想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与固定资产和固定负债区分开来。在当时标准格式下,将资产列在右侧,权益列在左侧,并将永久性资本列在最上端,这与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正好相反。但是,这种格式将有关资产负债表科目汇集起来,并将资产和权益分别列在报表两侧;它已不再是总账余额的简单罗列,而是有分析地对会计资料加以排列,这是财务报表列报的一种进步。1721~1858年,英国会计教科书介绍了资产反映在左侧的资产负债表,但1858年后这种排列又颠倒了回来。

随着编制财务报表成为簿记主要目的,总账数据也精确到更接近当时的市价。期间报告的必要性使得资产计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固定资产计价上,人们开始对存货计价和百分率折旧方法产生兴趣。1712年,雅克·萨瓦里(Jacques Savary)介绍了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以及对存货因陈旧过时减记账簿金额和可变现净值的理解。19世纪末,存货开始按公认标准计价,财务报表被广为使用。1838年,英国法院认定折旧可作为成本处理。由于当时没有成本概念,因此直到1900年还是很少有人认为折旧是一种固定资产成本的摊销。从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时代开始,就有利润从商品实际交换中产生的概念,但收入的实现却仍然没有成为一项会计原则。那时,人们对资产价值转化为费用,费用与收入配比,缺乏深刻理解。

到1900年,制造企业还在使用盘存法对资产进行计价,将固定资产作为未销产品计价,并于每个会计期末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大多数企业不区分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将损益仍视作资产价值变动的结果。以后,开始将资本业务和收入业务区分开来;将资产划分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并开始认为固定和流动资产物价水平变动不应影响经营收益,收益应被看作是收入超出支出的剩余。当时,一系列法庭判例规定只能从当期收益或留存收益中支付股利,但到1900年企业利润计算仍然缺乏精确性和一致性。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定期计算收益,作为支付股利的前提,计算某一特定时期收益必然要求应计和递延记账。同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使用者要求报表资料具有“纵向”的一致性和“横向”的可比性。于是,要求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以及在销售的当时就确认收入,这些争论开始热烈起来。

(二)近代会计:财务成果报表的产生

19世纪,美国像英国一样也是主要使用资产负债表。但是,美国当时没有英国那种股票投机使股东蒙受损失的情况。创办股份公司也不像英国那样严格,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要求公司承担披露义务。股份公司大多是小型的,其资本主要依靠银行短期贷款筹集,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的。资产负债表的使用者主要是银行,那时银行家的传统常识是,认为债务人偿还贷款与其存货变现能力相关,而与其收益能力无关。由于银行重视债务人资产的流动性,不重视其经营的盈利性,所以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排列在最前面。资产负债表是仿效总账余额的方向,将资产列于左侧,权益列于右侧。由于当时还没有会计报表的法律规范,银行不信任这些无标准、无质量控制的成堆财务数据的记录和报表。在整个19世纪,商业银行贷款完全是依赖借款人的声誉。企业如有充足财力的名声便可获得贷款,银行不查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记录。企业如无名气,则需要担保人,银行要求担保人在企业违约时代为还本付息。

1913年10月,美国通过宪法第16修正案,它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完备的财务记录以便国家征税。这一要求被视作美国企业史上的革命性事件,也是最不受企业界欢迎的事件。从那时起,美国国会被赋予“对无论来源如何的各种收入征集税收”的权力。税收对会计的间接影响是十分普遍,在美国早期税法的每一次制定都会引起会计问题的热烈讨论,税收是促使当时的会计重心由资产计价转向收入计量的主要动力。在收益确认和计量上,1913年美国会计的计算方法已远远优于早期税法的计算。当时,税法对应纳税额的计算离不开会计支持,最初美国联邦收入法就是借助于会计技术才得以实施。1909年,美国通过特别交易税法案,该法案是对采用公司形式进行经营的企业征收的一种公司所得税。那时,美国税务机关一直是按现金制计算税款的,而一些大中型企业会计已开始采用应计制。它们对设备计提折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账和意外债务计提减值准备。由于该法案忽视了应计制,还是采用法案规定的现金制和日历财政年度,于是出现企业应税利润大大超过会计利润、必须多缴税金的不合理情况,因而激起企业会计界极大的反响。同年7月,12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公开信,指出该法存在错误、违背会计原则,是绝对不宜采用的。面对广泛批评和压力,同年12月美国财政部发布文件,允许企业按应计制确定收益并估算会计年度期末存货。

现在确定企业收益实现的准则,有许多是产生于美国1913~1920年法院判决的税务案例。1913年,美国财政部2090号判决规定,销售和应收账款的存在可足以证明收益的实现。当时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只有销售所得才是收益;销售成本和为获得收入而发生的营业费用,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许可,亦可列支。根据法院的判决,资产在变现前,应以历史成本列账;收益与资本是完全不同的;纳税人收取货款的权力应与测定已获收益时的收入相等,税务部门可向那些未收回现金的利润征收所得税。在以后的税务案件判决中,法院裁定销售固定资产的收益与营业收益一样,应纳所得税。于是,纳税人持产利得也开始须要缴纳资本利得税。

1916年的收入法允许采用应计制记账的纳税人采用同样办法编制纳税申报单,这改善了企业收益的计量。1918年的税收法特别许可企业可使用应计制。1921年收入法第一次规定了资本收益优先处理的方法,确认通货膨胀会抵销所得收益的部分价值,明确收入与资本划分。根据测算应税所得的具体处理方法和法庭判决,人们萌发收益实现应发生在“实现”前的想法,既然销售时作为衡量“实现”的标准是最客观的,则这一时点也应是收入确认的时间。这就导致产生新的收益计算方法,改变以前年终盘存资产、以年末与年初资产的差额确定收入的做法。这种重要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基本已完成,其结果是使会计确认计量的重心由资产计价向收入计量转移,财务会计报告的重点由资产负债表逐渐转向损益表。

在1920~1921年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当时商品价格减少到原来的40%,售价大大低于成本,企业现金流量减少,偿还银行贷款困难重重。随着企业信用低落,银行家认识到以资产流动性为基础的贷款政策存在局限性,银行家的“流动性主义”经受考验。由于那时所得税会计与成本会计迅速发展,人们对盈利额和费用开始关心起来。银行家发现,对于长期债权来说,债务人收益能力甚至比其偿付能力更为重要。同样,借款人也意识到仅仅依靠银行贷款,自己是很脆弱的,于是开始寻求其他资金来源。他们发现权益资本与负债无关,发行股票可成为其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20世纪20年代,企业普遍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当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作为其资金主要来源时,股东便成为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于是,损益表就比资产负债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会计报表重心开始由资产负债表转向损益表。这种变化,除受到企业筹集资金方式改变的影响外,还受到私营公用企事业规则变化和铁路运输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当时,为检查早期英国在美国企业的经营情况,英国会计人员开始来到美国,从而使美国出现了第一批职业会计人员。1900年,稳健主义是一项具有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会计原则与其冲突时都会服从于它。会计人员蓄意少报资产价值是想抵制经理人员虚报业绩,以及维护股东权益。会计人员是在企业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使会计人员充满强烈灾难意识。在英国,稳健主义与当时会计采用的现金制、清算估价的传统做法是一致的。在美国,稳健主义更为根深蒂固。银行家是一群最有影响的资产负债表使用者,稳健原则为他们应对贷款人的虚增抵押品价值提供了对策方法。以后,会计逐步成为一种正式职业出现在社会上,随着会计准则和政府干预的加强,会计职业得到稳步发展,人们要求会计能定期公布标准的财务报表。

(三)现代会计:现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产生

广义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流动资金状况变动情况的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与财务状况表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反映流动资金来龙去脉以及增减变动原因的动态报表,而后者是反映全部财务资金状况的静态报表。随着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对公司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日益高涨,大量持股人都要求公司公布有关财务信息,以便于投资股票的决策。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大崩溃,其后发生经济大萧条,这些事件导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的成立,接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成立,进而独立信用评级机构也出现了。历史教训让报表使用者意识到,不仅需要应计制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资料,而且需要现金制的流动资金及其变动情况的流动资金报告信息,以利于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偿还债务与支付现金股利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并据以做出各种有利决策。

最早的流动资金报表出现于1862年的英国。1863年美国也开始出现揭示资金流量的报表。早期资金报表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编制标准,反映的是现金、手持邮票、银行存款和流动资产的变动情况。1903年,美国至少有汇总现金变动计算书、汇总流动资产计算书、汇总运转资本计算书和汇总财务活动报告书等4种资金报表形式,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都不统一。早期资金报表反映的仅仅是资金流量的变动,并不反映变动的原因。1910~1920年,美国著名会计学者斐内(H.A.Finney)积极倡导反映营运资金变动原因和结果的资金报表。因而,这一期间企业主要是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资金报表。1923年,斐内在其论文中提出,资产负债表的一些变动如土地再计价和商誉摊销,它们仅仅是簿记的结果,而非资金供给和运用的结果。为使资金流量变动从中分离出来,他提出资金计算表处理方法。按其方法,该计算表可以汇总反映对运转资金产生影响的绝大部分资产负债表变动项目。此外,他通过揭示运转资本变化原因,阐述其资金计算表,并系统地提出了资金表的编制方法。在1921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时,他对资金表编制问题的解答是独具特色的。斐内的“作品”加快了以报告资产流动性为重点的资金报表的发展。

196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APB)发表第3号意见书,建议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同时,编制资金表。该资金表当时被称为“资金来源和运用表”。1971年,APB又发表第19号意见书,指出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概括反映损益表编报期间的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资金表也需要编报,并且将资金表命名为“财务状况变动表”。当时,资金表主要有两种编制基础:一是营运资金,二是现金与约当现金。这一期间,资金报表的编制方法没有任何统一规定的会计标准,在编表上存在许多差异,即使采用同样编表基础的企业,它们的资金表也存在一定差异。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所属研究小组发表《关于财务报表目的的报告》,指出财务报表目的之一就是为投资者和信贷者提供有用会计信息,以便预测、比较和评估他们所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及其相关不确定性。该报告首次提出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性。1978年,FASB发表第1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它指出现金流量影响企业支付现金股利和利息的能力,也影响其股票市价;投资者和信贷者期望从企业得到现金收入,因而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该公告同样强调了现金流量的重要性。1980年12月,FASB发表“关于资金流量、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报告”讨论备忘录,它指出现金收入是投资者和信贷者获得的主要补偿,如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资金报表,营运资金中对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会与现金相混淆,则现金流量正确信息难以获取。

1984年,FASB发表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指出现金收支的会计信息其重要用途包括评估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财务弹性及风险,再次强调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现金流量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会计主体在报告期内按主要来源分类的现金收入,以及按主要用途分类的现金支出。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揭示了会计主体在经营中获取现金的各种活动,表明其据以偿付债务、发放股利、进行投资以维持或扩大生产经营的现金支付能力;还揭示其在债务和权益方面的各种理财活动,以及其现金投资和现金耗用的其他一些经营活动。

1986年,FASB发表《财务会计准则建议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征求意见稿。1987年,FASB以FAS 95《现金流量表》正式取代了APB第19号意见书,并规定该准则于1988年生效。从此以后,在美国可以说资金流量报表开始有了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报告标准。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uncil,IASC)发表IAS 7《现金流量表》,以取代原IAS 7《财务状况变动表》。1992年,IASC对IAS 7作了修订,并定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我国于1973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1998年3月颁布《现金流量表》准则。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原现金流量表准则进行了修订;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财务报表的发展经历100多年的沿革,这也是一个对会计本质逐步认识的过程。本质如同真理,只能无限接近,却难以穷尽。在早期,财务报表分别以某使用者或集团作为唯一使用者,满足其要求。它们不要求财务报表去遵循所谓“公认”的、但定义却含糊的会计原则,而且通常并不期待会计师正确地计价资产和计量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是唯一报表的情况下,会计报表就是经常揭示资产和权益各项目的记录,而不是对它们进行现行价值的反映。早期会计其本质可以说是资产的计价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张主要报表——损益表,会计重心由资产计价转移至利润计量,那时的会计本质可以说是费用与收入的配比过程。不久,又出现第三表——现金流量表。这样早期会计分类账演进成今天现代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以及其他特殊财务报表和附注说明资料等。

二、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报告全面损益:第四表的产生

从当前会计环境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综合反映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报告文件。目前企业财务报告,按传统分类,可分为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前者是企业对外部提供的、按会计准则编报的通用财务报告;后者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层使用的,不受公认会计原则制约、不具有法律责任的非正式财务报告。此外,还有税务会计报告,它包括按准则规定编制的外部报告,如增值税报告、所得税报告等,以及不受公认会计原则制约的内部报告,如税收筹划报告。

从未来信息时代来看,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未来报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式,现在自然难以下结论。但是,英国ASB、美国FASB、IASC和“G4+1”(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派出观察员参加)都已经开始在研究公司财务报告改进问题。

1992年10月,英国ASB发布FRS 3《财务报告准则》,要求企业编报“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将其作为对外报告的“第四张”主要财务报表,它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企业全部业绩。1997年6月,美国FASB发布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它沿用FAS 6公告中全面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净收益依旧包括持续经营收益、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动累计影响等四个方面。其他全面收益,是指绕过损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其本质属于损益性质的一些项目。FAS 130鼓励采用以下两种格式报告全面收益:一是设计一张“全面损益表”,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公司全部业绩;二是将上述两表合一,以“收益和全面收益表”报告公司全部业绩。

1997年8月,IASC公布修订后IAS 1《财务报表的表述》,提出以下两种方法披露已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方式:一是通过权益变动表反映,二是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上披露。1999年8月,“G4+1”的“财务报告业绩”意见稿认为:(1)所有已确认的财务业绩都应在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不应与所有者投资和分派款项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一起报告。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分开来报告,已成为国际会计发展趋势。(2)单个汇总数据如本期损益,已不能充分反映会计主体财务业绩信息。为提供更有效的财务业绩信息,应根据不同性质对项目加以分类。“G4+1”认为,将财务业绩分三部分报告:一是销售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二是理财与其他财务活动财务结果,三是其他利得和损失。(3)全部财务业绩项目在一张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比在两张报表中报告更合适。

ASB、FASB、IASB和“G4+1”关于财务报告改革的研究,反映出一种趋势:要求财务报告披露全面、有效的财务成果信息。要达到该目标,单靠传统损益表已无能为力,许多财务业绩信息是绕过损益表,在资产负债表中权益部分对外报告的,因而必须扩大企业业绩报告的内容。改革思路是保留传统损益表,增加“第四表”,如ASB“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FASB“全面收益表”和IASB“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或“G4+1”提出的扩大原损益表或权益变动表的报告内容,补充揭示财务业绩信息,构成新的业绩报告体系。此外,突破现行的收入实现原则的束缚,扩大财务业绩报告的内容;同时,将绕过损益表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集中在一张财务业绩报表中予以反映企业取得的全部财务成果。但是,他们的研究无法突破传统会计理论框架束缚,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二)未来财务报告:XBRL的产生和发展

XBRL被称为是一个“商务报告的革命”,它有望成为未来全球共同的财务报告语言。一般认为,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的内容上,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性信息,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信息;在披露形式上,可包括全面系统的整体报告,地区、行业或产品类别的局部、分部报告;在报告的时间性上,可包括期末报告、中期报告和实时报告;在披露信息价值基础上,可包括历史成本计价报告,现时成本计价报告和未来价值的预测报告(Reporting on Fi-nancial Forecasts);在信息披露的传送方式上,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宽带远程通讯等广泛应用,使未来财务报告传递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此外,未来报告还应包括社会责任报告(Repor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披露企业在教育与医疗卫生、职工就业与培训、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城市改造等方面信息,反映企业在绿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其他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信息。在未来网络经济中,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将更广泛、深入地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如适时生产技术(Just in Time,JIT)、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高级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AMT)、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PR)、政府资源规划(Government Resources Planning,GRP)、知识资源管理系统(Knowledge &Resource Management,KRM),以至于未来将广泛采用的经营报告语言扩展系统(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等实时报告系统,致使跨国公司、控股集团公司内部高度一体化。

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财务报告带来巨大冲击。它不仅影响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属性、报告内容和分析方法,而且还可能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或与税务会计“合二为一”,乃至最终决定传统财务会计的“生死存亡”。在这样背景下,国外关于改进财务报告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为应付未来挑战,会计界人士正在积极应对、研究对策,进行跨学科研究并抓紧制定新的财务报告标准。

在新经济时代,有人将会计称为新信息的创造者。未来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环境下的信息时代,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的许多传统观念将时移势易,GRP、ERP、KRM、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RRS)和XBRL等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将使未来财务报告发生深刻和巨大变化。XBRL被称为是一个“商务报告的革命”,它有望成为全球共同的财务报告语言,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国际趋同奠定技术基础。XBRL是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和提取领域的一种应用。XBRL不强调制定新会计准则,而是致力于增强按现有会计准则提供信息的有用性,使用XBRL后企业财务报告和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的工具最终都将实现电子化处理。XBRL可使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编制更加容易,它可使非财务信息具有与财务信息同样的地位。有了XBRL后,政府可对其投资的重大项目以及对政府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采用XBRL可向全球投资者、债权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呈报丰富和个性化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将得到极大缓解。互联网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实时商务通过接入XBRL对实时经营、实时定价、实时管理等工作进行实时呈报。

1999年10月,XBRL国际联合会(XBRL International)成立,它负责制定并发布XBRL标准。目前,国际上各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服务与信息供应商等机构已采用或准备采用该项标准和技术,世界各国已经有250多个机构参加了XBRL国际组织。

在美国,2000年2月,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美国SEC提交用XBRL制作的10-K年报电子文件的公司。全美各主要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研究利用XBRL提高对融资对象的信用风险控制。微软、NASDAQ、PWC这三家公司目前正在共同开展企业利用XBRL提供财务报表的推广工作。美国银行业的监管者联邦储备保险公司为提高金融监督的及时和有效性,要求每家银行报送的季度报告使用XBRL标准。2001年,美国的财务管理改善共同项目(JFMIP)在其机构刊物中发文指出,将在政府机构中采用XBRL。在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和其他地区监管者也在积极推动各自的XBRL项目。2001年,路透社成为在欧洲上市的企业中第一个采用XBRL提供财务报表的企业。在英国,财务服务行业的监管者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已宣布正在采纳XBRL标准。英国国内税收局(UK Inland Revenue)于2003年3月开始电子申报纳税工作,并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接受XBRL标准的税务电子文件。该税务局还与英国XBRL组织合作,制订了符合英国税务特征的XBRL TAXONOMY。同时,英国电子政府(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e-GIF)指出,为推进政府、国民、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行政效率,将在e-GIF中实现与XBRL的整合。

在亚洲,日本国税厅已从2004年2月起正式开始采用XBRL进行企业的税务申报;东京证券交易所对1998年启用的TD net系统进行了修改,目前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报送的财务报告已部分采用XBRL格式。韩国证券市场(KOSDAQ)推出了“XBRL Pilot Service”项目,在网上披露15家公司的详细财务数据和XBRL实例文档。在澳大利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者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APRA)是世界上第一个引进XBRL标准,并用于银行与向该银行进行报告的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机构。2001年,APRA决定要求11 000家银行今后采用XBRL提供财务报告,然后再将这些XBRL数据提供给澳大利亚统计局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以减少这些数据转送过程中的大量繁重任务。在加拿大,多伦多股票交易所(TSX)已开始用XBRL格式发布2003年年终财务报告。

2005年,美国约有8 200家金融机构使用XBRL向美国银行监管当局提交季度财务报告;2006年,美国SEC也将加入早已要求银行使用该系统的美联储和货币监管局的行列。SEC将放弃现有EDGAR数据库模型的信息披露系统,要求上市公司广泛使用XBRL“互动数据”系统向SEC报告财务信息。

在我国,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在上海、深圳两家证交所对XBRL标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通过将XBRL标准应用于我国证券业,将会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方便信息中介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等。目前,我国证监会和上交所的规则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以XBRL格式报送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全文内容。可以预计,XBRL标准将在国内证券业,乃至我国所有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