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应急资源评估

区域应急资源评估

时间:2022-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核实后的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应急机构。根据对事故状况的评价,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解决整个紧急事件的决定,应该由紧急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应急响应程序。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应急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图2.3 事故现场指挥中心的建立

3)支持保障中心

支持保障中心在整个应急救援系统中起到应急后方力量支持保障的作用,为事故应急救援的完成提供应急所需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事故支持保障中心的建立如图2.4所示。

图2.4 支持保障中心的建立

4)媒体中心

在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中,媒体中心负责安排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媒体报道、采访和新闻发布。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都可能引起媒体的注意。如果事故发生后没有专门机构来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则可能导致媒体报道失真,影响应急救援行动,破坏事故单位在公众的形象,甚至引起公众的恐慌。媒体中心的建立如图2.5所示。

图2.5 媒体中心的建立

5)信息管理中心

在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中,信息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高效利用能极大地节约原有应急所花费的时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如图2.6所示。

在应急响应中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如图2.7所示。

图2.6 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

图2.7 应急响应中各组织机构关系图

2.2.3 应急救援系统的响应机制

应急救援系统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实行分级响应机制,针对不同的响应级别确定相应的事故通报范围、事故应急中心启动程度、应急力量的出动、设备及物资的调集规模、疏散范围以及应急总指挥的职位。

事故一旦发生,就应即刻实施应急程序,如需上级援助应同时报告当地县(市)或企业事故应急主管部门,根据预测的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需投入的应急人力、物力和财力逐级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事故的发展和控制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企业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企业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核实后的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应急机构。企业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可向科研单位、地(市)或全国专家、数据库和实验室就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性能、事故控制措施等方面征求专家意见。

企业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应不断向上级机构报告事故控制的进展情况、所作出的决定与采取的行动。后者对此进行审查、批准或提出替代对策。将事故应急处理移交上一级指挥中心的决定,应由企业级指挥中心和上级政府机构共同决定。作出这种决定(升级)的依据是事故的规模、企业及企业能够提供的应急资源及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使企业范围外的地方处于风险之中。

主管部门应建立适合的报警系统,且有一个标准程序,将事故发生、发展信息传递给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对事故状况的评价,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三级紧急事件

①定义:必须利用事发区域内所有部门及一切资源的意外事件,或者需要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同区域以外的机构联合起来处理各种情况。

②职责:作出主要决定的职责交给紧急事务管理部门。指挥员可在现场作出保护生命和财产以及稳定局面所必需的各种决定。解决整个紧急事件的决定,应该由紧急事务管理部门负责。这一级别的紧急事件通常要由行使官方紧急事务权力的行政负责人发布一个“紧急事件公告”。

③通知:将通知下列人员(当他们不在的时候,由该部门其他人员代替):行政负责人、各部门的第一把手、公安局长、消防局长、市政工程部门的领导及行政负责人指定的其他人员。最早行动的部门负有制定以上通知的职责。开始行动的部门在任何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得到由接到通知的公安局派遣的人员的帮助。

④行动:主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应在当地建立一个指挥所,并通知所有具有职责的部门。公安局长应在区域内紧急事务指挥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的所有成员应向指挥中心报到,并尽可能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征用事务将由指挥中心承担。进一步的人员、物资和其他资源的获得,将是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所有支持人员将向消防指挥部报到。在三级紧急事件中,消防部门将承担必需的交通职能。

我国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在确定其应急救援响应机制时,可根据各自危险、危害情况具体确定。例如,枟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枠为了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4个级别。

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Ⅰ级):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北京市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需要市委、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调度首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Ⅱ级):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多个部门、区县和相关单位力量及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紧急事件。

③较大突发公共事件(Ⅲ级):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个别部门、区县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事件。

④一般突发公共事件(Ⅳ级):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只需调度个别部门或区县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2.2.4 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

快速、有序且高效地处理事故,需要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中各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努力。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应急响应程序。响应程序按过程通常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响应程序如图2.8所示。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响应程序包括警情与响应级别的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5大步骤。

1)警情与响应级别的确定

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作出判断,初步确定响应级别。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图2.8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响应程序

2)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信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成立事故现场等。

3)救援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响应。

4)应急恢复

应急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应急恢复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5)应急结束

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一般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程序与重大事故相似,但结合具体事故情况,可作调整。

2.3 应急实施能力评估

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进行企业、施工现场应急实施能力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信息收集,这是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编写好应急预案的关键环节。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有关计划与政策、有关外部组织的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以及外部资源的分析。

2.3.1 熟悉企业、施工现场内部有关计划与政策

分析企业、施工现场的应急实施能力,就应熟悉本企业的生产、运营及发展状况,了解其有关的方针与政策。因此,应急小组在应急管理和编写应急预案之前至少需要查询本企业以下的文件:

①疏散撤离计划;

②防火方案;

③安全与卫生方案;

④环境政策;

⑤治安程序;

⑥保险方案;

⑦员工应急手册;

⑧工艺过程安全评估;

⑨风险管理计划;

⑩资本扩大规划;

互助协议。

应该注意的是,在预案起草前,应急小组应确保应急救援预案与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计划相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应确保符合本单位的有关计划及政策,与相关文件衔接和兼容。企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相邻单位或相关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等之间都应协调一致。

当预案最终定稿时,应急小组还应与外界组织共同讨论预案的可应用部分,以确保正确估计应急能力,并得到其他的服务和资源补充。

2.3.2 符合外部组织要求

企事业单位应急实施能力的分析虽涉及本单位,但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确保与政府机构、团体组织和公共事业机构等部门联络,向他们咨询有关的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以及计划和可利用的资源。在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管理中,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与以下机构保持联络,并确保从那里获得有关的信息资源:

①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应急管理部门;

②行政负责人或公共管理办公室;

③地方应急委员会;

④消防部门;

⑤公安机关;

⑥紧急医疗服务机关;

⑦国家气象局;

⑧地方气象局;

⑨公共工程部;

⑩计划委员会;

电信局;

电力部;

相关企业。

2.3.3 辨识法规和规章

企事业单位根据所获得的有关法规明确所应负的相关责任和承担的义务,这是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因此,企事业单位在应急管理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每个单位根据自己所属行业和各自生产特点还应辨识可采用的国家、地方等有关应急的规章,如:

①有关职业安全卫生规则;

②有关环境规则;

③地方消防法规;

④地震安全法规;

⑤地方交通规则;

⑥地方性法规;

⑦地方合作政策。

2.3.4 评审相关的应急预案

某些企事业单位可能根本没有应急预案,或只有很简单的预案。在修改或制定一个新的预案之前,对已有预案进行评审是很有必要的,评审相关预案包括已有的预案、周边地区及政府相关应急预案。

1)评审已有的应急预案

评审与紧急情况相关的预案以加深对过去紧急情况管理方法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应包括:设备手册、评价报告、防火计划、危险品泄漏应急计划、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可能涉及的应急停车及类似活动的操作规程。评审和检查上述内容可确保应急预案的连续性。在检查这些预案时,应急小组应注意应急预案的时效性。

2)熟悉周边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应了解临近辖区是如何为紧急情况做准备的,熟悉临近辖区的预案可以及时发现被自身忽视的某些信息。

应急小组还应与临近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资源和能力信息进行讨论,以寻找对应急操作程序等新的改进措施,并可与他们签订互助协议。

3)了解政府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应了解包括政府和社团组织在内的社会应急网络的运转,了解企业或政府应急预案,使小组能理解这些政府机构或社团组织如何准备应急和从紧急情况中恢复,这对本单位在紧急情况中得到支持有很大帮助。

2.3.5 辨识关键性的产品、服务和操作

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商业机构,需要辨识其自身关键性的产品、服务和关键性操作来评估潜在的紧急情况对企业自身造成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决定企业进行救援工作的必要条件。需要进行复查的范围包括:

①公司产品与服务以及用于生产的设施设备;

②由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尤其是提供产品的独家供应商;

生命线工程,如电源、水、管道、液化气、电信和交通;

④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操作程序、设备和职工状况。

2.3.6 内部应急资源分析

企事业单位内部应急资源主要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应急设施、组织对策及后备系统。

1)应急人员

评价应急人力资源时,主要考虑应急人员的数量、素质和在紧急情况下应急人员的可获得性,以及人员对紧急情况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应急人员应涉及消防队、危险物响应组、紧急医疗服务、保安、应急管理组、疏散组、公共信息管理人员。

2)应急设备

应急设备可分为现场应急设备和场外应急设备。现场应急设备包括灭火装置、危险品泄漏控制装置、个人防护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营救设备、文件资料等。在对现场区域内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预案制定者可依据需要来制定所需设备清单,以便进行具体工作的部署。场外应急设备,这是指在列出设备清单以后,不必自备的应急设备,因为在事故发生现场的附近单位和公共安全机构会有一些必需的应急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使内部和外部的应急资源得到互相补充,提高应急工作效率,节约经费支出。

应急时要求有良好的报警系统。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报警方式,应急小组应评估报警系统及其工作的充分性;如果可能出现辐射能失调或超负荷情况,主要系统最好设有备用系统。另外,应急时使用通信设备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管理中常用的设备类型有:

①洒水灭火系统;

②消防供水系统;

③火灾检测系统;

④消防设备;

⑤毒物泄漏控制设备;

⑥个人防护设备;

⑦医疗设备;

⑧气象设备;

⑨生产和照明的备用电力;

⑩特殊危险的专用工具;

有毒物质的传感装置;

预测有毒化学物质扩散的软件和硬件;

交通设备、培训设备。

在应急管理中,应急要求的、企事业单位现有的和仍需要的应急设备与供应应以表格形式列出,形成文件。

由于救援设备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保证救援工作的有效实施,企事业单位应尽早制定救援装备的配备标准,平时做好装备的保管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就能立即投入使用。

救援装备的配备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救援任务和救援要求选配。选择装备要从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客观条件配置。

另外,做好救援装备的保管工作,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是平时救援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救援部门都应制定救援装备的保管、使用制度和规定,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做好救援装备的交接清点工作和装备的调度使用,严禁救援装备被随意挪用,保证应急救援的紧急调用。

3)应急设施

企事业单位在应急管理中应具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具体包括应急操作中心、媒体中心、避难区、急救站和公共卫生站。如果单位不具备一定规模,可考虑一些部门在应急时充当相应的职能或考虑外部资源。

4)组织对策

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资源还应包括应急培训与教育,因为在应急中只有得到每一名员工的支持才能确保应急的有效性。企事业单位在培训前应结合本单位进行应急培训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程序。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针对组织内每个层次和职能,结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应急设备和能力,系统识别所需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人评价现有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水平,比较个人现有应急知识和技能与其所处的层次和职能需要二者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如果上述二者之一发生了任何变化,则还需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分析完成后,培训者应按任务和职责对每个应急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一个“工作/任务摘要”。工作/任务摘要简表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使命:岗位的总体目标;

②重要职责:按职责对工作全面说明;

③任务:每项职责下要履行的各种任务;

④任务说明:明确说明责任人该怎么做;

⑤小组与个人:个人执行任务和小组执行任务之间的区别。

完成应急任务表后,应核实所有职责、任务和相关任务的信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可明确学习目标和培训后受训者希望的效果。

(2)制订培训方案

制订培训方案是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基本应急培训方案、专业应急培训方案。

基本应急培训是对与应急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培训,包括除应急救援组织成员以外的与发生事故有关的任何人员,即所有员工及涉及的公众。通过普及教育使公众增加防灾意识,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技能。培训内容包括:

①本区域内存在的危险源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②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③发生事故时相关人员的职责;

④事故报警方法;

⑤防护用具的使用;

⑥自救与互救知识;

⑦应急信号识别;

⑧疏散路线

基本应急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一般了解的知识可以利用小册子、壁报、挂图、广播、电视等形式,向有关人员做广泛的宣传教育,还可以进行专题讲座。

专业应急培训是对应急救援系统中各应急功能和应急程序的培训,参加人员主要是各应急功能和应急救援程序的执行人员。此培训有助于执行人员明确自己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此培训可采用课堂授课和实际演习的方式进行。

(3)建立培训程序

组织在识别培训需求和实施培训方案时,应按程序进行。但需注意的是,在建立培训程序时,需根据组织内不同层次的职责、能力和文化程度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考虑,以便使程序更有效可行。

5)后备系统

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在进行应急资源分析时还应具备以下信息,这要求有关部门予以提供与支持,具体包括:

①通信系统;

②运输和接收;

③信息支持系统,包括应急电源、抢救支持系统等。

2.3.7 外部应急资源分析

紧急事件的发生可能不仅仅影响企业自身,而且一个单位的应急资源毕竟有限。当紧急事件发生时,有很多外部资源可用于应急管理中。在有些情况下,企事业单位有必要与外部机构签订正式的协议,以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调用外部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所涉及的外部应急机构包括:

①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国家在国务院设立的应急办,各省市地方政府应急机构,国家专业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如2006年初国家成立了副部级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心。

②消防局。我国在公安部设有国家消防局,各省市、区、县都设立地方消防机构。

③危险化学品响应机构。我国在上海、青岛等市都设立有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中心。

④应急医疗服务。我国医疗服务系统也是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社会资源

⑤地方和国家公安部门。

⑥企业服务机关。

⑦公用设施。

⑧合作商。相关合作企业和同行业都是应急救援所需要的技术和专业支持保障。

⑨应急设备供应商。

保险公司

环境保护机构。

2.3.8 应急能力分析

在完成应急资源评价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对应急能力的评价。与应急资源的评价相似,应急能力评价也分为内部应急能力和外部应急能力评价。

1)内部应急能力

内部应急能力指事故发生单位自身对事故的应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确保事故单位采取合理的预防和疏散措施来保护本单位的人员,其余的事故应急工作留给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其他机构来完成。

2)外部应急能力

外部应急能力指利用事故单位以外的外部机构来对紧急情况进行应急的处理能力。发展外部应急能力可节省发展内部应急能力所需的过多的人员培训、人力资源补充和装备配置的费用。

通常,在对现场内和现场外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两种能力发展的比例。预案编制小组可结合下一节中危险分析结果,采用表2.2进行风险评价与应急资源和能力评估结果统计,小组可依据此表针对每一危险源导致的不同事故编制专项应急方案,依据此表结果制定应急资源清单,应急能力评估结果作为预案培训计划的制订依据。

表2.2 风险评价与应急资源和能力评估

2.4 区域应急资源评估

同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相同,地方政府在建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之后,应明确预案小组职责,进行职权划分。预案编制小组在进行预案编制之前,应对现有的预案进行评审、整合,然后进行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的分析与评估。

2.4.1 现有应急预案的评审与整合

预案组织领导者自始至终都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执行他负责的应急任务。预案制定完成也就意味着该预案已经过时,因此,要不断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预案编制小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确保所有相关的管理部门互相沟通和通力合作。

地方政府预案既要与上级预案协调一致,又要与下级预案相互关联。很可能其他省、市的有关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消防或公安部门、环境部门、卫生部门或交通部门已经制定了各自机构的应急预案,下属企业也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应急预案来应对企业的危险。因此,地方政府在编制本辖区应急预案之前,应先了解上级政府有关预案,评审周边应急预案,掌握下级企业专项应急预案。这样可避免预案重复,消除与现存预案的冲突,同时也可减少预案编制的工作量,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应急预案小组工作人员应及时对工厂应急预案和辖区及邻近地区的应急预案进行协调,以便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互相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分工合作有助于及时、有条不紊地对应急行动进行决策。

地方政府、企业和工厂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联合解决出现的问题,虚心地倾听不同看法,公开交换各种意见、有效领导以及充分理解各主要部门参加者的作用是成功的关键。

预案整合也包括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执行同一任务时,确定由谁来负责是非常重要的。如政府与几个汽车公司或与几个救护站签订了协议书后,应该任命一个负责人,其他人向负责人汇报。如果因此而引起摩擦,领导职位也可以由各组织成员定期轮流担任。

2.4.2 应急资源初步确认

应急资源是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条件,对一级政府而言,应急资源包括的种类有很多,随紧急事件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但无论哪类紧急事件,其应急资源至少涉及以下5个方面:

①应急资源的资金保障;

②应急救援物资保障;

③通信与信息;

医疗卫生保障;

交通运输保障等。

前面提到应急管理机构中应涉及财政、交通、通信、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他们是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有效制定与实施的关键。应急管理机构在成立初始,首先完成应急管理的时间安排与财政计划,财政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应急救援的有关工作,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进行财政专项拨款以购置应急救援物资。在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中,应当安排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用于特别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

除了应急资金和应急物资之外,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如何能够有效、迅速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通信与信息、医疗卫生与交通运输条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资源评估中应充分考虑这些资源的需求。因此,电信部门和通信经营单位应当与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和通信服务项目,为应急救援提供畅通的通信服务。当现有通信系统不能满足应急救援需要时,应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下,建立临时性的应急救援通信手段。

国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协助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参加应急救援的医疗单位,应当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设备、药品,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医疗救治技能的培训,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交通、民航、铁路、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做好应急救援交通运输保障准备。当道路、交通、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国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合理地对政府辖区内的资源进行评估,并在应急管理中对应急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2.4.3 应急行动人员的确定

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必须确定出实施应急预案的人员。常见的地方反应机构如图2.9所示,但实施过程中应特别考虑以下部门:

图2.9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图

①消防部门;

②交通部门;

③公安部门;

④志愿组织;

⑤地方医院或卫生机构;

⑥学校和寄宿单位;

⑦环境保护部门;

⑧新闻媒体;

⑨市政设施和公用工程部门。

在这些机构中,应急预案人员应根据他们的职位头衔及其在区域内的职责,确认出专门联络企业点。担任这些职位的及其替代人员名单应在指挥系统组织结构图中表示出来。如前所述,人员可能经常变化,但是职位上是固定的,因此预案只以职位表示。相关人员的姓名和24小时联系电话应单独放在附录中。

一旦确定了人力资源、职责范围,就可制定出组织与功能的表格。

2.4.4 应急设施的确定

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具有的应急设施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事故,并且地方政府制定有启动和使用应急设施的程序。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反应只需适当增加资源即可。但必须要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案,政府与提供应急设施的机构、组织或个人之间必须签订协议书和备忘录。

应急设施一般不是应急专用的。许多企业、政府、公安或消防指挥部的一部分可作为应急指挥中心(EOC)。

公众大多从媒体而且主要是电子媒体获得紧急情况的信息。为此,最好专门设立一个媒体中心,并请来自事故现场、地方政府和反应机构的负责人作为发言人。

地方应急反应所需的其他设施要根据风险分析阶段的辨识结果来确定。如果应急人员有可能暴露在有毒或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中,还需要设立一个污染清除中心。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制定好使用程序。受污染的伤员首先要清除污染,然后再接受医疗救治,这样可以避免应急医疗人员的交叉污染,必要时还要对车辆污染进行清除处理。

应急医疗救护也是必需的,在事故发生现场附近应设立专门区域用于护士或应急医师对伤员进行急救。应急工作人员也可根据指挥,运送重伤员到地方医院或事先签有协议的医疗中心,预案小组应确保这些医疗人员熟识企业内存在的危险。

对常见的快速移动的工业事故,公众最好的防护性行动是安全躲避,即留在或进入室内并关闭通风设备。但事故发生地附近区域内可能还需要疏散,因此,除了应制定包括最佳疏散路线的计划外,还要确定疏散人员的收容点和避难所。经验表明,多达80%的疏散人员可以逃到事故区域外的朋友或亲属家中,因此,收容点或避难所计划接收不超过50%的被疏散人员。学校具有大厅和充足的卫生设施以及开阔的体育场,因此常作为避难所。在避难所,疏散人员可临时住宿。接待中心也可用于接收短期、小规模的疏散人员。在大型疏散中,接待中心常作为登记处,必要时也可作为污染清除中心。从此场所,人们可到预先确定的避难所长期驻留,在这种情况下,接待中心作为记录疏散人员的位置和通知有关亲属的信息中心。

2.4.5 应急设备的确认

地方政府应急操作所需要的设备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事业单位级的相同,但与应对的危险有关。应急指挥中心要配备各类设备以应对重大紧急事故,必须要配备通信联络设备,以及用于公共预警系统和通信、交通管制、公用工程、执法和卫生医疗服务的设备,一般还要配备收发数据信息的复印和传真设备。

大型应急规划地图应放置在应急指挥中心的显著位置,在地图上标明重要交通、疏散路线和影响区的危险位置。重大危险范围可用以一个中心点为圆心的圆表示,当已经确认出几个危险场所时,此方法特别有用,既可避免在图上过于集中,又可避免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不能修改。另外,还可表明特定工厂和受伤害人员的位置。对于交通事故,气体扩散的投影覆盖图或模板也很有用,知道风向和风速后,可立即确认出需要采取防护行动的危险人群。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的设备应有标示笔,还应有状态栏,状态栏可连续更新,以追踪事故和反应行动的进展,及时掌握所有应急反应组织人员的情况,以便在应急信息发布会或媒体中心保证让媒体人员获得最新的信息。

应急预案所需的应急设备信息可从风险分析过程中获得。应急反应人员应具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设备:

1)个人防护设备

①服装(如防化学品的服装、全身防护服、防热服);

②自用的正压型呼吸设备;

③空气储罐。

2)减缓设备

①泄漏修复工具;

②采样和检测设备。

3)清理设备

地方政府不需具备所有上述设备,因为其他管辖区、地方工厂和承包商也可提供帮助。为保险起见,最好事先签订协议书或备忘录,明确给出协议的限制条件和功能,并提供24小时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

资源评价表用来帮助应急预案小组总结现有设备及需要的设备、缺乏的设备。可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协议或通过租借或购买取得。如果要租借或购买,必须要明确资金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