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后传播到欧洲各地,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因此,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成意味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

4.1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后传播到欧洲各地,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哲学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反对宗教对人的禁欲,提倡人性解放。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建筑的变革也是文艺复兴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不再崇尚神权,不追求近距离接触上帝和天堂,而是更具有世俗性和实用性。

4.1.1 佛罗伦萨主教堂

佛罗伦萨主教堂(也称圣母百花圣殿主教堂)建于1334—1420年,由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di Cambio)设计,其穹顶是文艺复兴风格初期代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成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

佛罗伦萨大教堂实际上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洗礼堂和钟塔组成。教堂平面是一座三廊式长方形大厅,里面3个多边形的祭室呈放射状排列开来,虽然大体上还是拉丁十字式,但是已经突破了教会禁锢,将东边的祭坛设计成集中式,这是文艺复兴建筑在教堂建筑平面形式上的一个突破(图4-1)。

佛罗伦萨主教堂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有尖顶和扶壁,它的穹顶配合墙体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稳重端庄的感觉;旁边的钟塔和精美的洗礼堂与整个教堂相得益彰。四层的钟塔高88米,洗礼堂高约31米,建筑外观端庄均衡,以白、绿色大理石饰面(图4-2)。

图4-1  佛罗伦萨大教堂平面图

教堂穹顶的建成是当时建筑技术一大进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也是在西欧第一个将穹顶建造在鼓座上的建筑,更主要的是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大胆采用罗马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方法,借鉴哥特式甚至阿拉伯建筑风格,体现了教堂宁静轻快的气氛。

穹顶起脚高于室内地面55米,顶端底面高91米。伯鲁乃列斯基当时在建造穹顶时参考了哥特式穹顶的做法,将穹顶轮廓做成双圆心的矢形,并使用了骨架券结构,圆屋顶直径约40米,穹顶分里外两层,中间空心,在减轻穹顶重量同时也使得结构更稳定。

图4-2 佛罗伦萨大教堂 丁一平摄

图4-3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 丁一平摄

穹顶被交错复杂的结构架起,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下半部分由石块砌筑。为突出穹顶,在穹顶下面修建了一个12米高的鼓座,鼓座架在八边形的8个券上,八边形的每个边上又各有两个次券,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了9道平券把主券和次券连成整体。主次券在顶上由一个八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这样就形成了由大理石砌筑的稳定骨架结构(图4-3)。

当时,天主教教会将集中式平面构图和穹顶看做异教教堂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和工匠们突破禁锢建成了这个教堂,是瓦解教会专制的一个标志。教堂借鉴拜占庭教堂做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史无前例的,而教堂的精致程度和建筑技术均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因此,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成意味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

4.1.2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位于梵蒂冈,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它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是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等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才正式完成(图4-4)。

图4-4 圣彼得大教堂正面 丁一平摄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和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特征是罗马式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石柱及过梁相结合(图4-5)。

圣彼得大教堂外观壮丽宏伟,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一个叫祝福阳台,只有重大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

教堂平面类似于十字架形式,内部装饰华丽精美。现在看到的教堂大穹顶是米开朗基罗设计,廊檐上有11个雕像,中间的是耶稣基督。穹顶周长71米,直径约为42米,内部穹顶高约124米,教堂内部宽27.5米,高46米,整个教堂长140多米,穹顶外面采光塔上十字架高距地138米,是名副其实的罗马城最高点,构成了罗马城天际线,站在穹顶下仰望,可以感受到教堂的神秘庄严和人类的渺小。圣彼得大教堂比佛罗伦萨大教堂进步之处在于其穹顶更加整体而不是像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那样用了8个肋骨架,它的穹顶更接近球体,在建筑艺术和施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更高成就(图4-6、图4-7)。

教堂从最初设计到完成,经过了多位大师参与,也因此闻名于世。伯拉孟特设计的教堂非常壮观,但内部一些功能区的分配以及空间利用等问题没有解决,他设计的只是一个宏伟造型。伯拉孟特去世之后,拉斐尔继续修改设计,要求利用原教堂的全部空间,做成拉丁十字空间尽可能多地容纳信徒。但工程因为宗教和政治原因停止施工长达20多年,1534—1546年重修工程由小桑迦洛(SanGallo)主持进行。1547年米开朗基罗继续主持教堂的重修工程,米开朗基罗基本恢复了伯拉孟特当时的设计,没有用拉丁十字形式。米开朗基罗认为伯拉孟特的设计是有条不紊的,使它能成为与周围建筑区分开来的出色建筑,他重新修建了穹顶,并将拉丁十字形式改成了集中式,这样使教堂外形看起来更加完整、雄伟壮观。

如果说佛罗伦萨主教堂吹响了文艺复兴建筑开始的号角,那么圣彼得大教堂就敲响了文艺复兴建筑落幕的钟声。从伯拉孟特到米开朗基罗,一代代的建筑师和工匠为了建筑结构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这样一个集中式建筑以它恢弘的姿态成为一座象征人类伟大而进步的变革纪念碑

图4-5 教堂内部结构

图4-6(左) 教堂内部 丁一平摄

图4-7(右) 教堂内部穹顶 丁一平摄

4.1.3 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是1550年建造的一个庄园府邸,其设计师安德烈·帕拉第奥(Palladio Andrea)被认为是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奠基人,圆厅别墅是他设计的所有别墅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也是后世建筑的典范(图4-8)。

圆厅别墅建在一块坡地高处,整体布局采用集中式,建筑十分对称,四个立面完全相同,每个立面都有6根爱奥尼柱支撑着上端的山花,门廊下是通向户外的台阶,门廊成为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让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纯洁端庄的美感。

圆厅别墅正中间是一个直径约为12米的圆顶,装饰极为华丽。圆厅别墅第一层作为可以会见宾客的公共空间。二层是居住空间,由平面图可见,楼梯隐藏在建筑结构内部。圆厅别墅结构严谨,建筑每个部分联系紧密又相互呼应,每个结构大小适中、主次分明,优美的柱廊弱化了方形构图的单调。圆厅别墅从平面图上看,围绕着中间圆形大厅的房间完全对称,就连四面的入口也都一模一样(图4-9)。

圆厅别墅达到了造型的高度协调,整座别墅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方、圆、三角形、圆柱体、球体等组成。装饰简洁干净、构图严谨,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大小适度、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几条主要的水平线脚的交接,使各部呈现出有机性,绝无生硬之感。

帕拉第奥将古典建筑发扬光大,融合了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建筑很强的逻辑性和典雅体态,他常用的立面构图是将建筑的上下和左右分为几段,中间的一段为主,这也是文艺复兴建筑与古典建筑的主要区别,这也是17世纪之后的古典主义建筑构图的主要形式。他认为建筑的美来自建筑形状、建筑整体和局部比例以及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还认为正方形和圆形是最优美最完美的形状(图4-10)。

图4-8 圆厅别墅

著名建筑评论家罗小未先生曾这样评论过圆厅别墅,虽然别墅在外部整体形态上有着绝对严谨构图,但内部功能分布绝大部分是服从着外部形态,因此存在一些功能的分布不是很合理,而集中式构图应用到居住建筑中,严谨的四面对称伤害了居住功能,但形象上的主宰四方之感吸引了后来不少追随者。圆厅别墅室内基本是由二维透视的壁画来装饰,这些壁画使不太灵活的室内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圆厅别墅是帕拉第奥的传世佳作,他借鉴了古典建筑的比例关系,将古典建筑特有的美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世俗活动的理想地,建造了一个高雅和谐的建筑艺术精品。这种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对称手法也被称为理性主义处理手法。

图4-9 圆厅别墅的平面图与剖立面图

图4-10 圆厅别墅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