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与园林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与园林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意大利从中世纪动荡的岁月中走出之际,意大利人希望在古罗马的废墟上重现古代文明。文艺复兴运动使意大利人醉心于古罗马的一切,这也为意大利的园林赋予了新的活力。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这一地理、地形和气候特点,是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彼特拉克被人们称为园林的实践者。阿尔伯蒂主张把庭园与建筑物处理成密切相关的整体。

第二节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与园林

根据文艺复兴的初期、中期(鼎盛)、末期(衰落)三个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可以相应地分为简洁、丰富、装饰过分(巴洛克)三个阶段。

一、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与园林

(一)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当意大利从中世纪动荡的岁月中走出之际,意大利人希望在古罗马的废墟上重现古代文明。对于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人们记忆犹新,而且古罗马的遗迹随处可见。文艺复兴运动使意大利人醉心于古罗马的一切,这也为意大利的园林赋予了新的活力。艺术上的古典主义,成为园林艺术创作的指针,其艺术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地理背景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阿尔卑斯山脉西至利古里亚海沿岸,东至亚得里亚海,呈弧形绵延于北部边境。亚平宁山脉则出西北向南一直延伸到西西里岛,纵贯整个亚平宁半岛。北部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岛和岛屿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雨量较少。夏季在谷地和平原上,既闷又热;而在山丘上,即使只有几十米的海拔高度,也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气流。这一地理、地形和气候特点,是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权利背景

在佛罗伦萨,新兴的富裕阶层都集中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托斯卡那地区,他们掌握了政权,进而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国家。当时佛罗伦萨最有影响力的是美第奇家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是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1389-1464年)和科西莫的孙子罗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约1449—1492年)。

科西莫是佛罗伦萨无冕王朝的创建者,由他开始了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罗伦佐21岁时成为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艺术的保护人,也是极有天赋的诗人。15世纪下半叶,他在卡雷吉、菲埃索罗和波吉奥·阿·卡亚诺的别墅里建立了“柏拉图学园”,还在圣马可的私人花园中设立了“雕塑学校”,正是在这里,罗伦佐见到了当时只有15岁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年),并将其带去抚养。在罗伦佐的支持、鼓励之下,佛罗伦萨集中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艺术创作空前繁荣。

(四)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文学影响

这一时期,以瓦罗、科隆梅拉、加图等人所著的古罗马园艺著作为准绳,并加入了作者自己观察与主张的园艺书籍不断问世。佛罗伦萨的富豪们以罗马人的后裔自居,醉心于罗马的一切,欣赏西塞罗所提倡的乡间别墅生活,追求田园生活情趣,大兴土木,建造别墅和花园。因此也引起了对园艺学的兴趣和研究,希望从古罗马的著作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除翻译、研究古代书籍外,13世纪末,博洛尼亚的法学家克雷巾齐用拉丁文写过一本庭园指导书,1471年出版后曾译成意、法、德文。书中按园主身份及园的规模把花园分成三种类型,还附有具体的方案,并以王公贵族的花园为重点作了介绍。他认为,花园面积以1.3公顷(20英亩)左右为宜,应设围墙。在庭院的南面设置美丽的宫殿,构成一个有花坛、果树、鱼池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庭院的北面种植密林,这样既可造成绿树浓阴,又可使庭院免受暴风的袭击。

(五)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历史人物影响

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者的三大杰出人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Fralicesc Petrarca,1304—1374年)对园林艺术都有深切的爱好。

公元1300年左右,但丁在菲埃索罗的圣梅尼戈拥有一座别墅(现称为“邦地别墅”)。遗憾的是,这座别墅在15世纪时曾经改修,其中的庭院几乎面目全非,令人无法从中窥见诗人的庭院情趣。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以佛罗伦萨周围的华丽别墅为背景,记述了佛罗伦萨人愉快的生活。书中介绍了一些别墅建筑和花园,园中有蔓生植物和蔷薇、茉莉等芳香植物,以及许多花草;草地上有大理石水盘和雕塑喷泉,水盘中溢出的水由沟渠引至园中各处,再汇集起来,落入山谷之中。《十日谈》中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些环境优美的别墅园林之中,景色的描写都是写实性的,如第一日序中出现的就是波吉奥别墅(Villa Poggio Gherardo),第三日序中叙述的是帕尔梅里别墅(Villa Palmieri)。

人文主义运动先驱者彼特拉克也是著名的庭院爱好者,他不但在法国的倭克尤利兹造有别墅,而且别墅中还建有阿波罗庭院和巴克斯庭院。阿波罗庭院寄托着主人对天空、山川的冥想,巴克斯庭院则使他安享晚年,总之,这是两个洋溢着诗人随想的庭院,反映了诗人追求山水、愉悦晚年的心境。在《彼特拉克信笺》中,诗人自己对这个别墅赞不绝口。此外,彼特拉克还在尤加内昂山腹地带的阿尔库瓦村建了间小别墅,将它作为晚年的住所。据说,诗人在这优雅迷人、一尘不染的地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彼特拉克被人们称为园林的实践者。到15世纪,建筑师阿尔伯蒂在《Del Govomo della Familia》一书中赞美了别墅生活。1434年出版的《De Architecture》中,他论述了其理想的园林模式。

(六)阿尔伯蒂的园林设想

①在一个正方形庭园中,以直线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并将这些小区造成草坪地,用长方形密生团状的剪枝造型黄杨、夹竹桃及月桂等围植在它们的边缘。

②树木不论是一行还是三行均须种成直线形。

③在园路的尽端,将月桂树、西洋杉、杜松编织成古雅的凉亭。

④延园路而造的平顶绿廊支撑在爬满藤蔓的圆石柱上,为园路造成一片绿荫。

⑤在园路上点缀石或者陶制的花瓶。

⑥用黄杨树种植拼出主人的名字。

⑦每隔一定距离就将树篱修剪成壁龛形式,其内安放雕塑品,下置大理石坐凳。

⑧在中央园路的相交处建造月桂树造型的祈祷堂。

⑨祈祷堂附近设迷园,旁边建造缠绕着大马士革草、玫瑰藤蔓的拱形绿廊。

⑩在流水潺潺的山腰筑造凝灰岩的洞窟,并在其对面设置鱼池、草地、果园、菜园。

第一个实施阿尔伯蒂的设想,在庭园中造出用树木围起来的草坪小区的是秘园,这种形式是从意大利庭园沿袭下来的。阿尔伯蒂主张把庭园与建筑物处理成密切相关的整体。阿尔伯蒂还一反古人所偏爱的厚重感,除背景外,他极少在庭园中采用灰暗的浓阴,从而使庭园获得一种明快感。

(七)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代表园林

1.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

卡斯特洛别墅园位于佛罗伦萨西北部,是美第奇家族的别墅园,初建于1537年,虽实践稍后,但它体现了初期简洁的特点。该园为台地园(见图18-1),建筑在南部低处,北面为三层露台的台地园。一层为开阔的花坛喷泉雕像园(见图18-2),二层是柑橘、柠檬、洞穴园,三层是丛林大水池园。整体布局为规则式,中轴线贯穿三层的台地园(见图18-3),也是典型的花木芳香园,带有精美的雕像喷泉、秘密喷泉、洞室、动物雕像和大水池等。

img206

图18-1 卡斯特洛别墅园台地连接处

img207

图18-2 卡斯特洛别墅园中心雕像喷泉

2.卡雷吉奥庄园(Villa Careggio)

卡雷吉奥庄园是美第奇家族所建的第一座庄园,位于佛罗伦萨西北2千米处。大约1417年,科西莫请著名建筑师和雕塑家米开罗佐(Michelozzo,1396—1472年)设计了别墅建筑和园林。建筑上保留了中世纪城堡建筑的特色,开窗很小,并有雉堞式屋顶,具有中世纪城堡的外观,除了开敞的走廊外,几乎看不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别墅建筑虽然建造在平地上,但是由此仍可欣赏到托斯卡纳一带美丽的田园风光。庭园在建筑的正面展开,园内有花坛、水池、瓶饰和凉亭(见图18-4),亭周围绕着绿廊和修剪的黄杨绿篱,亭中设置座椅,规划整齐对称。庄园中还有果园,其他植物种类也很多,不过大多是以后逐渐增植的。

3.卡法吉奥罗庄园(Villa Cafaggiolo)

卡法吉奥罗庄园位于佛罗伦萨以北18千米处,建造在山谷间,它也是由科西莫委托建筑师米开罗佐设计的。别墅建筑周围还保留着壕沟与吊桥,完全是中世纪城堡建筑的风格(见图18-5),建筑物在19世纪经过改造。主庭园坐落在别墅建筑的背面,周围有园墙围绕,园路尽端安置了园林建筑,从建筑内可看到家族的领地。

img208

图18-3 卡斯特洛别墅园鸟瞰图

img209

图18-4 卡雷吉奥庄园府邸前的圆形水池和花坛

img210

图18-5 卡法吉奥罗庄园鸟瞰图

4.菲埃索罗的美第奇庄园(Villa Medici at Fiesole)

这是米开罗佐为科西莫之子乔万尼(Giovanni de Medici)建造的一个乡间别墅,也是至今保留比较完好的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之一。庄园位于菲埃索罗丘陵中一个朝阳的山坡上,建于1458—1462年间,顺山势将园地辟为不同高程的三层台地(见图18-6)。建筑设在最高台层的西部,这里视野开阔,可以远眺周围风景(见图18-7)。由于地势所限,各台层均呈狭长带状,上、下两层稍宽,当中一层更为狭窄。这种地形是极不利于庄园的规划设计的。为了与外界联系方便,庄园入口设在上台层的东部,入口后,在小广场的西侧设置了半面八角形的水池。广场后的道路分设在两侧,当中为绿阴浓郁的树畦,既作为水池的背景,又使广场在空间上具有完整性。树畦后为相对开阔的草坪,角隅点缀着栽种在大型陶盆中的柑橘类植物,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中流行的手法。草坪形成建筑的前庭,当人们走在树畦旁的园路上时,前面的建筑隐约可见;走过树畦后,优美的建筑忽然展现在眼前。上台层的园路分设在两侧,这样可以留出当中比较宽阔而完整的园地。建筑设在西部,但并未建在尽端,其后还有一块后花园,使建筑处在前后庭园包围之中。从建筑内向外看,近处是精致的花园,远处为开阔的风景。后花园形成一个独立而隐蔽的小天地,当中为椭圆形水池,周围为四块绿色植坛,角落里也点缀着盆栽植物。这种建筑布置手法,减弱了上部台层的狭长感。由入门至建筑约80米长,而宽度却不到20米,设计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力求打破园地的狭长感。主要轴线和通道采用顺向布置,依次设有水池广场、树畦、草坪三个局部,空间处理上由明亮(水池广场)到郁闭(树畦),再由豁然开朗(草坪)到封闭(建筑),形成一种虚实变化。这样即使在狭长的园地上,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和明暗、色彩的变化。每一空间既具有独立的完整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并加强了衬托和对比的效果。由建筑的台阶向入口回望,园墙的两侧均有华丽的装饰,映入眼帘的仍是悦目的画面处,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下层台地中心为圆形喷泉水池,内有精美的雕塑及水盘(见图18-8),周围有四块长方形的草地,东西两侧为大小相同而图案各异的绿丛植坛。这种植坛往往设置在下层台地,便于由上面台地居高临下欣赏,图案比较清晰。中间台层只是一条4米宽的长带,也是联系上、下台层的通道,其上设有覆盖着攀缘植物的棚架,形成一条绿廊。

总之,设计者在这块很不理想的园地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巧妙地划分空间、组织景观,使每一空间显得既简洁,整体上又很丰富,也避免了一般规则式园林容易产生的平板单凋、一览无余的弊病。

(八)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庄园(园林)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多建在佛罗伦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选址时比较注重周围环境,要求有可以远眺的前景。园地顺山势辟成多个台层,但各台层相对独立,没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建筑往往位于最高层以借景园外,建筑风格上尚保留有一些中世纪的痕迹,如窗小、屋顶有雉堞等,不过正面入口处开敞、宽阔的台阶给人以亲切之感。建筑和庭园部分都比较简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喷泉、水池常作为局部中心,并且与雕塑结合,注重雕塑本身的艺术性。水池形式则比较简洁,理水技巧也不甚复杂。绿丛植坛是常见的装饰,但图案花纹也很简单,多设在下层台地上。

img211

图18-6 美第奇庄园平面图

img212

图18-7 上台层的草坪和建筑

img213

图18-8 下台层精美的雕塑与水池结合

这一时期由于对植物学的兴趣浓厚,引起了对古代植物学著作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用于科研的植物园,如威尼斯共和国与帕多瓦(Padua)大学共同创办的帕多瓦植物园和比萨植物园。

帕多瓦植物园,面积2公顷,园地呈直径84米的圆形,分成16个小区,各区又分成许多几何形植床,由一属或一种植物组成。首次引进的植物有凌霄雪松、刺槐、仙客来、迎春花以及多种竹子等。比萨植物园引种了七叶树、核桃、樟树、日本木瓜、玉兰以及鹅掌楸等。由于帕多瓦和比萨植物园的影响,在佛罗伦萨也相继建了几个植物园,并且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如1580年德国莱比锡植物园,1587年波兰莱顿植物园,1597年英国伦敦植物园,1635年巴黎植物园。

二、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与园林

(一)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5世纪末,美第奇家族开始衰落,由于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入侵佛罗伦萨,以及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兴起,佛罗伦萨的政治经济受到挑战。这一时期,海外贸易转向大西洋地区,佛罗伦萨失去商业中心的优势,文化与经济支柱受到严重影响,战乱与经济衰败使得大量居民逃离佛罗伦萨。因此,16世纪时经济与政治比较稳定的罗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地。

(二)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权力背景

16世纪,罗马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教皇尤里乌斯二世(Pape JuliusII,1443—1513年)保护人文主义者,提倡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尤里乌斯二世也将当时艺术巨匠们加以保护和积极利用,从而在罗马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的全盛时代。尤里乌斯二世宣扬教会的光辉和最高权威,而艺术家们的才华就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宏伟壮丽上,如梵蒂冈宫。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正是这一时期离开佛罗伦萨来到罗马的,并在罗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尤里乌斯二世是一位古代艺术的爱好者,也是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家,在他任教皇期间,就将收集到的艺术珍品集中到梵蒂冈,展示在建造于贝尔威德尼小山冈上的望景楼中。他还委托当时被认为是最有才华的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多纳托·布拉曼特将望景楼,与梵蒂冈宫连接起来。

(三)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历史人物

布拉曼特幼年学画,后改学建筑,成为著名建筑师,建造了卡斯特罗花园内的优美柱廊,以及罗马圣彼得广场上的喷泉等。在梵蒂冈,他首先建造的是连接梵蒂冈宫与丘陵、坐落在山谷上的两座三层的柱廊。柱廊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并且形成很好的观景点,从其中一座可以看到山坡上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而从另一柱廊,近可欣赏梵蒂冈全貌,远可眺望罗马郊外的景色。此外,布拉曼特还在柱廊周围规划了望景楼园。布拉曼特对后来意大利造园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他以罗马为起源点,创造发展起一种平台建筑式造园样式。这是意大利造园史上的一个转变时期,此后的意大利庭园都以建筑式构成为主,即以宽大的平台、连接各层平台的台阶、绘着壁画的凉亭、青铜或大理石的喷泉、古代的雕像等等来装点。布拉曼特的作品不久后就成为枢机官、贵族、官吏、商人、学者、艺术家等各个阶层的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而且,人们还在作为古罗马别墅区的七座山冈上及城郊大兴土木,建造别墅,此风盛极一时。

继布拉曼特之后,以意大利露台式造园风格而闻名的还有拉斐尔,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饱含人文主义思想,并赋予这种思想以无比的表现力。除绘画作品外,他还从事建筑甚至挂毯和瓷盘的设计。他为梵蒂冈宫绘制了大型装饰壁画,应教皇列奥十世的要求主持了圣彼得教堂的建造。虽然去世时年仅37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为朱利奥·德·美第奇(后来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建造了玛达玛庄园。拉斐尔是乌尔比诺人,师从佩鲁吉诺学画,后又在佛罗伦萨受到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巨大影响。1508年,25岁的拉斐尔应聘前往罗马,在那里为尤里乌斯二世供职,并受到列奥十世的宠爱。拉斐尔与同乡布拉曼特也交情深厚,还学习了建筑艺术,热衷于古代艺术。年仅37岁就辞别人世的拉斐尔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绘画作品,他设计的这座玛达玛别墅也出人意料地在文艺复兴造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人们都为这个别墅的设计方案的完美而折服。拉斐尔的朋友、诗人忒贝尔迪奥曾作诗赞美过它,朱利奥·罗马诺也将圆形剧场的景观用作其壁画中的背景。拉斐尔的作品虽然没有作为意大利式来完成,但其基本的设计构思却成了以后别墅模仿的榜样,因而对别墅建筑的发展影响甚大。16世纪前半叶,在其影响下建成的庭园虽然不计其数,但因时局不稳,它们的大部分都命运不济,或尚未完成,或被荒弃,或被改造。值得注意的是,拉斐尔的影响还波及了北方诸城市。巨星陨落之后两年,即1522年,乌尔比诺公爵里切斯科·马利亚效仿法玛达玛庄园,在佩扎罗建造了恩佩利亚别墅的建筑和庭园。与此同时,朱利奥·罗马诺也带着对玛达玛庄园的记忆来到曼图亚,为贡查加公爵建造了德尔忒宫。

总而言之,15世纪文艺复兴文化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由美第奇家培育起来的;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则是以罗马为中心,由罗马教皇创造的。

(四)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代表园林

1.望景楼园(Belvedere Garden)

望景楼园的设计者布拉曼特在望景楼园的规划中采取了台地园的形式(见图18-9)。园址长306米、宽65米,规划依地势分成三个台层,两侧为柱廊(见图18-10)。为使上层台地更为幽静,并且在空间上更具完整性,柱廊的外侧为墙,内侧为柱,围合成一个封闭的内向空间。与望景楼相连的上层为装饰性花园,尽端中央为高高的半圆形壁龛,也有柱廊环绕,这里是眺望远景的最佳处。十字形道路将台地分成四块,中央有喷泉。下层台地的末端也有半圆形的处理,与上层壁龛遥相呼应。当中为竞技场,两侧亦为柱廊,半圆形部分作为观众席。从下层台地有宽阔的台阶通向中层台地,这里也设有观众席。如果再加上两侧柱廊,总共可容6万人。然而,由于开工不久布拉曼特就去世了,因此,只完成了东部柱廊。西部柱廊则是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庇护四世时期(Pius IV),由建筑师利戈里奥完成的。庇护四世喜爱豪华排场,经常在竞技场上举行大型宴会。而之后的庇护五世则厌恶这种奢侈的生活,他改造了竞技场,中庭里装饰的河神群像、劳孔群像和阿波罗像等,都被视为异教的雕塑而被搬到佛罗伦萨去了。

img214

图18-9 望景楼园鸟瞰图

img215

图18-10 望景楼园平面图

至16世纪末,又在中层台地上建了梵蒂冈图书馆,至此,布拉曼特的杰作已面目全非了。17世纪时,保罗五世在上层的壁龛前建造了三米多高的青铜松果喷泉,据说是仿照了哈德良皇宫前的装饰。以后此园不断有所改变,昔日的风貌已荡然无存了。

布拉曼特的造园事业虽未完成,但他对意大利园林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在他之后,罗马的主教、贵族、富商们纷纷模仿,竞相在丘陵上建造庄园,造园家们也都以布拉曼特规划的台地园为榜样。因此,可以说布拉曼特是罗马台地园的奠基人,为罗马园林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2.玛达玛庄园(Villa Madama)

玛达玛庄园是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台地园的典范,园主是美第奇家族的后裔朱利奥·德·美第奇,即后来的教皇克雷芒七世。他继承了家族对庄园的兴趣,在马里奥的山坡上选了一处水流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建造庄园。这里地形起伏,又不十分陡峭,并可眺望山下开阔的草地、河流,以及远处的山峦,是造园的理想之地。

朱利奥委托艺术大师拉斐尔及其助手、建筑师桑迦洛进行规划。1516年,拉斐尔在旅行中曾到过梯沃里。他深受哈德良宫苑遗址的启发,想在马里奥山坡上重现此园。在规划布局中,他力图使建筑与园林相互渗透,并按照阿尔贝蒂的观点,在建筑及园林中常常用圆或半圆形的处理方式。拉斐尔去世时,玛达玛庄园尚未建成,由他的助手们继续他未完成的工作。

玛达玛庄园(见图18-11)建于1516年,目前按原状保留下来的只有面对马里奥山的两层台地。入口在上层台地的北端,有高大的墙和门,门旁有两尊巨大的雕像。两个台层靠山坡的一侧都砌有高高的挡土墙,上面各镶嵌着三个壁龛。上层台地的壁龛装饰精美,当中的壁龛内有一大象雕塑,水流从象鼻中吐出,注入下面的水池中,据说这是乌迪内·乔万尼的作品;两侧壁龛中是希腊神话中的创世神和丘比特的雕像。台地上还有长方形的水池,大门外是种植着七叶树和无花果的宽阔大道。从留下的复原图上看,东部共有三个台层,上边的两台层正中由菱形台阶相连,中层为柑橘园,下层较宽敞,为不同图案组成的绿丛植坛,中心为圆形喷泉,尽端有半圆形的突出部分。

拉斐尔设计的东北部为了适应地形,将园地分成三个台层。上层为方形,中央有亭,周围以绿廊分成小区。中层是与上层面积相等的方形,内套圆形,中央有喷泉。下层面积稍大,为椭圆形,对称设置了两个喷泉。各台层之间均有宽台阶相连。在拉斐尔的设计中,无论建筑或花园都常用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构图,使内外相互呼应。同时,他还十分注意花园中各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的构图。

1530年教皇克雷芒七世回到罗马,让桑迦洛修复庄园。然而,有些部分如圆形剧场的柱廊等只能作为废墟保留下来了。1534年教皇去世后,庄园被一僧侣购买。1538年,皇帝查理五世的女儿玛达玛·玛格丽塔婚后住在罗马。她十分喜爱这座庄园,便购为己有,以后就称此园为玛达玛庄园了。

拉斐尔的设计意图并未完全实现,但其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后却成为典范,影响极大,有不少庄园就是仿玛达玛庄园而建的。可惜的是,由于时局动荡,这一时期的庄园多数未能建成,有的后来又进行改造,有的荒废了。

img216

图18-11 玛达玛庄园局部

3.兰特庄园(Villa Lante)

兰特庄园位于罗马以北96千米处的维特尔博城附近的巴涅亚小镇,是16世纪中叶所建庄园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1566年,当维尼奥拉正在建造法尔奈斯庄园之际,又被红衣主教甘巴拉(Gardinale Gambara)请去建造他的夏季别墅,维尼奥拉也因此园的设计而一举成名。造园用地是维特尔博城捐给主教埃庇科帕尔(Epicopal)的,以后传给甘巴拉,他用了20年时间才大体建成了这座庄园。庄园后来又出租给兰特家族,由此得名兰特庄园。

庄园坐落在朝北的缓坡上,园地为约76米×244米的矩形。全园设有四个台层,高差近5米(见图18-12)。

入口所在的底层台地近似方形,四周有12块精致的绿丛植坛,正中是金褐色石块建造的方形水池,十字形园路连接着水池中央的圆形小岛,将方形水池分成四块,其中各有一条小石船。池中的岛上又有圆形泉池,其上有单手托着主教徽章的四青年铜像,徽章顶端是水花四射的巨星。整个台层上无一株大树,完全处于阳光照耀之下。

第二台层上有两座相同的建筑,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依坡而建。当中斜坡上的园路呈菱形。建筑后种有庭荫树,中轴线上设有圆形喷泉,与底层台地中的圆形小岛相呼应。两侧的方形庭园中是栗树丛林,挡土墙上有柱廊与建筑相对,柱间建有鸟舍。

第三台层的中轴线上有一长条形水渠,据说曾在水渠上设餐桌,借流水冷却菜肴,并漂送杯盘给客人,故此又称餐园(Dining Garden)。这与古罗马哈德良山庄内的做法颇为类似。台层尽头是三级溢流式半圆形水池,池后壁上有巨大的河神像。

img217

图18-12 兰特庄园鸟瞰图

在顶层与第三台层之间是斜坡,中央部分是沿坡设置的水阶梯,其外轮廓呈蟹形,两侧围有高篱(见图图18-13)。水流由上而下,从蟹的身躯及爪中流下直至顶层与第三台层的交界处,落入第三台层的半圆形水池中。

顶层台地中心为造型优美的八角形水池及喷泉,四周有庭荫树、绿篱和座椅。全园的终点是居中的洞府,内有丁香女神雕像,两侧为凉廊。这里也是贮存山水和供给全园水景用水的源泉。廊外还有覆盖着铁丝网的鸟舍。兰特庄园突出的特色在于以不同形式的水景形成全园的中轴线。由顶层尽端的水源洞府开始,将汇集的山泉送至八角形泉池;再沿斜坡上的水阶梯将水引至第三台层,以溢流式水盘的形式送到半圆形水池中;接着又进入长条形水渠中,在第二、第三台层交界处形成帘式瀑布,流入第二台层的圆形水池中;最后,在第一台层上以水池环绕的喷泉作为高潮而结束。

img218

图18-13 兰特庄园平台间斜面连锁瀑水

这条中轴线依地势形成的各种水景,结合多变的阶梯及坡道,既丰富多彩,又有统一和谐的效果。建筑分立两旁,也是为了保证中轴线的连贯。从水源的利用上,也最充分地发挥了应有的效果。

4.法尔奈斯庄园(Villa Palazzina Farnese)

法尔奈斯主花园在府邸之后,与府邸隔着一条狭窄的壕沟,自成一体。园中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红衣主教为躲避干扰的静谧住所。花园围绕着小楼布置,呈窄长条形,依地势辟为四个台层及坡道(见图18-14)。入口是栗树林围绕着的方形草坪广场,中心为圆形喷泉。

img219

图18-14 法尔奈斯庄园平面图

广场边有两个岩洞,外表以粗糙的毛石砌成,给人以整块岩石开凿而出的感觉。洞内有河神守护着跌水,洞旁有亭可供小憩,并可欣赏广场上的喷泉。中轴线上是由墙面夹峙的一条宽大的缓坡,直到小楼前。甬道分列两侧,中间是蜈蚣形的石砌水槽,构成系列跌水景观(见图18-15)。第二台层是椭圆形广场,两侧弧形台阶环抱着贝壳形的水盘,上方有巨大的石杯,珠帘式瀑布从中流下,落在水盘中。石杯左右各有一尊河神雕像,手握号角,倚靠石杯,守护着水景与小楼。

img220

图18-15 法尔奈斯庄园台阶扶手的跌水

第三台层是真正的花园台地,中央部分为二层小楼,周围是黄杨篱组成的四块绿丛植坛,两座马匹塑像喷泉使气氛更加活跃。这个游乐性花园的三面均围有矮墙,既限定了空间,又用作座凳。墙上隔几米就立有一根头顶瓶饰的女神像柱,共有28根。

小楼后面,两侧有横向台阶通至最上层台地,台阶下有门通向外面的栗树林及葡萄园。台阶的栏杆上饰以海豚与水盆相间的小跌水。花园的中轴线上有八角形大理石喷泉(见图18-16),镶嵌着精致的卵石图案,两侧还有小喷泉。后面是对称布置的三层围以矮墙的台地,过去建有花坛,现在只是简单的草坪。中间有马赛克镶嵌的铺装甬路,一直通到庄园中轴线终端的半圆形柱廊。柱廊由四座石碑组成,呈六角形布置。碑身有龛座及座凳,装饰着半身神像、雕刻及女神像柱。园外自然生长的大树,衬托着精美的柱廊。

img221

图18-16 法尔奈斯庄园八角形大理石喷泉

法尔奈斯庄园已开始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联系各个台层,庭园建筑设在较高的台层,便于借景园外。虽然园地呈狭长形,最宽处与纵深长度之比只为1∶3,但在每一局部都有较好的比例关系;对各台层之间的联系都作了精心处理,在平面和空间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园中精美的雕刻、石作,既丰富了花园的构图,又活跃了气氛,同时也使得花园更加精致、耐看。此外,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石作,体现了既美观、又实用的设计原则。

5.埃斯特庄园(Villa d’Este)

埃斯特庄园建造在罗马以东40千米处的梯沃里小镇上,为红衣主教伊波利托·埃斯特(Ippolito d’Este)所有。经几代相传,后归埃斯特家族继承人玛丽亚及其丈夫——奥地利的费尔南德公爵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意大利政府没收。著名音乐家李斯特(Liszt Ferencz,1811—1886年)自1865年起居住在庄园最上层的建筑内,直至去世。

1549年,伊波利托·埃斯特在竞选教皇失败之后,被教皇保罗三世任命为梯沃里的守城官。1550年,他委托维尼奥拉的弟子利戈里奥改建他的府邸。此外,参加建园工作的还有水工师奥利维埃里和建筑师波尔塔等。

利戈里奥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和园艺师,他在庄园规划中吸收了布拉曼特和拉斐尔等人的设计思想,将花园看作住宅的补充,并运用几何学与透视学的原理,将住宅与花园融合成一个建筑式的整体(见图18-17)。花园处理成明显的三个部分:平坦的底层和由系列台层组成的两个台地。地形逐渐上升直至山坡上的府邸。花园以及大量的局部构图,均以方形为基本形状,反映出文艺复兴盛期的构图特点。

img222

图18-17 埃斯特庄园鸟瞰图

埃斯特庄园坐落在梯沃里一块朝西北的陡峭山坡上,全园面积约4.5公顷,园地近似方形。在意大利,由于气候的原因,花园应尽量朝着北面。因此,利戈里奥将原地形作了重大的改造,全园分成了六个台层,上下高差近50米。

入口设在底层花园。这是一个大约90米×180米的矩形园地,三纵一横的园路将其分为八个方块。两边的四块是阔叶林,中间四块布置成绿丛植坛,中央设有圆形喷泉,四周环绕一圈细水柱,在高大的丝杉背景前十分耀眼。这里既是底层花园的中心,也是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的第一个高潮;透过圆形喷泉,在丝杉形成的景框中,沿中轴展开了深远的透视线,在高高的台阶上面是泉水喷涌的“龙喷泉”,它形成中轴线上的第二个高潮。在水雾迷蒙的顶端高高耸立着庄园的主体建筑,控制着全园的中轴线,给人一种权力至上、崇高和敬仰的感觉。然而,由于树丛和喷泉的设置,又于庄重之中带有几分动人的情趣,并不显得过于严肃、刻板。而在底层花园的横向空间处理上,从中心部分的绿丛植坛,至周边的阔叶丛林,再至园外的茂密山林,由强烈的人工化的处理方式,逐渐向自然过渡,最终融于自然之中。从过去留下的版画中可以看出,16世纪时,底层花园的中央以十字形的两座绿廊,将花园分为均等的四个方块,中心有凉亭,供人们在此驻足休息,欣赏美丽的花坛。中心花园的两侧,各有两个迷园方格,但只建成了西南边的两块。迷园的外侧有几行树木,阻挡着人们伸向园外开阔空间的视线。

img223

图18-18 庄园底层台地连续矩形水池

在底层花园的东南面,原设计有四个鱼池,只建成了其中三个。为了强调由鱼池构成的第一条横轴,西端的山谷边设计有龛座形的观景台,但最终未能建成。现在这里有一排四个矩形的水池(见图18-18),东北端的水池尽头呈半圆形,池水如镜,映出斜坡上树丛的倒影。半圆形水池后面便是著名的“水风琴”,它是以水流挤压管中的空气,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声音,同时还有活动的小雕像的机械装置,表现出设计者的精巧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造园家和中国古代造园家一样,十分注重水给园林带来的音响作用,不过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园林中追求的是幽静、感情细腻和古筝韵律般的效果,如无锡寄畅园中的八音涧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中的玉琴峡,而水风琴则是一种咆哮般的轰鸣声,显得十分热闹,这也反映出东西方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img224

图18-19 埃斯特庄园百泉台

水池横轴之后,有三段平行的台阶,连接两层树木葱茏的斜坡,边缘饰以小水渠。当中台阶在第二层斜坡上,处理成两段弧形台阶,环绕着中央称为龙喷泉的椭圆形泉池,为全园的中心。紧接着的第三层台地,便是著名的百泉台(见图18-19)。在长约150米的台地上,沿山坡平行辟有三条小水渠;上端有洞府,洞内有瀑布直泻而下,流入水渠;渠边每隔几步,就点缀着数个造型各异的小喷泉,如方尖碑、小鹰、小船或百合花等,泉水落入小水渠中,再通过狮头、银鲛头等造型的溢水口,落在下层小水渠中,形成无数的小喷泉。在横轴上还有称为奥瓦托的喷泉,边缘有岩洞及塑像,以及称为罗迈塔的仿古罗马式喷泉。百泉台上浓阴夹道,非常幽静,而喷泉和雕像又把这条路装扮得绚丽多彩,游人行走其间,确有应接不暇之感。

百泉台构成园内的第二条主要横轴,与第一条水池横轴产生动静对比。它的东北端地形较高,依山就势筑造了水量充沛的“水剧场”,高大的壁龛上有奥勒托莎雕像,中央是以山林水泽仙女像为中心的半圆形水池之间有壁龛的柱廊,瀑布水流从柱廊正中的顶端倾泻而下。百泉台的另一端也为半圆形水池,后有柱廊环绕,柱廊前布置了寺院、剧场等各种建筑模型组成的古代罗马市镇的缩影,可惜现已荒废。

庄园的最高层在住宅建筑前有约12米宽的平台,边缘有石栏杆,近可俯瞰全园景观,远可眺望丘陵上成片的橄榄林和远处的群山。

埃斯特庄园以其突出的中轴线,加强了全园的统一感。并且,沿着每一条园路前进或返回时,在视线的焦点上都作了重点处理。埃斯特庄园因其丰富多彩的水景和水声而著称于世。这里有宁静的水池,有产生共鸣的水风琴,有奔腾而下的瀑布,有高耸的喷泉,也有活泼的小喷泉、溢流,还有缕缕水丝,在园中形成一幅水的美景,一曲水的乐章。

埃斯特庄园内没有鲜艳的色彩,全园笼罩在一片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中。这也为各种水景和精美的雕像创造了良好的背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5.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庄园特征

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庄园大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在庄园内构成若干台层,形成台地园。意大利的台地园具有以下特点。

①园林布局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园。

②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

③各台层上常以多种理水形式,或理水与雕像相结合作为局部的中心。

④建筑有时作为全园主景位于最高处。

⑤理水技术成熟,如水景与背景在明暗与色彩方面的对比,有光影与音响效果(水风琴,水剧场)、跌水、喷水、秘密喷泉、惊愕喷泉等。

⑥植物造景日趋复杂,将密植的常绿植物修剪成高低不一的绿篱、绿墙、绿荫,剧场的舞台背景、侧幕,绿色的壁龛、洞府等。

⑦迷园、花坛、水渠、喷泉等日趋复杂。

三、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与园林

(一)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5世纪初,人文主义运动兴起古代复兴活动,使别墅建筑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兴盛起来。16世纪以来,文化中心移至罗马,意大利式别墅庭园成熟。庭园文化成熟时,建筑与雕塑向巴洛克方向转化,半世纪后,即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庭园进入巴洛克时期。公元17世纪开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已成定法。人们反对墨守成规的古典保守思想,认为其束缚艺术,缺少生气。要求艺术更加自由奔放,富于生动活泼的造型、装饰和色彩。这一时期的庄园受到巴洛克浪漫风格的很大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起了新的变化。

巴洛克一词原为奇异古怪之意,古典主义者以此称呼那些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墨守成规的僵化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巴洛克建筑不同于简洁明快、追求整体美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而倾向于烦琐的细部装饰,喜欢运用曲线加强立面效果,爱好以雕塑或浮雕作品来形成建筑物华丽的装饰,装饰上大量使用灰色雕塑、镀金的小五金器具、彩色大理石等,竭力显出令人吃惊的豪华之感。其一反明快均衡之美,过分表现杂乱无章及烦琐累赘的细部技巧,喜用过多的曲线来制造出有些骚动不安的效果。

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园林艺术也出现追求新奇、表现手法夸张的倾向,并且园中充斥着大量的装饰小品。园内建筑物的体量都很大,占有明显的统帅地位。园中的林荫道纵横交错,甚至采用城市广场中三叉式林荫道的方法布置。植物修剪技术十分发达,绿色雕塑物的形象和绿丛植坛的花纹日益复杂和精细。这个时期的庄园,在规划设计上比中期的埃斯特庄园更为新鲜、奔放。对建筑或庄园的局部都施行刻意的技巧或致力于精美的装饰,并且富于色彩。例如,布拉地尼等几十处新庄园随着这种艺术思潮而生成,明快如画的新庄园又形成一个高潮。

(二)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代表园林

1.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Villa Aldobrandini)

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位于罗马东南约20千米处,在阿平宁山腰上的弗拉斯卡迪镇上,为红衣主教彼埃特罗·阿尔多布兰迪尼所有。1598年由建筑师波尔塔开始建造,1603年完成,水景工程则由封塔纳(Giovanni Fontana)和奥利维埃里共同完成。

这一时期园林不仅在空间上伸展得越来越远,而且园中的景物也日益丰富,渐渐表现出巴洛克风格的特征(见图18-20)。

庄园入口设在西北方的皮亚扎广场,从广场上放射出三条林荫大道,两边的栎树修剪整齐,形成茂密的绿廊。

道路沿坡缓缓而上,尽头是建在挡土墙前、以马赛克饰面的大型喷泉。两侧有平缓的弧形坡道,通向第一台层。坡道上饰有盆栽柑橘和柠檬,外侧墙上有小型岩洞喷泉。从另一对弧形坡道可上到第二台层。这两层坡道在府邸前围合出与中轴相垂直的椭圆形广场,上有铺装地面和漂亮的石栏杆,挡土墙前有大型洞窟和雕像。在建筑的侧面,过去有花坛群,现只剩下一块,且管理不善。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梅花形种植的悬铃木古树,巨大的体量令人惊奇,树下是丛植的绣球花和草地。

在别墅建筑的背面,下几级台阶,有大型的露天广场与建筑前面的椭圆形广场相呼应。广场中轴上有依山而建的著名的水剧场(见图18-21),墙面装饰非常丰富。以壁柱分隔成五个壁龛,做得像天然岩洞一样,人可以进入,里面是各种水景游戏,表现了神话中的场景。中央壁龛内是肩负着天穹的阿特拉斯(Atlas)顶天力士神像,另一壁龛中有吹笛的潘神像。无数的水柱从半圆形水池中喷射而出,落在布满青苔的岩石上。水剧场左侧为教堂的侧屋,右侧原有水风琴,忽似鸟叫,忽似风吼雷鸣,其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因缺水,现在已悄无声息了。

img225

图18-20 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中轴透视

img226

图18-21 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水剧场

水剧场后面是建在山坡上的水阶梯,两侧高大的栎树林,构成极富感染力的通道。阶梯两侧分立着饰有马赛克家族纹章图案的圆柱,柱身有螺旋形水槽,水流带着小浪花旋转而下,宛如缠绕圆柱的水花环。水流经过水槽及水阶梯,跌落出一系列小瀑布,再注入半圆形的水剧场,发出轰鸣声。

水阶梯后的台阶处理也同样采用水技巧,有建在平台上的古船形泉池,边缘有两个农夫的雕像。顶上还有一层台地,上建有“乡野”泉池,池中有凝灰岩洞窟,围以自然式的林木,将园林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从8千米以外的阿尔吉特山引来的水存在贮水池中,保证了园中造景用水。

2.伊索拉·贝拉庄园(Villa Isola Bella)

伊索拉·贝拉庄园建造在波罗米安群岛中的第二大岛上,离马杰奥湖(Lake Maggiore)西岸有600多米,距西岸的斯特莱萨(Stresa)镇1.5千米,是现存唯一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湖上庄园(见图18-22)。

庄园从1632年开始营造,直至1671年才最后完成。庄园以卡洛·博罗梅奥(Carlo Borromeo)伯爵之母伊索拉·伊莎贝拉(Isola Isabella)的名字简称命名。参加设计建造的有建筑师卡洛·封塔纳(Carlo Fontana,1634—1714)和水工师莫纳,雕塑及其他装饰由维斯玛拉(Vismara)和西蒙奈塔(Carlo Simonetta)承担。

该岛东西最宽处约175米,南北长约400米,但是用于建庄园的长度只有350米。岛的西边有称为小村庄的建筑群,宽50米,长150米,其中有教堂和码头。花园部分占地面积大约3公顷,堆叠成九层台地(见图18-23)。

img227

图18-22 水上观看庄园

从西北角的圆形码头拾级而上,即达府邸的前庭。由于是夏季避暑的别墅,故主体建筑都朝向东北,面向湖水开窗。向南延伸的长长的侧翼作为客房及画廊,尽端有一椭圆形下沉小院,称为狄安娜前厅。直接依附于府邸的花园布置在东北边,设有两个台层。在上层约150米长的带状台地中,是绿荫笼罩的草坪,点缀着瓶饰、雕像等;尽头建有赫拉克勒斯(Heracles)剧场,在高大的半圆形挡土墙上,正中是赫拉克勒斯力士雕像,两侧壁龛中也是希腊神话中各种神的雕像。下层台地中有小巧迷人的丛林。从花园南端的小树林,或者从狄安娜前厅,各有台阶通向台地园。

台地花园的中轴对着狄安娜前厅,它与府邸前面的花园轴线,从平面上看并非一条直线。然而,由于在转折处的处理十分巧妙,使人无变化方向之感。在狄安娜前厅的南面两侧,有半圆形的台阶,将人们引至上一台层,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方向,从而在全园中形成一条连贯的主轴线。上了狄安娜前厅两侧的台阶之后,向南再上两层台阶,到达布置有绿丛植坛的台层。再向上的台层上在轴线两侧是花坛,外侧各有六棵高大的柏木。再向南有连续的三层台地,台地的北侧便是著名的巴洛克式水剧场,由数层壁龛构成,龛内饰以贝壳、浮雕,在石栏杆和角柱上有形形色色的雕像,顶端是骑士像,两侧有横卧的河神像,在石金字塔上点缀着镀金的铸铁顶,形成水剧场辉煌壮丽的外观。从水剧场两侧台阶可上到顶层平台,这里完全是硬质铺装,围以有雕像柱和瓶饰的石栏杆,在此可一览四周的湖光山色。顶层平台南端是九级狭长的台地,一直伸到水边。台地上种有柑橘等植物,中间的台地较大,围绕着水池有四块精美的花坛。台地下有大型贮水池,以泵将湖水抽上岛,供全园水景之需。在花坛台层的东西两端,各有八角形的水城堡,其中之一用于安装水工机械,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佳作。花坛两侧有台阶通至下面临近水面的台层,这里也作码头之用。在东南角的三角地上布置有柑橘园,其北是矩形花园台地,沿湖有美丽的铁栏杆,在此可凭栏眺望群岛中的第一大岛伊索拉·马托勒岛的景色。

img228

图18-23 从南面水面观逐级而上的庄园

这座置身于湖光山色中的庄园,充分展示了人工建造的台地以及人工装饰的魅力,与其说它是一座用于静心居住和游乐的花园,不如说是一个豪华装饰的场所,在这里建筑和雕塑起着主导作用。大量的装饰物体现出这个时代的巴洛克艺术的特征。然而,远远望去它仍然是一座笼罩于绿荫之中的宫殿。

(三)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庄园特征

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特点,首先注意了境界的创造,极力追求各个主题的刻画,以造成美妙的意境。还往往把一些局部单独进行塑造,以突出这部分主题,体现各具特色的优美效果。又对园内的主要部位或大门、台阶、壁龛等视景焦点进行极力加工处理,以及在构图上运用对称。几何图案或模纹花坛等达到美妙的高度。但这个时期里形成的庄园有些过分雕琢的气氛,对四周景色考虑得不够,所以不够和谐。

1.庭园洞窟

洞窟原为巴洛克式宫殿的一种壁龛形式,制造充满幻想的外观,后被引入庭园。庭园洞窟采用天然岩石的风格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与英国风景园模仿自然的手法不同,前者在于标新立异,后者是真正来自酷爱大自然的观念,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大自然之美的产物。

2.新颖别致的水景设施

水魔术法和水剧场,是用水力打造各种戏剧效果的一种设施;水风琴,利用水力奏出风琴之声,安装在洞窟之内;惊愕喷泉,平常滴水不漏,一有人来便从各个方向喷水;秘密喷泉,其喷水口藏而不露。

3.滥用整形树木

树木形态愈来愈不自然。利用整形树木做成的迷园,也是当时流行的繁杂无益的游戏之物。

4.线条复杂化

花园形状从正方形变为矩形,并在四角加上了各种形式的图案。花坛、水渠、喷泉及细部的线条少用直线多用曲线。

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庄园总特征

人文主义者渴望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向往西塞罗提倡的乡间住所,这就促使了富豪权贵们纷纷在风景秀丽的丘陵山坡上建造庄园,并且采用连续几层台地的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演变,不过仍然保持着一贯的特色。

意大利园林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十分强调园林的实用功能,哪怕再小的空间,也有其存在的目的,如在某个时刻或某个季节,适合休息或散步。意大利人喜爱户外生活,建造庄园首先是为了有一个景色优美、适于安静居住的环境。因此,花园被看作是府邸的室外延续部分,是作为户外的起居间来建造的,因而也就由一些几何形体构成。在庄园中除必要的居住建筑以外,还要有能够满足人们室外活动需要的各种设施。

庄园的设计者多为建筑师,善于以建筑设计的方法来布置园林。他们将庄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而建筑只是组成庄园的一部分,使植物、水体、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这些建筑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全局观念,使组成庄园的各局部、各景点通过统一的轴线融合于完整的构图之中。由于透视学的进步,设计师们也运用视觉原理来创造出理想的艺术效果。在文艺复兴后期,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往往在某一局部或景点上精雕细刻,使其绚丽夺目,然而,也出现了忽视整体效果的倾向。

意大利造园家们显然更喜欢地形起伏很大的园址,因为这样的地形更有利于创造出动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利用地形来规划园林,园林覆盖在地面上,与地形完全吻合,就像地形的衣服一样。但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也使得园林的构图不能随心所欲,排除了所有破坏原地形的构图。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安排,也决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与大小、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方法,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立面结合起来考虑的。一般愈接近城市,坡度愈缓,则台层相应较少,高差也不很大;距离城市愈远,则坡度愈大,也就需要设置更多的台层,其间的高差也较大。

台地园的平面一般是严整对称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园的横轴上,或在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庭园轴线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有时分主、次轴,甚至还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或平行,或呈放射状。早期的庄园中,各台层有自己的轴线而无联系各层之间的轴线;至中期则常有贯穿全园的中轴线,并尽力使中轴线富于变化,而且各种水景,如喷泉、水渠、跌水、水池等,以及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宝坎等,都是轴线上的主要装饰,有时完全以不同形式的水景组成贯穿全园的轴线,兰特庄园就是这样处理的一个好例子。轴线上的不同景点,使轴线具有多层次的变化。

府邸或设在庄园的最高处,作为控制全园的主体,十分雄伟、壮观,给人以崇高、敬畏之感,在教皇的庄园中常常采用这种手法,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设在中间的台层上,这样,既可从府邸中眺望园内景色,出入也较方便,又给人以亲近之感;或由于庄园所处的地形、方位等原因,府邸设在最底层,接近入口,这种处理方式往往出现在面积较大、地形又较平缓的庄园中。

除主建筑外,庄园中也有凉亭、花架、绿廊等,尤其在上面的台层上,往往设置拱廊、凉亭及棚架,既可遮阳,又便于眺望。此外,在较大的庄园中,常有露天剧场和迷园。露天剧场多设在轴线的终点处,或单独形成一个局部,往往以草地为台,植物被修剪整形后作背景及侧幕,一般规模不大,供家人或亲友娱乐之用。

此外,园中还有一种建筑叫做娱乐宫(Casino),供主人及宾客休息、娱乐用,也有的专为收集、展览艺术品,特别是为了收集从古代遗址中发掘出的艺术品。这种建筑本身往往也十分华丽壮观,成为园中主景。保存下来的娱乐宫,今日有不少已作为美术馆对外开放。

意大利庄园大都建于郊外的丘陵山地上,而台地园的规划又是严整对称的格局,这种规则的布局如何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达到统一的效果,是规划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由于一般庄园面积都不很大,因此扩大空间感、开阔视野、借景园外是设计中的重要手段。在总体布局上往往由下而上,展开一个个景点;然后,由上一层又可俯视下层;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历历在目,甚至周围的田野山林,以及远处的城市面貌,均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借景园外是解决由规则式园林向自然式园林过渡所采取的手法之一。

在规划中往往以建筑为中心,以其中轴线为园林的主轴,向外逐渐减弱其严谨规整性,如投石水中一样,由中心向外,波纹逐渐减缓,直至消失于平静的水面上。植物是表现这种过渡的主要材料,如绿丛植坛为严格规则式,到方形树畦时,已保留了部分自然的树冠,再到丝杉和石松的孤植和丛植,已能显出植物的性格而无人工雕琢的痕迹了,由此再与周围山林融合。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显得十分自然。此外,在水的处理上,也有类似的做法,由中心部分精雕细刻的水池、雕塑、喷泉,逐渐转变为人工痕迹较少的水景,直至林间的溪水或峭壁上的瀑布,也有一种由规则向自然的过渡。

由于采用台地园的结构,各种形式的挡土墙,台阶、栏杆等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功能上所需的构筑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中,又是艺术水平很高的、美化园林的装饰品,成为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挡土墙内常有各种壁龛,内设雕像,或与水景结合;墙上往往有不同材料、图案各异的栏杆。台阶的设计在台地园中占据重要地位。台阶的式样变化丰富,根据高差和场地面积的不同,以及上下台层构图上的需要而确定,或根据不同主题的要求来设置。有时为了显示崇高的意境,往往修筑陡峭直上的云梯式蹬道,其台阶高而宽度小;在缓坡处则台阶低而宽度大;在高差大的地方,有时也用折线式上升,或由两侧环抱的弧形上升,所围合成的广场及形成的宝坎前,则可做成洞府、水池、跌水或喷泉,这些地方往往是中轴线上的主要景点,由于广场及水景处理方式不同,有的显得华丽,有的比较庄严,有时又表现出小巧玲珑、欢快活泼的气氛。栏杆不仅用于建筑的屋顶及阳台上,也用于园中的台层边、台阶旁、池边和供眺望的广场边。栏杆还常常与雕塑、瓶饰相结合,其设计形式由初期的简朴大方逐渐演变,日趋精巧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在以避暑为主要功能的意大利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题材。人们为庄园选址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园址附近要有丰富的水源。如果当地天然水源缺乏,园主们便不惜财力,由远方引水入园,创造水景。由于地形变化较大,园中的水体,除了可以扩大空间感,使景物生动活泼,产生柔和的倒影之外,还有许多在平地上难以达到的水景效果。在台地园的最高层常设贮水池,有时处理成洞府的形式,洞中设雕像,作为“泉眼”;或布置岩石溪流,使水源更具真实感,也增添了几分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跌水,在地势陡峭、高差大的地方,可形成奔泻的瀑布;在不同台层的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形状优美取胜。以后,在喷水技巧上又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并随所在场所的不同,其外形轮廓丰富多彩。设计者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也很重视喷泉与背景在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在平坦的地面上,也有沿等高线做成的水渠、小运河,在兰特庄园和埃斯特庄园中都有这种类型的水景。总之,在意大利台地园中,随着地形变化,水的处理也多种多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或宁静幽邃、或奔泻如注、或如轻轻细语、或如啾啾鸟鸣,一曲曲水的乐章,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植物运用也是适应其避暑功能的。由于意大利地处西欧南部,阳光强烈,因此,庄园内的植物以不同深浅的绿色为基调,尽量避免一切色彩鲜艳的花卉,在视觉上得到凉爽宜人,宁静悦目的效果。虽然没有色彩丰富的植物配置,树种也不多,却有着统一的效果。

树形高耸独特的丝杉,又称意大利柏,是意大利园林的代表树种,往往种植在大道两旁形成林荫夹道;有时作为建筑、喷泉的背景,或组成框景,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园中常用的树木还有石松、月桂、夹竹桃、冬青、紫杉、青栲、棕榈等。其中石松冠圆如伞,与丝杉形成纵横及体形上的对比,往往作背景用。其他树种多成片、成丛种植,或形成树畦。月桂、紫杉,黄杨、冬青等是绿篱及绿色雕塑的主要材料。阔叶树常见的有悬铃木、榆树、七叶树等。在意大利台地园中,设计者是将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对待的,它们实际上代替了砖、石、金属等,起着墙垣、栏杆的作用。修剪绿篱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了形成绿丛植坛、迷园外,在露天剧场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形成舞台背景、侧幕、入口拱门和绿色围墙等。在高大的绿墙中,还可修剪出壁龛,内设雕像。绿墙也是雕塑和喷泉的良好背景,尤其是白色大理石雕像,在绿墙的衬托下更加突出。此外,绿色雕塑比比皆是,有的呈几何形体点缀在园地角隅或道路交叉点上;有的修剪成各种人物及动物造型,且造型越来越复杂,以至有些矫揉造作,不仅修剪困难,而且难以维持,在艺术上并无多大价值。

绿丛植坛是台地园的植物造景的主要形式。一般将黄杨等耐修剪的常绿植物修剪成矮篱,在方形、长方形的园地上,组成种种图案、花纹,或家族徽章、主人姓名等。作为装饰性园地,绿丛植坛一般设在低层台地上,以便居高临下清晰地欣赏其图案、造型。在规则地块上种植不加修剪的乔木,形成树畦,也是台地园中常见的种植方式。树畦既有整齐的边缘,又有比较自然的树冠,常作为水池、喷泉的背景,或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树畦又是由规则的绿丛植坛向周围自然山林的过渡部分。

此外,柑橘园也是意大利园林中常见的局部,这些柑橘和柠檬等果树都种在大型陶盆中,摆放在园地角隅或道路两旁,绿色的枝叶和金黄的果实,以及装饰效果很强的陶盆都有点缀园景的作用。由于柑橘需要在室内过冬,因此在柑橘园内往往伴随着温室建筑。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表现了这一时代意大利人特有的精神、意识。园林是一种以自然材料,如植物、水体、山石等为创作素材的艺术品,同时又是户外的沙龙,人们在此交际、娱乐、避暑、休养。为人们创造适宜于生活和休闲的环境,这就是造园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