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籍设计的新理念

书籍设计的新理念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思维变化的同时,新观念、新视觉、新媒介已注入在书籍的设计理念、过程中。因此,现代书籍装帧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装帧的观念,体现出书刊付印前关于书稿、策划、设计、制版、印刷、材料所形成的书籍之整体设计。书籍设计中“立体思维”新观念的树立不仅要注重书籍外在形态的视觉创造,更要重视书籍的内在形态的构造,转变传统意义中单元形态的封面设计观念,发展为具有空间、时间概念的四次元的六面形态。

1.1 书籍设计的新理念

书,有信息汇集与传播之效能,是传递思想、延续文化生命的载体。“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好书,观之悦目,品之沁心,读之受益。信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思维变化的同时,新观念、新视觉、新媒介已注入在书籍的设计理念、过程中。

1.1.1 新观念——从书籍装帧走向书籍设计

从书籍的诞生之日书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传播责任就开始了生命痕迹的文字或图像记录,人与世界的交流在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中穿梭,捕捉思想碰撞的灵魂关怀,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体会到一种超越生命的价值。

书籍是什么?《辞海》中把书籍定义为:“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可见文字记录、图形表述、纸张媒介、装订成册是构成书籍的必备条件。古人早有“结绳记事”“符号刻画”等方式交流信息,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字、图形依托纸张表达主题思想,传递信息,并装订成卷册,由此构成的具有思想性、价值性的著作物都可视为书籍。

多年来关乎“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之间的概念区别与观念转换一直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据记载传统意义中的“装帧”一词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引进中国,“装帧”一词也与“装订”“装画”等词被同时使用,在古代虽没有“装帧”一词之说,但在《大辞典》中有着对“装”与“帧”独立的多种描述,最常见的“装”是指“书册装订的形式”,而“帧”是对字和画的数量词,含有一幅、一张的意思。早在明朝时期的《藏书纪要》中就有对“装帧”的概述,注重对书籍的适时装饰与装订。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在《书艺问道》中谈到传统的“装帧”一词的本意为:“是将纸张叠成一帧,由线将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贴上书签并进行具有保护功能的装饰设计。”并指出:“今天的装帧早已不局限以上范畴,同时包含封面设计、文内插图设计和技术应用等概念。”因此,现代书籍装帧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装帧的观念,体现出书刊付印前关于书稿、策划、设计、制版、印刷、材料所形成的书籍之整体设计。

追溯一个世纪以来,植根于人们思维意识中的“装帧”概念却一直停留在美化与装饰书籍的封面这一层面上,似乎“书籍装帧”就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多年来设计师也受制于经济环境的束缚,模糊在自我封闭的观念意识里,在实践中往往专注于封面装潢的单一性设计,无法以整体观念来把握书籍的设计,缺乏书籍设计与制作各环节的互动参与性。应该看到“书籍装帧”在概念上出现的局限性的确存在诸多历史原因,体现在多数出版发行者还有设计者都未能摆脱滞后的传统装帧观念和经济方面的利益驱动。抛弃滞后的书籍装帧观念,超越书籍传统装帧概念的局限性,以新的内涵来诠释书籍与设计的关系,这是时代对“装帧”观念提出的思考。

随着现代书籍艺术的发展,书籍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上都以新的姿态迎接文化的洗礼与市场的冲击,它从最初的单一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延伸到书籍的视觉设计、触觉设计、材料结构、印刷装订这一流程的整体设计思维与制作。因此传统的“装帧”这一概念已无法承载如此丰富的内涵,吕敬人先生认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并不只是一个对名词的辨识,而在于思维方式的提升、设计概念的转变,书籍设计师自身职责的认知。从习惯的设计模式跨进新的设计思路,是今天书籍设计概念需要过渡的转型期。”日本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是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并成为这一理论践行的引领者,他创作了大量的书籍设计作品都在见证、诠释书籍整体设计理念,注重书衣到书芯(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封套、护封、扉页、目录页、版权页等)以及材料工艺的整体设计。可见“书籍设计”就是指开本、字体、插图、版面、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材料等预先的艺术设计,是从原稿到成书应做的整体设计工作。“书籍设计”观念的提出影射出时代的需求,“书籍装帧”走向“书籍设计”的概念转换是在信息时代这个巨大的磁场下的内涵解读,是整体性设计思维的飞跃,是对书卷文化意蕴的体现。

例如,《小红人的故事》荣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艺术设计展金奖”、2003年“中国最美的书”的称号,整个设计无不浸透传统民间文化的浓郁色彩,一抹红妆的剪纸小红人从书衣到书芯用中国红叙述自己的故事,从纸质到装订样式都触摸到那份乡土的轻柔气息,从淳朴的图文设计到编排的独白都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化味,彰显出中国元素的魅力。因此,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设计工程,它是关乎书稿题材到版面形式、从形态结构到材料工艺等全部因素在内的体现文化精神特质的创造性视觉活动。

1.1.2  新视觉——从平面形式走向多元形态

书籍的形态演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书籍形态最早从甲骨文字作为工具开始,与历史发展交融,吸收西方的订书方式,以纸为载体,逐渐形成为一种六面体的现代书籍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资讯空间的拓展,从平面形式走向立体形态的书籍形态转变,是对书籍设计空间理念的塑造,打破了只局限于图文的表面设计,抛弃了只浮华于书面的装饰而没有内在的组织结构设计,更加深度关注书籍形态与图文的整体关系。例如,《绘图金莲传》以新的视觉形态演绎了一个富有戏剧化的主题,书函特色的外部结构设计与裹脚布、服饰纹样、三寸金莲元素之风俗表现,仿佛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交流,品味金莲传的意趣故事,这种设计方式超越了纯平面性的装帧设计,注入了形态的视觉创造。

杉浦康平书籍设计作品

《小红人的故事》(设计:全子)

《绘图金莲传》(吕敬人书籍设计)

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当代书籍的设计日趋走向多元结构的形态变化,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构架知识信息的多维度传播方式,以期享受精神的愉悦,在书籍中注入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已成为书籍多元形态设计发展的趋势。书籍设计中“立体思维”新观念的树立不仅要注重书籍外在形态的视觉创造,更要重视书籍的内在形态的构造,转变传统意义中单元形态的封面设计观念,发展为具有空间、时间概念的四次元的六面形态。从一些国外出版物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多元化的书籍结构设计突破了平面设计的单一性,虚实空间交融构成了丰富的视觉形态与视觉延展,让读者能领略书籍在智慧空间里遨游的意蕴。

1.1.3 新媒介——从传统媒介走向现代媒介

书籍是信息接受与传播的物化载体,必然会借助材料媒介来实现与读者的交流。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介入改变了人们早已熟悉的阅读方式,也冲击了亘古未变的书籍形式,数字电视、电子书、电子纸等新兴电子媒介的出现也促使书籍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媒介走向现代媒介意味着书籍新平台的构建,是时代赋予现代读者新的阅读方式。

一千年多年来,中国人将“纸”与“书籍”联姻的状况至今未曾改变,也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纸质清香书写的记忆与特殊材质的意蕴始终伴随着文化的阅读,以新的视觉方式在信息时代演绎、见证文字与心灵的沟通。

书籍设计新媒介的介入,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媒介,而是对书籍媒介形式的扩展,是多种媒介的共融发展。现代的电子书是以电子纸为媒介传递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交融一体的电子信息,未来书籍的发展趋势将是环保、无纸、电子化,并且更方便阅读。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书籍装帧形式将逐步走向立体书、电子书,视听一体化的立体书和在线阅读的电子书等新媒介的出现,已颠覆了人们对书籍的传统认识,已经介入到我们的文化阅读中,新的阅读方式体现出书籍设计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注入了信息时代特有的视觉语言表现,并成为时代发展中书籍设计艺术的个性表现。例如,《吾喜杂志》电子书的界面展示,体现出将图形、色彩、声音、动画兼具一体的超越平面的动态阅读方式,它将与纸本书籍共同演绎书籍发展的不同语境。

《吾喜杂志》电子书界面展示

国外出版物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