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具的主要材料及特性

茶具的主要材料及特性

时间:2022-10-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紫砂茶具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多样,明代大为流行。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其他器具好,而且防潮、避光性能也好,有利于茶叶的保存。竹木茶具,顾名思义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茶具。这种茶具的优点是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对茶无污染、对人体无害。因此,此种茶具在古代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观赏,以示主人的雅兴。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

第一节 茶具的主要材料及特性

一、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 000℃高温下焙烧而成(图17)。茶具胚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陶制品,主要来自江苏宜兴、福建、台湾三地,其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其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茶具。紫砂茶具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多样,明代大为流行。壶的价格在百元至千元不等,有些大师级作品则达几万、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选购时既要根据个人的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选择,还要考虑到与居室内部环境、房间结构与色彩等方面的协调。不同造型的紫砂壶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到欣赏者的情绪与心理。

img19

图17 陶土茶具

紫砂壶是所有的壶具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它以其精美的制造工艺、优良的宜茶性以及雅俗共赏的传统风格而备受世人的青睐。

紫砂茶具具有以下5个特性。

(一)紫砂器具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紫砂泥的可塑性强,造型多变,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具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紫砂茶具通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图18)。

(二)紫砂泥颜色多彩,且多不上釉

紫砂泥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透过历史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使它更具有艺术性。

(三)紫砂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且不渗透,既保湿又防腐

正宗的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紫砂茶器所用泥料主要是含铁量很高的陶土即紫砂泥,而普通陶土则是用一般的黏土。紫砂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且不渗透,既保温又防腐。而一般的黏土透气性差,渗透性强,所以紫砂器具可以里外不上釉,这是紫砂有别于普通陶器和瓷器的显著特点。因为没有上釉,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后,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茶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也可冲出淡淡的茶香味来。紫砂茶具使用越久,壶身光泽也会越加光润。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试,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img20

图18 紫砂茶具

紫砂壶讲究“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这也是因为紫砂壶具有吸水性,能吸收茶汁,如果冲泡不同茶叶则容易串味。

(四)紫砂器具成陶火温高

在1 000℃~1 200℃,烧结密致,具有耐热性能,能经受冷热急变,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突变而胀裂。耐烹煮,可在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锅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紫砂茶具传热缓慢,使用时较不易烫手

因传热慢,保温也较持久。这对于喜喝乌龙茶、黑茶的人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优点。

随着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兼备,自然也提高了紫砂壶的经济价值,使得制壶工艺师能更致力于创新

由于上述的心理、物理、艺术、文化、经济等因素作为基础,宜兴紫砂茶具数百年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是有其缘由的。

补充材料 紫砂壶如何保养?

1.用完后的紫砂壶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软的布擦拭,保持壶内干爽,壶内勿置留茶叶,勿积存湿气。

2.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不能包裹或密封。

3.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4.壶盖内不要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5.不放在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6.最好多备几把好的紫砂壶,一种茶用一把壶。

7.切勿用洗洁精或其他化学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图19)。

二、瓷器茶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的英文名称为china,而中国的英文为China,可见两者的渊源。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为瓷器业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工艺,宣德年间的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朴典雅,做工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这些器具至今为古玩人赞赏不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来,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img21

图19 紫砂壶

img22

图20 瓷器茶具

1.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和高岭土

2.烧成温度须在1 200℃以上;

3.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图20)。与各种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胎质细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又因里外上釉,所以瓷器无吸水性,不吸附茶汁,使用更为广泛。

常见的瓷器品种有白瓷、青瓷、黑瓷和彩瓷。

三、玻璃茶具

现代,玻璃器皿有了较大的发展。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散热也快。另外,玻璃器皿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且价格低廉。现在的玻璃茶具采用高硼硅绿色环保,晶莹剔透,质感好,耐腐蚀、能应对急冷急热的温度变化。用玻璃杯冲泡,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沉浮、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茶汤颜色,可以一览无余,既可观汤色、茶叶外形,也可赏茶舞,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不仅增加品茗情趣,也增添了生活品位(图21)。

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较烫手。

img23

图21 玻璃茶具

四、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战国时代,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之后先人用青铜器制作器皿盛水、盛酒等。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逐渐成为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器具褒贬不一。

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这些茶具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苏东坡曾写道:“铜腥铁涩不宜泉” “定州花瓷琢红玉”,认为铜铁器具不适宜煮水泡茶,更倾向于瓷器。

img24

图22 金属茶具

但是,用金属制成的贮茶器具,如锡罐、铜罐等,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其他器具好,而且防潮、避光性能也好,有利于茶叶的保存。

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热销,以及收藏热的兴起,金属器具又因其古朴、耐保存、保温持久等优点,被人们重新使用,如铁壶、银壶、铜壶等(图22),用铁壶煮黑茶,口味浓郁,保温持久。此外,还有一些现代化的金属茶具被广泛应用,如不锈钢电壶、不锈钢保温杯等,方便快捷,但用于泡茶会影响茶的品质。

五、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顾名思义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茶具。竹木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逐渐推广开来,但仍属粗放饮茶,除陶瓷器具外,当时民间多用竹木茶具(图23)。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成。这种茶具的优点是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对茶无污染、对人体无害。因此,此种茶具在古代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因为竹木易裂、易霉烂,无法长久保存。现在的竹木茶具,由原来的单一颜色、样式,发展到用五颜六色的竹丝编织各种精致图案,更富艺术欣赏价值。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观赏,以示主人的雅兴。

img25

图23 竹木茶具

六、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图24)。漆器茶具由天然漆树的汁液炼制而成,在炼制的过程中加入所需色料,就可以制成绚丽夺目的茶具。天然漆树本身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药材,也是涂料之王,是耐高温涂料,遇热不会像化学漆或塑料那样释放刺激性气味。

img26

图24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色彩光亮,不怕水浸,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等。现在的油漆,是聚氨酯、丙烯酸组成的化学涂料,加工合成速度快、数量大、价格低,但这类油漆不能用于漆器茶具的制造。而漆树产的漆,由于提炼慢、成本高,所以制作漆器茶具的人越来越少。

七、其他材质茶具

除了以上介绍的茶具,生活中还可见其他材质的茶具,如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一)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是一种在金属表面附以珐琅层的茶具制品,多以钢铁、铝等为胚体,涂上一层或数层珐琅浆,经干燥、烘烤烧制而成(图25)。优点是质轻、易洗涤、耐高温、耐酸碱腐蚀,但缺点是传热较快,容易烫手,放置在茶几上,很容易烫坏桌面。

img27

图25 搪瓷茶具

(二)玉石茶具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对玉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披金戴玉自古以来被视为权贵的象征。唐代时出现了玉制的酒具,至清代乾隆时期玉器制作进入了全盛时期,除了制作传统玉器外,还出现了许多玉制艺术品,茶具也应运而生。但玉石茶具(图26)数量不多,主要是因为造价高,易受损。

img28

图26 玉石茶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