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内涵和坚持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内涵和坚持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并推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来,精品课程建设成了各地高教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各级部门积极出台鼓励措施,推动教授上讲台,保障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在奖励计划、职称评定和先进评选等条例上,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列为必备条件,教学成果具有与科研成果的同等分量等等,大大激励了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内涵和坚持

蔡 萍,姜萍萍,毕浩然,施文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高等教育领域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它在促进教学投入、优化教学环节、发挥优质资源作用、调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

检测技术基础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至今已逾5个年头了,回顾这段连同创建和申报在内的不算短暂的时间,我们既有成功的喜悦,也不乏艰苦的工作,更抱有对成果完美度的追求。其中的种种感想、体会愿与广大同行们共勉共享。

1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各级部门主管领导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政策引导

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和出科研成果两大重任,其中前者应为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教学为立校之本”基本上还只是在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时高喊的一句口号。尽管确有一些教师能忍受清苦,以“百年树人”为己任,为教学孜孜不倦,但各单位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以及坊间“一类教师搞科研、二类教师搞教学、三类教师搞实验”的说法,严重挫伤了教师坚守教学第一线的积极性。那些年间教学质量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中总是还活跃着一支认真负责、孜孜不倦地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他们中有的科研、教学比翼双飞,双双出色;有的根据擅长教学的特点,忍着清苦,教书育人。他们是最一支值得尊敬的队伍,是后来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基础。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并推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来,精品课程建设成了各地高教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各级部门积极出台鼓励措施,推动教授上讲台,保障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在奖励计划、职称评定和先进评选等条例上,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列为必备条件,教学成果具有与科研成果的同等分量等等,大大激励了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这也是向我们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即教学研究本身也可完全与比较传统的学科研究一样,属于实实在在的学术贡献,从而有望改变过去那种轻视甚至否认教学的学术行进而否认教学研究必要性的倾向,有着深远的示范意义[1]。精品课程的评估还特别强调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强调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科研背景。在此政策的引导下,许多科研骨干教师拾起久违的教鞭走上教学前台,热心教学、教学有方的教师成为榜样,营造了一种人人重视教学的氛围,这对吸引更多青年教师投身教学、争取科研教学双丰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反过来又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设精品课程,指导思想尤重要

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的较大强度的鼓励和奖励,为课程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我们感受到阵阵春风,受到了很大鼓舞。但真正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会因此功利性地以此为动力,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乐敬良教授说的:“教学改革并不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是否把它作为一个项目或作为一个指标。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搞教学,教学改革就是随之而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他们多年如一日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证明了这些老师的忠诚。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国家负责应是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

教育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是希望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通过重点投入,激发重教意识,以点带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既有历史的积累,又有在较短时间内相对集中的投入,在建设初期,在时间、精力、经费均不充裕的情况下,如何分轻重缓急将这些资源合理分配于“实事建设”和“形象工程”上,是一个首先碰到的方针问题。这里所说的实事指的是与几大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建设内容,如教学内容、教材、实验、教学方法等,而形象工程指的是某些网页美工之类的工作。我们选择了先打实事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实验是薄弱环节,因此重点投入,将资源用在刀刃上。如果反过来只重视形象包装,追求形式,往往会搞成无实质内容的花架子,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被评为精品课程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追求更高目标的开始。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我们已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被评上精品课程后仍任重道远而不是“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能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为追求目标。

3 建设精品课程,要具有系统工程的理念

建设好一门课程,并非只是课堂上上好课,它包含着众多基本建设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检测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实验建设、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等众多建设内容。在教材建设方面,检测技术的授课对象已经历了在本校范围内的“精密仪器”、“检测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小专业至教改试点中系办“仪器工程”大专业的转化,以及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按专业目录各专业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宽口径大专业的转化。授课对象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教材的不断更新。由此,《检测技术》教材就由《测试技术》(1996年出版)、《检测技术》的第一版(2000年出版)、第二版(2005年出版)和第三版(2010年出版)一步步走过来的。经不断改进、修订和完善,基本满足了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有广大的读者面,获得了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与此同时,为满足学院大电类平台培养计划对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增强适应力的总体需求,课程组还编写了教材《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为学院的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检测技术基础的通识教育。

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节选了英文教材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System的部分章节作为补充讲义,并进行英文教学。目前我们已着手准备开设全程英语授课的学院通选课,满足国际化办学的需求。

在课程实验建设方面,除了相关的传感器诸实验以及传统的几何量测量实验外,课程组遵循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进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发,使实验既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承接,又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同时还安排本科生参与到实验设计的环节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发的互相关测速综合实验、零件多参数综合测量实验和过程量测控综合实验等将基本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数据采集、数字信号处理、误差分析和计算机测控系统构成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平台[2-3]

课程组还积极创导和参与检测技术电子辅助教材——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完成了其中互相关测速、皮托管测速、陀螺仪测速等的制作。通过参与此次活动,课程组加强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

课程组将PPT课件的制作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作,以简洁、清晰、扩大信息量作为制作的准绳,在课堂上与讲解、板书结合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对教学方法极为重视。如在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为讨论式;改变单纯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督促检查方式,增加以具体检测任务为目标的设计;改变考试考核制度,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性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同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特别重视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持之以恒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专业思想,以唤起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兴趣和热爱。这对于本专业名列前茅的就业率与优秀生源地区之间的奇怪的互相矛盾的现象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我校的实际院系设置现状处于“热门”专业包围中的我专业来说尤为重要[4-5]

总之,我们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一点点垒起了精品课程大厦。

4 建设精品课程,精益求精不停息

我们体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完善的不间断过程,原因如下:

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的永恒课题;

②充实创新性实践环节是任何一门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迫切而又长期的任务;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止境,教材、教学内容的充实更新也永无止境;

④不断丰富课程网页内容、及时反映教改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程的辐射力;

⑤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要作及时响应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杨俊,王光明,张玘.影响本科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C]//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22-25.

[2]朱玉龙,蔡萍,等.相关测速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开发[J].试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

[3]蔡少川,施文康,毕浩然.互相关测速虚拟仿真实验方法[J].试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

[4]吴琼水.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探索[C]//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67-70.

[5]王海涛,姚恩涛.浅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C]//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104-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