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时间:2024-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郑家茂1张胤2①本文原发表于《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6期。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而思考高等学校如何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面优化本科教学资源。可以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抓住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件,抓住了具体,抓住了本质。

实施精品建设工程 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郑家茂1 张 胤2

(1.东南大学教务处,南京 210096;

2.东南大学高教所,南京 210096)

①本文原发表于《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6期(总第64期)。

②作者简介:郑家茂(1962— )男,江苏泗洪人,东南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与高等教学管理研究。

摘 要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而课程则是学校培养人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契机,对课程从观念到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平台。

关键词 课程 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据此国家在2003年开展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希望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而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而思考高等学校如何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面优化本科教学资源。

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人们最终普遍接纳并认可了这样一种观点:尽管高等教育可以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例如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等等——而且这些服务也的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但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人才培养工作是其最重要、最根本、最永恒的职能。衡量学校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指标或许不尽相同,然而考察其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永远居于一个核心地位。所以,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了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和重中之重又是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数量而言,通常本科学习者作为一个群体占据了高等学校学习者的最大比例;就质量而言,更高层次的研究者和专门人才大都是以本科作为其开始接触专业、进行研究的起点;就需求而言,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形成合适的人才梯度,以构成最适合本国发展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因此本科人才也就构成了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养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抓住了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抓住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

在影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课程堪称是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和渠道。一方面,课程经过多年的凝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期待和要求,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国家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定。而这较为宏观的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蓝图,正是通过国家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及其一系列的课程要素的规制和引导才得以具体化。另一方面,课程及其教学也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直至成才的主要途径。虽然当今社会的学习形式已日益多样化,然而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学习者能够更加高效、系统地获得成才的绝大部分素质。

因此,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抓住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件,抓住了具体,抓住了本质。

三、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原有的高等教育课程的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等重新思考,并建构起一个适应当代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需求。

首先必须形成一个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多方协调、多层渗透、统筹优化的课程目标体系,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又在于思考课程究竟应当满足人才培养工作哪些层面的需求。

(1)必须考虑课程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当前,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环节。为此课程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调整和变革自身,将新知识、新技术充分体现出来。

(2)必须考虑课程对学校发展的支撑。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已经具备的资源优势,使得那些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而那些原先较为薄弱的课程也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应提升,最终达到“特色明显”、“全面提高”的目的,为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优质的课程。

(3)必须考虑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持。不同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的内容遴选、知识广度以及深度等问题。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细致地制定课程规划,明确需要为专业培养提供何种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的层次如何体现,以及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组织等等问题。

(4)必须考虑课程对学习者成长的尊重。人才的培养,不但是外在的社会、学校、专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任何高质量的课程除了对外部需求的满足之外,还必须体现出对学习者自身成长的理解和关怀,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

2.变革课程理念。

精品课程的建构还意味着需要对传统的课程理念层面的调整,我们应当结合当代世界大学课程发展的普遍趋势来考察这个问题。目前,围绕着增强课程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变动不居的社会所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习者自身对课程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这一中心议题,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逐步彰显出至少四个主题词:“国际化”、“综合化”、“系列化”以及“层次化”,这对我们建构精品课程的理念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所谓精品课程的“国际化”,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课程与国际接轨;其二,课程应培养学习者面向国际的胸襟。课程与国际接轨,意味着课程的理念、目标、开发、教材、实施方式、评估标准等一系列课程指标的制定不再是闭门造车。精品课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孤芳自赏,而是应积极跟踪国际先进课程的变革与发展,主动地吸纳其合理内核,在高层次的水准下进行课程比较与借鉴,去伪存真,在符合国际课程改革趋势的前提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课程。除此之外,精品课程“国际化”还意味着能形成一种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潜在课程”,即精品课程必须体现出一种和国际交往的意愿。换而言之,国际化不仅仅是作为精品课程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作为其内在课程精神存在的。

所谓精品课程的“综合化”,乃是指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再是单一的序列排列,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传统的课程认为课程知识是通过一个“线性”的过程来进行的,即按照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样的链条依次进行。然而,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和课程研究的成果表明,学习者的认知并非总是这样的累加过程,大量的认知活动实际上是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展开的。以问题为核心,可以散发出和牵涉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知识。国际课程界已经进行了大量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因此,精品课程有必要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对单线的学科体系进行突破,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所谓精品课程的“系列化”,则强调“精品课程”不是孤立的“某门”课程,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既包括某学科单一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甚至覆盖到不同学科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单一的课只涉及科目的某一个侧面,因此即便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准,也因其不能够提供该学科的全部丰富和完整的知识而具有明显的狭隘性。所以,“精品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发挥整体优势。

所谓精品课程的“层次化”则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一方面,就学科而言,课程有基础课、理论课、实践课等不同的层次,精品课程要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之间根据课程所赖以存在的学科逻辑特点、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达到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就不同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应当实现课程的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进行不同的教学,在统一基本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达成个性化的成果,追求每个人在自身能力许可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3.突出课程重点规划。

“精品课程”这个名词本身就意味着对课程建设有一个突出重点的要求。虽然国家建设精品课程最终的着眼点是所有课程的水平都得到普遍提高,但必须体现出该工程的阶段性重点,也即提示我们当前并非是将各种精力平均化地投入到每门课程中去,而是择优、择重支持,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这些课程的“精品”之所在,从而形成最大限度的示范性作用。

(1)有层次地建设精品课程国家、省、学校、院系四级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乃是全国性的最高层次的示范课程,而院系级精品课程则处于最基层,能够直观地为本专业、本学科的课程教学工作提供直接可以学习的榜样,而其他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也分别在其所在范围内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应是一个全体参与,分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范型平台的整体建构,而不仅仅成为国家或者个别“名校”的事情。

(2)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应以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等“面广量大”的课程作为核心工作。只有这些覆盖了最大多数学习者的课程质量提高了,才有可能使得最大部分的学习者受益。

(3)重点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具有强烈需求的课程。某些课程的对象或许是有限的,但其或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够充分体现其学科的、专业的特点,或能够满足学习者成长所迫切需要的某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示范,这类课程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4)做到单一课程、系列课程、课程群相结合。虽然国家目前重点扶持的课程项目仍然是单一课程,但作为完整课程平台中的一个项目,单一课程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结构上而言都只是完整的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精品课程未来建设的方向应当是将彼此相互关联的单一课程、系列课程、课程群整合考虑,打通整个知识网络,消弭不同课程之间的分离和隔阂,达成课程作为整体的融合。

4.改革课程教学实施。

建设精品课程,培养新型人才,很重要的环节便是突破传统课程组织方式的局限,对课程实施(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途径等问题做出新的诠释。

(1)进一步改造理论课教学。传统课程所强调的各种法则——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场所,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划,以教科书为特定的载体,以教师的讲授为特定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已经受到了现代课程研究的有力挑战。相比之下,新的大学理论课教学则应着重突出课程的灵活性,不再以课堂为唯一的教学场所,而是将其拓展到图书馆甚至是社区;不再将教材作为“圣经”,而是将其作为可供质疑的学习文本;不再一味强调传授,而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讨论来理解和生成知识;采取各种小组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者对课程的兴趣,发掘其自我学习的意愿,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间接经验迁移成为直接经验,原先抽象的知识得以具体化,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并且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同时,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行结合”,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尝试着初步地去改造世界。最后,这也为课程学习者未来从事某一职业直接奠定了基础。因此,需要鼓励各种新的实践课程形式,努力将社会调研、工厂实习、大学活动周、各种竞赛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纳入大学课程体系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有生命力的课程形式加以重视,使其逐步实现规范化、实质化、学分化,成为现有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人才培养的新舞台。

(3)鼓励学习者自主研究学习。通过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学习便利,或者由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大学生的研究学习活动,提供研究项目支持,帮助他们在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求知识、培养能力、拓展素质。

(4)建设网络课程。课程不一定在课堂中进行,也并非必须通过纸介质的书本为载体,现代技术提供了将课程编码为数字,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这样既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便于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又扩大了教育能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是国家有关精品课程实现网络化的要求,也将成为今后大学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5.完善课程建设支撑机制。

最后,任何课程建构活动,最终都离不开一个良好“境遇”的支持。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完善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教学、课程示范、课程评估等一系列课程活动的机制。致力于丰富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形式,进而最终“营造”出一个课程建构的最优氛围。也包括从整体上提供课程建设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和引导课程建设的旨归。

精品课程工程究其本质是一场对大学课程的改革工程。通过这一工程,全面地反思现有大学课程,推进课程目标、规划、教学等变革,建立新型大学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最终达成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这一终极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