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内容上来说,课程资源平台主要从媒体资源、课程地图、课堂生成资源、人力资源、课件入手,通过整合“两纲”教育内容,形成媒体、基地、人力、师生共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服务的资源平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生命教育资源基本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而“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应是学生真善美的完美体现,能够让学生真实面对自己的生命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钟毅萍

上海市二期课改“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两纲”实施的显性课程,其核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空间中学习、探索、感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体验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建设课程平台资源并丰富其相应的内容。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支持课程发展的物质、人力、信息、数字资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效支持,而教学中产生的生成资源同样也成为课程资源库的补充与丰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数外在教学时都有比较完善的配套课程资源,而“品德与社会”课程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因其特别具有时效性,需要不断发掘,不断进行构建、实施与补充,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上述困惑,我们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内容维度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平台服务的对象是本校师生,它在学校网站上以网页的形式出现,旨在实现以下功能:为教师提供课程实施中的各种资源,并能分块检索;为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并能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为教研组主题教研提供内容支持;时事更新,具有挖掘完善功能。

(一) 课程资源平台的组成

从内容上来说,课程资源平台主要从媒体资源、课程地图、课堂生成资源、人力资源、课件入手,通过整合“两纲”教育内容,形成媒体、基地、人力、师生共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服务的资源平台。

img13

课程资源平台结构图

在上述结构图中,所谓媒体资源,指的是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与声像视频资源;课程地图,指的是与课程相关的学校社区人文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共享资源;人力资源指的是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名人名师资源。

(二) 课程资源平台的特点

在五个板块的建设中,我们的课程资源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区域开发性。由于我们把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把一些教学地点设置在资源地,因而受到时间与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在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针对学校、社区或学校周边的资源。

第二,项目时效性。课程地图、人力资源的利用必须开发与资源本身、课程内容、时事新闻相适应的项目任务,只有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利用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效果。其中,我们特别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在课程资源地签订协议书,使项目的完成具有长效机制,实现项目内容的时效性。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每年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种时事,在相同地点制订不同的项目计划,让每届学生完成不一样的任务,从而使资源建设更具教育性和现实性。

第三,合作共享性。所有的媒体建设均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年级组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相互合作,以单元划分,设计配套课件。教师们发现,由于新教材的“品德与社会”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学期的课件又在第二次使用中总会发生信息陈旧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前一年级组设计,后一年级组修改完善的合作共享机制,使课件不仅能够共享,而且实时更新。

第四,生成回放性。在生成资源的累积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资源容易瞬间生成,但因其突发性与即时性,容易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我们设想教师能充分利用“微格课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语言进行回放,通过主题教研,增强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把握。

二、课程资源平台的累积

(一) 生成资源集

所谓生成资源集,它不是由教材提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突发的,具有教育意义可利用资源的累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生命教育资源基本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而“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应是学生真善美的完美体现,能够让学生真实面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我们发现,许多生活资源是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而这往往是师生、生生思想撞击的灵感时刻,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融合他人的想法、达成共同的意识的最佳时刻。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教学过程必然是极富创造性的、极具智慧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主要把生成分成两部分,即生成预设与动态生成。

1.通过教师生成预设而累积

生成预设是指在上课前,先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调查了解,摸清学生在本课时中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系列课程资源的核心是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书面调查或者谈话的方式了解,而教师的调查也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方面的生活知识,方法中的生活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生活态度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只有以学生的课前生成为切入点,进行充分预计,方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例如在二年级“合作秘密多”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前引入环节中,就预设了“点汽车”的游戏环节,先让学生数一数正在行进的6种汽车,同学们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一个人要数清楚那么多汽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老师马上让孩子们想一想解决方法(教师巧妙的预设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同学们一致想出了小组合作分工数汽车的方法,结果问题迎刃而解,过程中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合作的好处。教师智慧的预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生成,起到了有效的教学引领作用。

2.通过学生动态生成而累积

动态生成较之预设生成更为鲜活,相对而言,它与生成预设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有联动性。一般来说,生成预设越充分,动态生成的可能也就越少。然而,由于讨论的开放与民主,学生们的意见可能是松散的,也可能是不着边际的。作为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肯定问题的价值,并让学生明确其价值所在,同时启发、引导所有学生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智慧火花”,仔细地倾听,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贡献各自的智慧,让知识在这种相互讨论、相互辩驳中动态生成,不使有效的信息变成“漏网之鱼”。

在教学中的动态引导是一种特殊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师的工作要转向对学生生成问题的筛选、对学习反馈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然而,正因为动态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引导也是特殊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促成教师关注生成、提高教学智慧的关键就在于生成资源集的累计和研讨。

在生成资源集的累计中,我们首先累积的是教学视频,我们尝试把教师的教学初态课、跟进课拍成录像,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在教学“分工合作获成功”时,我们原先设置自己分工,获得岗位,在初态课时并没有发现问题,而在录像复播中却发现,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特长等原因,被小伙伴们冷落在了一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组进行了专题讨论,在二次教学中,我们就进行了“0伙伴”讨论会,在学生自己分工前,先让一些在生活中没有伙伴、比较孤独的学生进行“优势亮相”,然后进一步向学生阐述分工合作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以及谦让的必要性,让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同学受到伙伴更多的关注。

因此,配合上述生成教学视频与师生后续讨论的过程,我们设置了下列表格,以配合主题教研的开展,力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率。

表1 生成资源教研研讨表

img14

当然,生成资料的累积目前仅限于对教学片段生成问题的专题研讨,我们也发现,每堂课中都存在生成资源,其类型也各种各样,要解决这些生成的教学问题,仅仅用视频积累——专题教研的形式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解决生成资源的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积累,而教师教学机智的积累更离不开学生的智慧。

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要注意两点:

第一,思想分享。我们对于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更应该分享这些想法,在交流沟通中完善这一想法。

[案例1]“秋游的收获”教学

在教学“秋游的收获”时,有学生反映一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的书包偷偷藏起来了,丢书包的学生急得大哭,而藏书包的同学竟然笑嘻嘻地拿出一张藏宝图,让丢包的学生自己找。根据这张藏宝图,他果然找到了丢失的书包。学生们开展了后续讨论,刚开始,老师只是想批评一下欺负人的孩子,没想到,竟有学生提出这个同学很聪明,因为他画的那张藏宝图位置准确,有水平,如果只是做个游戏那一定也很好玩!

老师马上接受了这个想法,建议大家做“藏宝游戏”,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画“藏宝图”,另一人则按图寻宝,并把那个犯错误的学生与被他欺负的同学编入一组,他们在活动中配合默契,获得了第一!在分享体会时,老师问:“为什么同样画一张藏宝图,两次效果完全不一样呢?”

这个老师善于分享同学们的想法。要知道,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一旦利用自己的优点犯错误,那么优点也会变成缺点,因此,我们要把优点用好,用到正途上。

第二,意见分歧。有的时候,同学们的想法也有可能是片面的,当学生争执不休时,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案例2]“合作收获多”的教学

在“合作收获多”的教学中,班级的长绳队获得了最后一名,学生们有的责怪,有的抱怨……而班主任却说:此次失利的主要责任在我,这么多同学犯了这么多错误,最主要是我没有把大家团结起来,跳长绳不仅仅要跳绳同学的个人技术好、甩绳同学的节奏准确,更主要的是队员之间会相互补救。

先前还在叽叽喳喳的学生们一下子没了声音。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意见分歧的后续讨论,同学们往往各抒己见,但又互不相让。这个老师就处理得很好,当同学们相互推卸责任时,是老师的勇于担当,把同学们的争论统一起来,此时又恰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的最佳时机。

(二) 课程地图的编撰

每一个学校周边的社区都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包括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恰恰是教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例如,我校处于瑞金社区,社会资源极为丰富,有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柳亚子故居、邹韬奋故居、“一大”会址、团中央旧址等,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路文化”、探索“名人”,发扬学校的文化传统,是校本课程的特色所在。

在上海,类似于这样的“区域化课程地图”比比皆是。我们拟定以学校为核心的区域划分,形成若干“课程地图”方案,使“品德与社会”能与社区资源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或开展教育活动。

1.探询我们学校周围的路(构建二中心课程地图)

img15

2.设置相关主题项目

我们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配合卢湾的人文教学资源,设置了走近名人故居(历史)、神秘的老宾馆(欧洲建筑)、探“书房”闻书香(文化)、亲近时尚文化(传统——创新)、优雅的复兴公园(欧洲园林)、“坊”和“里”的探究(旧时里弄)、繁华的淮海路(商业)等七个主题内容,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如下:

表2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实施项目

img16

(续表)

img17

(续表)

img18

上述资源都在学校周边,学校在制作本地图后,与上述单位签订了“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合作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了合作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为教学的拓展提供了长效保障。

为了充分体验本课程的开拓性,每一个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课程教学资源,根据项目实施行动路线完成项目任务书。

3.制定项目实施的行动路线

项目实施的总体步骤是:

聊一聊——教师给出地图;学生分小组选定一项作为研究对象,并说说理由。

走一走——由老师带队,依据课程内容和小组讨论,形成项目任务单;参观课程资源地,收集资料。

说一说——在课程资源地,进行小组交流;课程资源地专业教师帮助丰富地图的表象资料。

听一听——教师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挖掘人文内容,做启发性的提示;然后学生继续思考,可以了解人文景观的哪些内容。

查一查——利用互联网有效收集关于人文景观的资料,整理资料。

画一画——设计相关艺术作品。

写一写——完成项目单。

(三) 人力资源库的打造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而言,主要有三类资源库:

1.专家资源库

“百老讲师团”、“劳模讲师团”,上海市有许多关于各种教育的专业宣传者,把这些“专业宣传者”引入课堂,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故事”,而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不仅涉及名人的人生哲学,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实施“两纲”教育的鲜活的“人力资源”。

但我们也发现,由于聘请专家的不确定性,使人力资源库的打造具有一定局限,因此我们提出专家的聘请可以是一学年一次,而更多的资源在于运用网络化的“专家资源库”,我们把英雄、劳模们的真实故事、照片汇编成“辑”,通过点击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查找。

2.家长资源库

我们计划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聘请合适的家长参与,家长可在其中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等,给课程提供生动、真实的资源,而学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问题,完成系列项目任务。

表3 课程内容与家长资源配置

img19

家长资源可以由班级家委会组织,每学期安排可参与的课程,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参与其中,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心情经历、工作经历作为课程资源,这样更具实践性,也更能让学生信服。

3.校内教师资源库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综合而多元的,我们发现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乏专业知识,而聘请专家这一做法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实践证明,为课程提供资源则是校本研修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有效方式。

所谓主题式教研,指的是由不同学科教研组选择同一主题,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学或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我们可以智慧组合,了解不同学科可提供的知识点,寻找“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需求,进行供需结合的合作。在教学中,可能是同一堂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也可能是由一位教师进行主题教学,另一位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引领,把研讨活动中的组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演练。

(四) 配套媒体的制作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从多媒体课件、主题模块图像素材库等方面开发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合图片、照片、视频等资源,做成PPT等课件,并形成系列。因其直观、形象并具有娱乐性和可读性,一直以来都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资源,它使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部分地成为现实。在两个学期的累积中,我们尝试以年级组为单位来对10套教材中的单元模块进行课件制作,目前已初具规模。然而我们也发现,由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就形成了“共享—共改”使用模式。所谓“共享”就是全体“品德与社会”教师共同使用这套课件,所谓“共改”就是在每学期寒暑假,教师都根据近阶段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对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使之不仅更加完善,而且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步伐。多媒体课件的出台,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多的信息支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上课以后,他们所收集的资料也开始用于制作信息共享PPT,为多媒体课件的成熟与完善提供了帮助。

主题模块图像素材库指的是从“两纲”实施主题入手,下设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模块,收集图片、视频,整合打包,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库。

与生命教育相配套的模块有生命安全、生命品质和生命畅想,主要涉及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追求生活质量、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三个方面。与民族精神教育相配套的模块有自然遗产、非自然遗产、民族掠影、民俗文化、民族团结五方面。

主题模块图像素材库的建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品德与社会”教和学开放性的自主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用素材库让学生自主寻找资料,促使学生交流互助,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