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老人居住建筑

古代老人居住建筑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老人的长期居住功能,是由雏形到真正的老人居住建筑转变的关键。中国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居养院”出现在宋代。居养院完全符合研究者的老人居住建筑定义——是以老人为主要居住者并为其建造的居住建筑[13]。更为重要的是居养院对于居住者年龄的限定更突出了其老人居住建筑的属性。

1.1.1 古代老人居住建筑

本小节所指的古代,大致指中国的明清之前,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之前。

本章节研究的古代老人居住建筑,首先是建造在古代,以老人或者老人家庭为主要使用者,为其设计建造(或改造)的居住建筑,然后是必须具备公共建筑的特性。那些为老年统治阶层建造的建筑并不在本书的研究之列。

在我们的观念中,西方国家有着强调个人主义的传统,但其实古代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一样都有着传统的家庭模式,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根据钱佩尔(Neena Chappell)的分析,在全世界范围而言,无论东西方,在古代农业社会家庭成员的非正式照料是照料老人的主要方式[5]。尽管当代的西欧与北欧国家的核心家庭已经完全取代了多代家庭,但以多代同堂视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价值并没有在西方国家销声匿迹,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与意大利等国家仍保留着这种传统,并且拥有相当比例的多代同堂大家庭。

或许是因为东西方在古代分享着相似的家庭价值,老人居住建筑在古代东西方有着高度相似的发展轨迹。这种相似性包括3个方面:由宗教机构创办、混合着医疗与救助功能、政府的立法推广。

老人居住建筑最早脱胎于医疗建筑。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老年人于是自然地成为医疗建筑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些区别于诊所的建筑具备了收容病患的功能,但无法确认其是否具有长期居住功能,因此它们只能被称为老年居住建筑的雏形。而无论东西方,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雏形都是由君主建立的。

由于南齐君主创办的六疾馆记载不详,唐代君主武则天创办于公元701—704年间的“悲田养病坊”可能是今天有详细记载的最早的医院[6]。这是一种设置在佛教寺院内由国家管理的慈善机构,除了医疗外也具有收容功能[7]。其实在唐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君主就设立过名为“六疾馆”的医疗设施,但是由于无法确认其是否有收容居住功能,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老人居住建筑的雏形。

而由撒克逊国王亚森斯坦(King Athelstan)创办于公元794年的圣阿本斯医院(St Albans Hospital),则是西方有详细记载最早的医院。这幢位于今天英格兰约克郡的建筑物在1137年被焚毁,1370重建后更名为圣利奥纳德医院(St Leonard’s Hospital),当时拥有3幢教堂并收容了224名居住者的建筑物在1537年再次被毁[8]

针对老人的长期居住功能,是由雏形到真正的老人居住建筑转变的关键。在距今大约1000年之前,这种转变几乎同时在东西方发生。

中国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居养院”出现在宋代。宋代是我国封建时期经济水平最发达的阶段,也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成就最高的国家[9]。居养院正是出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养病坊”制度,并更名为“福田院”。当时在首都汴梁设有四所这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建立了专门收养鳏寡孤独老人的居养院,当年的“元符令”要求“鳏寡孤独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10]。在崇宁五年(1106),北宋中央政府诏令在全国推行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要求“诸城、砦、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11]。由此开始建立了全国性的福利制度。

居养院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以苏州居养院为例,其规划“为屋六十有五,为楹三百有十,为室三十,长廊还础,对关列序,集癃老之无子妻、妇人无夫亲者分处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籍官民畴千六百六十亩,募民以耕,岁得米七百石有奇”[12]。由地图分析,这个居养院位于苏州城内,占据一个完整的街坊。宋代居养院规模之宏伟,经营之有法,可见一斑(图1.1)。

img8

图1.1 宋平江府图(根据碑拓简化)

说明:平江府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图中城墙内最南端,沧浪亭下方,涂灰色部分即居养院。

资料来源:董鉴泓.中国城市发展史.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居养院完全符合研究者的老人居住建筑定义——是以老人为主要居住者并为其建造的居住建筑[13]。不同于唐代悲田养病坊和宋代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的长期居住功能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居养院对于居住者年龄的限定更突出了其老人居住建筑的属性。“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14]其后囿于服务能力又将年龄提高至60岁以上。除了这个年龄标准外,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优惠措施[15]

略早于居养院出现的时间,西方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开始于中世纪的英国。早在1084年,在英格兰北部的坎特伯雷镇(Canterbury),帕维亚的主教朗弗兰克(Lanfranc)创建了圣十字医院(St Cross Hospital)[16]。这个医院由教堂与一侧的院子共同组成。院子里有6幢专门收容老年人的住宅[17]。尽管性别不同的老人是被分开居住的,这个环境优美的小院落仍是已知的历史上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18],它开创了在市镇中心建造老人居住建筑的传统(图1.2)。

12世纪以后,这种由修道院的僧侣们在修道院的一侧建造建筑,并收留老人、病人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做法渐渐在英国流行。这种收容老人的居住建筑如果是由私人捐助则被称为“祈祷院”(bede-house),因为入住者被要求为捐助者祈祷;如果是由信徒捐助则被称为“慈济院”(almshouse)。作为天主教文明的一种组成部分,慈济院的建设得到了很多的资助,许多著名的建筑师乐于提供设计,画家也乐于赠送画作,这使得慈济院的建筑与室内布置往往非常精美[19],并逐渐形成了由四周的房间包围中间庭院的院落式建筑平面布局。

img9

图1.2 坎特伯雷圣十字医院遗址

传统逐渐成为共识,到了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了《济贫法》(Poor Law),其后英国又陆续制定了几个济贫法,使救济贫民成为政府的职责,而《济贫法》也成为西方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

这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了现代,直到今天,英国的许多市镇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的老人居住建筑。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市中心,院落建筑很有安全感,且租金低廉,适当改造后就能入住,因此至今仍是很多老年人养老的选择之一。由于老人对这种平面布局的喜爱,二战以后英国修建了大量的供老人居住的退休平房(bungalow)中仍有相当数量采用了这种平面布局。

在中世纪的欧洲,修建慈济院收留老人的做法不仅在英国,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先例。例如荷兰至今仍能找到被称为“小院子”(荷兰语hofjie)的老人居住建筑(图1.3)。这些建筑一般由慈善基金建造,并由捐资人命名。其形式多为环绕绿化庭院建造的两层建筑,往往有一面临街。许多“hofjie”经过现代改造,增加了卫生设施,至今仍在使用中。而另一种名为“凡人修女院”(Beginenhof)的庭院建筑也常被视为早期的老人居住建筑。这种专门收留年老修女的宗教建筑始建于16世纪,今天在比利时境内还有很多遗址。

在德国则有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老人社区。由富可敌国的商人福格尔家族捐款建造的福格莱福利院(德语“Die Fuggerei”)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这个建筑群落始建于1514年,并于1521年建成,延续使用到了现代,有着接近500年的历史,因此不仅仅是德国最早的老人居住建筑,也是整个世界使用时间最久的老人社区。福格尔家族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很多遗产,其中就包括历史上第一座市政厅和这座养老院。这座养老院建造的目的是“照顾那些生活在奥格斯堡却无辜受穷的哥特臣民”[20]。称之为社区,是因为它规模庞大,最初建造时就有52套房间(后扩建为67套),而且完全是一个自给自足式样的院落,在这里,不仅有商店、小医院,甚至还有教堂。从建筑角度分析,每套住宅都包括卧室、厨房与壁橱,是完整的住宅(中世纪尚没有厕所的概念)(图1.4)[21]

img10

图1.3 雷登“小院子”平面

资料来源:Tietz-Str9del M.Die Fuggerei in Augsburg:Studien zur Entwicklung des sozialen Stiftungsbaus im 15 und 16 Jahrhundert.Tubingen:J C B MOHR,c1982

img11

图1.4 奥格斯堡福格莱福利院

福格莱福利院完全符合老人居住建筑的定义,因为它对入住者有着严格的规定——所有入住家庭的家长都必须超过55岁,除了跟随父母的孩子与孤寡老人外,不接受单身年轻入住者。同时要求入住家庭必须年收入250马克以下,而一旦入住,则每年只象征性地收取1~1.72马克的房租[22]。这种福利性质的做法作为传统保留到了今天,住户每年仍然只需要交2马克的房租[23]

福格莱福利院在老人居住建筑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家庭模式设计的老人居住建筑,这相比之前所有的老人居住建筑都是巨大的进步。它是对老人社区的创举,极大地丰富了老人居住建筑的形式。

总结古代东西方的老人居住建筑,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共有的特点。

老人居住建筑的居住者在东西方都主要是生活在城市内的无依老人,由于古代家庭价值的维系,这种老人的规模相当有限。

老人居住建筑的建造者主要有3种,即宗教组织、政府与富有商人,后者在中国一般通过宗族的方式活动。且无论东西方,都因循由宗教组织开始,之后由政府推广的发展模式,而管理活动往往由宗教组织管理,而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老人居住建筑的选址在东西方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往往与宗教建筑比邻

老人居住建筑的形式在东西方有着一定差异。中国(宋代)老人居住建筑的寺院建筑形式,讲究序列关系与对称;欧洲受到欧洲城市传统的影响往往采用院落式的建筑布局,而建筑形式接近于传统的低层居住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