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台湾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台湾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个定义,本章节介绍了许多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但是在台湾至今并没有人研究过老人居住建筑的定义与分类。福利体系内的安养机构毫无疑问是老人居住建筑,但是同属其中的安养院和老人公寓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鉴于此,研究者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对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作了基本的分类。狭义的台湾老人居住建筑共有以下5种类型,即福利体系内的“安养院”、“老人公寓”和住宅体系内的“银发住宅”、“银发社区”、“养生村”。

3.3.3 台湾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按照狭义的老人居住建筑定义分析,即使用者为老年人或者老人家庭,具有针对老年人身心特征和生活模式的专门设计,且带有长期居住功能的建筑。

按照这个定义,本章节介绍了许多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但是在台湾至今并没有人研究过老人居住建筑的定义与分类。福利体系内的安养机构毫无疑问是老人居住建筑,但是同属其中的安养院和老人公寓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至于住宅体系中的老人居住建筑就更加混乱,各式各样的名称层出不穷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鉴于此,研究者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对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作了基本的分类。

狭义的台湾老人居住建筑共有以下5种类型,即福利体系内的“安养院”、“老人公寓”和住宅体系内的“银发住宅”、“银发社区”、“养生村”。如果用广义的老人居住建筑定义,则还包括福利体系内的养护机构、长期照护机构和住宅体系内的普通住宅。

首先就福利机构内的老人居住建筑作简单分析。台湾内政部200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合法立案之老人安养、养护机构共有756家,设置床位35570床,其中安养机构52家,可收容11913床;养护机构696家,可收容22945床;长期照护机构17家,可收容712床[96]。调查同时显示,台湾福利体系内的老人安养机构供大于求,而养护机构则明显不足,继而台湾希望逐步将安养机构转为养护机构。

在所有福利机构中,安养机构居住功能较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老人居住建筑的标准。而如果按照所属性质加以分析,安养机构大致可以分为5种类型,即公立机构、私立宗教性机构、私立非宗教性机构、社区安养堂以及荣民之家。公立机构如台北县立仁爱之家、台北市自费养老中心以及翠柏新村等,私立宗教性机构如佛教的佛光精舍、一贯道的私立光明仁爱之家等,私立非宗教性机构如台南私立仁爱之家、私立高雄仁爱之家等等。安养堂与荣民之家被认为不是福利发展的方向,正在努力转型,故前文未展开介绍[97]

从建筑的类型与区位分析,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大致上可以分为低层(2~3层)回廊式建筑,多层(4~7层)回廊式建筑与联排别墅式建筑3种类型。3种类型又与区位密切对应,低层建筑全部位于郊外甚至乡间,多层建筑位于市区,至于别墅则位于郊外林地。这种类型与区位的对应基本上符合经济的原则。

从建筑内居住模式分析,除采用联排别墅式样的安养机构为完全独立生活住宅外,其他类型的老人居住建筑都是集体居住模式。鉴于联排别墅式的数量较少,仅存于因特权办事而长期受人诟病的翠柏新村一处(69 m2单元36套,81 m2单元40套),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出现,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模式没有推广的价值。至于集体居住模式,基本上存在单人间、双人间与套房3种模式,各种模式又因为是否配套独用厕所、浴室与厨房分出许多变体。

福利体系内的老人居住建筑,往往被称为老人公寓,其现实的处境是不太乐观的。从内部而言,一方面出租率很不乐观,经营困难,一方面内政部的发展计划希望逐步把安养机构转型为养护机构,增加服务需求;从外部而言,建筑体系内的老人居住建筑在2004年正迎来发展高峰。

台湾住宅系统内的老人居住建筑,前文以时间顺序共介绍了如下项目:1990年建成的奇岩居,1996年建成的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1998年建成的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和水莲山庄,2000年建成的康宁生活会馆,2002年建成的永越健康管理中心,以及2004年建成的长庚养生文化村(一期)。参考规模与目标居住者的范围,研究者将其重新归类。奇岩居、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康宁生活会馆、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等规模较小且没有明确年龄限制的项目归入养生住宅;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和水莲山庄这两个居住区规模较大,且没有明确年龄限制的项目归入银发社区;长庚养生文化村这个规模庞大且有居住者年龄限制的项目采用它的本名养生村。

从上述老人居住建筑的命运分析,只能说喜忧参半。其中奇岩居、水莲山庄与康宁生活会馆都不能说成功[98],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租户踊跃较为成功,而长庚养生文化村预约时非常踊跃,但至研究者截稿时仍未正式入住。

从开发者角度分析,台湾住宅系统不存在公共部门开发的老人居住建筑,所有建成实例均为私营部门开发。在开发成功的实例中,开发者背景在两个方面高度相似。首先,所有成功的开发者均与医疗行业有高度关联性,除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开发者是台北市西园医院外,润福生活新象系列开发者润泰集团拥有台北尹书田纪念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大型医院,长庚养生文化村的开发者台塑控股的长庚医疗集团更是亚洲除日本外最大的医疗事业集团。其次,所有成功的开发者均为跨业经营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并非单一主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如西园医院联合了丽晶酒店管理公司经营,润泰集团主业包括纺织、物流、营造、金融、医疗以及教育等,台塑集团则更是横跨多个行业的台湾第一大财团。这两个特点似乎可以认为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开发奇岩居的太平洋房屋与开发水莲山庄的和信集团,则均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且下属无医疗事业分支,其开发的老人居住项目均不成功。

从建筑所处区位分析,大致存在市区、市郊城镇、远郊3种情况。其中康宁生活会馆与永越健康管理中心位于台北市区;奇岩居、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与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均位于台北县,算是郊区;长庚养生文化村位于桃源县,水莲山庄位于北投,都可以认为是远郊。以上7个项目,均位于台湾北部,且前5个在传统意义的大台北都市圈(台北市及台北县)范围内,长庚养生文化村与水莲山庄也紧靠大台北都市圈。

从建筑规模分析,长庚养生文化村规模最大,三期投入100亿新台币,规划4000单元可容纳6000位老人。水莲山庄次之,拥有2000套单位。其余均为小规模,分别为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260单元可容纳超过300位老人,康宁生活会馆165个单元,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共88个单元,以及永越健康管理中心75个单元(奇岩居由温泉旅馆改建而成,具体房间数不详,但应该规模不大)。

从单元户型分析,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的叠加式别墅户型最大,分别为三房两厅与四房两厅的格局。水莲山庄也由大户型组成(具体不详)。其余项目均为小户型,其中长庚养生文化村有72.6 m2大套房和46.2 m2小套房2种户型,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为49.5 m2的套房户型,其余项目未能查到具体面积指标,但均为小型套间。由于针对的客户群体为较高收入者,单元内配套设施都很齐全,且均有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体现。

从居住者老龄化程度分析,除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与水莲山庄针对三代同堂家庭,可能接近社会常态的老龄化程度外,其余项目仅针对老年人,虽然个别项目有50~65岁的不同年龄标准,但毫无疑问都是非常态的纯老户模式。

从产权模式分析,除水莲山庄为出售住宅拥有产权,其余均为出租项目,仅有有限使用权(康宁生活会馆收费及产权形式不详)。所有出租项目均有押金程序,其中永越健康管理中心以天价押金888万~16000万新台币为最高,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的700万~1200万新台币次之,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的480万与奇岩居的150万~500万不等居中,而最低的长庚养生文化村仅收21.6万~37.2万元不等。所有出租项目均需按月支付租金,费用排序大致与押金相同,但每月租金均大于18000新台币。

从建筑高度分析,润福生活新象·淡水馆为高层建筑(地下2层,地上17层);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地下3层,地上9层)与长庚养生文化村(7~8层)为中高层建筑;奇岩居、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水莲山庄与康宁生活会馆均为4~5层的多层建筑。

从建筑平面分析,除水莲山庄与润福生活新象·华城馆是类似于普通住宅的形式外,其余均为中央走廊两侧房间的酒店式格局。

台湾的老人居住建筑,很多时候是无法分辨究竟属于福利体系还是属于住宅体系的(福利体系内的老人公寓就是典型)。他们如此相似,不仅仅体现在居住单元的配置、类型,建筑平面的形态、组织,建筑内服务功能的多寡,或建筑的造型、体量上,甚至于经营的方式(租押金与月租费)都如出一辙。两种体系之间的差异,或许仅仅体现在服务内容的深度、景观与装修的档次、收费的标准,以及居住者的收入这些与金钱相关联的外在因素上。

在研究者看来,两者就是一种事物,都是带有服务的住宅产品,仅仅是针对对象存在中等收入与高收入的不同。而很多人质疑产生这种老人居住建筑错位生长在福利系统内的现象的根源在政府。

政府的第一个错误是推卸公共住宅解决老人居住问题的责任,于是因为福利系统有着服务无依老人的经验,等待解决居住问题的老人就转而求助福利系统。福利系统引入营利性的老人居住服务违背了福利的初衷,导致老人居住建筑在福利体系里的错位生长。

政府的第二个错误是以树立安养示范功能的政治性目的制造不公平,为上述错位现象提供补助使其合法化,于是老人居住建筑又占据了公共福利用来救助最弱势群体的资源,导致最迫切的中低收入老人照护服务得不到满足,而福利系统里的安养服务(老人居住建筑)却明显供大于求。

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台湾政府近年来正努力把福利机构中的安养功能转化为养护功能,鼓励民间资源投资老人居住事业。相信福利体系中老人居住建筑会逐步淡出,而住宅体系内老人居住建筑仅仅面向高收入阶层的现象也会得到改善(图3.20)。

img59

图3.20 台湾家庭价值的变化趋势(1986—2000)

注:1.1986年所有家庭价值数据,1990年与1996年多代合居老人家庭比例均来自于:孙传雄等.人口老化与老年照护.台北:[出版者不详],1997.其中1990年为1989年数据;
2.2000年老人独居比例来自于台湾2000年的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综合报告摘要;
3.1986年老龄化比例根据1980年与1990年数据计算而得,1996年根据1993年与2000年计算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