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形式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装饰形式门钉 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门饰。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今虽仍可见到,但已变为以装饰为主,亦有镶嵌菱形镜的。置于正脊两端的称“正吻”,设于两脊正交处的称“合角吻”。其早期形象仅一尾翼,故称“鸱尾”。现常见于宫廷建筑和传统园林建筑物中。半圆形瓦当,又称“半瓦当”。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南北朝时,开始正式使用于建筑屋面,宋代使用渐广,明时普遍采用。
装饰形式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装饰形式

门钉 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门饰。流行于全国各地。通常置于宫殿、寺庙、府第、衙门等大建筑的门扇上,纵横排成行列式布局的门钉,给人以威严华贵之感。早期门钉的功能为固定门板与背面的梢带(即横带)而设,如唐代南禅寺佛殿的大门门扇背后设横带5条,门板上即钉有5道大帽铁钉。后演变为兼具上述功能的门上重要装饰物。至清代,门钉的设置有一定的制设。如7路、9路,即指每列设7钉或9钉。显要的建筑上的门钉多以铜铸,外表鎏金,朱门金钉,光耀夺目,以示地位显赫。

兽牌 汉族传统建筑采用的一种辟邪门饰。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在门上悬画有狮头的木牌,其貌威武勇猛,颈旁有长鬣,眼大鼻圆,口衔七星宝剑,额上写一“王”字,以示驱邪。也有用虎头牌的。

兽环 汉族传统建筑采用的一种驱邪门饰。流行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房屋大门上装一对铜或铁制的门环,并由铜铁刻铸成虎、螭、龟、蛇等兽头形的铺首衔着,故名。以此驱鬼镇邪。参见“铺首”。

铺首 汉族传统建筑采用的一种驱邪门饰。流行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大门上衔门环的底座。铜或铁制,有作虎、螭、龟、蛇等形。相传公输般于水上遇蠡(螺),候其出头时,以足画其形图,蠡即闭其户,终不可开。般就以其头形设在门户上,为闭藏周密之意(见《百家书》)。

照妖镜 汉族民居门饰。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俗信,镜子可使鬼魅显出原形。汉代已有记载。农民建新宅时,多将普通小圆镜镶嵌于大门顶端正中部位,民间以为此能“驱鬼怪,镇妖邪,保平安”。今虽仍可见到,但已变为以装饰为主,亦有镶嵌菱形镜的。

丰窝 汉族民居房梁上的饰物。流行于江南水乡。一种用铜片制成的荷花形制品,安在房屋大梁正中,下用红丝线悬挂万年青、小铜钿、沉香木和荷包米袋。寓意万年常青、金钱满堂、香气四溢、五谷丰登。

仙人走兽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雕塑装饰物。流行于全国各地。通常置于戗脊端部或角脊上。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历代使用上并无定则,至清代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可多达11个,视建筑等级之高低增减。排列次序亦有规定。如天安门城楼翼角上的9个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犼。但地方建筑,则自有习惯,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较生动。

鸱吻 亦称“脊吻”、“吻兽”。我国传统建筑屋脊端部的一种雕塑饰件。流行于全国各地。置于正脊两端的称“正吻”,设于两脊正交处的称“合角吻”。其早期形象仅一尾翼,故称“鸱尾”。唐以后出现龙头形琉璃鸱吻,张口翘尾,背部插有剑柄或扇形物,后人统称“剑靶”,造型遒劲华美。古人传说,以为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此种吻兽,可避火灾。

兽瓦 汉族传统建筑采用的一种兽形瓦。一般都装在屋脊头檐口上,民间以为具有镇宅驱邪作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傎,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

瓦将军 汉族房屋顶上的一种驱邪装饰。流行于江南地区。建房时,以瓦制武人坐像,置于屋顶;或者置持弓骑马像,同置于屋上;也有作骑马弯刀状,谓为蚩尤,俗信可以辟鬼驱邪,故名。

挂落 我国传统建筑中檐枋下的装饰构件。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内缘作方、圆、八角形等式,用以划分室内空间。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形式精美的装饰品。在室内的称“挂落飞罩”,即“形花格”。现常见于宫廷建筑和传统园林建筑物中。

瓦头 瓦当、花边、滴水的总称。即镶在瓦房屋檐上的档瓦。起源甚早。东周已有“半瓦当”,秦汉始有圆形瓦当,用在大型宫殿和寺庙屋檐上,汉筒瓦当多以文字组合,也有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作为图案的。唐代后用花草构图,明代始有飞龙图案。花边亦称“花边瓦当”,其规格、图纹都有时代格式,一般“花边瓦当”多以各种物件组合成暗藏的吉祥成语,如“必定如意”等。滴水系屋面瓦沟导水下滴呈三角形的瓦头,宋、元两代的图案都采用花草,明代喜用以“福”、“禄”、“寿”字样夹杂花纹组成的图案。明末清初有以龙为饰的花纹,以“鱼化龙”为构图的滴水更为奇特。

瓦当 对筒瓦头的称谓。我国传统屋面建筑材料。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其上有纹饰、文字,既有束水功能,又作装饰之用。先为半圆形,秦代起演变为圆形。半圆形瓦当,又称“半瓦当”。发现最早的是洛阳、临淄和燕下都(今河北易县)等地的周代城址中。秦汉瓦当的图案种类极多,有几何形图纹、动植物、神像、文字(吉祥语、宫殿或官署名等)。南北朝起受佛教影响,多用莲瓣及兽头。宋、辽时,又增加龙凤、花草等式样。

漏窗 窗的一种。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构成窗棂,窗棂成几何图形或动植物形象。汉代已有。金、元砖塔中,有扁形窗内刻几何纹棂格。明崇祯年间计成《园冶》一书,录有16种漏窗式样。清代,更有用铁片、铁丝、竹条等,创造出许多复杂而美观的漏窗图案,仅苏州一地,即有千种以上,常见的有鱼鳞、钱纹、锭胜、波纹等。

藻井 绘有文采、形状如井干形的天花板。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汉代即有此俗,多刻植物图形,北魏云冈石窟藻井装饰绘画,以莲花、飞天等装饰较多。敦煌千佛洞,则多绘佛教故事或莲瓣为主的图案。

琉璃瓦 一种上釉的瓦。我国传统屋面建筑材料。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陶质筒瓦、板瓦、脊瓦与檐头装饰物表面,烧上一层薄而细密的彩色釉,比普通瓦耐久、美观,富有民族色彩。南北朝时,开始正式使用于建筑屋面,宋代使用渐广,明时普遍采用。有黄、绿、白、青、桃红、黑、酱色等色彩。瓦的颜色按封建等级制严格规定,如黄色瓦,只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祠庙。

垂花门 我国四合院住宅中最华丽的一道门。通常位于中轴线上,在二三进四合院中,它是二门,在有厅房的多重院落中,它常在后部,为后院之门。类型很多,其特点是:前檐悬臂挑出,有两个垂柱,常做莲蒂或镂空木架等。梁枋施以雕饰、彩面,很是精细,以绿色为主调,间以五彩缤纷的小画面,朝内院一面设4扇屏门,多为绿色,上写“福”、“禄”、“寿”之类的字,犹如平静娴雅的小房子,两侧游廊灰青墙面,衬托之门华丽多姿。

悬鱼 亦称“垂鱼”。我国传统建筑中悬于山墙人字形博风板正中的建筑饰物。一般用木板雕成鱼形,倒如意头形等各种花纹图案。古代含有避火之意。硬山顶檐际博风板因属砖砌,不出山面,其悬鱼常以砖砌或直接粉绘于山尖处。历代各地民居所用悬鱼或变体悬鱼,式样众多。

八宝图 一种独特的室内装饰形式。汉族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八宝”,指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等8物。大都出现在居室门楣砖雕、门扇、屏风之上。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依据,均为祥瑞之物,并各有特定的含义。和盒、玉鱼、鼓板、磬,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子孙兴旺,富足长乐;龙门,象征仕途顺利,功名有望;灵芝、松、鹤,则象征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飞黄腾达,得道升天。

山花 我国传统建筑中,歇山或双坡屋顶两际山墙面上的花饰。有砖刻、木雕、粉饰绘制等数种。明代多用砖砌山花并施方砖或琉璃博缝。清代则多用木山花板,上雕椀花结带等纹饰。一般民居建筑大多在清水墙或粉墙上直接粉绘各种图案花饰,有如意头纹、蝙蝠纹、鱼纹、卷草纹等。

阿咱热朗东 藏语音译。汉称“财神牵象”。藏族民居的一种装饰图。流行于西藏地区。此种传统装饰图常彩绘在住宅大门的内壁上。其内容一般为:一僧装打扮的财神(藏语称“瞻巴拉”),手牵一大白象,象背上驮有各种珍奇珠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旧时多见于富家贵族住所,后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的风俗图亦见于民家,亦有用纸画的。

八宝吉祥图 藏语称“扎西达杰”,意为“八吉祥物”。藏族喜爱的8种装饰用吉祥图案。主要流行于西藏地区。原为敬佛的8种供物。初始用于寺院供佛,多为金属或木制而成。“八宝”即宝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左旋海螺、吉祥结、金轮。藏区僧人认为此八宝是释迦佛的化身,分别代表佛的8种器官,如宝伞代表佛之首;胜利幢代表佛身;金鱼(又称双鱼)代表佛之双眼;左旋海螺代表佛发出的妙音;等等。后流传藏族民间,奉八宝为吉祥之象征。雕刻、绘画、建筑均有此类图案。民间家具、器皿、帐篷、住室墙壁等,几乎到处均有此类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