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德与福田

功德与福田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之为“做功德”,供养佛、法、僧三宝,则名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从福报的角度,又把做功德称之为“种福田”。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

功德与福田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胜宝窟》卷上:“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

佛教徒求成佛,须行善业,由此生出种种善行,方能积聚功德,求得来世福报或最终成佛。比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之为“做功德”,供养佛、法、僧三宝,则名为“种功德田”等。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而佛家修行中又有所谓因圆满、果圆满以及加行圆满等说,无非也是说明“功德圆满”而已。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

功德有虚伪、真实之分。依昙鸾《往生论注》卷上所说,功德有二,即:

1.源自有漏心,不顺应法性,如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的因或果,皆颠倒、虚伪不真,因此称为不实功德。如达摩见梁武帝,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1]

2.源自菩萨智慧清净业,能庄严佛事,依顺法性而入清净相,此法不颠倒、不虚伪,因此称为真实功德。

有功德则有福报,即福利之果报也。如六趣中人天之福报。从福报的角度,又把做功德称之为“种福田”。能生福德之田,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在各种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之区别。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中国对于悲、敬二福田,向来盛于供养惠施,日本则多处设有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

(姚南强)

【注释】

[1]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三,存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