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后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展望

今后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展望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我国各城市处于什么经济发展阶段,在今后20年城市发展可能达到什么水平,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年的资料,对229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了一个分析,大体结果如下。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我们对北京近郊10个县作了分析,大体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经历了4~8年时间,平均在6年左右,和大城市差别不大,大体也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定位的参考。

1.6 今后2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展望

为了解我国各城市处于什么经济发展阶段,在今后20年城市发展可能达到什么水平,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年的资料,对229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了一个分析,大体结果如下。

1)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在229个城市中,按其地区范围统计,目前大多数城市(80%左右)尚处于从500美元向4000美元发展的阶段,其中约半数城市刚刚突破温饱的水平,处于向小康过渡的阶段,仅有少数城市(不足2%)已突破4000美元,初步实现现代化,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但是尚有1/6(16.6%)尚未达到温饱的水平(表1.1)。

表1.1 按地区范围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img2

如果按市区范围统计,大体上90%的城市处于从500美元向4 000美元发展的阶段;7%的城市尚未达到温饱水平;3%的城市已突破4 000美元,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表1.2)。

表1.2 按市区范围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img3

根据这个统计,说明在21世纪初的近20年内,我国大多数地级以上的城市是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及中期阶段,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发展第二产业,增强城市的实力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2)从人均500美元起步到实现初步现代化(人均4000美元)大体需要14年至20年

编制经济发展规划时,都会遇到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城市都把这个指标定得过高,希望在20年左右保持15%以至20%以上的增长率,实践证明这个估计过于乐观。从各城市编制“十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状况看,这个温度已经降下来了,规划指标大体确定在10%左右,比较切合实际。到底经济发展可能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影响因素很多,如城市的规模大小、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营策略、能否抓住机遇等主客观条件,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从我国和亚洲一些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还是有一个大体规律可供参考。

(1)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状况

根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与建设》第七期提供的资料(1991年3月),韩国197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5美元,1977年突破1000美元(1028美元),1984年突破2000美元(2044美元),1988年突破4000美元(4127美元),从工业化开始到实现初步现代化,经历了14年。

我国台湾省197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9美元,1976年突破1000美元(1130美元),1980年突破2000美元(2315美元),1986年接近4000美元(3688美元),如果突破4000美元按1987年计,从工业化开始到实现初步现代化经历了15年。

新加坡在1965年宣布独立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6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编写的《世界发展报告》,新加坡从1967年到1987年的20年时间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660美元增至7940美元,1991年超过10000美元,1994年达23 532美元,大约花了31年时间进入经济发达城市的行列。根据推算,从工业化开始到实现初步现代化大约经历了17年(1963—1980年)。

香港196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4美元,1973年突破1000美元(1160美元),1978年突破2000美元(2207美元),1981年突破4000美元(4260美元),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50美元,大约花了27年时间进入经济发达城市的行列。香港从工业化开始到实现初步现代化经历了13年。

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不同年份发展很不平衡,既有高达20%~30%的,也出现过负增长,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均在10%左右,最高不超过15%,也就是说,在实现工业化的初期,在10~15年内保持10%或者稍高一点的两位数增长是有可能的。

(2)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上海198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1992年突破1000美元(1055美元),1995年突破2000美元(2310美元),2000年突破4000美元(4131美元),共花了14年时间实现了初步现代化的目标。大体上保持了近10年两位数增长的记录。

北京198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00美元(499美元),1993年突破1000美元(1002美元),1997年突破2000美元(2034美元),2005年突破4000美元,预计历时17年,实现初步现代化的目标。北京持续两位数增长的年头与上海相似。

根据同样的方法,对我国25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作了分析,这些城市大体上在1986—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00美元,到20世纪末已达到1500~2500美元,如按年10%的增长比率推算,多数城市可以用14~17年时间实现初步现代化的目标,少数城市需要20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

如果再细分一下,大体上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需要花4~6年时间,少数需要8年;从100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需要花4~7年时间;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需要花4~8年时间,简言之,每一个五年计划上一个台阶是可能的,一般经济发展规划,用3个五年计划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初步现代化的目标应该说比较切合实际。

这个推论对于小城市是否适用呢?我们对北京近郊10个县作了分析,大体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经历了4~8年时间,平均在6年左右,和大城市差别不大,大体也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定位的参考。

我国22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在2010年按地区范围估计将有79个城市(占城市总量的34.5%)、按市区范围估计将有161个城市(占城市总量的70%),可以初步实现现代化,向更高的台阶攀升;其他城市应该能够达到小康(人均1000美元)以上水平,其中约有半数可分别达到人均2000美元以上水平。

以上参考数据是对一般条件下多数综合性城镇而言的,对于沿海首批开放的特区来说速度要快很多。例如:

深圳,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04美元,约在1983年突破500美元(约574美元),1988年突破1000美元(1554美元),1990年突破2000美元(2413美元),1992年突破4000美元(约4887美元),1996年突破10000美元(11207美元),1998年已达到13717美元,可望在2010年(历时21年)率先进入经济发达城市的行列。深圳仅用9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城市需要14~20年的历程。

珠海198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12美元,约在1987年突破500美元(约554美元),1990年突破1000美元(约1488美元),1991年接近2000美元(约1949美元),1998年突破4000美元(4625美元),用了11年时间实现了初步现代化的目标。

厦门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美元(551美元),1998年突破1000美元(约1241美元),1994年接近2000美元(1931美元),1998年突破4000美元(4027美元),用了8年时间实现了初步现代化。

在广东沿海的一些开放较早的县、镇也有同样的状况。

以上例子说明在特殊机遇的状况下,少数城市可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经济发展定位不能操之过急,还是应该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把经济发展目标定得过高,片面强调把城市做强做大,可能会欲速而不达。过早占用土地发展城市,过多进行房地产开发,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出现许多“烂尾楼”的现象,在“九五”期间不少城市都犯这个毛病,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

3)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为了对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特征有一个大体了解,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发展定位的参考,我们对22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现状特征,作如下粗略分析。

(1)城市化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越高。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实现初步现代化的目标时,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从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大体上也是如此。

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的城市共有5个(深圳、上海、珠海、厦门、克拉玛依),除厦门外,其他4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达到70%以上。通过对22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分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低,城市化水平递减趋势越明显(表1.3)。

表1.3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地区城市化水平统计

img4

如果以城市化水平30%为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4000美元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小于30%的;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与4000美元之间、1000美元与2000美元之间、500美元与1000美元之间的城市,城市化水平小于30%的城市分别为同类城市总量的19%、38%和6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的城市,城市化水平几乎都未达到30%。

但是,也应注意到,由于各地区行政辖区大小很不一致,地域范围内农业地区所占比例越大,其城市化水平越低,因此,即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中心城市的经济已比较发达,尚有将近20%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还低于30%;反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的城市,由于地域范围内农业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城市化水平也有高于30%的。因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计算是以非农业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核算的,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兴起,不少农业劳动力实际已从事二产与三产,但仍计入农业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未完全反映在城市化水平上。因此在确定城市经济发展定位时,市区(中心城市)与建制镇、乡镇应该根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确定发展目标,地区规划城市化水平实际是辖区内城镇体系的综合水平,这个指标将会比市区(中心城市)低,而比其他城镇高,这样可能比较切合实际。不能用市区的城市化水平作为地区城市化的目标,不少城市经常出现概念混淆,城市化目标因此定得过高。

根据对40个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0%需16~20年时间,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少数城市也要7~10年。在加快城市化战略的今天,速度应该可能快一点,一般城市如果能加快到12~15年,那么到2015年将有108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能突破40%,其中有62个城市将突破50%,其他121个城市将突破30%。我们既要看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城市化的水平成正比的趋势,也要看到并非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然会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在实施加快城市化战略的计划时,有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应当引起注意。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起因和基础,城市化是反映经济发展的结果。如果经济上不去,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就业岗位不足,就会给城市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

(2)市区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市区是地区政府所在地,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是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辖区范围有大有小,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从现状分析很难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律。从大趋势看,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市区的规模大小有关,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根据对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分析,大体趋势如下:

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大城市的比重相对越大

小城市一般难以起到地区中心的作用。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0美元时,市区规模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半数以上(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比例为52%~57%),中等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规模)次之(38%~43%),小城市(20万人以下)极少(5%);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与1 000美元之间时,中等城市占城市总数的半数以上(55%),大城市次之(33%),小城市占少数(12%);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时,中等城市比重更大(60.5%),小城市次之(29%),大城市占少数(10.5%)(表1.4)。从现状发展趋势分析,大体上可以认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1 000美元以上时,将有1/3的中等城市可能发展成大城市。因此,经济发展将会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适当扩大城市规模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表1.4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单位:%)

img5

②不论城市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该地区的比重越大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2000美元时,有71%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的比重超过70%,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递减,市区对地区的贡献率也随之递减。反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越低,市区对地区的贡献率也越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时,市区的贡献率均不足50%,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提高,不足50%的城市比例依次减少为87.6%、43%和24%(表1.5,表1.6)。

因此,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目标时,不必刻意追求大城市的方向,还是应该根据现有基础,力争经济实力有实质性的增长,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适度扩大城市规模。

表1.5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的比重

img6

表1.6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0%的城市占同类城市规模的比例(单位:%)

img7

③20年内城市规模变化展望

据统计,22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大城市有86个(占37.6%),中等城市有114个(占49.8%),小城市有29个(占12.6%)。

如果按1998年城市总数计算,在668个城市中,大城市仍然只有86个(占12.9%),中等城市205个(占30.7%),小城市377个(占56.4%)。

根据自1978年以来市区规模增长速度的抽样调查,大体上从60万人口发展到100万人口以上需要20年左右;从30万人口发展到50万人口以上,时间短的10年左右,时间长的20年左右;从20万人发展到50万人口以上,时间短的20年左右,有些则更长。

粗略估计,在86个大城市中,大体上目前人口规模在60~100万的有19个城市,在2020年可能进入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行列,届时我国的特大城市将从目前的37个增加到56个。

在114个中等城市中将有71个城市可能进入大城市行列,届时,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将增加到157个。

如按城市总量估算,在205个中等城市中将有95个城市有可能进入大城市的行列,届时,我国的大城市将增加到181个。

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还有一批新城涌现,也有相当数量的小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这个数字目前还无法估计。

综上所述,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今后20年内增加数量有限,但是50~6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0~50万的中等城市将是城市发展的主体,这个规模的城市共144个,约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3%。如果按全部城市计,这个规模的城市共约228个,占城市总数的34%。

(3)产业结构的变化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城市产业结构所呈现的产值比例和劳动力构成大体上成正比关系。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对确定城市的用地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极大,这里先作一般性的介绍。现对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①第一产业

从大趋势看,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减少。按地区范围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城市,半数以上城市(52.6%),一产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下,只有5%的城市一产产值比重大于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与2000美元之间的城市,则有半数城市(50%)一产的产值比重处于10%与20%之间,比重大于20%的城市上升到11%;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小于1000美元时,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与1000美元之间和不足500美元两个阶段,所有城市的一产产值比重均没有小于6%的,而比重大于20%的城市占大多数,其比重分别为63.6%和95%(表1.7)。

表1.7 城市(按地区计)按一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8

如按市区范围统计,这个特点更加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 000美元的城市89.5%的城市一产产值比重小于6%,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值小于6%的城市比重依次递减为78.2%、47.3%和10.8%(表1.8)。

表1.8 城市(按市区计)按一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9

一般来说,当实现初步现代化的目标时,约80%的城市地区范围内一产的产值比重将小于10%,其中半数以上的城市将小于6%。在市区范围内将近90%的城市一产产值比重小于6%。

②第二产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均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与中期阶段,发展第二产业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的城市(即二产比重大于三产的城市)越多。按地区范围统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城市中,68.4%的城市比重超过50%,其他各阶段依次为45.6%、25.4%和5.4%,递减趋势十分明显(表1.9)。

表1.9 城市(按地区计)按二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10

按市区范围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500美元的各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大体上二产比重超过50%的城市约占城市总量的60%。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小于500美元的城市则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跌落,超过50%的城市仅占27.1%(表1.10)。

表1.10 城市(按市区计)按二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11

因此在实现初步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仍居主导地位。

③第三产业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根据对现有地级以上200多个城市的分析,三产的比重(按地区计)多数处于20%~40%,经济越不发达,处于这个比重的城市越多。据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城市,处于这个比重的城市占同类城市数量的将近半数(47.3%),其他各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降低,比例分别递增到58.7%、87.3%和91.5%。

三产比重大于50%的极少,如仍按超过2000美元到不足500美元的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排序,则呈递减趋势,其比重分别为10.6%、4.4%、3.6%和0%(表1.11)。

表1.11 城市(按地区计)按三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12

如按市区范围分析,处于20%~40%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比例趋势大体一致,如按超过2000美元到不足500美元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排序,其比重分别为26%、41.3%、55.5%和59.5%;而三产比重大于50%的城市排序则与其相反,呈递减趋势,其比重分别为36.9%、28.3%、11.8%和10.8%(表1.12)。

三产比重处于40%~50%的城市比例大体在20%~30%,各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差别不大(表1.12)。

表1.12 城市(按市区计)按三产比重不同分类统计(单位:%)

img13

上述呈现的比例关系,说明三产在三种产业中所占比重还是相对较低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加大发展三产力度的任务。在实现初步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提高三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在实现初步现代化的时候,城市地区一产的比重大多数可能降到10%以下,二产比重一般仍大于三产,占45%~55%,三产比重则在40%~45%。市区一产的比重大多数可能降到6%以下,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三产比重可能超过二产。

除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会发生变化以外,以下因素对其也有影响。

一是城市性质的影响。工矿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就大于一般综合性城市。例如,玉溪在地区范围内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69.1%,克拉玛依占78.1%,大庆占83.8%。首都、省会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但并不代表经济已十分发达。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处于1 000~2 000美元的城市中,在地区范围内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6个城市(武汉、沈阳、西安、哈尔滨、乌鲁木齐、南宁)都是省会城市。在市区范围内,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15个城市中有13个是省会城市,北京在1998年地区范围内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6%,第二产业为39.1%,而上海则分别为47.8%和50.1%,这并不代表北京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上海,因为这些城市是一定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三产的比重自然会大一些。此外,一些旅游城市,三产比重也会大于二产。

二是市区与地区的差别。市区在地域范围内是中心城市,经济比其他地区发达,往往两者可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地区比重越大,两者产业结构差别可能就越大。在许多城市,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在地区范围内第二产业仍然大于第三产业,是主导产业。因此,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区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把两者的关系搞清楚。

三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三产比重可能大于二产。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并不一定表示其经济发达,恰恰相反,对于还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城市,由于第二产业十分不发达,也会出现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的状况。例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500美元的38个城市中,地区有13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34.2%)、市区有17个城市(占44.7%)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第二产业。

因此,在分析产业结构预测今后发展时,既要注意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又要注意影响产业结构的特殊因素,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