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

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文化景观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同时,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还有助于“校园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超功利的人生观。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校园人可借以提高自身的智力,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功能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文化景观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实际生活中,时代的主导思想和伦理道德,在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均应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规范,均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不言而喻,它在校园里的设置,均有助于培养学子们辨别美丑、善恶和是非的能力,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和艺术审美情趣。

同时,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还有助于“校园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超功利的人生观。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文化景观的本质内涵,往往能同物质的文化景观,建立起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呼应关系,从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愉悦,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还有,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理论课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增强其弘扬大学精神的使命感,使之从中受到自我教育,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与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

2.提高学生智力的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景观。一般说来,它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今天的景观乃是过去社会文化的积淀,它恰似一座储藏丰富的档案库,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板,其间有不同的历史层面,有过去时代的可以触知的信息,也有启迪人们对现实和未来思考的画面。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校园人可借以提高自身的智力,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事物,左脑与抽象思维方面有关,右脑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同时,两半球还有协调人体和思维活动、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互补的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正是以直观的、形象的自然形态和生动的艺术形式,冲击着生活在校园内的校园人的视觉,进而刺激其右脑功能的开发,使大脑的巨大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自然禀赋得以充分表现,同时,又促进着左脑的发育,激发着其抽象思维的频率和力度,锻炼提高着思维的能力。

3.提高审美能力的功能

校园文化景观体现着一个学校的艺术创造力、审美趣味和在特定时期的审美追求。由此,校园建筑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功能,正在不断地引起校园建设规划者们的格外重视。

建筑的审美是通过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达到的。它们体现着一定时期物质文化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这是因为,建筑艺术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去表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审美意识,表现一定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或美学理想的。

建筑的造型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它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如古建筑追求“平面风格”,讲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对建筑 “外壳”进行修饰打扮。

同时,在现代建筑中,设计者们通常会注意增强建筑的体积效果,会重点地去表现建筑的内在结构。

生活证明,建筑的造型同样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趋向。比如飞檐、画栋、月门、漏窗等会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列柱、拱形、圆顶、尖塔等则会显示出西方人的审美趣味。

还应该看到,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建筑的灵魂。它要体现出一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因而,校园建筑与外界一般以围墙隔开。围墙把校园封闭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空间。这使得同外界缺乏沟通,校园内外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从外面看校园,校园呈现出一种“静态美”;校园里面众多的建筑物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高低错落有致,各种组团流荡其间,空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从里面看校园,校园则会呈现出一种“动态美”。我国大学校园的这一“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与中国人外表文静、内心丰富的心理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事实上,这有利于提升师生员工的民族审美情趣和能力。

反观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他们与我们迥然不同:没有围墙,建筑与外界以连续、流通为特征,力求与外界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动态美”;而内部众多的房子却不相通,有较强的“私密感”(宿舍更是如此),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这种布局的审美感受,与西方人的合群和尊重个人隐私的特性紧密相连。

4.提高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功能

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为解读校园文化景观的过程,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其鲜明的个性;又可以调节心理,培养他们丰富而健康的情感。

在生活中,遭受生活挫折的学生,通常会处于忧郁、悲怆和痛苦中,那些轻松、愉快乃至欢乐的物质文化景观,会使之愉快起来,使忧郁、悲怆和痛苦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下去。比如,陶行知先生在燕子矶立的“想一想死不得”石碑,就曾挽救了不少欲跳崖自杀的青年的生命。

美学家认为,肌肉匀称,躯体雄伟,动作灵活、优雅,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节奏感等,这是一个人体质强壮健康的外在美的形式。青年学生解读文化景观的过程,则能够促使青年学生塑造自身的形体美,提高身体素质。象征性、激励性的雕塑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锻炼他们的体魄和形体,培养身体的耐力、运动技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去追求美的外表与美的内心有机结合,达到健与美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