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博建筑里程碑

世博建筑里程碑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博建筑发展中涌现了许多里程碑式的建筑精品。它应运而生,成就了世博会的辉煌开篇,也展开了一个建筑设计的新时代。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世博建筑又一次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带来全新的建筑体验。不仅成为比利时的形象建筑,也成为人类建筑史特定时代的里程碑。

2.1 世博建筑里程碑

世博会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和舞台,世博建筑异彩纷呈,走在时代的前沿。世博建筑发展中涌现了许多里程碑式的建筑精品。

1.水晶宫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英国,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动用了全国的经济力量,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布展。一座什么样的展馆可以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型建筑风格往往是笨重而繁复的,多为庞大的石头建筑,厚重压抑、空间高大却光线晦暗。而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一改往日风格,在著名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了一座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庞大展厅。展厅由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以铁为骨架、玻璃为主体。这个巨大的玻璃屋长约563米,宽约138米,拱顶高度达到33米,总面积达84 000平方米,耗用了4 500吨钢材,多达10公顷面积的玻璃,木材17 000立方米。3 300根铸铁管用螺栓连接成1 060根柱子,植根于水泥地基上,托举起整个殿堂,锻铁铆合而成的353个桁梁最大跨度达22米。而木框镶嵌的屋顶玻璃每块长124.5厘米,宽25.4厘米,厚0.32厘米,一列列排成平行的山脊状。如此庞大的工程从地基到竣工总共费时仅9个月。整个建筑外表看上去晶莹剔透,室内光线明亮,因而被世人称为“水晶宫”。

这是一座划时代的建筑,是解放空间、赢得光线的一次建筑功能突破,是简练统一、新颖明亮的一次建筑装饰革命。它应运而生,成就了世博会的辉煌开篇,也展开了一个建筑设计的新时代。在19世纪后半叶伊始,在世界建筑历程上,镌刻下了一座闪闪发亮的里程碑。(如图2.1所示)

img23

图2.1 水晶宫

2.埃菲尔铁塔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又一个伴随着世博会而熠熠生辉的名字。

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政府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举办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它的纪念性和象征性和巴黎著名的凯旋门相媲美。它由法国土木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铁塔占地1公顷,质量约为7 000吨,由18 038个优质钢铁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底部有4个腿向外撑开,在地面上形成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别由石砌礅座支撑,地下有混凝土基础。在塔身距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分别设有平台,距地300米处的第4座平台为一气象站。自底部至塔顶的楼梯共1 711级,另有4部升降机(以蒸汽为动力,后改为可容50~100人的宽大电梯)通向各层平台。

和300米的巨人身高相比,铁塔的结构和重量实在是设计得很轻巧。它无与伦比的高度和形式和谐的铁拱成为了法国巴黎的象征物。它的功能和形式也同时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埃菲尔在实现铁塔的工程中,顶住各方的压力,以严谨科学的实践精神,为建筑设计从此大胆创新、开疆拓土树立了榜样。(如图2.2所示)

img24

图2.2 埃菲尔铁塔

3.巴塞罗那德国馆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建造的德国馆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它由现代建筑大师密斯·范·德·罗设计,从这一早期的现代建筑实践中,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建筑设计的新时代真正到来了。

这座世博会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简约精确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从设计美学上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理念。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但在材料的组织应用上却不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和附属物。世博建筑又一次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带来全新的建筑体验。(如图2.3(a)、(b)所示)

img25

图2.3(a) 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img26

图2.3(b) 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内部

4.原子

提及世博建筑中成为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就会首先想到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的“原子塔”。

原子塔是比利时政府为1958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设计师是比利时著名建筑大师昂·瓦特凯恩。原子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郊的海塞尔高地,是布鲁塞尔三大名胜之一,有比利时“埃菲尔铁塔”之美称。这座建筑物高约102米、质量为2 200吨,造型独特、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昂·瓦特凯恩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别出心裁地专门设计了9个不锈钢圆球。每个圆球直径约18米,圆球内又分为上下两层,圆球与圆球之间由长26米、直径约3米的不锈钢管相连接。从地面到顶端最高的圆球之间设有快速直达电梯,而在其他各个圆球内都装有自动电扶梯,人们在每个圆球之间都可以自由往来。各球体内为博物馆的展厅以及比利时国家原子研究机构的所在地。原子球馆可同时接纳250人参观游览,另有一个可容140人同时用餐的大餐厅。9个球体中有6个对外开放,位于塔最高端的圆球是一个专供游客们观赏风景的观光区,它的高度约92米,游客在此可以通过四周的透明玻璃,俯瞰布鲁塞尔市貌,尽情领略周边的迷人风景。而在其他5个圆球里则设立了科技馆、新技术展览厅和展览陈列室等,向人们展示科技发展史及最新科技成果,给人以知识和启迪。

世博建筑“原子塔”标志性的形象和独树一帜的设计创意,恰好回应了20世纪中叶核战争阴云未散、核威胁利刃高悬下,人类渴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不仅成为比利时的形象建筑,也成为人类建筑史特定时代的里程碑。(如图2.4(a)、(b)所示)

img27

图2.4(a) 原子塔

5.太空针

太空针是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建筑的语汇描绘了人类对于太空时代的幻想。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太空时代的人类”。

img28

图2.4(b) 原子塔局部

格雷厄姆公司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拔地而起的3只钢架凌空会合又彼此张开,轻轻托举着一只硕大的“飞碟”,充满了神奇浪漫的科幻气息。“太空针”占地74英亩,高185米,站在上面可以360度俯瞰西雅图的街景。加州理工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教授都参与了工程设计,“太空针”足以承受200英里/小时的飓风和9级地震,这种超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来自10米深、质量为6 000吨的钢筋水泥基础。其地下部分的质量几乎和地上部分相等,因此“太空针”的重心仅仅高于地面1.5米。电梯以约16千米/小时的速度从一楼到185米高的观赏台只需43秒,观赏台的下一层是每48分钟旋转一圈的旋转餐厅,是世界上目前还在营运的、最古老的旋转餐厅。可在高处观光的太空针,已成为西雅图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如图2.5(a)、(b)所示)

img29

图2.5(a) 太空针

img30

图2.5(b) 太空针内部结构

6.栖居67

住宅作为建筑最大量实践的类型,在世博会上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历届世博建筑也将住宅作为试验和展示的内容,旨在体现人们对住宅问题解决的关注和对明天住宅的期待和向往,唤起了人们营造温馨家庭的梦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栖居67”成了最大亮点,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把自己在麦吉尔大学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加以发挥,建造了一座形貌怪异、惊世骇俗的住宅楼。原规模为900套公寓,实际只完成大中小不同户型158套,这是354个浅黄色立方体的堆叠。萨夫迪希望在拥挤的都市充分利用宝贵地皮,交错的蜂窝结构小单元能让建筑表面积最大化。整个公寓望上去重楼争出、内室互藏,每家既享受充足的空气阳光又能保障基本的隐私空间,而低廉的造价使广大工薪阶层更容易接受。如今,“栖居67”已变成了最昂贵的楼盘,并被确定为蒙特利尔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图2.6所示)

7.大阪世博会膜结构建筑

世界上最早的膜结构建筑出现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它是一座充气式膜结构建筑,即大阪世博会的美国馆。此后膜结构建筑横空出世,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得到了快速扩张的发展。美国馆由大卫·盖格设计,平面是140米×83.5米的椭圆形,膜材料为玻璃纤维敷聚氯乙烯涂层制品。(如图2.7所示)

img31

图2.6 栖居67

img32

图2.7 大阪世博会美国馆

img33

图2.8 大阪世博会日本富士馆

日本富士馆也是膜结构建筑的探索,由日本建筑师川口卫设计,是充气梁式拱结构。其平面是直径50米的圆形,由16根直径3.3米、高72米的充气管拱组成,通过圆形的钢筋混凝土环梁把它们固定在一起,而各管拱间再由宽0.5米的环形水平带将它们相互固定。(如图2.8所示)

8.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日本馆

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荷兰馆成为最为引人瞩目的展馆建筑。独特的空间和造型形成自给自足的能源和封闭的水循环系统,生动巧妙地展示了“生态”和“环保”主题。建筑顶层的风力涡轮机为整个展馆提供照明用电。水循环系统先由水泵把水抽上顶层,再以喷泉的方式注入水池,然后渗入五层的雨林,再流向四层的水幕产生水雾效果,接着流向三层作为外墙的冷却水,又流向二层作为植物浇灌用水,最后流入底层的沼泽。生态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在荷兰馆上得以体现。(如图2.9所示)

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了一座既具日本传统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纸建筑。以再生纸为材料的“纸管”形成庞大的网状结构,经过防水和防燃处理的“纸膜”作为外墙和屋面。它不仅用可再生材料展现了“人·自然·技术”的世博会主题,而且体现了日本传统生活中纸质材料的象征意义。世博会以后,日本馆被拆卸运回日本后,被回收利用作为学生的练习本。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从而越发深入人心。(如图2.10(a)、(b)所示)

这些世博建筑的里程碑,一页页地记录了建筑发展的历程,在每一页之后都书写了时代的新篇章。

img34

图2.9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

img35

图2.10(a) 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

img36

图2.10(b) 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内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