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常规直播

非常规直播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规直播指的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电视新闻机构打破正常节目的播出安排,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电视台新闻中心SNG团队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震中的媒体,从该日早上至下午灾后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直播报道。在非常规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第一家深入事故现场进行报道的媒体往往能掌握整个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非常规直播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非常规直播指的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电视新闻机构打破正常节目的播出安排,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这一类直播的对象一般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天灾人祸。从类型上看,这一类直播既是突发事件直播,又是大型直播。比较典型的例子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直播。

非常规直播对电视新闻机构的反应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接到新闻线索之后,电视台的决策层需要立即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直播。一旦确定进行直播,编辑部马上就需要制定新的编播计划,包括直播何时开始,内容如何组织,报道人员如何确定,演播室主持人由谁担任,需不需要请嘉宾,背景资料如何搜集,停播的节目如何安排,等等。由于直播在仓促间上马,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人员在节目中也难免出错,当然,能否应对和处理直播过程中临时出现的各种状况,也显现了电视新闻机构和人员对直播流程的掌握能力。在这方面,凤凰卫视在“9·11”事件直播开始时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凤凰卫视对“9·11”事件的直播是一次典型的非常规直播。在凤凰卫视美洲台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之后,凤凰卫视决定中断正在播出的节目,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直播。编辑部在其后的几十分钟之内完成了获知消息、分析判断、决策筹谋、分工落实的全过程。当晚9点33分《时事直通车》节目一结束,正在上班以及已经下班又闻风而来的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导播、制播、剪接、技术等工作人员已经全部进入直播状态,临时召集的主持人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演播厅还没有坐稳,纽约现场画面就已经推出,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美洲台并机直播的特别节目《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正式开播了。由于根本没有准备的时间,陈晓楠只能一身便装上场主持,她用了抱歉式的开场白:“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这不禁让人想起CBS在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之后的电视直播中,其记者面对镜头气喘吁吁地进行报道时,也用了抱歉式的开头:“请原谅,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突发事件的直播过程中出现这种小问题一般来说无伤大雅,处理得好还能为电视台和记者、主持人加分。

在非常规直播的操作流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在于要中断正在播出的节目。何时中断,对中断的节目如何处理都让电视台颇费脑筋。正在播出的节目不是特别重要还好处理,如果此时正在播出的恰好是非常重要的节目,那么就很难处理。

我们以获得第24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直播类二等奖的作品《SNG连线: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为例,来分析非常规报道的直播特点。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电视台新闻中心SNG团队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震中的媒体,从该日早上至下午灾后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直播报道。SNG报道小组兵分两路,其中男主持人蒋林深入芦山县震中位置,迅速及时地传回了震中灾情的最新情况,另一路是女主持人郭毅深入宝盛乡进行直播报道。我们先来看看在4月20日12时20分的部分报道(表4-1):

表4-1 成都电视台2013年4月20日《SNG连线: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实录节选

续表

续表

续表

芦山地震发生突然,这对电视媒体的新闻反应和报道能力提出了挑战。成都电视台作为全球第一家进入震中进行直播报道的媒体,第一时间传达了地震的最新情况,而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和报道也为救援提供了重要信息。这组报道是SNG报道小组中的一组队员发来的报道,以下是另一路记者发来的部分直播报道(表4-2)。

表4-2 成都电视台另一路SNG报道小组的直播实录节选

第一路记者主要就震中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重点报道了震中地区(芦山县)的现状以及现场救援的情况。而这路记者主要报道了地震的另一重灾区——宝盛乡的现状,尤其是该路记者独家拍摄到了SNG卫星画面,成为各大媒体报道宝盛乡震后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此外,SNG小组在国道318线的报道也充分发扬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表4-3)。

表4-3 成都电视台SNG报道小组在国道318线的现场报道实录节选

由成都电视台在芦山地震中的报道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新闻媒体非常规直播,尤其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记者为主体,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现场直播重在现场,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现场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新信息,是新闻媒体报道资源的“富矿地”。而在现场承担采访报道任务的,随时将最新的事态播报给观众的就是记者。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一方面传达了最新的信息,方便外界了解即时的动态;另一方面,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讲述、点评和现场的画面相互印证,既突出了记者报道信息的正确性,又能给观众极强的现场感和过程感,营造一种共识体验的感受,而这也是电视新闻媒体区别于报纸、广播新闻媒体的重要特征。除了强调现场的重要性外,时效意识也是记者的重要素养。在非常规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第一家深入事故现场进行报道的媒体往往能掌握整个事件报道的主动权。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也是谣言肆虐时,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事故现场的画面和信息,谁就能攻破谣言,从而引导整个报道舆论的导向,因此,时效意识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图4-1 记者蒋林在救灾安置点做现场报道

芦山地震后,成都电视台SNG报道小组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震中的媒体,并发回了全球第一段关于芦山地震的直播报道,其反应之迅速集中展示了该媒体的实力。尤其在今天地方媒体新闻报道资源相对匮乏,报道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成都电视台的地震报道有力地重塑了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水平和公信力。而在这起报道中担任主力的记者蒋林和郭毅也是充分发扬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深入重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及时传达了震中地区的最新情况。

二、拓展信息广度,构筑立体信息报道网

直播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在非常规直播中,这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是及时传递信息的需要,只有在现场,才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才具有直播的必要。在保证信息传递的“速”的基础上,信息的“量”也是直播优势的体现。直播不是简单的单一现场画面的呈现,为了能让观众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构筑立体的信息报道网非常必要。立体是对单一平面的颠覆,意味着兼顾各方,实现信息的整合,尤其是注重信息的拓展和延伸,将事实的发展进程以及现场环境、气氛、声音同时呈现给观众,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现场信息不仅能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同时,也能使观众感受到记者的报道情感,这种情感信息的传达也是观众深入了解事实的基础,并在领悟这种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事实的深度理解和理性反思。

图4-2 (A)图为地震中被毁坏的建筑,(B)图是地震的救援现场

在芦山地震报道中,成都电视台SNG报道小组兵分两路,分别挺进受灾最严重的芦山县和宝盛乡。在伤员最密集的地方——芦山县人民医院,记者也是充分调动了视听感官,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图4-2)。在尽量不打扰救援工作的前提下,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动态直播报道,从静态的破损建筑物到具体的抢救过程,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报道,而且记者也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避免将镜头直接伸向伤员,理性报道,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职业操守。在芦山地震报道中,记者主要报道了震后芦山县城的救援情况:从芦山县到宝盛乡道路损毁严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了解道路险情;宝盛乡震后成为孤岛,空军在此建立临时停机坪,积极救援的情况;被困宝盛乡群众的姓名、伤情最新情况的通报;进驻芦山省道、国道的最新路况等。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报道,成都电视台构筑了立体信息的报道网,为外界及时了解震后现状提供了最新最全的信息。

三、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非常规直播是对电视媒体和电视工作者的考验,能否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和频道资源是直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以央视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报道为例。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中心迅速整合频道资源,广布直播报道点,增加直播报道频次,及时全面反映抗震救灾情况。中文国际频道开设了《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直播专题,除了整点新闻追踪最新动态外,重点围绕群众安置、灾区防疫等内容展开;经济频道开设了《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以点带面呈现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进展;科教频道集中播出了《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健康之路 心系灾区》等抗震救灾主题特别节目,5月14日,该频道还在现场直播中首次使用了国家测绘局专家带至央视演播室的立体三维地图,直观解释了救灾工作的难度。[1]央视在汶川地震直播中,打破常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开展直播报道,这种迅速的反应机制突显了国家级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央视在整合频道资源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成都电视台在庐山地震的报道中,也最大限度地调用了频道资源,一家市级媒体能完成如此立体全面的直播,实属不易。

非常规直播的理想状态是信息的充分有效传达,信息“量”的保证得益于报道资源的整合,信息“质”的实现主要依赖传播手段的创新。因此,对于任何突发性事件的非常规直播,电视媒体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展开报道外,还要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构建融媒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当今媒介融合进程持续推进,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融合中,更表现在新闻资源的整合中。业界也已经在探讨传统媒体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即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纷纷以介入新媒体领域、运用新媒体工具、融入新媒体运作理念作为媒介融合的基本取向。[2]这种对媒介融合的论调上升到了媒介理念层面,是对传统新闻工作者新闻观和工作观的颠覆。这种融媒体报道思维在芦山地震中也得到了极大体现。在地震发生53秒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第一条报信微博。在此后的一个小时里,1,300余条微博发出,报告了灾情。[3]根据新浪微博的统计,截至2008年4月20日下午5时,有关芦山地震灾情、救援情况和个人感受的微博总数是6,400万条,震后寻人微博总数是231万条, 灾后报平安的微博总数是 1,008万条。[4]这些微博成了媒体重要的报道资源,不仅为媒体提供了充足的新闻来源,更是给了媒体进一步挖掘地震信息、增强报道感染力的机会。

成都电视台在卫星直播中,也充分使用了受害者家属找寻亲人的微博,并在微博平台上实时发布最新的信息。媒体成了救灾信息的汇集和发布平台,更升级为开展救灾援助的服务平台,这是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在我们的非常规直播中,必须要有这种融媒体思维,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救灾工作中担任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

非常规直播是新闻媒体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窗口,快速反应、统一部署,是新闻媒体应对此类直播的基本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记者,是新闻媒体重要的储备资源,在非常规直播中,记者往往担负着主体作用,越是来自现场的报道,越具有震撼力,在做好各个现场报道的编排和组合作用的基础上,这些单独的现场报道足以支撑起整个事件的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