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现场直播的发展

电视现场直播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观众对直播一点都不陌生,直播是观众司空见惯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包括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各种体育赛事的实况直播,以及文艺表演的现场直播等。《中国应用电视学》认为,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现场是直播的第一生命,它具备吸引观众的核心力量。
电视现场直播的发展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电视观众对直播一点都不陌生,直播是观众司空见惯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包括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各种体育赛事的实况直播,以及文艺表演的现场直播等。直播,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节目样态。

那么对于电视节目制作者而言,直播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节目播出方式的改变?或者仅仅是把前方的画面通过卫星信号即时传送到后方?为了真正了解直播对于电视新闻和电视媒体的意义,我们首先从电视现场直播的定义谈起。

一、电视现场直播的定义

关于直播和现场直播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辞海》中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不经过录音﹑录像,从现场直接采播,称直播”。

《广播电视词典》对直播的界定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

《中国应用电视学》认为,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

另外,电视新闻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也纷纷给出了电视新闻直播的定义:

高世明认为:“新闻直播就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1]

孙宝国认为:“电视新闻直播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传播符号,将新闻演播室和(或)新闻现场承载的事实性信息、意见性信息、情感性信息即时同步传递给观众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2]

张君昌认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是以新闻现场的多机位拍摄、现场编辑与卫星传播直接相连的现场新闻即时传送为主体,综合背景资料、相关知识介绍、演播室的串联、评述、现场记者采访,以及多个现场之间的交流为一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3]

欧阳宏生认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以新闻现场的多机位拍摄、现场编辑与卫星传播直接相连的现场新闻即时传送为主体,是集综合背景资料,介绍相关知识,串联演播室,评述新闻事实,现场记者采访及多个现场之间的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报道系统。”[4]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现场直播既是一种常用的、运用电视技术进行报道的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形态。它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的同一性和叙事的同步性。然而,这样的概念仍不能准确地定义电视现场直播,于是便有了这些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电视新闻界的一个话题:真直播与假直播。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新闻中心,他们大都号称自己制作的新闻节目是直播状态的。这些新闻节目在播出时,主播首先说的一句话都是:“这里是正在直播的XX新闻,欢迎收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要算每天晚上7点在全国各卫星频道和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联播》。

无论在观众中的口碑如何,毫无疑问,《新闻联播》是中国受众最多、收视率最高、最具权威性也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栏目。由于这档节目在中国电视新闻业中的特殊地位,其丝毫的改动都能得到业界的重视,被视为业界发展的风向标。比如这几年节目改版过程中主持人的年轻化,就被视作其更“亲民”的标志。

而这档老牌的电视节目在这些年里更加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将节目的播出形式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现在的直播。那么,这档节目的“直播”是“真直播”吗?

我们以2008年5月29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条新闻《各地齐心协力发展经济,以实际行动抗震救灾》为例,分析什么是“真直播”(表3-1)。

表3-1 《新闻联播》2009年5月29日《各地齐心协力发展经济,以实际行动抗震救灾》新闻实录

续表

这是一条关于抗震救灾的组合式新闻报道,在这则新闻中,演播室的主播明显处于直播状态,但除此之外的内容都是录播的。尽管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发地做了出镜报道,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现场”并不是直播中的现场,而是在节目录制时候的现场。那么,这种“演播室直播+节目录播”的状态能够被称作“直播”吗?显然不能,这种状态只能被称作“演播室直播”。

那么,什么样的节目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直播”呢?我们再来看看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节目《绝对现场》在2010年3月2日播出的新闻《关注无锡地铁施工》。

《绝对现场》是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著名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一个子栏目。从栏目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主打的是“现场直播”。下面我们以这个新闻报道为例来看看这个栏目的“直播”与之前《新闻联播》的“直播”有什么区别(表3-2)。

表3-2 《绝对现场》2010年3月2日《关注无锡地铁施工》新闻实录

续表

这是一条关于无锡市中心地铁一号线施工的新闻报道。在这则新闻中,除了演播室的主播是直播状态以外,其他的内容都是在演播室与记者的连线中报道给观众的。而在不同的报道环节中,也清楚标明了是“卫星连线”还是“稍早前录影”。与上面《新闻联播》的报道相比,这则新闻好像只多了一个演播室与现场记者连线的环节,其他部分都是一样的,而且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工人在现场施工、商家的经营受到地铁施工的影响等都是“稍早前录影”,在播出的时候已经是录播了。但记者在冷清的商业街广场报道,采访生意惨淡的商铺店家的景象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演播室直播+现场连线报道+录制内容”的节目形态就跟《新闻联播》的“直播”状态不一样了,这样的电视新闻可以被称作是真正的直播了。

通过上面两则新闻的对比,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直播应该更加清楚了。一般而言,真正的直播由这样几个要素组成:

第一,有现场才叫直播。现场是直播的第一生命,它具备吸引观众的核心力量。直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来自事件发生现场的实时信息,无论这种信息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过程,还是记者站在事发地点进行的连线报道。

这里需要对“现场”这个概念涉及的两种状态做一点区分。有人可能会说,在上面《绝对现场》的例子中,记者与演播室进行“卫星连线”时,事件已经结束了,这种报道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了。如果从绝对的、狭隘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在电视新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新闻事件而言,“现场”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按照电视新闻报道的实际过程来说,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这种“现场”是观众最想看到的,也是电视记者最需要去呈现的;另一个则是进入报道过程中的现场,意味着记者站在事发地点进行报道的“现场”。因此,上述《绝对现场》的例子中的“现场”就属于后者,也就能被视为现场直播。

有的事件持续时间很长,记者就有充分的时间赶到现场,在镜头前对事态进行实时的直播报道,这对于记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情况。比如“9·11”事件发生之后,BBC的记者站在曼哈顿的河对岸,背景就是正在冒着浓浓黑烟的世贸大楼,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直播报道。但是,也有很多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很短,记者赶到时事件已经结束了,这时记者所能够利用的“现场”,就只能是站在事发地点进行连线的直播报道。

其实大多数电视新闻的直播报道都只能是后者。由于事件发生总是在前,新闻报道总是在后,所以很多时候记者赶到事发地点时,最重要的新闻事件过程已经结束了,记者能做的只是在事发地点与演播室实时连线。这是新闻报道的遗憾,也对记者提出了挑战。这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能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尽可能使自己的报道更加具有现场感。

第二,有连线才叫直播。看起来好像非常简单的连线,对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效果却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节目获得“现场感”的重要环节,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直播日常化的关键环节。连线报道这种形式将后方(演播室)与前方(新闻事件现场)联系起来,使得观众产生了同时共享异地信息的强烈感受。

对于观众而言,“直播”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异地同时的信息共享”。直播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观众报道事件的直观信息。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时效性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速度概念,是空间与时间的比值,空间为分子,时间为分母,空间相隔越大,时间相隔越小,时效性就越强,因此,时效性最终的诉求是要让信息在短时间内跨越空间。从节目形式上看,正是连线报道这种方式让“时效”和“速度”可观可感。上述两个电视报道在节目形式方面最大的不同点,其实就是《绝对现场》有演播室与现场的卫星连线,《新闻联播》则没有。

第三,演播室直播不同于现场直播。仅仅是演播室播报的环节处于直播状态,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还不具备直播的真正内涵,它只能被看作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向真正的直播迈进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以《新闻联播》为代表,在我国电视新闻业界广泛存在的“演播室直播”现象也是一种中国特色。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假直播”就可以概括的。从客观上说,央视从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以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方面逐渐成熟,但对于突发事件的日常直播却一直难以突破,原因在于央视在各地方的力量薄弱,除非发生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否则事发之后从北京总部派记者赶过去进行直播报道并不现实。

另一方面,央视的新闻节目覆盖率高、影响力大,尤以《新闻联播》为甚,中央电视台在日常新闻直播方面就会非常谨慎。同时我国的新闻宣传制度又是直接管理的方式,事件发生之后要等报上级管理部门批复,一来二去,也就错失了直播的时机。

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尽管我们明知直播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大势所趋,但也只能“从实际出发”,让演播室等一个个环节先行“练兵”而不是“实战”,让可能改变的环节先做准备,为日后实现全方位的直播化改革打下基础。而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央视就推进了日常新闻的直播化运作,应该说这也是建立在之前多年“练兵”基础之上的。

通过对“真直播”与“假直播”的探讨,我们对“现场”“直播”的基本定义应该更加清楚了,明白了真正的直播意味着什么。不过,这还只是对于电视现场直播的定义的解答。对于中国电视新闻业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而言,直播显然还具有更多意义,它是彻头彻尾、翻天覆地的全方位改变。

二、电视现场直播的发展

(一)电视现场直播在美国的发展

1. 最早的直播

最早的电视直播画面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是苏格兰发明家约翰·L·贝尔德(John L. Baird)于1926年1月16日在伦敦主持的。图像从一个房间被传送到了另一个房间,虽然图像很暗而且常常模糊不清,但是已足以让人在一个只有几平方英寸的屏幕上看到。两年后,贝尔德利用短波波段,把一位妇女的图像从伦敦传送到纽约州的哈茨代尔,此外他还把一些图像传送到了1,000英里外的海洋上的一艘远洋班轮上。1932年,贝尔德在伦敦一家电影院把英国德比市赛马活动的电视画面投放在大银幕上,当时有4,000多人观看。[5]这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直播。1936年11月2日,BBC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并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2. 美国电视直播发展的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政策的放宽,电视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并且从那时起颠覆了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传播优势地位。由于受战争影响较小,美国当时在电视技术方面有着相对的领先优势。1941年4月30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同意采纳扫描线可达525行的NTSC电子电视系统。与此同时,电视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电视领域的竞争态势也逐渐形成,各大电视网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殚精竭虑,在电视节目的样态与表现形式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电视媒介发布信息和提供娱乐的两大功能在这一时期正式得到确认。

1960年9月26日,8,500多万美国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竞选辩论。其中,首场辩论由CBS的新闻记者霍华德·史密斯(Howard Smith)主持,美国三大电视网(CBS、NBS、ABC)进行了现场直播。最终肯尼迪以118,550张选票领先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肯尼迪也因而被称为美国史上的首位“电视总统”。除此之外,电视辩论还开创了电视与广播现场直播总统记者招待会的先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电视新闻直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肯尼迪遇刺案、人类首次登月、越南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中,美国各家电视网提供的新闻直播都令观众难以忘怀,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观众共同的时代记忆。在这些新闻事件中,肯尼迪遇刺案的直播影响了电视直播历史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事发之后的10分钟之内,美国三大电视网全部中止了正在播出的游戏和肥皂剧节目,开始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直播。CBS的资深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表情严肃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向全国通报了总统遇刺的消息,成为那个年代的新闻经典,在达拉斯现场抢发这条新闻的年轻记者丹·拉瑟(Dan Rather),后来也成为CBS知名的主持人之一。[6]在对肯尼迪遇刺案进行直播报道的过程中,电视新闻在传播时效性和影响力上均明显超过了报纸和广播,从而确立了对这两大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

1963年11月24日,也就是肯尼迪总统遇刺的第三天,美国三大电视网都在国会圆形大厅前对此次事件进行了直播。12时30分,被指控暗杀肯尼迪总统的李·哈维·奥斯瓦德(Lee Harvey Oswald)从达拉斯警察局被送往县监狱,于是NBC决定立刻转向达拉斯,并安排记者汤姆·佩蒂特(Tom Pettit)在距离疑犯仅几英尺的地方进行现场报道。然而,一位名为杰克·鲁比(Jack Ruby)的某夜总会老板忽然挤进人群、穿过众记者与警察,向奥斯瓦德开了一枪,这是有史以来电视上第一次直播的谋杀。CBS和ABC都将这段影像录制了下来,三大电视网在当天都将其在电视上反复进行了播放。[7]

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机遇方面,人们都有理由相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电视新闻直播正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期,而事实上他们也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当时还处在“少年”时代的电视新闻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提升了公信力和影响力,而这一页历史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仍在被不断续写着。

3. 美国电视直播走向成熟

真正带领全球电视新闻直播走向成熟的是CNN,这家媒体的崛起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历史,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NN开播于1980年6月,是美国第一个只播放新闻的频道,创立之初只有200万家庭看得到。当时的批评人士认为,美国观众对24小时的新闻频道不会感兴趣,他们给CNN起了一些充满嘲笑意味的名字,如“视觉墙纸”或“鸡汤面频道”。但20年以后,CNN已经成为在全球电视新闻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媒体,全世界有20亿人可以看到它的节目。

1991年对海湾战争的直播报道让全世界对CNN刮目相看。在美国展开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后,CNN第一个发出现场报道并连续17个小时直播了巴格达遭空袭的画面,其收视率一举打败了三大传统电视网;而在平时,其收视率很难达到三大电视网的十分之一。《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由于CNN报道海湾战况既迅速又充分,它的收视人数激增,在欧洲的收视率从15%飙升至85%,成为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并列的第四位电视传媒巨人。

CNN的崛起彻底改变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从此,直播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要呈现方式,也成为各大电视新闻媒体竞争的焦点。CNN的成功催生了一批24小时新闻频道的诞生,英国天空新闻频道(1989年)、BBC世界新闻频道(1995年)和半岛电视台(1996年)等纷纷建立,欲与CNN一争高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各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在电视新闻直播领域下的竞争。即使是后来崛起的半岛电视台,也是在直播技术与直播模式的直接推动下,在卡塔尔这一中东小国成长为影响全球的媒体巨人。

半岛电视台成立于1996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阿拉伯世界和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电视新闻媒体。在“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几乎垄断了人们最关心的有关这场战争的讯息,这家媒体自身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被称为“海湾的CNN”“阿拉伯的BBC”。

而早已誉满全球的CNN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却深陷美国的官方舆论中不能自拔,在这次战争的新闻报道上完全败给了半岛电视台。在之后的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中,半岛电视台因其提供的新闻报道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电视新闻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开始与CNN、BBC平起平坐,成为国际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提供者。

半岛电视台的成功,除了其所处位置的地理优势和它能够提供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本·拉登的录影带)等因素之外,其直播手段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在分析其成功经验时曾谈到,“半岛电视台以快速播送全球各地的即时新闻和组织主题尖锐的国际政治辩论为主,它的特点是时效性非常强,节目覆盖面广,坚持放眼全球的原则,以互动性极强的直播节目吸引观众参与”[8]

无论是早已成名的CNN,还是新近崛起的半岛电视台,都让我们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直播的加强是电视新闻传播实践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视新闻业的竞争格局、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

(二)电视现场直播在我国的发展

与媒介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视新闻业对直播技术的应用相对较晚,但即便如此,直播已经令中国电视新闻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除了制作技术和节目形态上的明显改变外,直播给中国电视新闻业带来的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传播“语态”的嬗变以及传播“范式”的升级。当我们回望中国电视新闻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时,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种“语态”和“范式”的变化。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就是现在央视的前身)开始试播。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现场直播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在中国电视新闻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龙头,央视一直非常明确地将直播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主轴。与地方电视台的以民生题材为主的新闻直播不同,央视的直播更多地集中在重大事件领域,也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以及传播“语态”和传播“范式”发生的转变来看,中国电视现场直播从1958年开始至今,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 萌芽时期

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为电视现场直播的萌芽阶段。

首先,从外部的社会因素来看,当时中国经济不太景气,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的舆论环境较为封闭,电视技术也受到很大限制,直播几乎只在演播室中进行。其次,从传播方式和传播语态来看,此阶段的电视新闻主要是“上传下达”,电视新闻节目的口吻也是高高在上。电视新闻主要是“宣传品”,其新闻属性和媒体特性都还未真正展现出来。

因此,萌芽时期的电视现场直播是“原始的直播”,基本以重要的体育竞技、文艺晚会、会议进程为主,新闻类直播节目数量极少。1958年10月1日,国家庆典活动的实况转播是第一次新闻现场直播,[9]但直至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才租用了外国卫星进行电视直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 探索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电视现场直播的探索时期。

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宽松的舆论环境,中国的电视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探索属于中国的电视现场直播的新道路。

1981年,我国开始对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进行直播。

1983年,春节晚会的播出形式从提前录制并制作的方式改为除夕夜当天进行现场实况转播的方式进行直播。

1984 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群众游行和焰火联欢晚会。央视全力以赴,出动了200多人,动用5辆转播车、23 套摄像机、14 套微波设备,采用二级导播方式,利用微波干线和卫星全国直播庆典实况,并通过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向世界传送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实况。[10]

1985 年3月,央视首次对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的实况进行了同步直播报道,1988 年,央视不仅对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开幕式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而且还首次对会议期间的四次记者招待会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这是我国媒体首次对“两会”内部进程的直播,也为全国观众了解国家领导人提供了窗口,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

1992年,央视对党代会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活动进行了直播,这场直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央视的现场直播与中国重大事件的同步,使得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观众的距离大大缩短,也为现场直播未来更广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繁荣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电视现场直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 90 年代后,电视新闻直播进一步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我国的电视改革也已经步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一系列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推出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走向了一个繁荣的阶段,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11]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年份是1997年。这一年,央视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直播活动,分别为:3月9日“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直播、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铺通”直播、4月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边境裁军协定签字仪式”直播、6月30日至7月3日“香港回归”直播、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直播,以及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直播。以这一系列大型直播节目为标志,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开始活跃起来,这一年也因重大事件直播的频繁出现而被称作中国电视的“直播年”。

在1997年央视的6次重大直播中,“香港回归”直播报道最具代表性。央视对此进行了72小时的连续直播,创造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时长上的一个新纪录。整个直播对香港回归进行了持续性的综合报道,实现了以主会场为载体、事件背景和新闻“故事”为支撑的直播新形式,使央视的直播报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尽管这次直播过程留下了不少缺憾,但央视为这次规模空前的“香港回归”直播所做的技术准备,使其迅速迈入世界电视技术最高水平的行列。在央视为“香港回归”直播购置的一系列设备中,最核心的是两台8讯道的大型地面移动卫星上行站,而在央视拥有这两台设备之前,世界上同样的设备一共只有9台。央视香港回归直播的内容组织虽然还与世界一流水准有一定的差距,但从此中国的电视观众对重大事件发生时的电视新闻直播开始有了期待,这种期待也成为此后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7年以后,中国电视新闻业开始进入直播发展的时期,直播逐渐成为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报道的常态。1999 年,堪称经典的50周年国庆盛大阅兵式的直播报道;1999 年 12月 19 日,“澳门回归”连续 48小时的直播报道;进入21世纪后,共迎千禧年、伊拉克战争、珠峰登顶、神舟飞船升空、春节两岸包机直航、连战大陆行、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报道等纷纷与观众见面。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这一年,央视新闻频道直播报道累计达到了700个小时,比前一年全年的新闻直播60多个小时增加了10多倍。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时,央视反应迅速,立即开始了多个频道的联合直播。伊拉克战争爆发于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10时33分,央视第四套节目在10时41分40秒就开始直播,报道时间只比CNN晚了不到1分钟,比香港凤凰卫视则快了1分钟,一举拔得华语电视媒体报道伊拉克战争的头筹。央视一套也于10点43分19秒开设了战事直播窗口,甚至一反常规,破天荒地取消了当天中午的《新闻30分》。

新闻频道的设立和伊拉克战争直播的实践为央视新闻直播的常规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央视新闻频道之后的多次改革都以突发事件直播作为主要方向,这种努力直到2008年终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汶川地震直播。这次突发灾难事件于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后,央视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了地震发生的消息。15点20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中断其他节目的播出,开设“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型专题,对地震灾情和全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英勇壮举进行24小时的直播。这次直播不仅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历史纪录,也使得直播成为央视新闻报道的常态。在2009年新闻频道的改革中,其中的一个关键举措便是整合上午9点至12点和下午13点至18点这两个时段,打造出两档时长分别为3小时和5小时的《新闻直播间》。这种调整也是基于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期间长达568小时的《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特大型直播报道的经验制定的。这种大篇幅、长时段的新闻直播有利于灵活调整节目编排,随时插入最新消息,从而更好地体现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且改变了过去因栏目容量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必须有某一固定长度(比如《焦点访谈》的报道必须为13分钟)的条框束缚,形成了由一组新闻来构建新闻深度的新格局。至此,新闻直播真正成为央视新闻报道的常态。

谈到直播的发展,除了央视,凤凰卫视这个特殊的媒体也不得不提。与央视相比,成立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可谓资历薄、根基浅,由于凤凰卫视从管理属性上被划为境外媒体,其落地受到限制,节目覆盖的观众数量远低于央视。但是,凤凰卫视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一系列国际、国内事件的直播报道中迅速崭露头角。甚至可以这样说,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直播成就了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在1997年同样对香港回归进行了直播,但真正使凤凰卫视声名远播的是其对“9·11”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两架客机分别撞向纽约的世贸中心。“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与资讯台并机直播的《时事直通车》接近尾声,值班主播吴小莉已经准备结束工作,值班编辑递给她一张纸条,要求她留在主播台,先用口播的方式报道并且配以纽约传来的直播画面,第一时间向观众报道纽约以及华盛顿发生了惊人的恐怖袭击事件,由此揭开了凤凰卫视连续35个小时直播‘9·11事件’的序幕”[12]。在“9·11”事件报道过程中,凤凰卫视成了多家华语媒体的报道来源,树立了在全球华语观众中的声誉。“9·11”事件的直播对凤凰卫视而言可谓名利双收,在这次直播之后,凤凰卫视的广告总额上涨了5%。

在这之后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突发事件中,凤凰卫视广泛采用了直播的报道方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连战大陆行、伊斯兰人质事件等直播令凤凰卫视声名鹊起,赢得了“有大事看凤凰”的口碑,直播也逐渐成为凤凰卫视新闻报道的常态。到2010年,凤凰卫视资讯台在一年中就进行了115次突发新闻直播和67次焦点事件直播,几乎每3天就有一次突发新闻直播或焦点直播。

除了央视和像凤凰卫视这样特殊的媒体外,各地方台也在此期间纷纷开设了直播节目。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倾力打造的《南京零距离》是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节目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以“民生新闻”为主打,对地方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也达到了专业水准,真正实现了与电视观众“零距离”。再如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大型直播民生新闻资讯栏目《第一时间》。从2003年7月28日开播至今,该栏目一直以最新最快的突发事件和动态消息、实用的生活服务类资讯、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日常生活的烦恼琐事为主要内容。为了充分体现“第一时间”这一新闻理念,首先,栏目将演播厅与新闻现场结合起来,随时插入最新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其次,在演播室现场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热线三个通道,与观众即时互动;最后,新闻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全天候不间断接听观众反映和提供的报道线索。该栏目以平民化的视角提供本土化的新闻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当地的收视率一直稳居第一。

从2006年到2009年,仅用了3年的时间,电视现场直播就成了全国各级媒体新闻报道的第一选择。首先,国内很多县级电视台都配置了卫星转播车,就技术而言,卫星连线在多数地区成为一件非常容易实现的事情。其次,为了应对地方电视新闻发展的强势状态,弥补自己在国内新闻直播报道方面的弱势,2008年12月21日,央视牵头成立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英文简称为CSNG),包括一些县级电视机构在内的全国50家电视机构加入其中,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电视新闻资源收集与播放平台。由此,国内地方电视台对于支援央视现场直播的积极性大大高于从前。设备的完善和机制的建立都为今天新闻频道现场直播报道的成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经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地方台、央视还是作为境外媒体的凤凰卫视,最近十多年来都在现场直播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们共同见证着中国电视现场直播日趋成熟,走向繁荣兴旺。

三、电视现场直播的三种形式

通常情况下,电视现场直播有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互相穿插,但根本上是有区别的。由于长期认识不到位,做得也不到位,最常见的错位就是将连线等同于现场报道,把现场报道等同于实况转播”。[13]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将三个概念梳理清楚。

(一)实况转播

实况转播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往往具有唯一性。比较常见的实况转播多以非突发性活动为主,这类活动往往比较重大且在事发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2008年8月8日20时,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从气势恢宏的开幕式到302个运动小项的赛事,再到和谐圆满的闭幕式,一场场精彩的实况转播为世界人民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好评。为取得最佳的直播效果,北京市建立了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的广播中心,使用了约60辆转播车、1,000余架摄像机,制作了3,800小时的奥运公共“原生”信号。若将公共信号上传至卫星,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也能收到公共转播信号,这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也大大节省了费用。

正如奥运会开幕式这类活动,时间是具有唯一性的,因此事情的发展趋势也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那么对此进行的直播才是真正同步的,才称得上实况转播。

(二)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最常见的直播方式,这类直播方式在时间方面不如实况转播严格,所以直播价值也不及实况转播,最常见的是事故救援。

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头道街的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的三层仓库起火,过火面积1.1万平方米。2015年1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该事故救援过程进行了现场报道(表3-3)。

表3-3 《新闻直播间》2015年1月4日对哈尔滨仓库大火现场报道的实录节选

结合上面这则事故救援的现场报道以及实况转播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场报道的核心事件部分是完成时,而实况转播则一定是现在进行时。所以现场报道也需要记者对于现场情况的解读,将自己目击得到的以及提前获取的事件背景等信息尽量详细、生动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营造一种现场感和卷入感,实现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

(三)连线

连线是直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虽然不能为观众展示核心事件的现状,甚至连线的现场也不再是事件发生时或刚刚结束时的现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连线依然可以给提供观众一种现场的真实感。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2014年8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报道了震区安置点的老人和孩子的情况(表3-4)。

表3-4 《东方时空》2014年8月6日对云南鲁甸地震现场报道的实录节选

续表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记者可以在白天或在晚上采访老人和孩子,连线直播对于时间的要求并不如前两种方式严谨,也不具备唯一性。在多数情况下,实况转播的内容是现在进行时,现场报道的直播内容是完成时,连线直播的内容则是过去时。记者往往把已经掌握的情况,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连线的方式介绍给观众,而正是因为连线的记者所处的环境是事件现场,或者说比观众更接近现场,所以连线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直播方式。一旦在连线的过程中发生了新的值得报道的内容,那么直播方式便由连线转换为现场报道或者实况转播。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的具体区别见下表。

表3-5 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线三者之间的区别[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