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用提问技巧,让“常规”活动“超常规”

善用提问技巧,让“常规”活动“超常规”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用提问技巧,让“常规”活动“超常规” ——在长城采访奥巴马手记谭晶晶,四川外语学院毕业,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外事室记者。主要负责采访中央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及外国国家元首在华活动。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登长城是外国元首访华的传统项目。

善用提问技巧,让“常规”活动“超常规”
——在长城采访奥巴马手记

img125

谭晶晶,四川外语学院毕业,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外事室记者。主要负责采访中央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及外国国家元首在华活动。曾参与奥巴马、萨科齐、默克尔、金正日等上百位外国政要访华的报道,以及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如国庆6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等。曾获评“新华社奥运报道先进个人”“新华社国内部放心记者”等荣誉。

摘 要: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篇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有助于挖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报道生动、鲜活,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甚至可以从回答中挖掘到独家新闻。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新闻采访为例,浅谈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提问预案、提问方式及不同形势下的提问策略等心得体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艺术,也是新闻从业者要做好本职工作应不断探讨、提高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新闻采访 准备 提问 技巧

去年11月18日,京城刮起五六级大风,气温骤降至零下,距市区70公里开外的八达岭长城冷得刺骨。我和同事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报道奥巴马登长城。我们裹着最厚重的羽绒服,分别守在八达岭长城的北三号敌楼和北门锁钥平台,一分一秒地等待一位重要人物出场。

寒风中坚守3个多小时后,直升机开始在八达岭上空盘旋,我借来摄影记者的高倍镜头从敌楼箭窗远眺,警笛鸣叫、警灯闪烁的“长龙”车队朝着长城口一路呼啸而来。我们心跳开始加速,奥巴马来了!最后的战斗开始了!

一、前奏:运筹帷幄、思想先行

事实上,奥巴马登长城的报道准备工作从数日前就已开始,当天的现场采访是画龙点睛、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笔。

登长城是奥巴马中国之行的最后一项,也是他亚洲之行仅有的两项参观活动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新华社领导多次语重心长提出期望,室领导几番叮嘱,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登长城是外国元首访华的传统项目。如何能把奥巴马登长城写出新意?如何能打破就事论事的窠臼,从貌似轻松的参观活动引申出中美关系的大主题?

调阅以往所有重要人物游览长城的稿件认真学习,我们发现以往的侧记已把长城现场可写的、能写的、难写的几乎全写过了。要创新别无他法,必须在思想性上下工夫!

多日冥思苦想之后,偶然从网上看到的一则信息给了我启发。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当年采写我国运动员登珠峰时,没有仅仅是把它当作体育运动来写,而是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许多人担心我们国家的建设难以为继的社会背景中来寻找此次活动的含义。以此为报道立足点,那次登山活动实际成为了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的一个标志,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跳出参观活动本身,以更宽阔的视野去寻找事件关联,使用全新的素材,以长城之“不变”见证中美关系之变——这些成为此次采写奥巴马登长城侧记创新的思路。

在对外交部、八达岭景区办事处数十次电话“公关”之后,我们兴奋地联系上了关键线人——八达岭景区现场工作人员张民,提前“打探”到参观流程、现场安排等宝贵信息。事后证明这对于现场采访受限、事后需要回访的活动报道至关重要。

准备稿件的过程,是在脑海中无数次“演练”采访的过程。初次承担这类高级别人物采访任务的同事小侯积极踊跃,大家调阅大量中英文素材,设想现场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及对策,梳理出历次美国总统登长城的行程,从内在联系、变化中找出新意,并将历史穿插到稿件中。

因为做足了功课,我们在活动之前就预制好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的框架稿,而新华社领导审阅时对创新主题的认可,给我们增添了信心。

二、上篇:细节是新闻的眼睛

如果把整篇报道比做一条项链,那么现场细节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挖掘精彩细节,一要“察”,二要“问”,三要“访”,用心观察是关键。

同往常一样,这次奥巴马登长城全程不允许记者近身采访,70多名中外记者被安排在两个固定采访点:奥巴马登长城的起点——北门锁钥平台;终点——千米开外的北三号敌楼外。

提前3个多小时到达现场后,我和两位同事小熊、小侯开始分头蹲守,用眼睛采访,不留死角。小熊和小侯留在起点处——奥巴马将在此处签名簿上留言;我和其他9名中美记者一道登上地势险峻的北三号敌楼——奥巴马将在这里止步折返,直觉告诉我,这里是绝佳的提问现场。

18日下午3点40分,奥巴马比原定时间推迟了1小时抵达第一个点——八达岭长城北门锁钥平台,黑色休闲外套、黑色皮鞋,一身休闲打扮。拥挤在警戒线外的记者一阵骚动,举起“长枪短炮”一通狂拍。

与预想的不同,奥巴马这次先留言、后登城。在与欢迎人群握手寒暄之后,奥巴马直接走到案桌前,在留言簿上题词。随后,他起身出发,迫不及待地“催促”陪同人员:“All right,let’s go!”

始料未及的是,留言簿被工作人员迅速撤离现场,小熊一直“追踪”至八达岭景区办事处才得以一见。新华社成为现场唯一亲眼看到奥巴马留言内容的媒体。小侯仔细观察奥巴马表情、形象、服饰、与陪同人员交流等细节,并用调焦照相机充当望远镜,观察奥巴马的准确位置,准确记录下他到达每个敌楼的时间。

在奥巴马出现在第二个点之前,我已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及电话确认,摸清这里的所有信息,包括北三楼距离起点的距离、景观、历史、奥巴马是第几位登临八达岭的国家元首等。

3点49分,奥巴马小跑着登上地势陡峭的北三号敌楼,一千多米的距离只用了不到十分钟,陪同他的中美两国大使远远落在后面。

现场的猎猎风声盖过了奥巴马的声音,我们高举录音笔,尖起耳朵听他脱口而出的关键词:“spectacular”“magical”“It’s a reminder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

背对记者凝望远方、侧身向城墙外眺望、良久沉思、邀请中美两国大使一起合影、独自漫步长城……奥巴马“真人秀”的每个细节都被我们尽收囊中。

事后电话回访线人时,我们还兴奋地打探到奥巴马登长城途中鲜为人知的“内线”细节:比如询问长城与科罗拉多大峡谷合作事宜、感叹“上山容易下山难”、打趣说“如果我滑倒了,就成了一个国际事件了。”

三、下篇:让提问画龙点睛

被采访者的精彩叙述或评论,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我们事前在准备长城侧记框架稿时深有体会,需要在现场抓到奥巴马对长城及中国文化深刻体会的直接引语,给全文画龙点睛。

怎样在现场的复杂环境下抓住提问机会,用简洁、巧妙的提问引导奥巴马把我们想要的信息表达出来,这对我们是一个全新考验。我曾看过白岩松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衡量提问是否精彩,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

带着精心思考梳理出的问题,我们在八达岭上静静等待时机。

当看到奥巴马的身影出现北三楼终点时,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鼓起勇气大声提问,可惜他没有听见。奥巴马没有急着离开,他独自在长城“摆拍”后又拉着两位大使一起合影。我告诉自己:提问还有戏,不能错过最后的机会!

就在奥巴马与两位大使转身离开之际,我竭力大声呼喊:“Mr President!(总统先生)”奥巴马停下脚步,回头看着我。

“Have you brought anything special from the Great Wall?(您从长城带走什么特别的?)”我兴奋地大声抛出问题。

思考了两秒,奥巴马一字一句地回答我:“I brought back my great admi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I bring here greetings from the American people.(我从长城带走了对中华文明的钦佩和敬仰,带来了美国人民的问候。)”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两名白宫摄影记者主动走到我面前,对我竖起大拇指,称赞我是“勇敢的幸运儿”。

奥巴马的这句直接引语和记者所提的问题,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金融时报》在报道中引用,并且都提到“是在回答一名中国记者现场提问时说的”。

奥巴马在返回北门锁钥平台时,小熊也向他抛出了两个封闭式问题:“你对这次中国之行满意么?”“你在长城玩得愉快么?”奥巴马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奥巴马回答提问时至关重要的直接引语,成为这次现场报道中记者主动挖掘的“活鱼”和亮点。

如果现场采访是采集典型材料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聚焦的过程。思想触角和生动文笔要兼而有之,才能让这篇报道既立意深刻,又鲜活丰满。

在从长城返回新华社的车上,我们迅速把现场采集的生动细节一一填补在提前预制的框架稿中,精心修改,送领导审阅。

这篇题为《万里长城见证中美友好新起点——奥巴马总统登长城记》的稿件播发后,被94家国内报纸全文刊登,近百家网站转载,美国《侨报》、澳门《华侨报》等海外华文媒体刊载。媒体用户意见反馈认为,此稿“细致描绘了奥巴马登长城的见闻与感悟,报道精心剪辑的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有个性,有情趣,表达了奥巴马对中国古老文明的由衷赞叹,传递更丰富、隽永的信息。”

四、回望:得与失

回望这次报道,我们在采访策划、探索思想创新、现场采访技巧等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但也有一些遗憾。由于这篇侧记意在以奥巴马登长城为线索,着重突出中美关系的进展和历史纵深感,因此现场故事只是其中的穿插点缀,而非浓墨重彩的重点。

事实上,一些侧记稿件中无法尽述或被删去的语言、细节,以及线人提供的“内线”素材,或许可以成就一篇不错的花絮,现场的珍贵素材不应白白浪费。

另外,还有一则细节是我们之前想到了并打算深挖的,当时没能核实便放弃了:奥巴马成为游览八达岭长城的美国总统中所走距离最远的一位。如果当时能多打几个电话,能一盯到底,或许这则意味深长的细节能为稿件增光添彩。

记者只有在现场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涵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能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这次奥巴马登长城的报道是我们记者生涯中的难忘经历。报道过程中的苦与甜,都是一种享受,都值得珍存。这种新的感受,是基于一种不变的信念,是对新闻事业的钟情和热爱。

万里长城见证中美友好新起点——奥巴马总统登长城记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谭晶晶、熊争艳、侯丽军)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是中美关系30年风雨历程的最好见证。

印有5任美国总统足迹的长城,11月18日迎来又一位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登高远眺,奥巴马说:“我从这里带走的是对中国文明的钦佩,带来的是美国人民的问候。”

下午3时40分,一身休闲打扮的奥巴马出现在八达岭北门锁钥平台。登长城是他中国之行的最后一个项目。

八达岭长城阳光照耀,寒风凛冽,残雪莹莹,玉树琼枝。

“让我们出发吧!”奥巴马与等候的工作人员握手致意后,迫不及待地拾级而上,向着300多米外的北一楼进发。

他脚下的这段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整个八达岭长城全长3741米,共有19座烽火台雄踞其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巧合的是,长城是贯穿奥巴马北京之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在17日人民大会堂的欢迎仪式上,背景板就是长城图案。在他与胡锦涛主席举行会谈的东大厅,红叶掩映长城的画幅呈现在奥巴马的身后。在欢迎宴会上,长城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巨幅照片竞相辉映。

“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也可以和长城景区合作。”奥巴马在登上北一楼时,微笑着对身旁的讲解员说。

穿过北二楼,地势愈发陡峭,奥巴马逐渐加快步伐,一路小跑登上地势险峻的北三楼。

从出发的平台到登临的最高点北三楼有一千多米,奥巴马用了约十分钟。站在高高耸立的墩台上,奥巴马极目远眺,陷入沉思。“看长城起伏在群山之间,非常壮观,我看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他说。

一路上,奥巴马还仔细询问了长城的历史、功能及维护情况。

以远处绵延起伏的长城为背景,奥巴马邀请陪他登临长城的中美两国大使一起合影留念。

30多年来,万里长城几乎见证了中美关系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1972年来访的尼克松说:“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墙。”

1984年来访的里根说:“中国就像长城,伟大而深远。”

1998年来访的克林顿说:“如今长城是中国展示自己,而不再是把自己隔离在世界之外的象征。长城把中国凝聚起来了。”

2002年来访的小布什说:“长城依旧,中国已今非昔比。”

今天,就任美国总统不到一年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奥巴马在留言簿上写道:“我钦佩长城的巍峨,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

奥巴马是八达岭长城接待的第46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他登上的这段长城已耸立了500多年,仍保持着古人修建时的原貌。

五、利用提问挖掘独家新闻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今信息越来越开放,网络越来越“透明”,要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抢得独家新闻,绝非易事。但抓关键人、提关键问题,仍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在竞争中“捞”得独家新闻。我在2010年两会报道中,便有过一次成功尝试。

今年3月4日上午,政协会议开幕第二天,我在小组讨论会上“瞄准”了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委员,伺机让他开口。

事实上,采访武大伟,我早有“蓄谋”。两会前夕,武大伟先后与美朝代表团团长进行接触,六方会谈形势备受海内外关注,如果能让他开口“说话”,一定是含金量很高的权威消息。但会前辗转联系上他的秘书预约采访,却碰了钉子:今年两会期间,武大伟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小组讨论会间隙,武大伟走出房间抽烟,我快步跟上,再次“软磨硬泡”。他开始有些顾虑,但态度慢慢松动,最后终于答应“简单说两句”。采访的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谈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及外委会工作,对于六方会谈的问题,他言语不多,却句句含“金”:会谈最新进展、搁浅症结、美朝分歧、争取上半年重启……我如获至宝,迅速将这些重要信息成稿《武大伟委员:力争今年上半年重启六方会谈》。在两会的新闻演兵场,这条新华社抓到的独家新闻一经播发,迅速被百余家网站转载,新华网置于首页醒目位置,数十家国内报纸采用。

有趣的是,两天后,当小组讨论对境外记者开放时,两位日本记者专门就六方会谈提问武大伟,说看到新华社的报道“六方会谈有望上半年重启”,请他证实会谈的最新进展。事后,武大伟笑着鼓励我:“你们反应就是快,新华社的报道全世界都在盯着看!”

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感受到,在两会上要抓到独家新闻、抓到“活鱼”,除了好运气,还需要“屡挫屡战”的勇气、胆量、毅力,需要抓关键人,更需要事先精心设计“内行”问题,让他们愿意打开话匣,谈出最亮眼、最关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丁晓萍,戴永明.新闻采访与写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周克冰.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美]卡罗尔·里奇著,钟新主.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