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税检查的方法

纳税检查的方法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税检查是一项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且要求技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监督管理工作。纳税检查因时间、范围、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方法有多种多样,概括地讲可分为具体的检查方法和一般性的检查方法两大类。顺查法又称核对法,它是依照会计核算的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由凭证核对账簿,再由账簿核对报表来检查的一种方法。在纳税检查实践中,一般来说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同时检查的。

第二节 纳税检查的方法

一、纳税检查的一般方法

纳税检查是一项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且要求技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监督管理工作。纳税检查因时间、范围、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方法有多种多样,概括地讲可分为具体的检查方法和一般性的检查方法两大类。具体的检查方法是指在检查某个具体环节、某个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方法;一般性的检查方法,则是在大量具体检查方法的基础上,概括并抽象出来的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常用的纳税检查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全查法和抽查法

按照检查的范围、内容、数量和查账详细程度的不同要求,可以将检查的方法分为全查法和抽查法两种。

全查法又称详查法,是对检查对象所有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从多方面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缺点是工作量大,花费的时间多,工作效率不高。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那些经济业务比较简单、会计核算不够健全、财务制度比较混乱的企业。

抽查法是对检查对象的凭证、账簿、报表和有关资料中抽取一部分进行重点检查的一种方法。运用抽查法要注意有的放矢,例如对某个会计科目,或者以某一期间的某种凭证、某个问题等作为抽查对象,有目的地进行检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省时省力,集中力量和时间解决重点问题,工作效率比较高,缺点是对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查经验要求比较高,如果选择的重点不准确或者检查的深度不够,容易漏掉问题。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会计制度比较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

(二)顺查法和逆查法

按照检查的顺序是否与会计账户处理的顺序一致,可以将检查的方法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

顺查法又称核对法,它是依照会计核算的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由凭证核对账簿,再由账簿核对报表来检查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由于核对全面、系统,容易发现问题的线索,同时也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工作量大,一般只适用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不进行全面检查不能说明问题的企业。

逆查法又称倒查法。它与顺查法的检查顺序正好相反,是从检查会计报表开始,由报表到账簿,再由账簿到凭证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了解企业检查期间经济活动的重点,可以根据重点线索,找到会计凭证,容易把问题查深查透,又比较省时省力。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检查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如果检查人员的业务技术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较差,容易造成重大问题的遗漏。

(三)联系查法和侧面查法

按照检查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检查的方法分为联系查法和侧面查法两种。

联系查法是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利用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通过账证、账表、账单、账账、账实相互核对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联系查法的适用性较广,既适用于检查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核算制度不健全的企业,也适用于检查核算水平较高、经营情况比较复杂的企业。联系查法,既包括账内联系查法也包括账外联系查法。账内联系查法是根据纳税企业内部账与证、账账、账表、账物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进行的检查。例如,在检查“在建工程”明细账及其现场资料时,发现账面核算的工程成本小于现场根据工程进行测算的实际费用,这就有可能发生工程费用挤占生产成本的可能,应当进一步查核生产成本的支出。账外联系查法是指对企业内部的账务记录与企业外部有关单位的账务之间有联系的问题进行检查。

侧面查法是依据平时掌握的侧面资料或根据有关人员反映的情况,对企业账簿记录进行审核的一种检查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情况和资料,容易暴露问题,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对各项经济数据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增减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但分析法仅能揭露事物内部的矛盾,不宜作为查账定案结论的依据,因此还应结合其他查账方法来证实问题的本质。分析法又分为比较分析法、推理分析法、控制分析法等。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根据企业的会计报表与账面的数据,同企业的有关计划指标、历史资料或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和静态对比的一种分析方式。通过比较,观察其经济活动的增减变化是否合理,从不合理中发现疑点,为纳税检查提供线索。比较分析包括绝对数比较和相对数比较。运用比较分析时,应注意相互指标的可比性和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如计价单位、计量标准、时间单位、指标内容、计算方法等,以提高比较分析结果的可用性和客观性。

2.推理分析法

推理分析法是运用逻辑推理,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将会计资料提供的数据,结合财务活动规律,综合对照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分析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用于企业资料变动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变动平衡关系的分析。推理分析不要局限于运用账面上的资料,还要结合利润财务指标,实物量变动和有关生产经营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分析效果。

3.控制分析法

控制分析法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用科学测定的数据,来验证账面记录或申报纳税资料是否正确的一种查账方式。它是根据有关数据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用某一可靠的数据来验证另一核算资料或申报资料是否正确,或以某一经济事项的核算资料,来审定其他经济事项的核算资料的一种检查方法。控制分析法,一般运用于对生产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耗用与补偿的控制分析。例如,在检查生产数量时,可以从车间领用与补偿的控制分析。例如在检查应税产品数量时,可以从车间领用的主要材料数量,按其材料利用率计算出大概的产品数量,对照账面完工入库的产品数量,若差距较大时应注意检查有无不经过进仓验收直接对外销售而不入账的产品数量。由于每个企业的设备状况、生产能力、使用原材料的规格质量和自然因素各有差异,因此在采用控制分析时,应注意结合平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料,从实际出发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检查方法,在实际检查中,不应机械单纯地使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应该根据检查的具体要求、检查对象的特点及检查内容和范围等情况,灵活地掌握运用。

二、会计凭证及账簿的检查方法

(一)会计凭证的检查方法

会计凭证是纪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通过会计凭证的检查,可以查明企业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政策、制度规定,有无违反制度、弄虚作假、伪造或涂改凭证等违规行为,以利于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检查。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会计凭证一般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在纳税检查实践中,一般来说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同时检查的。在对会计凭证的检查中,原始凭证是检查的重点,而发票是原始凭证的最主要形式。

1.对发票的检查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营业活动中,开具或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1)对发票基本内容的检查。发票的基本内容包括发票的名称、字轨号码、联次及用途,客户名称,开户银行及账号,商品名称或经营项目,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开票人,开票日期,开票单位(个人)名称(章)等。增值税专用发票还应当包括:购货人地址、购货人税务登记号、增值税税率、税额、供货方名称、地址及其税务登记号。

对企业从外部取得的发票,应注意客户名称和银行结算凭证上的客户名称是否一致,看有无在进、销货上做手脚;应注意发票的开户银行及账号与开出付款凭证上的开户银行及账号相核对,看企业有无有意转移资金的情况;应与物资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等账物进行核对,看有无多列支出的情况等。对企业开具的发票,应与其取得收款凭证上的开户银行及账号进行核对,看企业有无多头开立银行账号、转移收入的情况;应和企业的商品或经营项目进行核对,看有无没有实物、虚列支出的情况等。无论是企业开具还是从外部取得的发票,都应该注意是否有开大头小尾发票,多列支出或少计收入的情况,注意企业有无前移或推后开票日期,多列或少列支出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实现跨期结转的情况等。

(2)对不合规定发票的检查。无论是企业开具还是从外部取得的发票,除另有规定外,都必须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否则就不能作为进、销货的有效凭证。填写项目不齐全、内容不真实、字迹不清晰,没有加盖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伪造、作废以及其他不符合税务机关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2.对其他会计凭证的检查

(1)对原始凭证的检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据,包括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种。对于外来原始凭证需要检查凭证的合法性,是否符合政策、法令和财务制度规定;检查凭证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凭证是否完整,凭证的手续是否完备;对多联式发票,要注意是否系报销联,防止用其他联做报销发票。对于自制原始凭证需要检查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使用是否符合有关主管机关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审评手续是否齐全,有无利用白条代替凭证的现象;自制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真实,处理是否符合规定;自制原始凭证的手续是否完备,应备附件是否齐全;自制原始凭证的报销金额是否遵守制度规定的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2)对记账凭证的检查。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对记账凭证的检查包括检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两者的内容是否一致、会计科目及其对应关系是否正确、会计纪录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完整,处理是否及时等。

凭证的检查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由于企业的会计凭证一般比较多,而且每一张凭证反映的只是个别业务,如果对全部的凭证进行检查而没有重点和侧重方向,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所以除了特殊情况外,可根据查账的目的抽查有关凭证,使账证表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

(二)账簿的检查方法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总分类账的检查

总分类账是总括地记录和反映纳税人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分类账户,它是按会计制度一级科目设置的账簿。总分类账可以提供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的总括动态资料和生产经营的总体情况。期末结出的各科目当期发生额和余额,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依据。总分类账检查的内容包括:

(1)将总账所有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同贷方余额核对,看其是否相符。

(2)在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核对时,将总账账户余额同其所统驭的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同期余额之和进行核对,看其是否相符。

(3)总分类账户中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应当与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期末余额相核对,看其是否相符。

总分类账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检查总分类账是否根据科目汇总表或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并根据需要将总分类账与据以登记的科目汇总表或记账凭证汇总表与记账凭证核对,看总账记录是否真实、正确。

(2)检查总分类账中记载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看其总账摘要栏中说明的经济业务是否与该账户的核算内容一致。

(3)检查总分类账,应注意各项经济业务本期发生额的增减变化,与上期进行比较,观察有无异常现象。特别是与税收有关的经济业务,应根据总账记录的内容,进一步检查明细账和会计凭证,以便发现问题。

(4)根据复式记账原理,按会计科目设置的各种账户之间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借方发生对应关系;“制造费用”账户的贷方与“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等。检查时,必须有联系地进行,如果对应关系错误,或者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红字等情况,都应进一步查证落实。

2.明细分类账的检查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总分类账户进一步分类核算的账户。它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体、详细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是总分类账户的具体化。对明细分类账的检查,必须注意它与总分类账的相互关系。明细账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1)明细账中所记载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单价、数量、金额的计算、填写是否正确,方向是否一致,必要时应与相关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核对。

(2)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记账方向是否相同,记账数额是否相符,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是否相符。

(3)检查实物明细账(如材料、库存商品等账户)时,应注意所属各实物明细账的数额相加之和与总分类账余额是否相等,如果不等可能存在问题,必须深入检查。

由于企业的账簿一般是按五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进行设置的,各类账户很多,而且每个账户记载有大量的经济业务和增减数字,所以在进行纳税检查时,对会计账簿及有关各个账户的检查应有所侧重。重点检查与税收有关系的账户,一般来说应着重检查成本类、损益类账户,以及与其有关的其他账户。对所检查的账户,应根据其属性和对税收的影响程度,按照账户的记账结构,侧重检查其“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余额”或“借、贷、余”并重。这里以工商企业为例,对某些与税收有关的账户进行检查:

(1)侧重检查的借方发生额账户。①“生产成本”账户,应注意其有无违反成本开支范围的支出。例如,将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挤入生产成本;将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以及企业赞助、不符合规定的捐赠支出挤入成本等。②“物资采购”、“制造费用”账户,这两个账户属于“集合分配”性质的账户,这类账户对成本有较大影响,也比较容易发生问题。在检查时,应注意其借方发生额所记录的内容有无不符合成本开支范围,计算的标准是否准确,有无将非本期应承担的资本性支出等通过这两个账户转入生产成本等问题。③“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账户。在检查时,应注意其借方发生额记录的内容有无不符合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无把不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通过这三个账户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人为调节利润以达到调节应纳税所得额的问题。④“待处理财产损益”、“营业外支出”等账户,检查时应注意是否有未按制度规定,未经审批擅自作财产损失处理的情况。如因保管不善而人为损毁、短缺、私占、挪借财产物资,未经认真查处就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从而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一方面,减少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另一方面,少计增值税等。

(2)侧重检查的贷方发生额账户。①“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户,应将此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与企业申报纳税项目的销售计税额进行核对,看数字是否相符,有无少报或瞒报收入而偷逃税的现象。②“商品进销差价”明细账户。检查时,应注意是否有冲减已实现差价的情况,差价计算是否正确,计算有无错误。

(3)侧重检查的余额账户。①“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明细账户。在检查时,应注意账面结存数量与库存物资盘点表、仓库存货账的数字是否相符。单价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算,汇总金额是否正确,账面余额如果出现红字,应进一步查清是属于溢余,还是多转成本所致。②“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明细账户很容易掩盖一些久悬账面,如应转未转的“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的货款收入、加工劳务收入等。检查这些账户时,必须根据其余额的大小和时间长短,以及内容摘要,逐笔进行检查。

(4)借、贷方发生额及余额都需要检查的账户。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的检查。该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反映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和实际已经缴纳的增值税;贷方发生额反映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交纳的销项税额、出口货物退税、转出已支付或应分担的增值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纳税人多交或尚未抵扣的增值税;期末贷方余额,反映纳税人尚未交纳的增值税。②“生产成本”明细账户的检查。该账户的借方发生额是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费用,贷方发生额是企业已经生产完工并已验收入库的库存商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期末应注意其借方发生额有无不符合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支出、非本期应承担的资本性支出等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等间接费用的方法是否坚持会计的一贯性原则,计算是否准确;贷方发生额有无应纳而未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加工产品;其余额与实际盘点是否相符,有无多转、少转产品生产成本的情况。

上述账户检查的重点,是从纳税检查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账务处理和检查工作实践,既要有所侧重,又要避免以偏概全,对具体问题应做具体分析。此外,还应注意从账与账、账与凭证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检查,以核对和测定计税依据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会计报表的检查方法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总括性地反映企业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及结果的会计资料。会计报表能及时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全面、重要、必要的经济信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报表检查的主要方式是就表查表,在查账过程中为了明确检查重点,缩小检查面,提高检查的效率,一般都对会计报表有关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情况,先行检查分析以寻找可能存在问题的疑点和线索,然后据以查核有关账簿和凭证,有的放矢,步步深入地查证情况落实问题。

(一)资产负债表的检查

资产负债表是全面、综合、系统地反映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企业财务静态状况的主要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编制的。数字对比法和指标比较法是检查资产负债表常用的基本方法。数字对比法是通过分析和比较纳税人不同月份资产负债表的相同栏目的数字变化,发现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进而发现其有关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指标比较法是通过不同时期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各类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和掌握纳税人有关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流动资产的速动比率等指标都是检查资产负债常涉及的内容。在检查资产负债表时,还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分析、检查,发现纳税人财务、涉税信息失真之处。

1.检查纳税人的总体经营情况

(1)通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比重判断纳税人的行业特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其资产形式构成有所不同:生产制造企业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其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较大;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商品批发与零售,故其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则往往资产构成单一,有的几乎全部为流动资产;一部分具有建筑施工能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其资产表现形式和工业企业有些相似;第三产业及其他行业的资产构成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纳税人提供的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资产形式特征与纳税人的行业特征不符,说明纳税人提供的资产负债表违反常规,该企业可能存在问题。

(2)在遵从纳税人行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配比来判断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任何企业在其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比重一定的前提下,仍然存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合理配比问题,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案例4-1]某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反映固定资产净值2000万元,流动资产150万元(其中其他应收款130万元),显然,报表反映的企业资产配比极不合理,实际经营中必然表现为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无法启动生产而固定资产又大量闲置,造成浪费。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纳税情况自然会受到影响。对该类企业进行实地检查时,如果发现该企业尚能维持生产、员工尚能按期领取工资,则企业的报表可能失真,纳税人可能账外有账。

2.检查流动资产

(1)检查现金及银行存款。现金及银行存款是纳税人正常生产的资金保证,其存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支付能力。从理论上讲,现金及银行存款不足,纳税人就无法启动生产,如果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至少说明企业存在账外账。但是,根据我国的现金管理制度,纳税人的库存现金也不能过大,如果报表上反映的现金量大,则可能存在“白条”抵库的情况,纳税人可能在寻找机会把部分应该税后列支的费用挤进税前成本,影响企业所得税。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无论纳税人资产负债表如何显示,实地检查时,最好向纳税人索要“银行对账单”,查明企业在银行的未达账项,这有利于发现问题。

(2)检查预付和应收款。检查企业应收账款账户,如果应收账款账户期末余额在贷方,其贷方余额可能为预收款,也可能为隐匿的收入。这时就需要检查保管账或发货单、出库单,如果所收款项货物已经发出,则可能是隐匿收入。如果企业预付账款账户有长期挂账的借方余额,则需要核对库存商品明细账和保管账、发票存根联,以防企业在账外购入货物、从事账外经营。

(3)检查存货。在纳税检查中,无论是流转税还是所得税,对存货的检查都是重点。存货属于增值税征税对象中的有形动产,它的购、销、存都影响着增值税的计算、缴纳;如属于应税消费品,同时还影响消费税的计算、缴纳。发出存货的成本是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企业利润的形成和所得税的计算、缴纳。检查企业有无将存货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及个人消费,而计入生产成本。在检查时,应重点检查企业有无虚增发出存货数量从而虚增成本,有无销售存货以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直接冲减存货成本而未计应税收入。当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检查其有无转出增值税进项税额,有无未经税务机关批准就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检查固定资产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固定资产有关项目最重要的是固定资产原值及折旧的变化。按有关规定,纳税人固定资产的总量和计提的折旧在不同年份及不同月份之间都有延续性和必然联系,如果报表提供的数字有变化,实地检查时要注意。对于非正常损失的固定资产税前扣除,要检查其是否经过税务机关批准。

4.检查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在报表上的表现形式只能是以下几种:不同时期在建工程的金额不变,说明纳税人的在建工程处于停工状态;在建工程的金额逐月增加,表明纳税人的在建工程处于不断施工状态;纳税人的在建工程全部转入固定资产,说明在建工程已经完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在建工程部分减少或为红字,纳税人可能有将在建工程的试运行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支出的行为,影响所得税收入。

5.检查无形资产

检查企业有否把应计为无形资产的计入了费用。如按规定,土地使用权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动产开发企业除外;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税法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有严格的规定,如果纳税人违反规定可能会存在税收问题。

6.检查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水平和负债结构,往往也容易成为纳税人隐藏收入的地方。纳税人的预收货款和销售定金有固定的核算方法和科目,而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也有固定的核算内容和范围,虽然它们同属于企业的负债却不能混淆。按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商品课税的纳税义务时间与销售货款、销售定金、预收货款的发生或实现时间息息相关。有些纳税人为了少缴,迟缴或不缴税款,将有关经营销售收入计入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栏内以期达到逃税的目的,如果纳税人的资产负债率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警戒线而纳税人的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仍然增加,可能存在纳税人隐匿收入的行为。

7.检查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纳税人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反映纳税人自有资金的实力和水平。盈余公积是企业从利润中提取的,而且利润是盈余公积的唯一来源,这就说明没有利润分配就不会有盈余公积的增加,如果纳税人提供的非年末资产负债表盈余公积有增加,说明纳税人有违规操作或转移应税收入的行为。检查企业有无将货物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计入资本公积,有无将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接受的各类捐赠转入资本公积而未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

(二)利润表的检查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财务成果的主要报表,其主要内容是列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和所获得的利润。对本表进行检查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报表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所得税计算有无错误,从中找出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线索。

1.检查复算表列有关数字是否正确

利润表反映的利润总额,是按照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为防止由于计算错误而影响所得税收入,应按规定的公式进行复算。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经过复算,发现表列数字不准,应该通过实地对账簿的检查,查明原因。

2.主要项目检查

(1)主营业务收入项目,该项目一般应与纳税申报数一致,检查时注意与纳税申报表核对,核实账面收入额,同时与上年同期对比,看是上升还是下降。在正常情况下,生产发展了,规模扩大了,销售收入应相应增加。如果收入反而下降了,就要检查是否漏报收入,或者未通过销售收入账户核算。对此,只要核对销售收入的数量与产成品发出的数量是否一致,就能发觉问题(在不存在视同销售、非正常损失等情况下,二者的数量应该是一致的)。

(2)主营业务成本项目,通过产品单位成本、成本结构、成本项目的分析,了解成本变动因素,核实结转到产成品明细账中的产品品种、数量、单价、金额,检查企业挤占生产成本、多转或少转成本的行为,以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注意检查账面已实现销售收入缴纳税金的正确性。

(4)营业外收支项目,重点核对利润表附列的营业外收支明细表,对那些营业外收支数额显得特别小,或显得特别大或某个项目比前期有突增突减超过正常变化时,应作为检查重点。

3.主要指标分析

检查利润表,还要通过比较分析,把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通过其比率升降来发现问题。主要指标有:

  毛利率=毛利额/营业收入×100%

  毛利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税负率=应纳税额/销售收入×100%

(1)毛利率的检查分析。销售毛利的多少,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一项重要因素。毛利率是反映企业毛利的水平,已知毛利额是由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商品进价)两个因素决定的。因此,两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毛利额和毛利率的变动。通过对销售毛利率的分析,可以看出销售收入是否与成本费用配比,是否存在成本费用多计或收入少计的问题,各比率中销售额变动率是最基本的,它反映企业的业务情况,其他比率的变动幅度都应以销售额变动率为参照。当计算出毛利率时,应当与企业前期或上年同期比较,与同行业毛利率比较。发现企业销售毛利不正常,一方面可能是销售收入不实造成的(如重记漏记销售收入,金额记错,以及有意弄虚作假,隐匿或虚增销售收入等);另一方面就是销售成本(商品进价)不准造成的(如乱挤成本、乱摊费用、多转耗料或产品成本等)。当然,影响毛利率变动可能还有由于销售价格变动,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购料(进货)提降价格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这就需要重点核实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商品进价),查明原因,落实问题。

(2)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检查分析。成本、费用开支的多少,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受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两个因素影响的。在进行比较分析时,发现成本费用利润率确实过低,就应从影响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两个因素中进行分析。如,企业销售并未增加,成本费用利润率却下降了较多,就属于不正常变化,应从成本费用突增的项目中发现问题。检查有无将在建工程支出挤入了成本费用,有无不按规定摊销费用或任意报损耗等扩大费用开支,减少当期利润的情况。对成本费用增减变动幅度较大的,应从成本、费用明细表中逐项检查分析,找出哪些项目的变化较大,影响了成本、费用的增加。

(3)销售利润率的检查分析。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和生产经营好坏的标志。在检查分析时,首先应将本期实现利润的累计数同企业的上年同期进行比较;其次应将企业本期利润率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同行业进行比较,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情况下,如果毛利率没有多大变化,利润率却有下降,这可能是费用的问题,应把检查的重点放在费用上;如果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没有多大变化,就要看营业外收支。另外,如果企业的利润率比其他同类企业低,说明企业经营有问题,应该从毛利率、营业外收支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利润率下降较大的因素作为重点,详细检查。

(4)税负率的检查分析。税负率是衡量企业税收负担高低的一个指标。在检查分析时,将各期(月份、季度、年度)税负率进行对比,比较本年(往年)各月或各季度该指标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对税负率低的期间,重点检查。同时,结合对企业利润升降变化的分析、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的查核,来分析这一指标升降变动的相关因素及有关项目,从而作出初步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