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以沟域经济为主体的循环生态经济体系

构建以沟域经济为主体的循环生态经济体系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地理空间、以内聚力发展变化为基础、实现山区经济增长及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北京发展沟域经济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应,将极大疏解北京的生态环境压力。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必须探索适合于自身特点和实际的生态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硬造,更不能偏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地理空间、以内聚力发展变化为基础、实现山区经济增长及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他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相互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北京沟域经济是指在北京城市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生态沟域经济,主要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北京发展沟域经济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应,将极大疏解北京的生态环境压力。

《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年)》中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构架,将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和平谷五个区县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土地面积为1.04万平方千米,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域内有1669个村委会、61.8万户、161.8万人,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14%。北京市制定了一揽子“绿山富民”的政策,山区生态涵养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各区县农民自发搞民俗旅游接待村,进而形成集中连片发展区,并对特色民俗旅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加以包装宣传,逐步形成有规模、有特色,上下游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产业带,从而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雏形。

至今,这些山区已有近70条沟域完成或正在进行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沟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已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沟域经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08年是北京示范沟域年,人均月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2009年北京投入3.5亿元推进沟域经济项目建设,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园、休闲娱乐、民俗户改造等100多个项目。

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山区生态类型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升生态文明的整体水平;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统一规划建设,严格审批程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有序推进; 必须坚持一沟一策模式,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确保开发一条沟域,成就一个品牌; 必须坚持发挥农民的基础主体作用,确保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必须探索适合于自身特点和实际的生态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硬造,更不能偏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对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通过保护和修复沟域生态环境,以自然资源优势吸引投资,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构建北京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涵养地带为指导思想,通过政府扶持、集体融资等方式,从最初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和低效林改造工程,到实施梯田整修、水保造林、村庄美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均突出了生态特色。怀柔区的“雁栖不夜谷”可作为典型参考。

第二,构建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重点投入,以农户承包的山场、田地为基地,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较大规模的、具有专业分工的产业链,进而形成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它包括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立体农业三种具体开发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案例是密云县的“汤泉香谷”。

第三,利用沟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宗教和民俗文化旅游、红色遗址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的龙头效应带动下,进而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房山区大石窝镇南窖乡水峪村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通过清理河道,引水截流,建设人工湖等改造措施,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和水产业,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适于水资源丰富的沟域。该模式的成功案例是房山区长沟镇的“京南第一水乡”。

第五,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民俗、工艺传统,通过农业与艺术、文化、农业与旅游业、民俗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将文化艺术转变为创意农产品、旅游文化消费品,给人以超物质的精神享受,有效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