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与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目标,都是为缓解和消除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要从循环经济角度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应大力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知识教育,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否则经济不能保障持久,社会无法达成和谐。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类要善待自然,由发展线性经济转向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发展循环经济,自然界才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长期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沿袭,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经济模式,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能够避免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经济“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相比,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模式,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往往为了追求利益的无限性而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与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目标,都是为缓解和消除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地球就是一个资源库,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考虑如何利用这个资源库,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测算表明: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以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为了解决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通过在企业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通过解决工业区域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区域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园,控制工业区、农业区等的污染;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城市污染及资源循环利用问题。通过在城市建立循环型社会,推动消费领域的绿色化,建立循环再生型产业;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建设,可以从源头上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将与自然实现更大范围的和谐共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转变为生态家园中的“绿色生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的巨幅画卷,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是人类期望生活的最美丽的画卷。除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之外,从实践上拓展循环经济应用领域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要从循环经济角度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应大力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知识教育,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要素的参与,参与要素多元化。一是观念因素,要使绿色、环保、节约,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普及和提高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和资源意识。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和循环经济理念教育,将其渗透到有关教学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农村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绿色生态和循环经济教育;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应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行为原则引导企业从现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和循环型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二是制度性因素,循环经济不可能完全自发形成,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措施作保障,如规划指导、立法规范、政策调控等等。要完善政府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循环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科技因素,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正是科技进步使人类由自发的节约节俭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发展模式成为可能,节能降耗、废物处理、能源替代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当前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都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追求更大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而要建设生态省、市,都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进,都必须有相关的法规政策作保障,有政府的组织实施,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市等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在城市和区域层次,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有四大要素: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建设好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就需要:首先,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其次,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三,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致力于规划绿色化、景观绿色化和建筑绿色化的人文生态建设;第四,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必须努力倡导和实施绿色销售、绿色消费。

总之,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理论日益成熟的科学发展过程。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状况,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及后代子孙都将因“生态文明”的旗帜而受益,将因“生态文明”建设而欢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