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环境

中国的环境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NGO也称民间环境保护团体,是相对政府环境保护组织而言的。它围绕环境保护开展活动,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支新生力量。其中,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占49.9%,民间自发组成的占7.2%,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占40.3%,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占2.6%。在国内环境保护事务中,公众参与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群众活动,大多是由政府支持、组织和发动,并没有真正形成制度。

环境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也称民间环境保护团体,是相对政府环境保护组织而言的。它围绕环境保护开展活动,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支新生力量。

据《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称,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有2 768家,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民间自发组成、学生环保社团、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等。其中,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占49.9%,民间自发组成的占7.2%,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占40.3%,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占2.6%。

1)我国环境NGO发挥的作用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时,中国政府不仅派出正式代表团参加了大会,还派出“中国人民环境代表团”参加了非政府组织会议。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会议上,30个真正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共约150多人的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NGO大都以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的宣传,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为主,以出版书籍、印刷资料、举办讲座、组织植树、观鸟、废电池回收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和途径,也有少许环境NGO以倡导绿色社区建设、开展垃圾分类为主要活动内容。从云南怒江建坝方案的暂时搁置、金光集团APP事件,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的举行,环境NGO为公众或者弱势群体利益的“监护人”,带来了独立的声音,并在社会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完善的大环境下,彰显作为环境政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的倾向。

环境的公共性、环境问题的公害性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而且环境保护正是在公众的推动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是最近几年我国环境NGO的重要表现。如在2001年,20个环境NGO与奥申委和北京市环保局共同编制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其中“自然之友”和“地球村”还被北京市奥申委聘为环境顾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2003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举办的“环境文化与公众参与”座谈会上提出:充分发挥环境NGO的作用是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直接方式。

环境NGO在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维护弱势群体环境权益方面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洪亮。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动员媒体,影响政府的决策,扮演了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在国内环境保护事务中,公众参与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比如公众在制止修建青岛音乐广场、泰山建索道、张家界建观光电梯、南京紫金山建观光建筑、都江堪修建水库大坝等事件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对环境权益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日益猖狂的偷猎行为屡禁不止,民间环保人士为此大声疾呼。比如“自然之友”在濒危野生动物滇金丝猴、藏羚羊和川西原始森林的保护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限性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和资金之雄厚有很大的差距。受非政府组织数量、规模、资金的影响,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表现在公众中知名度、认同度不够,对政府的决策影响不大,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上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

(2)从参与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参与宣传教育,对决策的参与重视不够。如利用各种节日(“3·12”植树节、“4·22”地球日、“5·22”世界生物多样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9·4”世界臭氧日等)开展宣传教育,并举办和参加各种环境保护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文艺演出、展览,编写环境保护科普读物、杂志,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组织环境保护先进人物的评选等,公众参与的领域尚未触及和延伸至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参与。

(3)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4)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参与不够。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所以在口头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保护环境,但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则不尽然。我国禁止一次性白色发泡餐盒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虽然商家、消费者都认为应当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并对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心知肚明,但在国家明确禁用一次性发泡餐盒很长时间之后,白色发泡餐盒依然大行其道的现象表明:人们往往并不将慷慨激昂的语言与见诸行动二者进行等同。

(5)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我国的环境保护群众活动,大多是由政府支持、组织和发动,并没有真正形成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虽然在新颁布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均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对公众参与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规定,但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哪个阶段进行参与、参与的方式是什么、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没有规定。

知识拓展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有什么样的认识和价值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先行。只有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才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

我国现阶段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环境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扭转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刻不容缓。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开始,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确立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应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只有群众先了解、认识了生态文明,才会积极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而只有赢得人民的支持,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汇聚环保正能量,促进生态文明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应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现阶段,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各种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等大量存在,很多人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摒弃粗俗、低下和不文明的消费习惯,使生态文明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环保靠的是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少买一件衣服、每周少开一天车、节约每一点水,把环保落实到每天的生产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坐而论道。当成千上万的人都从我做起,形成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习惯时,便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便可期待。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应以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准则。环保为大家,环保靠大家。建设生态文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地方已经行动起来,如各地开展的“生态日”,举办的生态文明论坛、生态文明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生态文明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应以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为保障。当前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缺少有效的效果评估和考核。很多活动看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实则形式大于内容,教育止于活动,事后难留印象,效果不是很理想。应深入开展宣教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和生态文明意识评价体系,为全面考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成效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评估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是节约资源或者污染治理,而是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要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意识、观念、知识、行为等各个层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除了由政府部门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主体任务外,企业、学校、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都是重要的宣传教育主体。不同主体应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不同维度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即“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单位”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宣传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涵盖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正规—非正规”涉及各个领域的宣传教育体系,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

要形成生态道德约束机制。“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仅要让公众了解基本的生态和环境常识,最终目的是让公众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进而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制度和约束机制,构造全社会的自律体系,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要加大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其逐步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国内外不乏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建设的成功范例。例如,欧洲和日本进行相关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形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今年春节期间,由于雾霾来袭引发的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和倡导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2)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中。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思考与习题

1.你怎么理解“伦理原则的贯彻比技术手段的实施重要得多”?

2.你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进行环境保护,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