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供水系统风险评估过程

供水系统风险评估过程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界定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的制定、实施、维护及风险应对和书写评估报告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风险评估计划执行顺利的有力保障。负责主持全面风险评估的日常工作,组织拟定企业风险评估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责任方案。该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应对整个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针对各项评估结果向领导小组汇报。

4.2.1 概述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过程包括组建团队、特征描述、确定风险准则、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撰写评估报告等七个方面,沟通和记录、监督和检查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过程,见图4.1。

4.2.2 组建团队

建立一支合格、敬业、专业的评估团队是供水系统贯彻和实施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建立评估团队包括供水企业的人员和外部人员,团队中既要有管理层又要有操作层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体成员都要全面了解影响整个供水系统运行的风险。评估小组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决定供水系统风险评估如何实施,要运用特定的方法评估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评估团队中还应邀请国内外的同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以确保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组建评估团队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则:

图4.1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操作流程

(1)确保高级管理层的参与,保证财务及资源的支持。为了保证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的成功实施,高级管理层的支持非常关键,这对积极推动风险评估、确保充分的财政支持和应对实际评估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十分重要。

(2)确定需要的技术及合适的团队规模。评估团队应具有丰富的经验及专业知识,了解取水、制水、输配水、二次供水及从原水到用户整个供水系统的运行风险,同时,团队还应对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识别、分析、评价风险的技能和了解控制风险措施的能力。团队要有适当的权力批准风险评估的实施。评估团队规模一般控制在7~10个人,具体可根据评估对象的规模进行适当的增减。

(3)任命评估团队领导。应任命能够推动评估实施的人员担任评估团队的领导。这个人应该有权力、有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以确保评估的顺利完成。有些技术问题不能内部解决时,该团队领导应该有能力寻求外部的支持,包括邀请国外行业专家等。

(4)确定并记录评估团队中每个人的角色分工。评估开始后,应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和岗位对团队中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职责分工,需清楚地确定并记录他们的分工。对于大规模的工作团队,可用图表清晰地列出与评估相关的活动及由谁来承担哪些责任

明确界定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的制定、实施、维护及风险应对和书写评估报告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风险评估计划执行顺利的有力保障。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如图4.2所示。

图4.2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图

具体而言,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组织各部分的主要职责如下所示。

1.领导小组

在风险评估执行过程中,选取企业最高管理层作为评估团队的领导小组。负责主持全面风险评估的日常工作,组织拟定企业风险评估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责任方案。主要职责如下:

(1)确定企业评估的目标,组建评估团队;

(2)确定风险评估模式、实施过程和评估机制;

(3)安排技术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制定风险汇报和审批机制;

(4)审批重大决策的评估报告;

(5)组织日常风险监督和改进工作。

2.专家小组

邀请国内外供水行业的专家构成专家组,通过现场调查和安全检查表协助技术组成员完善风险列表;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协助完善事故树;依据风险准则对识别出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打分;根据风险因素的排序和系统的风险等级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包括供水企业的人员,有时也包括来自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或者外来的专业人员。

工作小组全面履行风险评估的职责。该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应对整个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并针对各项评估结果向领导小组汇报。具体而言,工作小组的职责包括:

(1)落实领导小组有关风险决策和方案;

(2)研究提出风险评估工作报告;

(3)负责对风险评估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评估的改进方案;

(4)负责建立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5)负责组织协调风险评估日常工作;

(6)按照评估报告格式书写风险评估报告。

工作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表4.1所示。

表4.1 工作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续表)

4.2.3 供水系统特征描述

评估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基于以上供水系统和各子系统的运行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或其他方式对被评估的供水系统从企业、原水、制水、输配水、二次供水等五个方面进行特征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共性特征,描述该供水系统,目的是界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参数、确定系统的薄弱环节和事故发生的种类及控制措施,为后续的风险识别提供依据和基础。为了使评估更有针对性,可将供水系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见表4.2。

系统描述中应该包括下列内容,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对每一个供水系统还应有所不同:

(1)原水水质类别、水源地类型、是否有备用水源;

(2)取水口、净水工艺、出厂水水质月平均合格率、制水过程中加入的药剂等、水厂供电电路、泵房泵站备用机组;

(3)管网长度、管网材质、漏损率、管网水平均压力、输配水管道暗漏监测、泵站类型等;

(4)二次供水方式、二次供水管理模式;

(5)员工有无接受过培训、现有过程的记录文件的完好性。

4.2.4 供水系统风险识别

供水系统风险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运行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风险清单。

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进行风险识别时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要掌握相关的背景信息,特别是环境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控制之内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要对其进行识别。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

风险识别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查找风险事件。

对查找出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类,确定风险,对每个风险设置相应的编号和名称。然后,将这些风险事件及风险统一列表,并列示每一风险事件及风险适用的条件、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的案例、分析意见及其涉及的业务单元和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形成企业的风险清单。

4.2.5 供水系统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风险分析要考虑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等。

根据风险分析的目的、可获得的信息数据和资源,风险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分析,也可以是这些分析的组合。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以初步评定风险等级,揭示主要风险。在可能和适当的时候,要进一步进行更具体和定量的风险分析。

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分析要综合采用建模和专家意见以及经验推导来确定。

4.2.6 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以帮助企业做出风险应对的决策。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价:

(1)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包括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风险水平的高低,以明确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2)在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风险准则,可以对风险进行分级,具体等级划分的层次可以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设定。

(3)在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风险。

4.2.7 监督和检查

风险评估应实时跟踪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监督和检查风险评估流程的运行状况,以确保风险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风险评估监督和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如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变化、供水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等;

(2)监测风险事件,分析趋势及其变化并从中吸取教训;

(3)对照风险应对计划检查工作进度与计划的偏差,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有效;

(4)报告关于风险变化、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进度和风险管理方针的遵循情况。

另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选择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即根据对内外部风险环境变化的监控结果,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理的相关组织机构、处理流程、沟通机制、应急措施和资源的配置保障,确保企业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及时反应,有效控制突发风险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应定期评审风险应对计划和应急预案,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2.8 沟通和记录

1.沟通

在风险评估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当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以保证实施风险评估的相关人员和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正确理解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恰当决策,有效执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诉求、假设、认知和关注点不同,其风险偏好和对风险管理的期望也不同,这些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风险评估执行中应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为保障这种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应保证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相关人员充分沟通,能够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或档案材料,并且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2.记录

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

建立记录可考虑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出于管理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

(2)进一步分析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

(3)风险管理活动的可追溯要求;

(4)沟通的需要;

(5)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

(6)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

(7)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

(8)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

(9)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