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成因及调控

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成因及调控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恋爱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今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从众行为。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恋爱上的从众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引导方法。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性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成因及调控

摘 要 伴随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少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从众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恋爱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 从众行为 大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84-02

从众行为,亦称“从众”、 “遵从”或“顺从”,是“指个人在他人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他人意见的现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行为。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 1/4-1/3 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集中全力达成共同目标;二是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三是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

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容易窒息独创精神,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当今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从众行为。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包括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择业从众、入党从众、赌博从众以及对一些狂热、浮躁行为的从众等。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恋爱上的从众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引导方法。

一、大学生恋爱从众表现

(一)恋爱现象从众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时期没有几人谈恋爱,而另一时期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恋爱现象有大众化、低龄化趋势,恋爱行为认同度高。曾有人做过问卷调查,对于“你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这个问题,认为有合适的,希望能谈恋爱、以前谈过恋爱、正在谈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 90%,在校期间不准备考虑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 10%,并且这 10%的学生对别人恋爱也表示理解和赞同。

(二)恋爱动机从众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吉林大学张敏等人曾经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 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 32%。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性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三)恋爱标准从众

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上注重他人的看法。当周围的人普遍肯定自己的对象时,便觉得十分光荣;而当自己选择的对象遭到众人否定时,会觉得没面子、不开心。择偶标准不切实际,选择对象理想化、虚荣心强。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极易造成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这类学生在恋爱上缺乏责任感。

(四)性观念从众

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少数大学生就开始对“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表示好奇并逐步加以认同,目前有的高校大学生模仿西方,进行“男女派对”或者“一夜情”的尝试。或者受社会上“包二奶”现象的影响,有的女性大学生直接成为被包养的对象。

(五)恋爱方式从众

学生普遍对网恋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青睐网络,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运用网络真正的目的是聊天、游戏等。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遇来结识异性网友,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恋爱关系,大部分学生对通过虚拟网络世界构建友谊或感情表现出非常的肯定和赞同。在谈到是否愿意见网友时,60%的人认为可以考虑,甚至有部分人认为随时可以。这项调查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趋向于单纯,缺少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分的信任网络。

二、大学生恋爱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外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想、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纷至沓来。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茫然而无所适从,于是,从众成为最佳选择。

2.大众传媒对恋爱过度的描写和渲染

大学生有模仿外界社会各种行为的倾向。大众传媒对恋爱中的美好与浪漫过度的描写和渲染,错误地引导大学生恋爱观。

3.高校育人模式的改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大幅度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高校育人模式从“精耕细作”变成“批量生产”。扩招后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下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审美感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盲目模仿他人行为。

(二)群体的压力

1.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

从众现象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差异,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 17 个国家作了 133 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中国历来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选择从众行为。

2.归属群体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归属一定群体的需要,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大学生们一般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具有较强烈的合群要求和迫切的社会归属感;且高校生活基本上是以集体形式进行,大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是从众。如谈起恋爱动机,一些学生就说: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三)个体因素

1.一些学生自我人生目标不明确

这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内心空虚,恋爱成为打发时间的手段。

2.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因而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容易跟随潮流,陷入爱河。

3.情感归属的需要,害怕孤独

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大环境使大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同设想中的种种落差挫伤大学生信心,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空虚。同时大学中管理较松散,课余时间多,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

4.青年人有攀比心理

部分学生盲目的攀比从众,随波逐流加入恋爱的行列。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在同一寝室中生活,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中也表现出从众、攀比。

5.其它心理因素

大学生恋爱从众现象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很多心理因素。如缺乏自主和独立意识而盲目选择恋爱;羞耻感、负罪感的减弱,而导致同居等超越道德戒律的行为;因为个人心理冲突及价值观变迁而导致误区等。经观察,以下一些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这部分人在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恋爱方面,容易存在从众行为。

三、对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引导

(一)应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舆论的压力能迫使人们实施从众行为,所以说建立积极向上舆论导向可以有效地纠正盲目被动的从众行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的文化环境,包括校风、学风、学术气氛、舆论导向、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位、师生关系等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健康的优良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应当通过深入、细致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例如文明主题班会活动、谈心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出正确的积极的群体舆论,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

(二)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

加强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采用切实可行的步骤,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调动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丰富知识内涵和生活阅历

提高文化修养是大学生自觉克服消极从众的内在动因;丰富的生活实践是大学生自觉克服消极从众的外在推动力。

(四)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从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环境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敢于批判的精神,养成敢于在消极压力面前说“不”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动盲目的从众行为。

(五)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加强学生恋爱观教育,不断推行健康文明风气,让学生用正确的恋爱观指导自己的言行,远离不文明和不健康的举止。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增强责任感,提高责任心,对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即使是多数人的意见,也要敢于坚持原则,绝不盲从。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机构不能成为虚设,也不应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必须主动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存在的恋爱困惑。同时,要加强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惑,开展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心理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七)加强性知识、传统礼仪道德的教育

加强大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避免学生通过不正规的途径获得性知识。以办讲座、座谈会等途径开展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婚恋,接受恋爱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性,提高自制性与独立性,减少盲目恋爱的危害。

参考文献

[ 1 ]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 2 ] 李雪.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调控.黑龙江教育.2008 ( 1 ) .

[3]董彦禄.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时代教育.2010(1).

[4]埃里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1.

[ 5 ] 罗学莉.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道德教育的思考.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 1 ) .

[6]吴贵生,温义媛.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 7 ] 王宝金,赵静华.大学生从众心理探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8]王亚茹.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缺失原因及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