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链结构及行为分析

创新链结构及行为分析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三螺旋理论,大学—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均存在着业务关联和创新协同。本章在参考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创新链协同结构解析为“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的立体空间结构,如图2-1所示。

(1)创新链结构

根据三螺旋理论,大学—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均存在着业务关联和创新协同。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而言,除了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外,这二者还将分别与区域内的大学和政府产生创新协同效应。本章在参考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创新链协同结构解析为“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的立体空间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创新链协同立体空间结构

因为大学、政府和企业在三螺旋创新链协同网络上具有各自的创新功能定位,所以本章此处接着对图2-1中两个并行三螺旋上各主体的创新功能定位和互动演进路径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图2-2所示。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从产业协同的方式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动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通过促使制造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来缩短制造业的创新周期,实现创新成果的即时转化;二是承包制造业的部分生产环节,来降低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应用成本,实现制造企业创新成本的降低。可以看出,前者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的“溢出”或者参与制造企业的研发过程来实现创新链协同,后者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基于高效的专业性服务能力完成所承接制造业的服务外包来实现创新链协同。为行文方便,此处将前者称为创造性服务创新,而后者称为保障性服务创新。

图2-2 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创新链协同演化路径

(2)创新链行为

本章遵循SCP分析范式,在探讨了上述两个并行三螺旋的创新链协同结构之后,进而对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等主体各自的创新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创新关联进行了归纳。为体现区域创新链协同的整体绩效,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章还添加了区域创新链协同成果的使用者,也即终端用户这一主体。其具体内容如图2-3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