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重要考点,命题4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政府的作用: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命题3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程

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形成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单一公有制结构。

第二步: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第三步: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根据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其基本根据是: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①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②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③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三)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2.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4.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

5.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3/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4/13) 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党首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这一理论的要点有: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6/13)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前进

(1)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3)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4)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13)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1)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8/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形成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实践证明,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9/13)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3)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使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殖、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质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10/13)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2.非公经济的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受到监管。

(3)建立适合于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殖、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11/13)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1)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2)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时,社会就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现阶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2/1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来参与分配,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凭自己提供的劳动来参与分配的。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它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3/13)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从高速度增长转为中高速度增长。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衡,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在积极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积极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对策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3)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