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新增)

(一)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发展历程

第一步: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第二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三步: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四步:

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为什么“邓、三、科”统称为中特

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理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新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着三大基本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部局理论。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除此以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新增)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考点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考点延伸】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考点延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4/12) 中特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3.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特别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5/12) 中特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6/12) 中特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一时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创新社会治理;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坚持“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要从严治党,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等等。

(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四个全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依据 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也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7/12) 中特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8/12) 中特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

(1)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3)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9/12) 四个自信

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与之前的“三个自信”并列。

(1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 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12) 三个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 习近平特别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并用“三个更”指出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即“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